异语11
华佗死后,到了阴间,状告曹操。
阎君命人将曹操抓过来,两人对峙。曹操说华佗要为关羽报仇,华佗坚称没有。
阎君说:“此事姑且搁置。华佗在阳间行善,本来还有二十年阳寿。曹操你将他杀了,本当偿命,念你功名不易,着你回阳间后善待华佗后人。曹操,你可愿听从。”
曹操说:“愿意。”
华佗不满的说:“阎君大人,华某不服。”
阎君无奈地说:“那你想如何?”
华佗说:“我不恨曹贼杀我,只恨他竟然不信我的医术,我非要给他开次颅。”
——————————————————————————————————————————-《故事新编》
刘桓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贤君,开创了中原王朝第一个盛世,第一个谥号为文的皇帝。
公元前180年,刘桓到长安即位,而后赏赐诸侯,分封一些诸侯王,而后百姓亲附,诸侯王也认可,就此坐稳了皇位。
坦白说,吕后也是这么做的,可是大家都不愿意认账。
秦末的时候,想着争天下的豪杰很多,可是打来打去,多半折戟沉沙,还活着的豪杰们发现,最强大的是项羽,其次是刘邦,自己已经没有机会了,于是各自投奔一方,期望能在最后分封中当个诸侯王就行了。
吕氏要倒台,拆台的很多的,大家只是想从中渔利。周勃、陈平选中了代王刘桓之后,其他诸侯自知没戏,首先名不正则言不顺,总不能说我们想当皇帝,所以要讨伐刘桓吧,就算组成联军,那让谁当皇帝呢,不还是要打吗?
于是刘桓给诸侯王们赏赐,他们也就认了,反正我没机会当皇帝,拿到自己的那份就够了,谁爱闹谁闹去。
刘桓在位,奉行的还是吕后的施政政策,也算是萧规曹随的一种,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创见。
刘桓认为,法律是劝人向善的工具,如今的株连制度,惩戒了犯人之后,还要惩处他们的家人,收为奴婢,这很不合理。
大臣们说,这样做是为了让人心中有牵挂,就不会轻易犯罪了。
简单而言,这是一种威慑。
人做错事,牵连家人,于是心有余悸,犯罪的人就少了。若是不牵连家人,人牵挂少了,犯的罪也就多了。
在新加坡,贩毒多了是必死之罪。据说有个澳大利亚的人转机经过新加坡,由于带毒品,要被新加坡政府枪毙。澳大利亚政府不干了,他是我们的公民,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啊,于是想通过外交渠道来解决。
这要是在清末的中国,澳大利亚就赢了,因为有一项权利叫自主审判权。洋人在中国犯了罪,杀了人之类的,要澳大利亚自己的法庭审判,中国自然要以命偿命,他们没有死刑,于是就判终身监禁。
可是新加坡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司法主权,你的人到了我的地盘,就得按照我的法律来执行。
澳大利亚辩解说,他不过是转机而已,没有入境。
新加坡不管,说这个口子一开,很多带毒品往我们国家的人,都会故意说自己是转机的,到时候你怎么办,必须要杀,杀一儆百。
以杀止杀,虽杀可也——《司马法》。
自春秋以来,各国的刑法都是偏向于惩戒的,秦国更是,你一个人懒,全家跟着倒霉。政府也不是心狠手辣,而是为了减少犯罪率,达到以杀止杀的目的。
汉朝继承了秦国的法律,刑罚中也存在很多牵连的罪过,在当时是司法界的共识。
可是时代不同了,秦国是乱世,乱世用典刑,而今呢,百姓安居乐业,奉行无为而治,司法环境相对宽松,于是政府开始注重人权,强调个人权利。
刘桓的思想,是很贴近于当今的司法理念的,富有人文主义。他也不是孤身奋战,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已经成为主流学派。
物法地,地法天,人法道,道法自然。
物法地:大地上的万物,无一不生在地上,就算是鹰鸟,最终也要落在树上、悬崖边栖息。
地法天: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也,地上万物,受日月之精华,滋生繁衍。
人法道:道者道路也,人自然要走在道路上。
道法自然:什么是道呢?天地万物无不含有道,春天万物复苏,秋天草木凋落,所以春天不能杀人,秋天杀人。万事万物,随其自然,也就是佛家说的随缘。
道家都顺其自然了,你说以杀止杀,他能听吗?在他看来,罪恶是一定存在的,非人力所及,就好比这世上一定有刑狱一样,万事万物都要有容身之处,罪恶也是。
当然还有,墨家、阴阳家、杨朱家、农家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儒家。
儒家讲究礼法,你让大家知道礼义廉耻,百姓自然受到教化。
法家:父母、师长的劝导他不听,邻里的善意他不领,非得到狱吏来了,他才听话,这种人怎么可以教化呢?
