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100

第100章 儒者患不知兵

异语6

二战末期,正在和斯大林、杜鲁门讨论世界秩序的丘吉尔得知,自己的党派在国内选举中失利,自己马上不再是英国首相了,请交接交接工作给下一任首相。

丘吉尔说了一句,英国人真是忘恩负义,而后交接工作回国。

议会为了表彰丘吉尔在战争中的贡献,决定为他在公园里建一座雕像。

丘吉尔拒绝道,我怕鸟儿在我头上拉屎。

还记得看过一个段子,有人对一个作家说,有粉丝要花50万英镑在公园为你建个雕像。

作家说,把钱给我吧,我愿意天天站在公园里。

——————————————————————————————————————————————二战

不管怎么说,年方二十岁的秦武公志得意满,其实按年龄来算,应该是大二的学生,但是已经取得这么大的功绩,春秋战国以来,可以说第一人。

虽然行事幼稚了点,脸皮还不够厚,但是还年轻,再磨砺个几年就好。

如今秦国如狼似虎,兼有魏国为虎作伥(chang),可谓如虎添翼,无人敢樱其锋锐。

韩国见楚国占了便宜就走了,长叹一声,派遣公孙侈(chi)出使秦国求和。

公孙侈一向是和秦派的,苏洵说六国以地事秦,犹抱薪以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也,其实也不然。古今以来,割地都是很耻辱的事,不到万不得已,或是深谋远虑,哪个君王愿意做。

比如公元前317年,公孙衍主导的第一次合纵攻秦失败,秦国反扫荡成功后恨得牙痒痒,于是派樗(chu)里疾发兵攻打韩国。樗里疾大败韩军,俘虏韩军主将申差。

公孙侈于是劝说韩宣惠王,盟军不靠谱,不如割城交秦。楚国是合纵的主谋,秦王恨之入骨,我们推波助澜就好,秦楚必有一战,到时候就中取事。

其实也是效仿智伯的故事。晋国智伯一家压住韩赵魏三家,韩国就十分配合满足他的无理要求,惯着他,让他得意之余对其他人如法炮制,如此以来得罪的人变多了,终究会碰见扎手的点子,那时候反戈一击,可谓以小博大。

如同常说的,对付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附和他,让他总以为自己是对的,终究有人会替你教他做人的。

公孙侈的想法很好,韩宣惠王想想,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如同圣主遗训,子孙当然听从,一面派遣使臣去各国求援,暗地里派人联络秦王想要求和。

可惜行事不密,楚怀王知道了,愁容不展。

陈珍(zhen)此时由于对义渠国判断失误,由秦国跑到了楚国,算是客卿身份。

楚怀王于是问他,你说如何是好。

陈珍笑道,此事容易,君王立刻整顿兵马,发兵救韩。

楚怀王面露尴尬,之前当了出头鸟,成为合纵盟主,楚国上蹿下跳出力甚多,却一把全赔了,意识到了中原的事不好混,不想出力,只好说,秦军方胜,锐气正盛,我军新败,士无战心,正要养精蓄锐,如何能兴师动众去救韩呢!

陈珍腹黑的说,我说发兵,可是没说什么时候到啊!

楚怀王与陈珍相视一笑,于是派人对韩国说,楚国将发兵救韩,合纵大军就到,韩国要顶住。

合纵各国也纷纷表示,也将发兵,只等楚军一到,四处出击,让秦军首尾不能兼顾,必定望风而逃,兄弟你要顶住啊!

