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3399400000049

第49章 清朝(8)

到了嘉庆朝,人民起义的规模就更大了。在嘉庆元年(1796)就爆发了清中叶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这次起义遍及川、陕、楚、豫、甘五省,历时九年半,一直到嘉庆十年(1805)才被镇压下去。嘉庆七年(1802)在东南沿海又爆发了蔡牵领导的东南沿海渔民起义。这次起义持续14年之久。嘉庆十八年(1813)在直隶、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又爆发了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这次起义军的队伍冲进了紫禁城内,史称“癸酉之变”。当时在避暑山庄的嘉庆帝得知此事后极为震惊,迅速派兵镇压,1814年起义被镇压下去。1820年嘉庆帝死,其子旻宁即位,是为道光帝。农民起义历经乾、嘉两朝后,由于损失惨重,在道光朝时转入低潮。这一时期。规模较大的有赵金龙领导的瑶民起义以及1835年曹顺领导的先天教起义,但这两次起义的规模及影响都不如之前。

道光皇帝在位时,虽然农民起义整体上处于一个低潮状态,但整个清王朝的统治已是江河日下,西方列强也在这个时候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不堪回首的时期。

2.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在外国殖民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人民群众的反抗也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起义的领导者洪秀全在几次科举失败后,从基督教中受到启发,创拜上帝教。他把基督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相结合,先后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向民众宣传“击灭”“阎罗妖”,建立一个“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广西桂平的紫荆山地区组成了一支反清武装力量。

且以洪秀全、冯云山、肖朝贵、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为领导骨干。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9月,起义军攻克永安,并在永安进行修整编制。此前,洪秀全已登基称天王。在永安他封杨秀清为东王,肖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分别为西、南、北、翼王。东、西、南、北、翼王中以东王杨秀清为尊。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在攻取泉州时,冯云山不幸牺牲。当太平军进入湖南攻取长沙时,肖朝贵又负伤身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在定都后,为了巩固和扩大胜利,于1853年5月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由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由扬州出发,转战数省,最终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惨遭失败。北伐虽然失败了,但却牵制了大量的清军,为太平军的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1856年,太平军打垮江南、江北两营,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上至武汉下至镇江的沿江重镇,占领了安徽、江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江苏的部分地区。此时的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极盛。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同时,还着手政权建设。1853年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施政纲领。在这个纲领里,以“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提出要平分土地,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在分配制度上,太平天国实行“圣库制度”;在政权组织形式上,采取军政合一的“乡官制度”。

正当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其统治阶层开始变得腐败奢靡,追求享受,内部还争权夺利。随着天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杨秀清的权力越来越大。1856年8月,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对此极为不满,密召韦昌辉和石达开返京商量对策。韦昌辉回京后杀死杨秀清并血洗东王府及其部将两万余人。石达开斥责韦昌辉的滥杀无辜,结果其家眷都被韦昌辉所杀。韦昌辉的行径引起众将士的不满。鉴于此,洪秀全下令将韦昌辉处死。韦昌辉死后,洪秀全对石达开满怀戒心,封自己的两个兄弟洪仁发和洪仁达为王,以监视、牵制石达开。1857年5月石达开被迫率10万余精兵离开天京,在西南一带活动。1863年6月,在四川大渡河畔被清军包围,全军覆没。石达开也被凌迟处死。此即天京事变。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次事变不仅使太平军丧失了领导核心,还使清军得以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围攻天京。

就在形势对太平天国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给太平天国以缓和之机。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杰出的青年军事将领。在他们的配合下,1858年9月太平军再次击垮江北大营并在两个月后取得三河镇大捷,1860年初扫平江南大营。太平军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不小的胜利,但在政治上却仍缺乏领导核心。1859年4月,洪仁玕到达天京,被洪秀全提拔为“干王”,总领朝政。不久,他颁布《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虽然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终究与农民战争的实际不符,未能实现。太平天国内部也越来越上下离心,军心涣散。而另一方面,清政府开始重用曾国藩的湘军,并且开始与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共同围剿太平军。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天京,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终结。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以及外国侵略者,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3.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资本主义经济渗入的深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传教士往往充当先锋的角色。而且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传教士的活动也越来越猖獗,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全国各地的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以爆发于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团运动影响最大。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发展而来,原名义和拳。1899年夏,时任山东巡抚的毓贤将义和拳改称义和团。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的教会势力在山东急剧膨胀,与中国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1898年10月24日,梅花拳首领赵三多与冠县村民阎书勤在冠县蒋家庄打出“助洋灭清”(后改为“扶清灭洋”)的旗帜,率众攻打教堂,义和团运动由此展开。义和团运动的展开引起列强的不安,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对其进行镇压。迫于压力,清政府派毓贤任山东巡抚前往镇压。但毓贤对义和团采取以招抚为主的政策,效果不佳,于是清政府又改任袁世凯为山东巡抚,率新建陆军前往镇压。迫于此,山东一带的义和团运动开始转入低潮,一部分到了直隶,在直隶迅速发展起来。规模越来越大的义和团运动也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早在义和团运动之初,就有部分官员主张镇压,但此时清政府与列强之间存有矛盾。列强反对慈禧废除光绪帝致使慈禧不满,而随后国外要求慈禧归政的舆论更是引起了清政府内部顽固派的反感。于是清政府内部对义和团的态度有了转变,招抚逐渐占据了上风。在经过商议后,清政府默许了义和团的合法地位。1900年6月,义和团大量涌进北京,在北京城内毁坏教堂、示威游行、打击外国侵略势力。在天津的义和团甚至还在城内划界管辖,津京地区迅速发展的义和团运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的人们。陕西、山西、东北、河南以及南方诸省的反帝斗争不断,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