儒家:有教无类,政府不能任用贤能,所以教化才不能推行。当年尧舜禹汤的时候……
法家:你们讲点干货好不好,礼随时变。你们这些儒家的人,连一个郡令都做不好,只会夸夸其谈,巧言善变,不是贤人。
儒家:我们不是贤人,你们难道是贤臣?
法家:陛下选用我们的,你们难道在指责陛下贤愚不分吗?
儒家:当然不是。陛下聪明睿智,纵然被佞臣蒙蔽一时,终究还是会醒悟的。
法家气的吐血。
这些人集体挑战法家的地位,并且成功的将法家搬到,给它安上了个亡国的罪名,至此定在了耻辱架上。
那时发生了一件很著名的事——缇(ti)萦(ying)救父。
齐国太仓令淳于犯了罪,依法要行肉刑。淳于只有五个女儿,于是生气了,埋怨说当初没生下儿子,出了事都没人能出面的。
缇萦随父到了长安,向刘桓上书:
我父亲做官清廉,不幸犯法受刑。受了死刑人无法活过来,受了肉刑,人也就残废了,悔过自新的机会也没了。我请求陛下宽恕我父亲,我愿意做奴婢来为父亲赎罪。
按照司法的观念,这种请求属于无稽之谈,没人会理的。
但是以前不一样,女儿为父亲请罪,人尽称道,舆论优势非常明显。刘桓又是至孝之人,《二十四孝》中记载他本人为母亲亲尝汤药,可见一般。
当然,缇萦不过一介女子,如何能够上达天听,也是一个疑问,想来是遇到了贵人。
刘桓敏锐的察觉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他大为感动,在朝堂上夸赞了缇萦的孝顺,就此提出了修宪。
一个新闻事件,引发社会舆论,就此成为修宪的契机,很高明,很顺应时势。
刘桓将汉朝法律中,关于肉刑的法律去除掉,用其他刑法代替。
齐景公的时候,犯了罪的人要砍脚,所以卖假肢的人很多。为什么砍脚的罪过,不能阻止人犯罪呢?为什么齐国其他君主在位,砍脚的人就少了呢?
刘桓就此否定肉刑的价值,减轻了刑法。
从如今来看,这种做法体现了社会的昌明。
当然,仅仅如此,刘桓的谥号也不过是“惠”或者“仁”,能够做到文,还有很多因素。
刘桓常说以农为本。
电视中:春耕时节,皇帝驾着牛车去耕田,旁边的百姓们在旁插秧。耕种的过程,简化成一种礼仪的形式,来表达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刘桓是第一个躬行这种礼仪的皇帝,他自己种地,让后宫的妃子们织布,效法的应该是前辈勾践。
他也曾经要建一座高台,可以远望,心情好还可以唱歌,夏天还能吹风乘凉,总之是享乐用的。
将作大匠(九卿之一)说,只要花费一百金就行了。
刘桓听后犹豫了,一百斤黄金是十户中产人家的家业,太浪费了。
于是刘桓废除了。
根据出土的汉朝秤砣(学名铁权),汉朝一斤是250g。如此看来,当时一户中产人家的家业是:八十二万五千人民币。
2015年调查,中国普通家庭的家产为九十二万人民币,其中房产占69%。
两者相差倒是不多。
八百二十五万人民币的开支,静安寺哪里也就100平米的房子吧,让刘桓心疼了,于是放弃。当然,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这笔钱确实不少。
当然,刘桓看起来很老实,可是老实人发起怒来,是很可怕的。
公元前163年,赵国方士新垣平劝刘桓祭祀五帝庙,并且预言祭祀后,九鼎就会出世,还会有美玉。
刘桓祭祀完后得到一个玉杯,上刻——人主延寿。
刘桓大喜,此时的他已经四十岁了,以为是诚心感动了上天,连年号都改为了元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下令,百姓们可以尽情饮酒,普天同庆。
人怕出名猪怕壮,玉杯没多久就被发现是新桓平伪造的。
当年,新垣平被诛灭三族。
总的来说,刘桓还是合格的,他在位期间做的事也蛮多的。
匈奴人进攻边境,他派灌婴领兵击退匈奴。
刘兴居造反,他派人平定。刘兴居这人也搞笑,刘邦子孙,刘桓的侄子,非常有进取心,当年主动请缨将少帝撵出皇宫,立了一功,没想到如今又开始造反,渴望进步到这份上,也算开了先河。
淮南王刘长有不法行为——僭(jian)越,后来还密谋造反,异母哥哥刘桓不忍将其处死,于是被发配蜀郡,途中不食而死。刘桓特别内疚,不仅让他儿子刘安继承淮南王的爵位,连两个没有继承权的,都封为了衡山王、庐江王。
