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102

第102章 时来运转

异语7

井冈上的红星:

苏联一个电影院厂长给斯大林放一部电影,在斯看完以后递给他一支笔,签署上映电影的文件。

结果那只钢笔一直不出水,厂长很尴尬,拿过来甩了几下,结果钢笔水甩到斯大林裤子上了。

厂长吓坏了,不敢说话。斯大林看着他就笑:“你是不是以为斯大林同志就剩这一条裤子了!”

二楼:结果厂长立刻被革除原职,下放到服装厂为首长生产裤子去了

三楼:还派钢笔厂厂长给他当车间主任

————————————————————————————————————————————二战

秦国是律法严明的国家。

自商鞅开始,政务决于朝堂之上,继承制度也非常稳定,君主生前就确定了,所以一直以来朝政稳定。

也不是每人造反,但是基本上都得不到支持,因为秦法严酷,百姓们按照章程做事,法的地位至高无上,非法自然不做。

秦王如此一来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朝堂上的大臣,也就是怕被行刺。从政治上,重用外人,压制亲族,来防止他们作乱,从人身上,臣子不得秦王令,不得靠近秦王,擅自上殿者诛族。

秦始皇被追杀的绕柱而跑,一帮大臣围在下面咋呼,不敢上前,就是因为秦法严酷。就算你说为了救秦王,犯了法,秦王也必定执行,这已经是深入人心的观念了。好在医官带着药箱,不算禁品,扔过去帮秦王挡了一下,也因此被封赏。

秦武王才20岁,年富力强,身体素质也好,虽然爷爷和父亲都只活到了四十多,就算是基因问题,怎么着也能当政二十年吧。

可是,凡事总有例外。

秦武王有大志,天命在我,我父亲可为周文王矣。

那时候没有传国玉玺,有的只是象征着国家的九鼎。九鼎由大禹收集天下青铜铸造,夏朝传承,商朝拿回亳州(河南商丘),迁都殷地(河南安阳)后也一并带去。周武王伐纣,得胜后便把九鼎带回去。

有谋士说,当时用十万人才拉动一个鼎,虽然夸张,但是也显示出鼎很重,九鼎象征着天下九州,如何不重。

秦武王派甘茂攻下宜阳,对甘茂说,寡人平生之志就是能够去周朝看看九鼎的样子,可见所图甚大。

如今志得意满,宜阳的事办妥了,跟其他诸侯国也没了战争,国事稍定,秦武王安排好出访时间。公元前307年,在即位的第四年,自己23岁的时候,秦武王往摆驾周朝洛邑,名义是拜访周天子,顺便看看九鼎。

当初楚庄王也是这么说的,周赧王心中不爽,按照秦国的性子,说不定看完后就顺手带走了,可是要反对又没着本钱,九鼎都要被拿走了,就这么点面子也没了。

周天子无奈,只好热烈欢迎,平辈论交,而后让秦武王看看九鼎的样子。

秦武王力气大,便对身边的孟说说,咱们俩比一比力气如何。

这么好的表现机会,孟说自然当仁不让,用尽全力把鼎举起来了,轮到秦武王的时候,也试了试,感觉有点吃力,不过好面子,力气是我最骄傲的地方,这方面输给人怎么可以,使出全身力气举了起来。

史书说,秦武王当时双目出血,这咬碎银牙都不行啊,手一滑鼎砸了下来,当场把腿砸断。秦武王重伤不治,当夜就去世了。

周赧(nan)王知道后大喜,连夜去吊孝,哭得很哀痛,表示大家作证,跟我无关啊。

虽说人有旦夕祸福,但出趟国而已,谁料到会出这么大的事,陪同秦武王来的多是宠臣,一下子没了主意,赶紧报丧,而后带着秦武王的尸体回秦国。

秦武王不在,谁还敢说取九鼎,周赧王暗地里祷告,上天还是保佑我周朝的,我周朝没有失德之君,我也不是桀纣一样的亡国之君。

甘茂当时就懵了,老子拼尽全力刚准备大展拳脚,怎么就不行了呢,按照惯例,他肯定要被排挤。而右丞相樗(chu)里疾以国君叔叔的名义站出来,趁此机会,先把孟说五马分尸,而后诛族。

孟说是宠臣,又是近臣,秦王身死是其失职,此其罪一也;

秦王说要举鼎,孟说不谏阻反而推波阻拦,此其罪二也;

