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血液科速查手册
3366900000012

第12章 白细胞疾病(4)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高于10x109/L,超过100x109/L者不少见。淋巴细胞占50%以上,绝对值≥5x109/L(持续4周以上),以小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可见少数幼淋巴细胞或不典型淋巴细胞,破碎细胞易见。中性粒细胞比值降低。随病情发展,血小板减少,贫血逐渐明显。

(2)骨髓象: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细胞均减少,有溶血时,幼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

(3)淋巴结活检:标准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测泛B标记和泛T标记,典型的免疫表型CD5+、CD19+、CD20+、CD10-、sIg弱阳性,CD23+、CD43+/-、CyclinD1-。应注意套细胞淋巴瘤也是CD5+的B细胞淋巴瘤,两者的鉴别需要靠CyclinD1的检测,套细胞淋巴瘤CyclinD1+。

2.次要检查

(1)毬2微球蛋白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常提示病情进展或与预后呈正相关。

(2)疑有溶血时行Coomb"s试验检查。

(3)腹部超声或CT:可有肝脾大。

(4)染色体:约50%患者有染色体异常。B细胞慢淋以+12、14q+等常见,T细胞慢淋以inv(14)等常见。FISH检测t(11;14)染色体易位有助于鉴别套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诊断标准

国内诊断标准如下,具备实验检查第1项和第2项或第3项中一项,即可确定诊断。遗传学改变为重要参考条件。

(一)临床表现

1.可有疲乏、体力下降、消瘦、低热、贫血或出血等表现。

2.淋巴结(包括颈部、腋窝、腹股沟)、肝、脾增大。

3.少数人可有结外侵犯,如皮肤、乳腺、眼附属器官。

(二)实验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10x109/L,淋巴细胞≥50%,绝对值≥5x109/L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稚淋巴细胞或不典型淋巴细胞。

2.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成熟淋巴细胞≥40%,活检淋巴结浸润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结节型、间质型和弥漫型。

3.免疫分型

(1)B-CLL:sIgM或IgD和IgM弱阳性,呈单克隆轻链型;CD5、CD19、CD79a、CD23、CD43阳性,CD20、CD22、CD11c弱阳性;CD10、CyclinD1阴性。

(2)T-CLL:CD2,CD3,CD7阳性。TdT和CD1a阴性。膜CD3弱阳性。

4.遗传学

(1)B-CLL:80%有下列染色体畸变:13q14.3,11q22~23,6q21,17p13.3缺失;三体12等。p53基因多见晚期或临床进展患者。

(2)T-CLL:大多有14q11~32间断裂倒位。t(11,14)(q11;32);idic(8p11),t(8,8)(p11~12;q12)、三体8、12p13缺失等。

分期

目前常用Rai分期和Binet分期两个系统,见表3-6、表3-7。

修订的Rai分期在临床最有用,可提供重要的预后信息。Binet分期系统是基于淋巴结受累区域的数目及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与预后也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简单实用,欧洲多采用Binet分期。

近年临床研究发现,无论哪种分期标准均未能反应CLL患者的不均一性,约半数Binet分期为A期患者不治疗可稳定10余年,但30%患者临床进展快,数年内死亡。

(一)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原则为改善患者症状,预防感染。

(二)具体治疗方法

1.早期阶段治疗早期一般认为是没有临床症状的Binet分期中的A期、B期或Rai分期的0、栺、栻期患者,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每3个月检查血象、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有无淋巴结、肝、脾大。疾病一旦进展则需治疗。

2.进展阶段治疗进展阶段一般指有临床症状的Binet分期的A期、B期患者及C期患者,有临床症状的Rai分期的栻期患者及栿、桇期患者。临床症状包括B症状,血细胞减少(不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引起的表现和淋巴结、肝、脾大。

(1)治疗可采用化疗,常用嘌呤衍生物如氟达拉滨,可抑制腺苷脱氢酶。完全缓解率为50%~90%。剂量为25~30mg/(m2·d),连用5日,每隔4周重复一次;也可用苯丁酸氮芥,剂量为6~10mg/d,口服,1~2周后减量至2~6mg/d。一般用药2~3周后开始显效,2~4个月时疗效较明显。维持半年可停药,复发后再用药,有效率为50%,完全缓解率为15%~25%。注意每周检查血常规,调整药物剂量,以防骨髓过分抑制。对C期患者,苯丁酸氮芥合并泼尼松(10~20mg/d)疗效较单用苯丁酸氮芥为好。

