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153

第153章 不可胜在己

不可胜在己

如今秦赵之间如此大战,秦军兴师动众,想要求战却求战不了,想要退,跟平原君的谈判却又僵持着,一退则前功尽弃,以后再难以立足了,心中忧虑。

秦王问范雎,如之奈何?

范雎说,不如且去赵国行反间计,将廉颇换人就好了。

秦王问,能做到吗?

范雎说,做到做不到,都要做后才知道。

话虽如此,但范雎毕竟是一国丞相,拿主意的人,怎么会做不靠谱的事呢,于是他玩了一把大的——示弱。

刘备率七十万大军攻打东吴,陆逊临危受命,坚守不战,诸将均笑他胆怯。一日吴将见蜀军疲弱不堪,军容懈怠,纷纷请命要攻打这股蜀军出出气。

陆逊说,此乃刘备计也,后面必有伏兵,不可轻动。

吴将忿忿而去。

等到了第三天,陆逊指着山谷说,杀气起矣,刘备定然按耐不住了。

吴将看到蜀军簇拥着刘备而去,军容鼎盛,各个胆寒,这才对陆逊佩服不已,不敢有怨言。

这是很明显的,有的人自称打过很多仗,其实只是在帐下听令,主帅怎么说自己怎么做,仗着勇猛的了点功绩,其实并不是知道打仗。

刘邦就说,打猎的时候,猎人发出号令,然后让猎狗去追逐猎物,如此得到猎物。萧何功人也,诸将功狗也,所以萧何是第一功。

常说三军之灾,狐疑最大,指的就是主帅,也就是功人的那位。同是下棋,大家旗鼓相当,兵力无差,但是后面多有胜负之别,差的无非是人的棋艺,战场上就是主帅的指挥艺术。

当然,王朝中后期军队战斗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凡是有一番作为的大多是编练新军。这也是战争和棋盘的差距,战争中你的棋子可能跳反,也可能不听你指挥,而且双方的布置也不是棋盘上那么一目了然。

秦国示弱,首先是白起。

此时的白起在咸阳抱病,一方面也被疏远,秦王和白起有了隔阂,白起也心生抱怨,反正是闭门不出,偶尔见客。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白起的威名实在太重了。我统计了下,从公元前294年白起出征以来,斩首兵士45万人,攻下城池白百座(实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更可怕的是,白起打的都是歼灭战,往往俘虏对方的大将,而且更可怕的是虐俘,比如赵军俘虏两万,被沉到了河中,可谓心狠手辣。

各国听说白起领兵,心就胆寒,听闻白起被猜忌自然大喜,派遣使臣说客想着办法能够把白起说服,到自己这一边。

秦国示弱第二点,秦军疲惫。

秦军外松内紧,反正你不敢出战,那就表现得懒散不已,表示有本事打我啊。

然而廉颇不上当。

那么只有第三点了,佯装撤军。

假作真来真亦假,慢吞吞的收拾行装打算后撤,并且安排好后卫之类,反正多呆无益,如果对方真的不上当,那就只好撤了。

廉颇确实不上当。

但是赵王上当了。

范雎自然不会忽略赵王,廉颇不好骗的话,那么就骗好骗的人,等别人都上当了,然后下令出兵,那时廉颇只好听从。

可是赵国军中,廉颇有绝对威望,只有赵王能够在身份上压得住廉颇。可是想要赵王用身份压廉颇,绝非那么容易,毕竟赵王刚上位,而且国中还有那么多智谋之士,廉颇又功高盖主,怎么会听呢?

其实宣传廉颇要造反,这种肤浅的反间计,赵王绝不会上当的,但要是恃功自傲,不把赵王看在眼中,那就很有问题了。

范雎搜集廉颇的一些言论,加工之后开始在邯郸散播,自然是好的坏的都有,信息庞大杂乱,也好浑水摸鱼。

最不靠谱的是,廉颇拥兵二十万在秦赵边境,是为了要造反,信得人不多,但终究有市场的。

而后是,廉颇爵位已经到顶了,战胜了也没什么可以封赏的,战败了可就有罪,于是就坚守不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接着是,廉颇从来看不起赵王,言语傲慢,对于赵王的命令视若无睹,常说先王在的时候如何如何,常常以此反驳赵王,私底下有怨言。

最后是,无论赵王怎么催逼廉颇出兵,廉颇都不会出兵的,因为不符合他自身利益。

袁崇焕如今算是诺大的名声,可是昔日被凌迟的时候,北京城的百姓可是奔走相告的,恨不得饮其血食其肉,跟魏忠贤下台后的待遇有一拼。

谣言是不会止于智者的,邯郸沸沸扬扬,赵王又不是什么言路闭塞的人,左右会跟他说外边的事情,朝内大臣也会借此上书。当初乐羊领兵攻打中山国,魏文侯收到一箱子指责乐羊的文书,甘茂出兵前专门跟秦武王起盟,就这秦武王还差点反悔。