于是主战的臣子跳出来了,一食一饭尚思来之不易,何况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韩宣惠王被刺激到了,是啊,如此一来孤王有何面目见先君与九泉之下,算是宁折不弯,于是召回谈判使臣。

公孙侈大惊,说主公中楚国离间之计也。秦韩相约攻楚,楚虚张声势,我料其兵定然不至,如此一来,韩国危矣。

韩宣惠王苦涩一笑,和秦之后,倘若楚军真来,那时又该如何应对呢!何况秦国强大,觊(ji)觎(yu)我国,我方才加入合纵,结群自保。若弃了合纵,那时人为刀俎(zu),事秦如事虎,虎饱时,可安稳一时,虎饥便须割肉事饥虎。

公孙侈叹道,如此一来,必定激怒秦王。

韩宣惠王说,和秦则背盟,楚军那时南来,魏、赵东来,倘若秦军不救,如之奈何?方今楚军将至不至,必为秦军所患,我料秦军不能持久,举国一战,未必便输。

韩宣惠王未必不知道楚国的阴谋,可是明知是坑也得跳,于是背水一战,被斩首七万人,国力大损,而援兵不至,只好和秦国签订条约,送太子韩仓到秦国为人质,敲定合约,也因此对楚国心怀怨恨,觉得这人太不地道了。

后来秦魏韩协约国与楚齐宋同盟国作战,楚国二次战役一度打到秦国境内,秦国让韩魏发兵攻打楚国,围楚救秦,楚国也派使臣去韩国、魏国,让他们倒戈相向。

仿若智伯一般,若是韩魏来这么一手,楚国没有后患,倾国之兵可能真的能打到咸阳,联军再遥相呼应,攻打函谷关,秦国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分崩离析。

秦国也急了,连忙开条件给韩魏。按理说,韩魏应该学祖辈一样的,韩国若是抢先呼应,魏国必定响应,大局定矣。

不知道是楚国条件不够优惠还是韩国记仇,韩宣惠王依旧选择按盟约办事,韩魏出力大败齐宋,又攻击楚国,楚军只好回军,功亏一篑,割地赔款后对韩国恨之入骨。

按理说秦国应该感激韩国吧,可是智伯灭了赵国,接下来就是韩国魏国了。秦武王于是发兵攻打韩宣惠王,韩宣惠王大惊,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去楚国求救。楚国自然一口答应,颇有些渡劫劫波兄弟在,依旧是晚点来,捞够了再走。

秦军攻取宜阳,斩首韩国六万。

从某种意义上讲,韩宣惠王之前的推断都很对,秦国不是说你对他好他就投桃报李的,他想要的你不给他,他就越想要,不给就打你。可是楚国又是好相与的吗,楚怀王看似傻子一样被玩的团团转,不依旧刷着自己团团转吗,都不是易与之辈。

韩国于是决定了终极策略:秦来从秦,楚来从楚,合纵来了跟合纵,合纵没了就贿赂秦国。

当初这是郑国的国策,可谓小国多次含羞受辱后的教训,小国就不要讲面子。可是时代不同了,晋国、楚国的时候,郑国听从就好,很少说要割地的,顶多送点钱,资助点军粮,再认个大哥就好。

而秦国从商鞅开始,不好务虚名,你来我这拜码头就得给好处,而且时不时的勒索,不从就打你。按理说这样的老大肯定没人愿意跟,可是秦国厉害啊,没有小弟照样能过,只是困难点罢了。

依靠着这种战术,秦国国土不断的扩张,所谓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可追求胜利。

公孙侈来秦国谈合作,当初就是他死守宜阳的,想来也是感慨颇多。秦武王大手一挥,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为表诚意,武遂城给你们吧。

韩国于是再次回归秦国怀抱。

秦武王自然喜不自胜,有人便劝诫他说,《诗经》里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当年智伯也是如此得势,而后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差降伏越国,又打败齐国,最后却被勾践所灭。这些人开端都不错,可惜后面狂傲自大,不得善终,君王年方二十,却威加海内,后面的日子还很长,难道不害怕吗?

