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临床处方手册(第3版)
3369000000050

第50章 骨科(14)

(1)肱二头肌长头腱固定或移位术:病变主要位于肱二头肌长头腱者。

(2)喙肱韧带切断术:上臂外旋外展功能严重受限者。

R.警示

(1)局部封闭对压痛点明显者有效,压痛点广泛者难奏效。(2)患侧肩功能锻炼极为重要,应积极有计划地进行。(3)对肩外原因引起的肩痛或凝肩,应主要治疗原发病。

六、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骨跖面疼痛。

R.诊断要点

(1)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患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

(2)有压痛点。(3)足侧位X线片示跟骨有大小不等骨刺。

R.治疗程序和处方

1.一般处理(1)休息,避免负重;(2)局部热疗,理疗;(3)穿带孔鞋垫。

2.药物处理同“二、狭窄性腱鞘炎”。

3.手术治疗

(1)胫后神经下支切断术。

(2)骨刺切除术:术后骨刺常复发。

R.警示

非甾体消炎镇痛药使用的注意事项同“一、滑囊炎”。

七、疲劳骨折

长期、持续、反复的轻微伤力集中于骨骼某一点,使其发生慢性骨折,称为疲劳骨折。

R.诊断要点

(1)常与职业有关。(2)好发于第二跖骨干和肋骨,第三、四跖骨、腓骨远侧、胫骨近侧和股骨远侧也可发生。(3)起病缓慢,疼痛逐渐加重。

(4)疼痛部位摸到一骨性包块,压痛明显。(5)X线片:出现症状的1—2周内常无明显异常,3—4周后压痛部位有一横行骨裂,周围骨痂形成。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1)休息;(2)理疗,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3)石膏外固定,正确进行功能锻炼。

2.药物处理消炎镇痛,适用于症状轻者。

R.处方

R.警示

(1)非甾体消炎镇痛药使用的注意事项同“一、滑囊炎”。(2)一经确诊,应早期石膏外固定6—8周,延迟治疗可能发生无菌性坏死,造成病废。

八、月骨无菌性坏死

月骨无菌性坏死又称Kienbck病,不属于骨骺的慢性损伤,而是骨的慢性损伤。

R.诊断要点

(1)好发于20—30岁的青年人。(2)多见于腕部活动频繁者,尤其是某些手工业工人。(3)缓慢起病,腕关节疼痛,乏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4)腕背部轻度肿胀,月骨区明显压痛,叩击第三掌骨时月骨区疼痛。(5)X线片早期无异常,数个月后可见月骨密度增加,形态不规则,周围腕骨骨质疏松。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1)理疗;(2)腕关节石膏固定在背伸20°—30°位,适用于早期患者,固定时间通常需1年左右。

2.药物处理消炎镇痛,同“七、疲劳骨折”。

3.手术治疗

(1)月骨切除术、人工假体植入术或腕骨局部融合术适用于月骨已完全坏死变形者。

(2)桡腕关节融合术适用于桡腕关节骨关节病严重者。

R.警示

(1)非甾体药物的注意事项同“一、滑囊炎”。(2)腕关节外固定后,应定期做X线或核素骨扫描检查,直到月骨形态和血供恢复为止。过早去除外固定,病变易复发。

九、髌骨软骨软化症

髌骨软骨软化症是髌骨软骨慢性损伤后,软骨软化和进行性破裂,最后与之相对的股骨髁软骨也发生相同的病理改变,形成髌股关节的骨关节病。

R.诊断要点

(1)多见于女性及青年运动员。(2)起病缓慢,表现为髌骨深面的间歇性压痛。(3)髌骨内侧关节面压痛。(4)X线片早期无异常,晚期为骨关节炎表现。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患侧膝关节制动,局部理疗。