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列强照会清政府,要求对义和团加以镇压。1900年3月到4月,大沽口外集聚了外国军舰24艘。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英、俄、日、美、德、法、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出发,进犯北京。但沿途遭到义和团志士的阻击,最终被迫退回天津。面对义和团运动的不断高涨和八国联军的进犯,清政府在怎样对待义和团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有的主张镇压义和团,有的则主张对其进行招抚,利用义和团来对抗列强。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消息传到北京后,清政府认为与列强之战已无可避免,于是清廷于6月21日正式对外宣战。清政府在宣战之后,一方面对义和团进行招抚,企图控制义和团;另一方面又暗中向帝国主义妥协。宣战后仅四天,慈禧太后就下令停止攻打各国使馆,并派人前往议和。1900年6月26日,反对宣战、主张镇压义和团的张之洞、刘士申等人通过盛宣怀和余联源与上海各国领事制定了《中外互保章程》和《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不久,李鸿章、袁世凯、刘树棠等人都对此章程表示支持,章程的制定实际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的反帝斗争。

清政府的妥协并未换来列强的停战。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列强于8月4日向北京进犯,14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在西逃中,慈禧下令“铲除”义和团。在清军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伤亡惨重,转战各地,最后失败。但义和团志士以其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斗争精神向世界昭示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以及不屈压迫的反抗精神。

1900年,英、俄、日、美、德、法、意、奥八国联军侵华,将中国推到了灭亡的边缘。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上述八国以及比、西、荷共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衰落与变法

在雍正、乾隆之际,英国的对华贸易在各国对华贸易中已居首位,英国一直希望中国能成为它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然而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以及清政府严格的对外贸易控制,致使在中英贸易中,英国长期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改变贸易的劣势地位,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大量地进入中国,致使中国的白银外流、银价暴涨、国库空虚,同时也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鉴于这种情况,以林则徐、黄爵滋为代表的一批官员力求禁烟。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和社会危机,道光皇帝下令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主持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英国及其他外商的鸦片2万余箱,约230多万斤。然而中国禁烟运动这一正义行为却成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1840年6月28日,英军封锁广州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次战争历时两年多,期间一大批爱国将领如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为国捐躯。然而清政府的腐败以及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投降势力占据上风,最终导致了中国的最后战败。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在这些条约中,中国不仅要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西方列强借“利益均沾”、“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纷纷强迫清政府与其签约。1844年,先后有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向资本主义敞开了门户。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并未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效果。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先后两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均遭拒绝。于是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于10月23日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与英国一起联合出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和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而且在这次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充分暴露了他们贪婪、凶残的本性。

沙俄乘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之际,先后凭借《瑷珲条约》、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以及后来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抢占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9世纪60年代,法军开始了对越南的入侵。70年代开始向越南北部推进,企图以越南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但由于刘永福所率的黑旗军与越南人民一起奋起反抗,法军一度受阻,进展不力。1883年12月,法军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挑起了中法战争,直到1884年8月,清政府才正式向法国宣战。1885年,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取得谅山大捷,直接导致了法国费茹理内阁的倒台。然而就在形式有利于清政府的格局下,清统治者却以“乘胜即收”为旨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承认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且法国政府取得了在滇、桂两省开埠通商的权利。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洋务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遭惨败,外国的坚船利炮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使一部分人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以及工业技术的先进性。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湘淮军队的领导人更是亲身体会到了西洋火器的巨大威力。于是,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中央以奕、桂良、文祥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兴办洋务,被称为“洋务派”。从李鸿章的“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和奕的“自强之术,必先练兵”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洋务派认为要维护清朝的统治,首先且必须的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开始了洋务运动。“自强”的内容主要包括:制造新式武器、训练新式军队以及兴建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