秦武王听后很惶恐,后来一次跟中期争论,没吵过人家,生气的拂袖而去。

有人便劝道,“中期这种性格的人,也就是遇见明君才安然无恙,要是桀纣肯定杀了他。”

秦武王听后想想也对,杀了他自己就成桀纣了,那就真是鲜克有终了,于是没有拿中期治罪。

如今可以分析秦武王的性格了,首先性子比较直,弯弯绕绕的玩的不多,比较念旧,性子有些软,能分清好坏,脸皮薄,但是容易冲动,很执拗。对于他信任的人,很推心置腹,但是一旦讨厌你,也很不讲情面。

直白点,性格和智商上就是一普通人,所以他经常被人劝说,也往往采纳,属于比较好混的君王。

这对秦国真是一件好事,他父亲给他准备了一套班底,安排好了方向,所以上任之后,秦武王便把政事托付给了信得过的人,而且始终信任。

甘茂得到信任,做事事半功倍,一个听话的君王,一个能臣,秦国就是靠着这种组合发家的,包括很聪明的秦惠文王。

而且秦武王还有个好处,力气大,比较尚武,故而对武人很厚待,齐国的勇士孟贲听说后都来秦国碰碰运气,被封了官。武人虽说打仗行,但是只能用军功来和文臣分庭抗礼,但是依旧被压制。

历来君主好武的,武将地位都比较高。

宋太祖的时候,杯酒释兵权无非是武将权势太重,毕竟是开国之初,明太祖的时候也是,封侯封爵的武将很多,一品、超品,你文官才几品,只得乖乖的请安问好。

李善长是文臣之首,还是以军功才封侯,这才压得住那群当兵的。刘伯温说的厉害,什么定天下之类,其实地位差李善长太远。

朱棣造反起家,知道当兵的厉害,所以厚待武将。再之后,海晏河清,当兵的守住险隘挡住蒙古人就好了,文臣玩弄权谋,武将怎能抵挡,一品武将见了地方大员都得客客气气,请人家先落座。

以后每逢战时,文臣们搞不定,才找会打仗的武将去出力,而后给点功劳,如杜月笙比之如夜壶,其实话糙理不糙。

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的时候,喜欢打仗,动不动就喜欢往边境上跑,给自己封了一个军衔,对手下的武将也挺厚待的。

武将仗着皇帝宠信,可是依旧没闹出多大乱子,皇帝一死也就一江春水了,梦醒之后,心碎无痕。

秦国是耕战国家,战争是国之大事,武将地位也蛮高,不至于被文官集体碾压,毕竟战事不断,而且重要将领都是君主的叔叔弟弟伯父之类,但是却总有一个外来的权臣压着。

樗里疾战功再卓著,也只能乖乖靠边站,不然想谋反啊!

商鞅帅军攻打魏国,我倒不觉得他多会打仗,只是有手下人去打,自己统领而已,张仪比之商鞅尚且不行,但从军出征也能有军功,所以人家能文能武,怎么着都压着你一头,武将不能不服。

甘茂也是,当初单独领军配合魏章大败楚军,魏章和张仪都是魏国人,一同跑到了魏国,甘茂则相当于占据了魏章的功劳,聊起天来也是想当年魏章如何如何,多亏了我领军,临危不乱这才大败楚军,有这个资本。

但他多会打仗,其实也不然,独自领军攻打宜阳就是明证。

朱元璋攻打张士诚首都苏州,二十万大军围城,下属请示他,我们的主攻方向在哪?

朱元璋大怒,二十万人攻城,还要分什么主攻方向吗?

这大致是文人所理解的战争。

得势的时候一拥而上,多死几个士兵算什么,向往着羽扇纶巾,谈笑用兵,以为只要尽封赏,便可以坐观局势,看宵小望风而逃。

所以文人写,金兵两万破辽军七十万,所以联合金兵攻打辽国,想要往弄权术。文人见到宋军一败涂地,然后骂道,我十万宋军,却被辽人一万人所败,主帅可杀,全部可杀,全是无能之辈,却从没想过自己操刀去搏一把。

童贯当时是宋朝第一武将,本身却是阉人,能在宋朝混到如此低位,想来是真厉害,之前平定各方起义的义军(陛下,陈胜吴广起义了)功劳不小,比宋江声势浩大数倍的方腊就是被他平定的。

可是童贯领军攻打辽国,才发现手下在边境和辽军想安多年,平常也就打点草谷场,抓抓辽国的百姓快活。文官们吃喝玩乐快活,将军们也吃空额,搞双边贸易,收保护费添补家用,说是十万兵,多半十去九空,召集军队去打仗,军中要不是归来头白还戍边的,要不是经营小买卖没当过一天兵的,运气好说不定还能遇见几个花木兰。

兵械粮草不是每年都给你拨吗,不好意思,多多益善,那么点还不够分呢!