2.药物处理消炎镇痛。

3.手术治疗

(1)开放手术:(1)关节外手术:如外侧关节囊松解术、髌韧带转位术和胫骨结节前移术等;(2)关节内手术:如髌软骨病灶环切、髌骨床钻孔、病变软骨刨削等。

(2)关节内手术:包括灌洗、刨削、膝外侧松解等。病变轻者疗效较好。

R.处方

R.警示

(1)非甾体消炎镇痛药中氨糖美辛含有氨基葡萄糖,既可止痛,又有利于软骨修复。(2)关节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虽可缓解症状,但对软骨修复不利,应慎用。(3)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病残较轻,有条件者可采用。

十、胫骨结节骨软骨病

本病又称OsgoodSchlatter病,为胫骨结节骨化异常。

R.诊断要点

(1)好发于10—15岁男孩,一侧多见。(2)胫骨结节处逐渐出现疼痛,行走时明显,上下楼梯时加重。(3)胫骨结节明显隆起,皮肤无炎症,股四头肌抗阻力运动时疼痛加剧。(4)X线片示胫骨结节骨骺呈舌状,或碎裂与骨骺分离。

R.治疗程序和处方

1.一般处理休息、减少膝关节剧烈活动,辅以理疗。

2.一般无需口服止痛剂。

3.手术治疗少用。

胫骨结节切除术或移位术见于胫骨结节过大患者,需待骨骺完全闭合后施行。

R.警示

不宜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封闭,因骨骺内难以注入,注入皮下不会有效。

十一、股骨头骨软骨病本病又名为LeggCalvePerthes病、扁平髋等,为股骨头骨骺的缺血性坏死。

R.诊断要点

(1)好发于3—10岁儿童,男女之比约为6∶1,单侧多见。(2)髋部疼痛,逐渐加重,伴跛行。(3)患髋外展,后伸,内旋受限明显,Thomas征阳性。(4)X线片示股骨头密度增高,骨骺破裂,变扁,股骨颈增粗等。(5)放射性核素扫描可早期发现放射性稀疏。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1)卧床休息和牵引;(2)矫形支具的应用;(3)石膏外固定。

2.药物处理消炎镇痛,同“七、疲劳骨折”。

3.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股骨上端内翻截骨术:适用于III型和IV型病变,以及因其他原因不能采用支具或石膏实现股骨头包容的II型病变。

(2)Salter髂骨截骨术:手术适应证是整个骨骺受累的6岁以上病儿或有髋关节半脱位者。

(3)滑膜切除术:手术指征;II、III型病变;12岁以下儿童;IV型病变早期。

R.警示

(1)卧床休息或牵引3—4周时恢复关节活动是必要的,只有恢复关节正常范围活动后,方可考虑进一步治疗。(2)应根据病变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选择适当手术方法。

十二、脊椎原发骨骺骨软骨病

R.诊断要点

(1)多见于2—8岁儿童,以胸椎中段最常见。(2)病儿常出现倦怠,活动减少,夜啼。(3)背部疼痛,相应棘突压痛。(4)后期出现脊柱后突畸形。(5)X线片示受累椎体呈薄饼状,密度增加。

R.治疗程序

1.休息。

2.支具治疗。

R.警示

(1)本病为自限性,病变椎体可在数年后逐渐恢复正常厚度。(2)应注意与其他易产生椎体塌陷的疾病鉴别。

十三、脊椎次发性骨骺骨软骨病

次发性骨骺骨软骨病又名Scheuermann病或青年圆背。

R.诊断要点

(1)青年男性多见。(2)临床症状不明显,偶有疼痛。(3)胸段脊柱后突,病变段棘突可有轻度压痛。(4)X线片示多个相邻椎体前缘变窄,密度增高,椎间隙狭窄。

R.治疗程序

1.休息。

2.支具治疗。

3.后凸畸形矫形手术,如脊柱后方多水平“V”形截骨术或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R.警示

本病有自限性,但病变停止发展后畸形不会消失。

(朱泽章)十四、胸廓出口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是指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出口处受到卡压,在其支配区出现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其中以臂丛下干受压最为常见。

R.诊断要点

1.症状

(1)上肢或颈肩部酸痛、不适,手部麻木、刺痛,怕冷。

(2)上肢无力,手指不灵活。

2.体征

(1)畸形:环指与小指爪形指,或爪形手。

(2)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上肢肌肉和大、小鱼际肌萎缩,运动受限,肌张力降低,肌力减弱。以手内在肌功能障碍较为多见。