臣子谄媚君王,不杀不足以警后人,此其罪三也。

有此三罪,不杀不足以告慰国人,所以樗里疾一呼百应,国君死了总有人背锅,何况你背的其所,满朝没有人为他说情。

当然杀孟说只是出气,杀了之后该面对的还要面对,要选谁当君王好呢。

按说,秦王23岁了,应该有孩子了,毕竟太子之尊,就算大婚晚点,起码侍妾不少,何况当国四年了,他也没出去玩过。

可是偏偏没有子嗣,秦武王的母亲是魏国人,秦惠文王的正妻,为了秦魏友好,便把自己的外甥女介绍给了秦武王,据说感情破裂了,四年都没有嫡子。

不过他父亲和母亲结婚五年后才有了他,这种事也难说得很,就不八卦了。

惠文后听说儿子死了,第一反应就是痛哭,哭过之后想想,兄终弟及,能不能让我儿子公子壮继任君主。

按照如今的遗产继承法,这样说是没错的,大家心里面也能认同,公子壮拉帮结派,在母亲的帮助下自称秦王。

而有愿意的自然有不愿意的,秦惠文王的儿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也有继承权,而其中势力最大的一股就是魏冉。

魏冉是姓魏却是楚国人,他同父异母的姐姐是芈(mi)月,是楚国三大公族昭族的女儿,有说比楚怀王小十二岁的,后来嫁到了秦国,身份不高自然只能做妾。

秦楚后来打仗,秦国一直拉拢魏国,所以芈月混的也不如意,生了个儿子赢稷(ji)也被派到了燕国,因为张仪劝说秦惠文王拉拢燕国,抄了苏秦的老窝。

秦惠文王顾全大局,对赢稷感情也不多,她母亲又是楚国人,眼不见心不烦,送出国吧,省的在秦国被歧视。

按理说芈月是没机会的,可是她有个好弟弟——魏冉。后期秦楚修好,楚国闷头发展,秦楚交好,楚国的贵族在秦国也得到重用,魏冉有了姐姐的关系,加上才能不错,在秦国渐渐有了地位。

那时候在本国不得志的贵族,都到国外求官,各国也都给些面子,谁知道那天他会不会回国当大官,有的公子还可以回国继承王位,结交善缘总是不错的,也乐得给个一官半职,宴会的时候请来乐一乐,交交朋友嘛。比如秦惠王后,她是魏国人,给儿子娶得也是魏国公主,魏国人在秦国自然吃香,所以支持秦武王,也支持公子壮,算是魏派。

而魏冉则是楚国在秦国的扛把子,手下自然聚集了很多楚国的贵族,老乡会们大家喝喝酒吹吹牛,说几句勿相忘的话,渐渐成为派别,很有影响力。

其中有一个叫白起的,是秦国将领,也常来魏冉府上拜码头。那时候魏冉还不得志,白起应该不是假冒的。

谈起家族渊源的时候,白起就说,自己先祖是太子建,如果你还记得的话,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因他而死,他被父亲撵走后跑到郑国,后来作内应被杀。

太子建被杀后,伍子胥带着他儿子芈胜到了吴国,抚养成人。芈胜长大后,号白公,算是从芈姓里开枝散叶了。伍子胥死后回到楚国,想要安身立命,却被楚王所杀,不知道是不是斩杀除根。

白胜其实没资格夺权的,伍子胥带着吴兵打过来,攻占了国都,也没说让他复辟,何况如今楚王的位置已经坐稳,自己曾经跟伍子胥混过,算是有前科,楚国人民也不会答应的。

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白胜的儿子逃到了秦国做了武将,而且是世代为将,都有白乙、白丙、白已、白降,道士写符有一句“敕令白乙大将军到此”,大约是某神在此,诛邪退避的意思,以此来震僵尸,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人。

传到白起这里,算是秦国人了,对楚国也没有那么怨恨,毕竟是上好几代的事了,所以跟魏冉很聊得来。魏冉觉得白起很有见解,打仗是一把好手,跟自己趣味相投,又是老乡,自然一见如故,斩鸡头、烧黄纸,当时就拜了把子。

可是事到如今也一筹莫展啊,毕竟外甥在燕国,千里迢迢,魏派势力又大,怎么也不显眼,可谓连上赌桌的机会都欠奉。

要知道秦国一向没有把太子派出国的风气,燕国又是小国,赢稷在秦国根本没地位,就算燕国愿意送赢稷回国,估计也没用,于是把重宝压在了太后另一个儿子——公子带。

赢稷按理说是没戏了,可是时来运转这事,谁也说不定。

苏秦可没闲着,如此大事怎么能不掺和一把,暗中运作。

一天魏冉家中来了客人,说是有大礼相送,魏冉自然不敢怠慢,听闻对方说,赵王愿意帮助魏冉。

魏冉大喜,赵国一向低调,一度连王号都取消了,在秦国也没什么根基,忽然一下子跳出来,才发现能量也不小。

可是赵王也有自己的打算,赢稷在燕国无人理会,赵王愿意从燕国接回赢稷,还愿意派兵送赢稷回国争夺王位。

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达成一致。对魏冉来说喜从天降,而且赵国要的也不多,也不让你割地,只是想趁机发展在秦国的赵派势力。