军中有多少战马,一看数量不少,上阵一看,什么猪不叼狗不啃的都有,估计是临时凑来的吧!刀剑盾牌可以以次充好,弓箭强弩也可以李代桃僵。

反正大家一起贪,也就谈不上贪了。

童贯久在军中,自然一清二楚,自己也是里中好手,可是不能跟皇帝和大臣说啊。

大臣们也未必不知,只是总觉得打仗吗,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有什么难的啊?

所以大臣以为军队不敢战士怕死,只要威胁就好,要是迁延时日老夫杀你全家,要是立功,老夫保你升官发财,一句话,我是文官,我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看你了,出问题也一定是你的事。

就这队伍,你跺你也麻啊!

被威胁杀全家的主帅只好擦干眼泪,事到如今战败而死还能追认个名分,要是不打,那就只能全家死绝了,于是风萧萧兮易水寒。

人家一万,那是骑兵,当初宋太宗赵匡胤带着手下一帮骄兵悍将,刚刚灭了北汉的十万大军,尚且被辽军九千骑兵暴打,赢得仓皇北顾。宋太宗受伤坐着驴车跑回来,大臣都以为他死定了,筹备登基大典,就等着三让三辞了,顿时傻眼。

虽说辽军和宋军都安逸了下来,可是人家最近跟金人打仗,水平又上来了,好比一帮菜鸟不认识地形,一人一把AK,一拥而上,结果被扔了闪光弹后一顿狠K,剩下的跑回来挂着彩。

问你敌人只有两个,你们二十个,怎么输的?

你说不知道,进去之后感觉整个屏幕就变白了,然后枪声炮声乱枪,只能胡乱开枪而后撤了。

战争讲究形式,我看《狼图腾》的时候对一个情节印象很深:

狼群冬天围猎草原上的黄羊,等到清晨的时候发动进攻。黄羊也很警惕,老远就看见狼群起身就跑,它们的速度要比狼还快。可是昨天晚上酒足饭饱,睡觉时好不容易捂热了被窝,除非迫不得已,自然不愿意起,黄羊憋了一夜的尿,跑起来下身打颤,等到膀胱破裂就摔倒等死了。

而活下来的也不好过,狼群围三缺一,逼着羊群往山谷中跑,哪里是个凹地,雪堆厚,陷里面就出不来了,而后被冻死,雪堆又是天然的冰箱,饿的时候就来啃几口。

蒙古老人说,当年成吉思汗打金国,大金国的骑兵也很厉害的。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就用着狼群的办法把数千金兵围困在山谷里,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在山谷里捡了很多铁器。

一拥而上那不叫会打仗,朱元璋也许会点,还是韩信说的好,不善于将兵而善于将将,故能成其霸业。

甘茂也差不多,安排了多次进攻,全都灰头土脸。士兵们私底下埋怨甘茂不会打仗,只会让我们冲,都不肯出力。

亲信将领劝道,打仗要用兵法,不能乱来。

直白点就是,你不会打仗就把事情交给我们处理就好,到时候头功是你的,给我们分点就好。

甘茂没办法,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奖励大家,而后说现在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了,明天再不赢回去都没好果子吃。

文人心想,武官不就爱财吗,我给你,还给你们封官许愿,大家同生死共患难,明天不赢,我是不打算活了,你们也别想好过。

将领们也只好回去,秦王都尊敬人家,也没办法,只好拼一把,回去鼓励士兵,给点赏金,吹吹牛。

然后一战而下宜阳。

甘茂想,果不其然,将军们和士兵们则心想,要不是你瞎指挥我们少死多少人。

儒者患不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