(3)不同程度的感觉功能障碍:以手尺侧和前臂内侧感觉减退、消失或过敏较为多见。

(4)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见于手尺侧和前臂内侧皮肤,出现苍白、发绀、温度降低,皮肤纹理和指纹变浅而光滑,皮肤无汗而干燥。

(5)特殊检查中一项或多项呈阳性:包括肩外展试验(Wright试验)、斜角肌试验(Adson试验)、锁骨上叩击试验(Mosleg试验)、锁骨上压迫试验、肋锁挤压试验、Roose试验等。

3.电生理学检查电生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上肢部分肌肉的肌电图异常或(和)尺神经锁骨段或(和)正中神经锁骨段的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4.辅助检查若有以下一项者,则有助于诊断本综合征:

(1)X线检查显示有颈肋或第七颈椎横突过长。

(2)在颈部臂丛邻近部位有肿块,叩击或触压可诱发上肢放射痛或电击感。

5.其他可以排除有类似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例如肘管综合征、腕尺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颈椎病等。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适用于有轻度临床表现者、不能耐受手术者。

(1)上肢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增加休息。

(2)多采取有利于臂丛放松的体位即双上肢交叉抱于胸前、双肩略抬高。

(3)颈椎牵引:一般牵引重量在5—7kg,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每日1—2次,每次30—45min,连续1个月。

2.药物处理消炎止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手术治疗包括以下3个主要步骤:

(1)臂丛神经探查术:包括:(1)探查臂丛神经和毗邻结构的关系,有无变异或异常;(2)确定造成神经卡压的因素;(3)探查神经的病理改变。

(2)卡压因素清除术:按卡压因素的不同予以不同术式,主要有:

(1)前、中、小斜角肌切断术,适用于大多数需要手术的患者;(2)颈肋切除术,适用于有颈肋者,常需要同时做前、中、小斜角肌切断术;(3)第七颈椎横突部分切除术,适用于第七颈椎横突过长且手术探查证实其顶压臂丛神经者,常需同时做前、中、小斜角肌切断术;(4)肿块切除术,适用于臂丛神经邻近有与神经卡压有关的肿块者。

(3)臂丛神经松解、减压术:根据探查所见神经的病理改变,选择下列术式之一:(1)臂丛神经外松解术,适用于神经和毗邻结构有粘连者或神经受瘢痕组织或其他硬韧组织压迫、包围者;(2)臂丛神经减压术,适用于神经外膜增厚、神经干变细、表面有压痕、质地变硬者。

R.处方

R.警示

1.颈部压痛点注射,以4—6次为1疗程,一般可连续应用1—2个疗程(1.5—3个月)。在此期间可同时用处方2。

2.压痛点注射应避免将药物注入神经内,否则可引起药物性神经损伤。

3.压痛点注射禁忌证有糖尿病、高血压、溃疡病、肺结核等疾病者和不合作者(包括精神失常者)禁用。有普鲁卡因过敏史者可改用0.5%—1%利多卡因或0.5%布比卡因。

4.手术适应证

(1)上肢或(和)颈肩背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者。

(2)上肢肌肉萎缩、肌力明显减弱者。

(3)手部和(或)前臂内侧感觉明显减退者。

(4)臂丛神经邻近有与神经卡压有关的肿块者。

(5)X线检查显示有颈肋或第七颈椎横突过长者。

5.手术时机

(1)经1—2个疗程(1.5—3个月)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应手术治疗。

(2)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者,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

6.手术注意事项

(1)避免误伤臂丛神经,在切割、牵开时尤应注意保护。

(2)在对臂丛下干手术时,应先将锁骨下动、静脉分离并牵向内侧保护之,避免误伤。

(3)在臂丛下干下方操作时(例如切断小斜角肌)应注意保护胸腔顶部胸膜。冲洗创面时注意有无气体从胸腔逸出。

(4)在切开颈外三角脂肪垫时应用电刀,且应避免误伤胸导管或颈淋巴干。关闭切口前检查有无乳糜液外渗。

(5)关闭切口前仔细止血,关闭切口时避免刺破血管,常规放置引流物,避免血肿形成。

(6)有些病例可有一个以上卡压因素,术中应全面、仔细探查,避免遗漏。

十五、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是指正中神经在腕管内被卡压,或因腕管内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受压,在手部出现的一组症状和体征。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急性受压型。

