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纷纭三国归一统
3431700000011

第11章 诸葛来到,翁婿畅谈

白天里圆满解决了金钗案,婉贞对诸葛亮的表现非常满意,自己事后想想,又觉得诸葛亮的方法真的挺悬的,万一张清没上当那可就演砸了。怎么也想不出诸葛亮为什么那么笃定。所以到了晚上在卧房里,婉贞就缠着诸葛亮,让他给自己解惑。

诸葛亮郁闷道:“这个方法妙是妙,但我可不敢贪人之功,主意是铁锁想出来的,只不过由我来执行罢了。想想看,铁锁先编了那么个故事,连波斯国都搬出来了。大家谁也没听说过波斯国,当然有神秘感,而老爷子这些年确实顺风顺水,做生意财源滚滚,领兵打仗百战百胜,如日中天时又急流勇退,把这些归功于一个具有神奇魔力的水晶球,不了解内情的人肯定会相信的。然后再说水晶球具有测谎能力,大家一溜顺水的也就信了。然后我再在开始阶段装模作样一番,故意弄得很神秘,就更增加了大家对水晶球的敬畏。任谁也不会去怀疑这水晶球的真假。你想,在这种情况下,说谎者要避免被水晶球识别出来,能用的办法是什么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不碰那水晶球!而这也是其中的关键点:能想出如此环环相扣,毫无破绽的计谋,定是通达世事,深悉人心之人。铁锁是有些小聪明,却绝无可能自己想出来。后来我猜想,极有可能是他姥爷或是别个人跟他讲了什么类似的故事,这才给了铁锁以灵感。但是即便如此,铁锁的表现仍然让人震惊!他才五岁,便已经如此心机深沉,这长大了还得了!好在他是我儿子,不然我都没信心出仕,作为同僚与铁锁竞争,我争不过;作为敌人,我更是争不过。”

婉贞嘲笑道:“你可是水镜先生的高足,是庞德公都赞赏的人物,竟然甘心拜倒在五岁童子身下,说出去丢不丢人。”

诸葛亮沮丧一会,忽然得意道:“铁锁再厉害也是我儿子,这点我一辈子压他一头。儿子出息,我这做父亲的自然感到脸上光彩。只是,你不知道,方才屋里那些人看我那崇拜的五体投地的眼神,我既享受又不安,似乎我盗窃了铁锁的功劳似得。”

婉贞说道:“他现在小,有点功劳你这当爹的替领没什么不对,谁也不会持异议的。”

诸葛亮叹气道:“好了,不说铁锁了,今天我算是把家里的害群之马给撵了,日后你的心思也要多少看着点家里情况,全指望张清可不行的。”

婉贞苦恼道:“我知道啦,我会不时看顾家里大小事务的。之前张清没来不都是我看管吗?”

诸葛亮嘲笑道:“你看?那小青可得说你贪功了,我知道事情基本上都是经她的手。现在小青出嫁了,青莲还顶不起来,你勉为其难,还要操劳一段才行。”

婉贞努力道:“我会尽力的,只是过段时间我还想回娘家住段日子,铁锁在那边,常年见不到,我可想儿子。”

诸葛亮连连摇头:“这还没怎么呢,就为自己安排退路了。你想儿子,我不想啊?”

“那你说怎么办吧?”

……

经过了金钗案的震动,诸葛家上下恢复了秩序。铁锁回到家,也就头两天呆在家里,小跟班似得随着婉贞出入。第三天上又恢复了往时作风,一天到晚在外面跟李拴他们上山下水,昏天黑地的玩耍。银雪的学业铁锁也一甩手交给婉贞,自己就不管了。

