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玄幻中汉纪之六族阴谋
33985900000072

第72章 星云楼

第二日早朝,国师从事即原国师携仙后的奏章上朝。

奏章中,仙后提出要在皇城十二楼的中心建造星云楼作为她的道场。

这一提议立刻遭到了众大臣的反对。

丞相刘辅被推举出来说:“陛下,臣等皆以为星云楼建不得。”

“为何?”刘衍问道。

“陛下,我朝十数年来未曾大兴土木,施劳民伤财之举,如今的洛阳宫城也是承前朝遗迹,稍作修缮增扩而来的。今国家安稳,百废才兴,陡然而征民夫,发国库,于宫城建此奢华之楼阁,恐有失民望。”

“这朕知道,然国师之意也是为后世千秋百代谋福,朕愿意支持她。”刘衍平和地说。

“还请陛下三思。”众官齐声。

“朕会的。”

朝罢,承平殿内,刘辅跟随刘衍一同走了进来。

“丞相的心意朕明白,但是朕意已决。”刘衍看着眼前须发皆白,骨瘦如柴的老头说道。

“陛下,您别看老臣虽然年迈,但老臣并不糊涂。老臣听说那国师是从天而降,以仙后自居,扬言为陛下开拓人间盛世。”

刘衍点了点头。

“陛下,老臣窃以为,我等凡人皆未见过仙后天姿,仅凭国师从天而降,一番说辞,就认定其为仙后,依其言而施国政,实不妥也。”

“那依丞相之意若何?”刘衍沉声问。

“陛下,自古明君治世,易出妖女祸国。臣非是污蔑国师,只是老臣请陛下三思而后行,在国师之身份未明之前,还是不要用其言得好。”

刘衍思索着。

刘辅见刘衍犹豫,接着说道:“老臣请陛下先搁置国师所请,传召请太常卿司马青云回京。太常卿乃修道之人,其凌霄宫仙尊郅都真人必然见识仙后,只要将此事告知太常卿,其必有办法查清国师身世。”

刘衍赞成,随即立召,八百里加急送往凌霄宫。

翌日清晨,百官等候在朝阳殿门外准备上早朝。宫内宦官却突然传旨:今日早朝罢。

说完,宦官交给刘辅一道圣旨,便离开了。

刘辅打开一看,差点晕厥。圣旨是关于星云楼建造方案的意见。也就是说,刘衍决意要建星云楼了。

刘辅追上那个宦官,要求请见刘衍。

宦官告诉他:“陛下现在不见任何人,还说如果丞相有疑问,就告诉他只管立刻安排相关官吏尽快开工就是。”

刘辅无奈,只好闷闷不乐地打道回府。

众官见丞相一脸愁云,又不得皇帝召见,心中也不免有些忐忑,纷纷跟随刘辅到了丞相府。

“丞相,陛下今日有何旨意?”丞相府里,一个官员小心翼翼地问。

刘辅把那道圣旨拿出来,让他给众官传看。

“啊,陛下还是要建星云楼。”一名官员惊讶道。

“还以为丞相昨日相劝能起作用,没想到。。。。。。”另一个官员接着说。

“这星云楼可不止是一座楼那么简单,合广场、楼基、楼身,再加四面流水飞桥,恐怕得把整个后苑给拆了才行。”又一名看到圣旨的官员说。

“是啊,而且你看,这环绕星云楼的广场上还要用夜明珠嵌以周天星图,流水作天河横贯其间,工程浩大,资费之巨怕是我等前所未见。”一旁的官员附和道。

一时间众官员七嘴八舌地说着。

刘辅听着有些头大,喊了一声,大家这才安静下来。

“此事无论如何都要损伤国本。我们必须想办法让陛下收回成命。”刘辅说道。

“请丞相面见陛下再次说明利害。”众官齐声。

刘辅摆了摆手说:“我去已经没有用了,陛下不会见我的。”

众官面面相觑。

“事到如今,只有请三皇子出马,或许还有一线转机。”刘辅看着不知所措的众官说。

大家一听三皇子,一下子明白了丞相的意思。

三皇子和六皇子都是皇帝最宠爱的刘夫人所生,而六皇子自幼便上昆仑山凌霄宫修行,所以比六皇子长五岁的三皇子成为了皇帝最宠爱的皇子,由他去劝皇帝,想必能有转机。

而且三皇子自幼聪颖、明事理,这也是皇帝宠爱他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这件事上,他一定会站在众官这边。

另一方面其实大家心里也都明白若他是嫡长子,皇帝必传皇位于他。

午后,皇宫养心殿。

“陛下,三皇子求见。”宦官在门外轻声说。

“传。”端坐在御案的刘衍正在批阅奏章。

“孩儿给父皇请安了。”

闻声,刘衍抬头看去,一位翩翩少年站在殿中,木簪发髻,几缕发丝由额头垂下,脸庞瘦削,蛟眉星目,甚是清秀。

“皇儿少来宫中,来之必有要事,今日是因何事而来啊?”刘衍低头继续看奏章。

“因星云楼一事。孩儿恳请父皇收回成命。”

“皇儿可知君无戏言。”

“知道,只是建星云楼必然损耗国本,我朝立朝不过十数载,实在不宜妄动国本。”

“星云楼关乎国运兴衰,即使动摇国本也是利大于弊,皇儿不要见识短浅。”

“父皇。。。。。。”刘嘉佑还要再说,却被刘衍打断了。

“这是国师的另一封奏章,请我封你为辽东王,辖辽东辽西两郡,我已批准,你准备一下,即日启程吧。”

“什么?”刘嘉佑大惊失色,这意思是变相地把自己发配边疆啊!而且立国之初就定下规矩,各诸侯王无召是不允许擅离封地的。

刘衍没有给他继续说话的机会,呵斥着让他退下。

刘嘉佑不甘心,大喊着:“父皇不能听信妖女之言祸及国家啊!”

刘辅听闻此事,一病不起。直到司马青云回朝,确认了国师身份,其病情才有所好转,回朝稳定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