魏冉和白起商议,知道自己实力差,急需外援,所以赵王才舍得下本,想要捞一把,就算不成功也没什么损失。不过对楚派来说,那就是天助我也了。

有了赵国盟友,魏冉改立赢稷,大张旗鼓的拉拢同盟,等赵国派兵送回赢稷之后,占据上风,白起又是不世出的名将,领军打败了支持公子壮的军队,斩杀公子壮,有说一并杀了惠文王后的,也有说惠文王后郁郁而终的,也不重要了。

公元前305年,闹腾了三年之久的王位之争落下帷幕,二十岁的赢稷坐稳王位,尊奉芈月为太后,史称宣太后,而魏冉担任左丞相,樗里疾依旧是右丞相,算是****了。

甘茂是秦武王重臣,算是魏派,秦武王死后孤立无援,被樗里疾排挤,请命率军攻打魏国皮氏,半路就跑了。

天命难违,甘茂也无奈,原本而二十年下来,自己也能成就商鞅、张仪一样的人物,时运不济,命途多舛(chuan),奈何!

天下大国秦楚齐,自己率军攻打过楚国,于是跑到齐国,中途遇见苏秦的弟弟苏代。苏代要去秦国领赏,见了甘茂,曾经为韩国事情奔走的时候跟他打过交道,知道他有才干,想要拉拢他。

甘茂想到还在秦国的妻子孩子,自己逃跑也是情非得已,不跑全家一起死,跑了之后秦王有顾忌,说不定能保全家人,只是内心也知道凶多吉少,正在痛苦当中。

甘茂见到苏代,忽然有了一丝希望,诚心诚意的说,君在秦得意,犹如烛火之光,可否稍稍分润些给我,容日后再报。

苏代自然满口答应,到秦国后得了封赏,对秦王说,甘茂在秦国多年,秦国地貌了如指掌,如今出逃,必为齐魏所重用,君王不担心吗?

秦王听后自然也发愁,万一又是一个伍子胥怎么办,只好请教一二了。

苏代于是说,甘茂妻子亲友在秦,秦王善待他们使甘茂知道,让他继续当丞相,这样他心中感恩,如果回来就把他软禁起来,就算不会来,他心中也有所顾忌,就算在国外也不会危害秦国。

秦王赢稷孝顺,国政由母亲和舅舅商量着办,他们自然答应,都是对秦国有功的人,大局已定后也不想赶尽杀绝,就同意了。

苏代回到齐国,对齐宣王说了秦国形势,说起秦王给了甘茂上卿的职务,我们要留住甘茂,君王就不要吝啬。

甘茂确实有才华,又对秦国知之甚详,齐宣王满口答应,也给了上卿的职务。

甘茂自然感恩戴德,在齐国成了重臣,对苏家也很照顾,算是善终了,真不容易。

秦国乱了三年,伤了锐气,对外战事一度消停,也就对魏国开开战,小打小闹一场。魏国花了那么长时间,下了那么多本,一下子赔光了,嫁出去的女儿也被送了回来,自然气得吐血,不过又打不过,只好回去添伤。

太后还是很有能力的,在位期间忍辱负重,一如之前一样。

楚怀王听闻秦武王死后,一方面支持远亲堂妹,搅乱秦国政局,一面发兵攻打韩国雍氏,摆明了就是要趁人之危。

韩国自然撑不住,韩宣惠王已死,儿子韩襄王即位,从死后的谥号来看: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

这个韩襄王?还是很有能力的,派尚靳(jin)去秦国求援。此时赢稷已经继任秦王,公子壮在外也称王,只不过势力小得多。

韩宣王也没办法,求和就要割地,现在人都实际了,不是叫几声大哥可以解决的。

尚靳苦口婆心,存亡齿寒说了一大堆。太后是妇人,不喜欢听那些大道理,用生活中的体悟说,自己侍奉秦王的时候,秦王把腿放在她身上,她觉得不舒服,但是秦王整个人在自己身上的时候(男上女下),自己只会感到欢乐。如今也一样,秦国出兵帮助韩国,人少的话,韩国不愿意,可是秦国倾国出兵,日费千金,韩国是舒服了,秦国却出兵出力,有什么好处呢?