婉贞教了银雪几天,发现银雪真的是可造之材,基本的字差不多全认识,教她的书解析一遍便通了,还能举一反三。更难能可贵的是,银雪虚心好学,自己看书不懂的就问婉贞,不像铁锁,看书时翻得飞快,看完了把书一丢,人就不知跑哪里玩去了。听着婉贞夸奖银雪,诸葛亮回家也会指点一下银雪的功课,并教她注意独立思考,多做读书笔记,别学铁锁看书一目十行,三分钟热血,只求理解大略,不愿深入钻研。婉贞说你孔明读书不就是这样吗?诸葛亮则回说自己是有之前字斟句酌的精读底子,语法、词意已了然于胸,当然可以略读。铁锁和银雪初学,自然要一步一个脚印,下苦功夫慢慢来才行。

这样指点了银雪一段时间,诸葛亮便开始每日给银雪出一些简单地题目,让银雪自己组织语言,描述题目中的事物和场景,称之为练笔。当然也会拉着铁锁一起参加。与银雪这个三好学生相比,铁锁就差多了,原来还是人家的先生,现在已沦落到同学的境地了。开始几天的练笔,铁锁通常是白话连篇,末了强加上“也”、“呼”、“哉”等语气词,反观银雪,虽然堆砌明显,半文半白,却已经能做到语法通顺,平仄工整了。就是铁锁看来,也是银雪写的比自己要强得多。被自己的丫鬟压住一头,铁锁很不服气,从此奋发读书,每日的练笔也进步巨大。

诸葛亮让他们形容蓝天,银雪写的是“如绸似锻,无边无涯,深邃不见底。”铁锁写的是“蓝天宽广,无如宰相心胸;蓝天深远,不过智者心境。”形容荷花,银雪写道:“凝翠泼玉,不染凡尘。”铁锁则道:“生于淤泥质本洁。”描写耕牛,银雪是“憨厚忠实,持重如一。”铁锁则道“沦落至此,不思山野。”

每每练笔后品评,铁锁羡慕银雪辞藻华丽,对仗工整,银雪则夸奖铁锁以小见大,无拘无束。诸葛亮也不强论高低,只是指点下他们的用词和语法,勉励他们互相学习。

襄阳城里,从蒯蔡两家传出消息,蔡中剿匪失败,各家的家主都集合在蒯家,商量下面如何对付这伙山匪。

在蒯家宽大的议事厅里,十家当家的都已经到齐,蒯越主持,沮丧道:“我们蒯家和蔡家两家集中精锐剿匪,前几天传来消息,一败涂地,好在人手没什么损失。具体情况,由德珪来详细说说吧。”

蔡瑁说道:“此次我们两家力主剿匪,集中人手,对万山上几个可能藏匿人和粮草辎重的地方进行排查,希望借此举动逼迫山匪现身,跟我们交战,只要他们敢现身,以我们的精兵强将,他们纵有一两个武艺超群的头领人物,也难以抵挡。

后来据常年在万山砍柴打猎的老乡举报,得知千云洞经常有人出没,而千云洞在我们掌握的万山各洞穴里,确是需要重点搜寻的几个之一。所以,我们没有犹豫,当下集中主力,奇袭千云洞。谁知道这竟是个陷阱!蔡中用兵已经很小心,留一半人马洞外监视四周动静,另外一半则摸进洞内,查探情况。进洞的人手被人家在洞里前后一堵,俱用强弩压阵,反抗只能死路一条,所以,领头的蒯芳很明智的让大家缴械投降,没有人手损失。洞外负责放风的人手由蔡中领头,听到洞里面有动静,正想进去看看,四周树上突然现身土匪,个个手持硬弩,喊话让投降,几个愣头青硬要反抗,被当场射死,蔡中无奈,只得命令投降。

就这样,人家几乎没费片弓只箭,便把我们的人马包圆了。好在他们跟上次一样,没有大开杀戒的意思,缴械之后,便放我们回来了。只让带了一句话:‘还有两年,继续努力!’。”

其他各家头人面面相觑,本来以为就算败了,以蒯、蔡两家的实力,至少也能消耗他们一些,现在听来,跟林家第一次行动结果一样,都是被人家兵不血刃就包了饺子。

黄承彦对失败结果并不关心,问道:“蔡中和蒯芳可曾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有用的情报?”