要知道乐羊是魏文侯提拔的亲信,甘茂是秦武王太子时的朋友,他们这才能抗住,何况一朝天子一朝臣,赵王初立,还没有时间用亲信取代前朝老臣,或是收复前朝老臣的心,自然心生疑窦。

于是赵王也犯了一个错,干预,将能而君不驭者胜,他也失了一筹。

赵王信任的亲信,正是一战成名天下知的赵括。

还是从赵括的父亲谈起吧。

赵括的父亲名赵奢,也是赵氏族人,只是亲属关系远了,在赵国任职,负责收田租,并非什么大官。

收田租最难对付的两种人,一种是无赖,要抓就抓,要打就打,反正没钱,抓了我你还得放我。明朝的时候,苏州哪里的乡民不愿意交租,有些买通乞丐无赖替自己挨板子,可谓手段多多。

第二种人豪门大户,我家的租子也是你收的起的嘛,我理都不理,有本事来府上,看看我们怎么对付你。

强项令董宣就是,长公主府上奴才杀了人,身为县令却不能去人家府上抓人,只能趁着长公主出巡而后抓了人,立刻抓了就杀。

长公主向弟弟光武帝刘秀哭诉,刘秀命董宣向公主赔礼。董宣不干,刘秀命人按着他脖子去赔礼,只好以头撞柱,这才让刘秀作罢。

赵奢收田租收到了平原君府上,下面办事的自然不肯给。赵奢也够狠,直接杀了九个管事的,表示抵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

对于这种当众打脸的事,平原君很恼火,认定了赵奢是跟自己过不去,当即表示要干掉赵奢,否则以后何以服众,门客还怎么会来投奔自己。

赵奢于是主动找上门,表示要杀我可以,先听我把话说完。

平原君这点涵养还是有的,你说吧。

赵奢说,天下人之所以敬仰你,是因为你是赵王的弟弟,而我奉命收租,是为赵国好。你府上不交税,那就是法令不明,法令不明赵国就弱小,赵国弱小其他国家就会攻打赵国,那时候赵国都不保,你怎么办呢?为君之计,若是府上依法交租,赵国田赋自然增加,那么国力就强盛,你的地位也就越尊贵,若是觉得我说的不对,那就杀我好了。

平原君听后点了点头,道理谁都懂,可能轮到自己能不能做到就很重要,有了这番言辞,自己可以对下面人有个交代了,传扬出去,也是自己明事理,不会损害自己的名声。

而平原君更进一步,向赵王哥哥推荐了赵奢,说了故事后表示他是个人才。

赵王于是任命赵奢为大夫,管理田赋,至此无人敢抗捐,至此赵国国库丰盈,值得古今效法。

其实中原王朝建立初期都是金字塔型的:

第一阶层:皇帝一家子自然是顶尖,其次是皇帝的老婆孩子,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们,最后就是沾亲带故的王爷郡主之类。

第二阶层:首先是传承起来的大家族,孔家之类,世代为官的家族,其次是高官,当了宰相之类,通过个人奋斗将家族势力提升到这个程度,但是比起那些传承良久的大家族还是差点的,不过高官们相互姻亲,也结成根蒂盘固的关系网,再次是普通官员,算是沾点权利阶层的关系,包括举人、员外。

第三节阶层:首先是耕读世家,秀才举人之类,有点名望,又或者大商贾,乡间官吏,不用交税,其次是中等人家,有田地,一家温饱无虞,再次是佃户,地是别人的,只能做长工短工。

王朝的秩序,其实也是井水不犯河水,不仅官不与民争利,而且皇族也不会跟第二阶层争利,否则权利的架构就会不稳。

随着朝代的发展,三个阶层水乳交融起来,第一阶层和第二阶层会迅速庞大,后期之所以出现考中了进士还要交银子才能当官,主要就是备选官位没那么多,第二阶层太过庞大的关系。

按照生物学的观点,人们的碘含量摄入不够,甲状腺激素不足,甲状腺就会扩大,称作大脖子病。

而权力阶层的扩大,那么需要的职位和俸禄也就多了,故而机构的臃肿也是必然,财政支出也多用于养兵和官员俸禄,以宋朝财政之多,大多也用于此。

而第一阶层和第二阶层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义务也在减少,比如交税。秀才可以免一人的赋税,举人可就多了,慢慢百姓就把田产寄托在举人名下,而国家的田地增加却是有限的,故而赋税是先逐步增加,到了中期之后便不再增加,甚至逐步下降。

以盐税为例,明初朱元璋时有上千万两税收,到了嘉靖的时候,只有一百多万两,是逐渐递减的。老朱的时候无人敢贪污,可是官员处处要用钱,于是后面皇帝也多能体恤,官员便一点点减少赋税。也不是全是自己花,总督阅兵之后奖励表现出色的将士,得自己掏钱,钱从那里来,只能从这地方来。

国用不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士兵欠饷,官员欠奉。京官看起来威风,其实大多数底层官员都是靠借贷过日的,外地官员来京拜访老乡,走的时候要留下十几两银子给人家贴补。一户十几两,走的多了,那就上千两了,这笔钱靠官员俸禄是不行的,于是就通过账面转化到了公账上。曾国藩能够出任浙江考官,心中大喜,按惯例能够得到上千两银子,足以把京城的债给还了,算是当时默认的程序。