尚靳总不能说秦王趴在你身上自己也爽吧,满腹经纶、滔滔雄辩,却被一个放荡妇人一句话噎了回去,只好找到甘茂,说当初是你攻打韩国宜阳,打下之后又是你从中谋划,让秦王割让武遂,秦韩结盟,如今韩国有难,丞相难道坐视吗?

秦韩结盟的国策是甘茂定的,虽然泥菩萨过江,甘茂还是四处周旋,游说秦王,终于出动大军,不过已经是楚军攻打雍氏五个月后了。

韩襄王硬抗,士兵物资不够了,派使臣去西周借点度日子。

周君当然不愿意,苏代挺身而出,说看我的,不仅韩襄王不朝你接粮食,还要送座城给你。

周君大喜,他知道苏代很厉害,夸下的海口都能实现,于是派他出使韩国。

苏代见了韩国相国韩公仲,说昭应当初跟楚王说一个月就能打下雍氏,如今五个月没打下来,楚怀王早就想撤兵了。如果你向西周借兵借粮,不是告诉楚怀王韩国也撑不下去了吗?昭应以此为借口,再坚持下去,雍氏必破。

韩公仲忧心忡忡,听后点点头,又摇摇头,我使臣都派过去了,说什么都晚了。

苏代说,那好吧,你就说韩国要把高都献给周君。

韩公仲怒了,我不借兵借粮够给面子了,怎么还要我送城池,岂有其理。

苏代哈哈一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给了城池,西周亲近韩国,秦国定然跟西周交恶,是一座城换了一个国。何况楚怀王听后,定然生疑,韩国雍氏能够保存下来,又何必吝啬一座城呢。

韩公仲想想,觉得很妙,于是说服韩襄王,送高都给周君。

楚怀王见迁延日久,心中着实气愤,又听闻秦国动员军队,将进不进,赵国、魏国、齐国打算趁机攻打楚国,只好罢兵。

苏代因此事名声更大,成为新一代纵横家,相当于把苏秦、张仪的权利收拢在一起,可见厉害。

秦王公元前325年出生,芈月年纪大致是不到四十,按照葛优的说法是如狼似虎,而且掌控大权,自然难受空房。

儿子继位时,义渠国国君前来拜会,此时的义渠国在秦惠文王的时候就已经被打残了,成为了秦国的附庸。

据说太后善意拉拢,珠胎暗结,生了两个儿子。义渠国君被睡服,此后对秦国忠心耿耿。

而太后再接再厉,公元前299年,趁着楚国四面楚歌挨揍的时候,派人请楚怀王缔结盟约,楚怀王大喜,前来,也有说二人有过私情,我也不知道真相,也懒得猜。

结果楚怀王被扣了,要求割地给秦国结好,不成想楚怀王硬气,死不答应,一个说不答应就别走,一个说不走就不走。

楚怀王太子即位,楚怀王呆了两年,寻机逃跑,太后封锁秦楚边境,楚怀王跑到了赵国,赵国也不收留,想跑到魏国,却被秦国追兵赶上,算是人人喊打。

一国之君混到这份上,着实想死了,楚怀王第二年病死咸阳,太后见没捞到便宜,人死为大,就把他送回楚国安葬了。

由此可见太后算是,貌美如花,心如蛇蝎,而且行事不按套路来,如赵敏说的,我本就不是男子汉大丈夫,阴狠毒辣了又如何。

所以秦王很孝顺,国事都听母亲的,对母亲招揽情夫的事哪敢插手,自己毕竟还有个弟弟可以取代自己。

此时赵国强盛起来,太后畏惧赵国,让赵人楼缓当了秦国左丞相,善意拉拢。一日听说赵国来了使臣,便和儿子赢稷一同接见。

赵国的使臣高大威猛,气度不凡,举止谈笑很从容,秦王很是羡慕那人风度,也有些疑惑,此人如此厉害,在赵国必定是风云人物,可是他的名字秦国无人听过,该不是冒名顶替吧。

太后侍奉君王的时间长了,眼光毒辣,看出来人不凡,对儿子说,赵王送你回国时,你可曾见过他。

儿子摇摇头,没见过。

太后说,赵王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后,自称主父,听闻身材高大,喜欢戎武,此人定是赵主父。此次来秦国必有图谋,听闻楼缓带着他走遍秦国,此人胆大心细,定为秦国大患。

太后连忙派人去抓赵使,发现人去楼空,使者据说已经连夜出了函谷关,只好一声叹息。

函谷关外,赵王哈哈大笑,此去秦国考察了山川地脉,正好为我灭秦所用。

这位胆大心细的,正是一时命世之主的赵武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