蔡瑁赞赏的看了看黄承彦,心说黄老头就是不一样,他盯住的永远是关键,说道:“对方这次总共出动了二十多人,跟上次一样,所以我认为他们人手最多也就在五六十人上,个个比较面生,口音也很怪,不像本地人,也不像南北口音中的一种,应该不是南北来的。除非他们故意捏着声线,给我们假的信息。”

林飞问道:“他们的身手如何,弩箭什么特点,能看出出处吗?手上武器如何?”

蔡瑁笑道:“林飞兄果然武人出身,据蔡中讲,他们训练有素,从三四米高的树上跃下,也只是半蹲便卸去了冲力,可见人人身手不凡。至于他们的武器,弩箭和刀枪都很普通,蔡中已经暗中记下了样子,只要画出样子,就可以在周围各县撒网查查,这不失为一条线索。”

向启问道:“提供线索之山民,可否与山匪有关?”

蔡瑁大笑道:“亏你忍得辛苦,我料定有人怀疑。我们十家联名悬赏,人家是见到我们的榜文才留意并报信的。且不说不是山匪,就算是,我们无证据,怎好抓他?迁怒于他,日后谁还敢给我们送情报?”

庞季追问道:“他们的衣着如何?肤色怎样?牙齿有无特征?长期待在山里,衣服与县城内的长衣肯定不同;不同的日照、水土情况,肤色也就不同,牙齿洁白还是泛黄也不一样,通过这些信息我们也可大致锁定山匪的大致活动、生活区域。”

蔡瑁笑道:“干脆问一下人家姓甚名谁,何方人士,来此何干,不是更直接?

下面的将士都是粗人,那种情形下,哪看得仔细,连人家几颗痦子都要数一数。咱们今天开会是讨论如何剿匪,不是战后声讨检查会。

这样,要掌握更多更细的情报,还是以后找参加剿匪的蔡中、蒯芳他们聊聊,今天就不提了。”

林飞点头,总结赞道:“蔡家军果然名不虚传,此次虽然失败,却为我们带回来不少有用信息,对于我们日后的剿匪,大有裨益。”

蒯越也不理会林飞是称赞,还是挖苦,道:“你们未来之前,我与德珪作了商量,觉得以后的剿匪,单靠一家、几家的力量无济于事,必须十家合力,方有希望。”

习丰赞同道:“不错,正是如此。只是下一步如何安排,倒是个摆在眼前的大事。”

蔡瑁道:“最重要的,无过于选帅!各家合力固然好,可是若没有一个有力的人统帅,就形同散沙。这也是今天召集大家来的原因。”

向启道:“若论合适人选,承彦兄最合适,不在官中,可以全力指挥剿匪,大家意见如何?”

众家主纷纷点头,蔡瑁也笑道:“恐怕只有承彦兄堪当此任。”

黄承彦说道:“各位抬爱,却之不恭。只是我认为,剿匪一事,还是年轻人主持为好。我们襄阳可不缺人才,文臣武将,灿若群星。已在官中的不提,闲居在家的也有不少,从中挑选一两个担当重任,一来是对他们的锻炼,二来即使败了,我们不坠锐气,犹可再战。大家以为然否?”

庞季点头道:“黄老头的谋划老辣,我赞成。毕竟对这帮山匪,我们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下,即使黄老头出面,也增加不了多少胜算,顶多维持不败,我们时间可是有限的。若由年轻人上阵,凭着一股锐气,有所斩获最好,即使落败,我们也能从失败中获知对方更多的情报,为我们对这帮山匪实施最后一击做好准备。”

蔡瑁点头道:“承彦兄所虑甚是,大家有何好人选,何不提出来供我们斟酌。”

黄承彦笑道:“我举荐我家爱婿,诸葛亮,此子博览兵书战策,思虑周详,能胜任剿匪之任。”

马渊也笑道:“我也举荐一个,我家千里驹,马良,年纪虽小,可是于人情世故上,颇有见地。排兵布阵虽然不行,可是剿匪之职,也能胜任。”

庞季说道:“要说人选,我家庞统,也算一个,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统兵作战上很有一套,由他来剿匪,可以期待。”

向启说道:“各家的年轻一辈,大家都很熟悉,我家的犬子,冲锋陷阵还行,要说剿匪,可是个细活,做不来的。”

其他当家的也连连点头,自觉各自的人选比他们三个都有差距,纵说出来也不能入选,所谓献丑不如藏拙,不提也罢。

蒯越笑道:“好,已有三个人选,大家看哪个更好?”