匈奴人又来犯边,刘桓虽然脾气好,本人也在代郡长大,对匈奴人并不陌生,一激动要御驾亲征。薄太后听后把他按下了,于是刘桓派遣将军出征,自己坐着中央。
看过刘桓的传记,就会知道尧在位三年旱灾,舜在位九年水灾是怎么回事。不是明君在位,就海晏河清的,不是你广施仁义,就众望所归的。
皇帝在位,始终有人反对你,白莲教、真理教、天理教。造反并不仅仅是因为水灾、旱灾,百姓们活不下去了,也可能是活的好好的,可是都信教了,于是跟着教主造反。
据说,那些教派在太监中也有不少信徒,太监传给宫女、妃子。
所以,古来能够施行仁义的皇帝不少,可是人们的评价是:他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
要做好人,很简单,做好事就好,可是要做好皇帝,就要有手腕,下得去手。
刘桓的一生,好事一直在做,杀人也一直在杀。
说过了刘桓,说说手下的大臣们吧。
鲁国人公孙臣是阴阳家的人,上书给刘桓说,按照五行理论,商朝是金德,周是火德,秦朝是水德,本朝是土德。
当初刘邦的时候,认为秦朝时间短,而且也没什么德,于是国家就定为了水德,算是有了定调,如今要被翻案。
水德尚黑,土德尚黄,不仅服饰要变,连历法都要跟着变。
刘桓自己只是略懂,于是交给丞相张苍去评论。张苍坚持认为是水德,将冬十月作为新年的开始。
然而老天爷不满意了,在黄龙出现在成纪县(今甘肃省东南部)。我很好奇是不是龙卷风、沙尘暴之类的。
刘桓听后,征招公孙臣为博士,于是将汉朝更为土德。
另一位博士更有名气——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年出生,比刘桓小三岁,博学多识,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人。
贾谊是洛阳人,在当时是仅次于长安的大城市,大城市自然收入高,富人也多。贾谊十八岁就以才名见长,得到本地人的推崇,而后到了长安当了博士,后任太中大夫。
此时的贾谊,位在三公九卿之下,为诸大夫之首,可谓意气风发。
他本人也很有才华,著名的《过秦论》,其中系统的论述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的历史,总结前朝经验教训,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评述。
应该说,他的想法在当时是很切合潮流的,也得到了追捧。
他的另一篇文章《论积贮疏》,从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仪”开始,阐述了治国的首要,在于粮食、绢布,继承了重农的思想。
公元前178年,23岁的贾谊将这篇文章献给了刘桓。刘桓大为赞赏,并且将重农作为了自己的国策来推行。
按理说,年少才高的贾谊应该能够得到重用了,可是凡事都有例外。
其实谈仁义、论重农,这些都没什么,唯独有一点是致命的——功臣就藩。
侯爵们都是有封地食邑的,但是那还总小破县城怎么能跟长安相比呢?所以侯爵们大多在长安,仗着过往的功劳,当当大官,把持朝政。
其实从周朝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周公被封到了鲁国,可是他还是留在了周都辅佐天子,治理国家,而让自己的儿子回到了封国。
毕竟周都才是中央,回到封国的人一般被认为是失势了,也就是人家不愿意用你了,所以赶你回去。
姜子牙立下大功后,被封到了齐国。想想也是,商朝没了,我们自己人就能搞定,就不接受外援了。
刘邦建立汉朝,为了能够笼络住功臣们,还给了留在长安的功臣们不少好处,打仗的时候,全都在身边,招呼一声就跟着走。
可是随着国家的安定,老一辈的功臣存在感越来越低,而且他们老占着位置,年轻一辈的没有出头之日啊。
老一辈的在长安,相互活动串联,为他们家的子侄安排门路。朝廷里的官本就不多,你们有关系的都占了,别人怎么办呢?
