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是战国的主流,也是影响着天下大势,并因此衍生了纵横派。纵横派反手为云,覆手为雨,凭借着无中生有,请君入瓮,过河拆桥等手段,只手遮天,主天下沉浮。
纵横派的手段,让我想起《大唐双龙传》里的奕(yi)剑术。
高丽宗师傅采林,其剑法犹如下棋,先在旁设下圈套,而后诱使对方上当,之后对方每走一步棋,其实都在你的计算当中,你可以先行出招,处处打击到地方的要害,最后将敌方置之死地。
犹如《亮剑》里,国军被俘将领对李云龙说的,老兄太不按套路来了,我的大炮在车上还没卸下来,你就攻过来了。有本事,等我把大炮卸下来,咱们再好好的干一场。
奕剑术便是如此,即便是面对比自己强的对手,依旧能够游刃有余。粟裕淮海战役以六十万军队反包围国军八十万一样,李云龙说我们怎么就稀里糊涂吃掉了他们八十万大军,然后丁伟说是因为中正炸了花园口,黄河改道,而后形成了大范围的黄泛区,黄维兵团、黄百韬兵团都是被黄泛区拖住的,汽车轮子陷在泥里走不动了,那就不如两条腿跑得快。
陈毅说,淮海战争的胜利,是七十万民工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刘伯承说,政治因素大于军事因素,由于国民党失去人心,而我们则成功地实施土地改革,国军内部分崩离析,不少军队主动向我们靠拢,在战场上起义,从而让我军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广大军事爱好者们则归结于蒋公的微操,说蒋公是能一个电话打到班长哪里,要求机枪手的位置前移30米的微操大师。
《太平轮》里,黄晓明则埋怨老头子的一纸手令,葬送了大军。
总之我们一直在探讨原因,也总结出了很多说起来很有道理的原因,但是除非能够用实验的办法,一点点的去除变量,否则只能跟没有膛线的子弹一样,跟着感觉走了。
然而,在决战之际,粟裕能够厘清局势,分析优劣,果断出手,甚至将局势搅得一塌糊涂,连李云龙都说是全所未有的乱,只能领着师部的几个人晃悠,下面人全联系不到了。可是粟裕最后赢了,而且赢得十分漂亮。
不禁想起粟裕说的一句话:作战开始,一切作战计划作废。不过他心里一定是有数的,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无算乎?
苏秦就是小说中的‘以人奕剑,以剑弈棋’,故而带着纵横派周旋在列国之中,在稍有不测就会粉身碎骨的局势下,精心策划、挑拨离间、苦心孤诣,终成正果。
因此,在春秋战国排行榜中,苏秦以其盖世奇功,名列榜首,出身平民,却能以天下为棋盘,做人做到这种地步,也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二位的则是吴起,不世出的奇才,在鲁鲁胜,在魏魏强,在楚楚旺,不仅精通战法,还长于政务,可算是触类旁通的奇才。历代也不乏他这样杰出的人,所以屈居第二。
第三位则是伍子胥,性格坚忍,百折不挠,有仇必报。他这样的人,在哪里都能有一番作为,纵然失意、失败、懊恼、沮丧、绝望,终会振作,而后奋发图强。换作是旁人,杀害你父兄的是楚国国君,估计早就放弃报仇,而他则从未放弃,韶关的时候一夜白头,不是势穷力孤而悔恨,而是无法报仇而怨恨。对这种人,一旦得罪了,只能斩杀除根,否则必为所害。
第四位是范蠡(li),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他算是理想主义者,国家兴亡之际挺身而出,知道非常事当有非常手段,行事狠辣,不留余地,终于以越国国力耗死强吴,可是功成之后,却能飘然而退,而后弃政从商,终成一代人杰。按照为人来说,可以算是《春秋英雄志》中的第一人,可是论功绩,则没有上述三人耀眼,故而屈居第四。
第五位是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论语》《诗经》因其传世,可谓实至名归,而且孔家流传至今,历朝历代地位超然,世代都有杰出之辈,可惜没有建功立业,不然立身立功立言,可谓全矣。
第六位是商鞅,因势利导,一己之力移风易俗,将耕战定为了秦国的国策,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势。求诸于势而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秦国以后名将名相辈出,樗(chu)里疾、张仪、犀首、甘茂、范雎、魏冉、白起、李斯、蒙骜(ao)、蒙恬、王翦(jian)、王贲,终成大业,其实都是建立在商鞅的势上。商鞅当之无愧的,战国政治家第一人。他说自己能够使秦国成就商周一样盛德的国家,也能成为五霸那样的强国,还能成为迅速崛起的大国,意思是耕战之国只是自己所学到的三分之一,听到这里,不服都不行。