这问题有些敏感,一时之间议事厅一片沉寂。

蔡瑁理解大家的顾虑,爽朗笑道:“山匪猖獗,正需我们各家同心戮力,摒弃前嫌。三个后生小辈,诚人中龙凤,是难得俊杰,用谁为帅,需要各位斟酌,还请畅所欲言。”

“倒不是我们心存私念,实在是此三子并无统兵经验,学问上虽各有长短,但于剿匪大计,关系不大。这无据可依,无从选起啊!”

蒯越说道:“不如让他们各陈方略,我等可择优选帅。”

“正是,年轻人需要锻炼。我看任期也要有个期限,落选的也可以递补。”

“有理,让他们一个为帅,两个辅佐,取长补短,即利于剿匪,又利于年轻人历练。”

……

蒯越最后道:“好,那就此定议:一月为限,还在此比剿匪方略,择优录帅,每帅任期六月,依次替任,全权主持剿匪,各家务全力配合。”

“好!”众当家齐声应诺。

黄承彦回到家里,即修书一封,着人送于诸葛亮,亮得信大喜。诸葛亮素有出仕之心,可黄承彦每每劝其忍耐,称不是出仕良机。认为刘景升虽治民理政,有功一方,却无枭雄胆略,非乱世才,荆州早晚换天。烈女不二嫁,忠臣无二主,刘景升年事已高,天下大势也渐趋明朗。不过几年,自会等到出山良机。诸葛亮素服黄承彦之判断,便安心躬耕,教书为业,却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时局变幻,思索着择选明主。现黄承彦来信让诸葛亮出面剿匪,虽非出仕,却也是牛刀小试的好时机。所以,诸葛亮匆匆安排了家事,收拾好行装,辞别妻妾家人,赶赴襄阳。

诸葛亮心急,一来到襄阳,便要黄承彦详细述说剿匪前后情形,好安排谋划定计。黄承彦只呵呵笑,摇手示意诸葛亮坐下慢慢品茶,剿匪的事不急。

诸葛亮说道:“一个月的时间,我要找林家、蔡家、蒯家了解前两次交手情况;还要去趟万山,与山民聊聊,了解万山的山洞、河流和泉水的分布;如果需要,万山周围,南乡、冠军等县城的县尉,临山各乡的游徼处,我也想走走,看看有什么线索。一个月时间,很紧张。”

黄承彦笑道:“自林家出事至今,已一年有余,你说的这些,我们这些老头都查过,过两天会让你们三个接触的,所以,时间充裕着呢。再说,就算剿匪失败,我们能损失什么?不过是少赚些银两罢了。这也是我们这些老家伙为什么不愿出面,而由你们站出来的原因了。这伙山匪来历不明,绝非普通货色,他们针对我们襄阳十姓,却不愿打伤我们的人手,我们怀疑他们是另有目的,针对我们只是幌子。只是眼下,匪还是要剿,但咱也不能跟他们结死仇。这剿匪比的是算计,而非武力。这些你掌握前后情报后,自会得出结论。剿匪之事先摆一边,你可知世局变得怎样了?”

诸葛亮说:“东南孙权,仍在忙于剿匪,与山越人作战拉锯,一时之间无力对外扩张;西川、汉中只图保境,内部又问题重重,对外面世界既不关心,也无暇顾及;马腾占据了关中,与西凉韩遂取得和解,慢慢站稳了脚跟;曹操已经据有并、冀、青、徐、幽、兖六州之地,对袁氏残余势力仍在绞杀,对关中马腾则又防又拉,还调兵遣将,疏通粮道,准备对辽东用兵。”

黄承彦说道:“曹操在并、冀、青、幽各州广辟名士为掾属,拉拢当地富豪贵族,人心归曹,已是大势所趋。一旦北方略定,曹操兵锋指向何方,你可想过?”