贾谊于是鼓动刘桓,让老一辈的人回封国。
刘桓确实这么做了,他让周勃做表率,率先回家。
周勃回家后怕得要死,以为要对他下手,每日里战战兢兢的,后来还因为谋反罪被抓到了长安。
几番辛苦,久经折腾之后,周勃回到了家中,不恨贾谊是不可能的。
功臣们自然不愿意了,你们家天下都是我们打下来的,如今竟然想把我们撵走,天底下有那么便宜的事吗?
不过找皇帝麻烦,功臣们还是不敢的,连周勃都不敢。于是他们掉转枪口,对准皇帝身边的近臣,认为是他们把皇帝带坏的。
公正地说,贾谊自从入朝后,不断地鼓动刘桓对功臣们下手,老臣们对他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毕竟,谁闲的无聊要跟皇帝的宠臣作对,巴结还来不及呢。
老臣们正式发动进攻,说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在大势面前,刘桓很识趣,立刻疏远了贾谊。毕竟臣子要为皇帝背锅,没听说过皇帝要替臣子受过的。
不过呢,毕竟是自己的人,刘桓还是很看重贾谊的才学的,于是派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长沙王太傅。
贾谊到长沙,途中写下了《吊屈原赋》,说你我怎么都这么命苦啊。
两人境遇相似,前期受君王的宠信,随后被谗言所害。
贾谊的文章是骚体,和屈原算是一个流派的。
不过位远未敢忘忧国。
听闻周勃入狱,贾谊还很同情,上书劝刘桓对功臣要以礼相待。
其实说来才学高的好处还是有的,那就是在哪里都不会被遗忘。
苏轼由于诽谤朝政被贬到了黄州,随着《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卜算子》等名篇出世,成为东京汴梁的热点人物。
后来苏老哥又贬到了岭南,发挥乐观主义精神,写了首“日啖荔枝三百颗”,讴歌了这种水果。当年杨贵妃想吃的东西,我每天都能吃羡慕死你们这帮大臣们。
于是当政的人直接把他发配去琼州喝椰子去了。
贾谊不断地有文章发表,刘桓也时时记得他。三年后将贾谊召回长安,刘桓和贾谊彻夜长谈。
刘桓事先准备充分,他跟很多著名的学者、大臣们都讨论过了,吸收了他们绝妙的看法,再综合自己长期以来的认知,刘桓觉得,自己应该能够说的贾谊俯首称臣了。
刘桓准备的话题是玄学——鬼神。
当刘桓说自己是抛砖引玉的时候,发现自己还真的如此。贾谊对鬼神都有独特的见解,而且论断很是精辟,当然也没有记载两人聊了什么,反正是引经据典,墨子是支持有鬼论的,孔子则不说有没有,历来典籍也有很多关于鬼怪的记载。
刘桓听得很入迷,不知不觉中身子向前,聆听高见。
送走贾谊后,刘桓长叹一声,贾谊就是贾谊,随机应变都这么厉害,自己不如他啊。
同样的人,为何差距这么大呢?
不过,感叹归感慨,刘桓还是没重用贾谊。楚怀王定义屈原为文人,刘桓也是。
贾谊其实应该以李斯自比的,而非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