第七位是白起,谋定而后战,战绩彪炳,攻城过百座,杀人过百万,可以说战国将领第一人,便是孙武、吴起、李牧,面对白起可以求不败,绝不敢求胜。白起宁受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第八位是吕不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吕不韦眼光奇准,谋略精细,工于言辞,奔走东西,终于李代桃僵,偷梁换柱,巧取天下。
第九位是魏文侯,厚德之君,能臣无数,善战之将皆为我所用,用人不疑,而胸有韬略,麾下群臣相安,共就大业,在位五十年,国力蒸蒸日上,诸侯信服,强秦俯首,此后魏国人才辈出。如果魏国在五十年内再出一位魏文侯样的君主,在位五十年,那么绝对能够以盛德一统天下,再成就商周一样的国家。战国为人君者,未有过魏文侯者。
第十位是秦始皇,一统六合,席卷八方,开创万世之基。其人隐忍非常,又有仇必报,不得志时谦逊下节,得志时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滋养万物,而又有洪水、旱灾、地震,故而百姓以天地不仁,秦始皇类此吧。秦始皇知道进退,故而成其大业;不惜民力,故有长城、驰道、阿房宫、骊(li)山墓、兵马俑,北却匈奴七百余里,南并百越。天下苦秦久已,一夫作难而天下响应,此秦始皇之过也。秦国一统之势已成,上述九位人杰若是秦王,也能吞并天下,而且未必做的比他差,而郑庄公、晋文公、勾践、宋康公等人,在他的位置上也会有佳绩,不过只是谈论而已,未必能够做到秦始皇做到的事,故而名列第十。
如果单纯春秋榜,上榜的还有孙武、晋文公、管仲、楚庄王;若是单纯的战国榜,上榜的还有信陵君、赵武灵王、张仪、范雎、李牧、乐毅(或者田单)。
可是榜单就是这么挤。
自此再把战国以来的各大战役,以及形势列一下: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命吴起为西河主将。吴起率领魏军向西和秦国作战,攻下了被秦国占据的西河领土,并被任命为西河太守。吴起在西河改革兵制,选拔精锐成立武卒,并改良了城池,提高了魏国城墙高度,以五万精锐打的拥兵五十万众的秦国却步,成就了魏国第一强国的名声。
公元前387年,楚国、秦国、齐国结盟,共同攻打魏国。魏武侯任命吴起为将,抵御秦军。战局僵持两年,吴起率先击破秦国,秦惠公忧愤而死,齐楚丧胆,魏国成就名声最高点。
公元前381年,和魏武侯反目的吴起,在楚国担任令尹,率领楚军北上与魏国争锋。楚军与赵军合作攻魏,打败魏军。魏武侯坚壁清野,据守城池,不敢出战。魏国国力下降。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身死,二子争位,魏惠文王即位。公子魏缓得到韩、赵帮助,联军大败魏军,可惜韩魏分赃不均,各自回国。魏惠文王杀了魏缓,励精图治,魏国再成第一强国。
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几乎将其亡国。卫国请求魏国主持公道,魏国兵围邯郸,齐国来救。孙兵、庞涓围魏救赵,小胜一场,魏国国力稍损。
公元前341年,孙膑、田忌在马陵道伏杀庞涓,而后大败魏军,俘虏魏国太子。魏国不得已求和,国力大损。
公元前341年,商鞅率领秦兵攻打魏国,用计抓了魏军主将公子卬,而后长驱直入,打的魏惠文王求和。秦国再次夺得西河之地,魏国一落千丈,战国第一的位置不保。
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由于种种政治原因,合纵大败,苏秦为首的纵横派开始掌控天下形势。秦国成为第一强国,威胁楚、魏、韩三国。
公元前312年,秦国欺骗楚国和齐国结怨。楚怀王发兵讨伐秦国,齐楚联盟,秦、魏、韩协约。楚国先败后胜,可惜齐国不出力,功亏一篑。此后楚国无力与秦争霸,退居幕后。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为秦所欺,大为不忿,以齐国为合纵主力,率领韩魏赵之兵,攻入函谷关,逼得秦昭襄王割让三城求和。韩、魏联盟抗秦达成。
公元前294年,白起为秦军主帅,围歼韩魏24万大军。秦国恢复了第一强国的地位。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秦、赵、韩、魏等国联军攻打齐国。纵横派苏代从中谋划,齐湣王闷在鼓里,以苏代为主将对抗联军。齐军大败,临淄被攻破,几乎亡国。燕国一跃而成与秦、楚并列的大国,国力大盛,达到顶峰。
公元前279年,田单巧记击破燕军,收复临淄,迎接太子即位,自己任国相。自此后,齐国势力大衰,无缘天下,不再干预战国事物。
公元前278年,白起帅秦兵攻下楚国郢都。楚国军民死伤数十万,不得已向东迁都上郢(今湖北寿春),不敢于秦国叫板。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白起率军围歼赵军,坑杀了四十万赵军。赵国自此需要三十年恢复国力,无缘抗衡秦国。秦国独霸。