诸葛亮说:“无外乎关中、荆州两个方向。东南有长江天险,又南北异俗,故暂不会招惹刀兵。”

黄承彦说:“本来我的想法,是曹操略定北方后,会优先争夺关中,毕竟关中形胜,据天下之上游,制中原之命脉。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有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在地势上,关中对东部平原地带呈高屋建瓴之势。关中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函谷关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通道;武关控秦岭东段之险,扼守着关中东南方向的进入通道;散关扼秦岭西端之险,控制着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交通咽喉;萧关扼陇山之险,守备着关中西北通道。四塞险固,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以进取。形势有利,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从而使关中具备一种能进能退、可攻或守的态势。往者,商以六百祀之祚,而亡于百里之岐周;战国以八千里之赵、魏、齐、楚、韩、燕,而受命于千里之秦。而高祖起自徒步,入关而王汉中,乃遂收巴蜀,定三秦,五年而成帝业。曹操熟读兵书,不会不知道得关中者,得天下。

可是庞德公认为,关中虽然形胜,却屡遭战火,城郭残破,百姓流离,与胡羌势力上犬牙交错,胡汉难两立,夺取关中就要派驻大量部队镇住胡羌等蛮族,还需从中原输送粮草,得之无益。可是荆州,承平二十余年,府库充盈,百姓富足,士人云集。且西扼三川东出咽喉,东据扬州上游,为兵家必争。刘景升年老多病,不久即将辞于人世,蔡、蒯两家,明争暗斗,政局不稳。攻夺荆州,无需多费兵马钱粮,得之足以广兵、益财、得人、制敌,若我为曹操,当舍关中先荆州。

此议论深透,吾不及也。”

诸葛亮叹道:“果然世外高人,见识卓有见地,如此说来,荆州要打大仗了。”

黄承彦说道:“荆州兵马,如何敌得过曹操大军,况且曹操麾下虎豹骑,攻城陷阵,无往不胜,荆州若拼死抵抗,只是徒增伤亡损失而已。我们几个老头暗中计较,觉得还是提早准备搬迁为宜。”

诸葛亮惊问道:“搬迁?搬到何处?这天下还有躲避兵戈的净土吗?”

黄承彦笑说:“虽是没有,却有深浅之别。你想,若曹操攻取荆州,夺占西川、汉中,经略关中、西凉,集天下兵马,压向东南,那孙权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出城投降!如此东南就得以免遭生灵涂炭之苦了。”

诸葛亮说道:“山岳之意,江东地界为落脚之地?”

黄承彦点头道:“正是,此事头绪繁杂,得一一稳妥办理,搬迁之事,由我安排,你只需全力剿匪即可。”

诸葛亮点头,思索着荆州前途,想起一事,问道:“徐元直已投刘备,在其帐下效力,元直一直写信劝我出山辅佐刘备,把刘备夸得仿佛圣人现世、光武重生。依岳丈看来,这刘备如何?”

黄承彦点头道:“徐庶眼光不错,这刘备确是豪杰,只是时运不济,先后投奔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不甘人下,又无实力自立,然其自认皇室宗亲,乃当今至尊皇叔,又爱民如子,仁名远著,许多英杰都愿舍身相随。此时他在荆州,若有元直辅佐,再加上荆州大族支持,或许会有所作为。”

诸葛亮眼睛一亮,问道:“岳丈认为刘备可辅吗?”

黄承彦笑道:“可辅,也不可辅。荆州大乱在即,若刘备能够及时争取到大族支持,就可辅;若不能,则不可辅。有大族认可刘备,必会向他举荐荆州贤才,那时候出山辅佐,才是时机。”

诸葛亮笑道:“还是岳丈大人看的清,此事先放放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