海瑞从浙江淳安县去趟京城述职,只花了五十五两,按照汇率算,一两银子上千文,一文钱相当于5毛钱,大致是27500元(不考虑通货膨胀),在当时算是绝无仅有。虽然海瑞兄很清廉,但是去拜见同乡绝没留下点银子,或许只带点水果去,京城的老乡绝不开心。

海瑞如此清廉,自然肥了国家富了百姓,当地的下属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海瑞自己都过得苦巴巴,自然不能接济亲友,所以为官做到这种程度,上面人欣赏,可也知道刚不可久。

其实官民是有一定比例的,比如一百个人里有几个官员,其实是有比例的,多了养不起,算是红线了,可是到了中后期,红线屡屡报警。

所以王安石也好,张居正也罢,为政总少不了精兵简政,增加国库收入,减少国库支出,一来一去,肯定要损害第一阶层、第二阶层的利益,而国家的发言权就在他们手上,所以抗力很大。

而皇帝是第一阶层顶端,目的是维稳,自然会支持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重塑金字塔,将多余的削去,增加第三阶层人数,自然引起的怨恨最大,所以执行的时候总是很多冲突。

明朝首辅杨廷和,当政的时候下岗分流了一批人,把人得罪死了。后来杨廷和卸任,儿子杨慎被免官发放,于是就有人收买杀手要杀了杨慎报仇,自然是报复了。

战国时魏国改革,第一件事就是肃清官员队伍,给有功的人腾出位置,而后魏国开始蒸蒸日上;楚国更是将穷亲戚撵出外面开荒,把官职和贡献挂钩,短短数年就强大起来;秦国规定,要继承爵位必须有军功,这才使得军队强大;韩国也是从选贤任能开始。

其实春秋战国,便是任用贤人国家昌盛,否则只能走下坡路,其实就是对统治结构的一种调整,国库收入多了,支出少了,有本事的人上去,自然厉害了。

赵奢能够担任大夫,主管田赋,又有平原君支持,便是赵国调整国家结构的重要一步。赵奢在位,连平原君府上的人都敢杀,自然无人敢惹,国家赋税多了,那君王就有足够的钱养兵,厚待士人,算是走上了良性循环。

而赵奢呢,自然赢得公正执法的威名,也惹来许多仇恨,但是赵王很乐意啊,有人甘愿为我去做这种得罪人的事,寡人何乐而不为,于是厚待赵奢,并且暗中保护他。

赵奢于是成功上位。

当然,之前也说过,赵奢其实就是上林苑的鹿,他的命运决定在厨师手上罢了,所幸的是平原君是个好厨师。

要是换个人,赵奢危矣!

我一时很难举出例子,因为敢于执法的很多,大多却被闲置,下场也很凄惨,自然没有什么名声留下来,但是反过来想,公正执法的人历史上有几个,包拯算一个,赵奢算一个,然后呢,总是有数的。

所以也无怪乎大家都是世家公子,平原君却能脱颖而出,公认的贤能。之前提过,平原君为了保魏齐被秦王扣下,为的是义气,而后为了留下士人,甚至连爱妾都杀了,可见是狠得下心做的了事的。

他要杀赵奢,很容易,派个刺客暗杀就好,施加压力,也无人会为赵奢强出头。

汉景帝时,袁盎反对汉景帝的弟弟梁武王继承王位,梁武王暗恨,派刺客杀了袁盎。汉景帝派官员调查梁武王,官员找到了证据后,知道汉景帝的意思,归来途中将证据付之一炬,说梁武帝的属下所为,已经服毒自尽。梁武王终究没有事。

可是平原君此举,那么于其他世家公子有什么区别?

平原君放弃了报仇,反而很欣赏赵奢,并且举荐了他,说明平原君心中,赵国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是他比孟尝君强的地方。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面子和利益跟前,却少有人选对。

《宰相刘罗锅》里,和珅的小舅子强抢民女姐妹,人家来告状,府尹叹口气,给了来人十两银子,表示我一个小官何敢跟和大人过不去。和珅听说后,说了句,死了死了,一了百了。下面的人会意,将进京告状的人抓走了。

刘墉为此抱不平,先是奏请杀府尹,乾隆同意,和珅也没有意见。而后刘墉说,要杀和珅小舅子,乾隆却不同意。

乾隆自己去逛妓院,和无赖起了冲突,将人打死。无赖却是巡抚的小舅子,于是将乾隆抓上公堂。

在公堂之上乾隆却能说出,我打死无赖,有何不可。

也难怪朱元璋对官员不信任,他在全国设置怨鼓,有人敲打即刻送到京城,他亲自过问冤情。

为什么不信任官员,因为经历元朝末年之后,深刻的了解官员集团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民怨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起兵,城门失火,也会殃及自己这个池鱼。

朱元璋曾感叹,读圣贤书的儒生,为什么会贪污呢?

他想得到的无非是赵奢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