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军败走,赵国生还。信陵君成为战国第一人,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为救魏国,登高一呼,天下响应,组成联军。信陵君率军将秦将蒙骜击败,秦军据守函谷关。后来魏王猜忌信陵君,剥夺兵权,联军兵败。信陵君大为不满,沉迷酒色,四年后身死。蒙骜当年攻下魏国二十座城,报仇雪恨。
公元前241年(嬴政六年),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暖指挥攻秦。秦新占区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进攻开始顺利,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zui)地(今陕西临潼北)。
庞暖据闻是庞涓的后人,曾经和赵武灵王论兵,赵武灵王出事后被雪藏。如今事情过去快六十年了,七十多庞暖再次出山。
吕不韦率领秦军迎敌,认为楚军最远,也是最弱的,于是派兵主攻楚军。楚军主动后撤,联军不稳,庞暖只好撤军,又觉得挺丢人的,以齐国不出兵为名,攻打齐国,占了便宜而后收兵。
以上大致是战国以来重大战争的年表了,可能年代有差异,但是事件是一定的,而且顺序也对。
以中国幅员之广,以战国国家之多,可是能够算得上影响天下形势的大战,在168年间,一共十八场,当然每场战争都旁带着一系列的小战争,持续时间也不仅仅是一年,不过也不超过五年。
而战争的间隔;
一年的,两场;五年的,六场;十至十五年的,六场;二十年以上的,两场。
其实战争有很多,不仅是针对强国的,还有弱国与弱国的。比如秦昭襄王时,秦魏和好,而齐楚则进攻魏国。魏国向秦国求援,秦国却有些想坐山观虎斗。
魏人唐雎(ju),年近九十,请命去秦国求援兵。
秦昭襄王看见后感叹说,老人家远来不易,魏国几次求援,寡人已经知道魏国危在旦夕了,你何苦过来呢。
唐雎说,大王知道魏国危急,却不来救,我是以前来。魏国,万乘大国也,而降尊为秦国东藩,是因为秦国强大可以依靠。而今齐楚来攻,秦兵不至,魏国只能割地请和,而与齐楚盟约。大王失去一藩国,而助齐楚。老夫窃以为大王失策矣。
其实发兵相助也要看时机,秦王见时机可以了,于是发兵救援。齐楚听闻秦兵过来,引兵而回。
秦王既削弱了魏国,也没让齐楚占便宜,还通过敲打使得魏国不敢反水,这才是名利双收。
整个战国这种战争不计其数,但是却不足以改变大势。
而今秦国成为强国,列国想要改变形式,再来一次合纵攻秦,那么发生大战的时间,按照概率分布来推算的话:
公元前240年,吕不韦当政,概率是12.5%。
公元前236年(嬴政十一年),此时嬴政23岁,掌权两年,发生大战的概率是37.5%;
公元前231年,发生大战的概率是37.5%。
公元前221年,发生大战的概率12.5%。
而碰巧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灭齐,六国全部覆灭。
前文中也提过,嬴政主政时,大致是公元前236年,各国又有传闻想要合纵攻秦。嬴政问测于群臣,唯有姚贾说给我钱,我可以为你化解。嬴政给了姚贾钱,姚贾奔走东方,在内部化解了这场合纵。
其实范雎也曾经为秦昭襄王化解过一次。邯郸聚集了很多纵横之士想要为合纵攻秦奔走,秦王为此担忧,范雎派人带着千金到了邯郸,开始让那些求富贵的为了赏金互相争斗,于是合纵之事烟消云散。
而后顿弱拿到了嬴政的万金,也去东方,用尽计谋,能收买的收买,不能收买的的暗杀,而后李斯出场,在秦王身边,负责东方的事宜。
江山代有才人出。
纵横派终于遇见了自己的敌手,不过此时的纵横派,第一代的苏秦、张仪死了有五六十年了,第二代的苏代等人在长平之战后还活跃,不过此时角力长平之战也有二十五年了。
按照推断,这时候是纵横派第三代、第四代传人了,凭借着过往的积蓄、人脉,依旧掌控着天下大势,可谓是无人能敌。
纵横派维持着战国的平衡,秦国弱时就帮秦国,列国强就让列国内斗,以此来取利。
而今,嬴政以天下为志,严重后果损害了纵横派的利益,于是纵横派开始倾力帮助列国。嬴政于是也把纵横派的人当做敌人,一面派遣使臣去各国,说服各国君主远离纵横派的人,一面用重金来笼络帮自己奔走的说客,一面刺杀纵横派的人。
纵横派以前是超然势力,而今卷进战争,其实也是形势使然,全身而退只是笑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纵横派全力奔走抗秦,包括燕太子丹等人群里群策,可惜终究没有组织起合纵的事业,最终沦亡。
《权力的游戏》中:凡人终须一死。
《黑客帝国》中:凡事有生就有灭。
异语8:
粟裕将军夫人楚青曾经是有名的名媛望族。上海解放后,有一天粟裕陪夫人逛街。
来到一家咖啡厅,粟裕忽然大声说,这家咖啡厅一定不错。
楚青很是惊奇,以为粟裕将军很懂情调,就问他是什么原因。
结果,粟裕说,如果在这个咖啡厅上架几架机枪,可以封锁整个街道,是个好位置,所以咖啡厅一定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