R.诊断要点

1.症状

(1)桡侧三个半手指疼痛、麻木或其他知觉异常,可能有夜间麻醒。

(2)拇指活动乏力或不灵活。

2.体征

(1)畸形:拇指内收畸形,病程长者可出现虎口挛缩。

(2)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大鱼际肌萎缩,拇指主动掌侧外展、对掌、对指受限,拇短展肌和拇对掌肌的肌张力降低,肌力减弱。

(3)不同程度的感觉功能障碍:桡侧三个半手指,特别是正中神经的单一神经分布区即示指与中指远端一节半掌面的皮肤痛觉、触觉、温度觉、实物觉等减退或消失或过敏,两点分辨觉增大。

(4)上述区域皮肤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5)特殊检查中一项或多项呈阳性:包括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征)、屈腕试验(Phalen试验)、伸腕试验、止血带试验等。

3.辅助检查电生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正中神经在腕部有损害。

但应注意,若结果正常,不能作为否定腕管综合征诊断的依据。

4.其他若有以下一项者则有助于诊断本综合征:

(1)腕部正中神经邻近有肿块,叩击或触压肿块时引起桡侧三个半手指的放射痛或电击感。

(2)30—60岁女性。

(3)女性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或绝经期。

(4)因职业需要腕部反复掌屈和背伸活动。

(5)既往腕部有酸痛肿胀史。

(6)X线检查显示腕部有陈旧性骨折或关节脱位,或骨折畸形愈合,或腕关节骨性关节炎,或有突向腕管的骨赘,或腕横韧带钙化。

5.排除有类似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例如腕部正中神经挫伤、胸廓出口综合征、旋前圆肌综合征、颈椎病(神经根型)等。

6.临床类型

(1)轻型:(1)症状为间歇性麻木或麻痛感;(2)体征无肌力减弱和肌萎缩;(3)电生理学检查中拇短展肌无纤颤电位,动作电位的潜伏期较正常延长1—2ms。

(2)中型:(1)有持续性麻木和感觉功能障碍;(2)有轻微的运动功能障碍;(3)电生理学检查中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延长更多,甚至超过5ms。

(3)重型:(1)有显著的感觉功能障碍;(2)有显著的运动功能障碍,大鱼际肌萎缩;(3)电生理学检查中拇短展肌可出现纤颤电位。

(4)急性受压型:病史中有下列一项或数项:(1)近期有腕部创伤史(有或无骨折、关节脱位);(2)腕部骨折或关节脱位治疗后腕关节过度掌屈位或过度背伸位外固定;(3)缚扎外固定物过紧。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出现上述症状和(或)体征。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适用于轻型者、不能耐受手术的中型和重型者。

(1)局部制动:在掌侧用夹板或石膏托将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或功能位3周。

(2)理疗:可用红外线或中频脉冲电疗等。

(3)对因职业引起者,进行有关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建议改变工作习惯或工种。

2.特殊处理适用于急性受压型,针对病因治疗。

(1)对腕部骨折或关节脱位尚未复位者,应在臂丛阻滞后进行手法复位和外固定。

(2)对腕关节过度掌屈位或过度背伸位制动者,应立即重新制动于轻度掌屈位或背伸位。

(3)对外固定物缚扎过紧者,应立即松开,重新缚扎,松紧适度。

3.药物处理消炎镇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手术治疗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

(1)腕管切开减压和探查术:包括:(1)切断腕横韧带;(2)探查腕管四壁和内容物,有无变异或异常结构;(3)确定造成正中神经卡压的因素;(4)探查正中神经的病理改变。

(2)卡压因素清除术:按卡压因素的不同有不同术式。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