(2)≤65岁、各脏器功能良好或年轻的患者常选氟达拉滨作为一线用药,因其较苯丁酸氮芥相比,有更高的完全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联合环磷酰胺即FC方案:氟达拉滨25mg/(m2·d),连用3日;环磷酰胺250mg/(m2·d),连用3日,较单一用药的完全缓解率更高,但毒性也增大。

(3)对于65岁以上老年人,因氟达拉滨具有骨髓和免疫双重抑制的副作用,继发感染致死亡率增高,故常选苯丁酸氮芥作为一线用药。

3.二线治疗初始治疗12个月后疾病复发或进展可能重复一线用药依然有效;如果12个月内疾病复发或进展,或者对一线治疗无反应,可考虑二线药物。

如一线应用苯丁酸氮芥,二线可选用氟达拉滨;单用氟达拉滨治疗的难治性CLL,可联合环磷酰胺、米托蒽醌(FC或FCM方案);还可应用阿仑单抗(Alemtuzumab),其是一种免疫调节剂,主要用于干细胞和实性器官移植中抑制淋巴细胞CD52抗原,因能导致T细胞缺失,故可能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的危险。能否行大剂量化疗后的自体或异基因移植目前尚无定论。

4.其他治疗

(1)放射治疗:仅用于淋巴结肿大发生压迫或阻塞症状,化疗后淋巴结、脾、腭扁桃体缩小不满意者,采用局部放射治疗,效果较好。脾区放疗或脾切除术适用于巨脾或伴脾亢者。

(2)并发症治疗:积极控制感染。反复感染者可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3~5g/d,连续3~5日。并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患者可用糖皮质激素1mg/(kg·d),1~2周,其他情况尽量避免应用激素。

(三)治疗注意事项

患者应用嘌呤衍生物物后容易发生严重的淋巴细胞减少,可增加感染几率。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6个月应口服磺胺甲唑480mg,每日2次,预防卡式肺囊虫病。治疗期间和治疗后2年内血制品应照射后输注。

多毛细胞白血病

多毛细胞白血病(HCL)是一种少见的B淋巴细胞肿瘤,约占全部白血病的2%。常以全血细胞减少和脾大为特点,在外周血和骨髓其他组织出现形态不规则,有胞质突起,纤细如毛的典型多毛细胞。

临床特点

多毛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病年龄多数为40~50岁,尚无儿童或青少年发病报道。约80%的患者为男性。临床以贫血、脾大为特征。

1.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为乏力、腹胀、食欲差、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出现感染和出血。由于HCL很少发热,故出现发热时应警惕感染的可能,其是导致HCL患者的主要死因。出血多不严重,表现为鼻出血、齿龈出血和皮肤瘀斑。85%左右的患者查体可发现脾大,巨脾多见,可及盆腔。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细胞减少,除多毛细胞的骨髓浸润所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外,尚有脾功能亢进因素所致。

2.次要表现患者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些表现,如关节炎的症状、关节疼痛、皮肤红斑、皮肤损害、低热等,这些症状与肿瘤负荷无关,常为自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可有轻度的肝大,软组织浸润、溶骨性骨损害、脾破裂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一般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多见于疾病晚期。患者还可伴有肝门静脉高压症及腹水。

3.误诊分析对不明原因的脾大伴血象改变患者,尤其巨脾伴全血细胞减少者,应检查血象、骨髓象,结合细胞化学和免疫学查找典型的多毛细胞,有条件时做电子显微镜明确诊断。

(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可表现为脾大、血细胞减少,但其被小成熟淋巴细胞浸润,表达CD5+,而多毛细胞CD5-,TRAP-。

(2)幼淋细胞白血病从临床表现及细胞形态学上很难与HCL鉴别,但幼淋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CD5-、CD25-、CD11c-,HCL相反。

(3)伴绒毛增多的脾淋巴瘤好发于老年男性,临床也可有腹部不适、乏力、消瘦、厌食等表现,脾大明显。全血细胞减少或一系、两系细胞减少。淋巴瘤细胞在组织切片上类似于多毛细胞,但前者染色质致密呈块状,核仁明显,胞质突起短且少;而后者有细长毛发状的胞质突起,染色质疏松。部分患者骨髓增生程度减低者常无脾大,可能为疾病早期,易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低增生性骨髓纤维化。

辅助检查

1.首要检查

(1)血常规:约2/3的患者有中重度全血细胞减少,轻中度血小板减少常见,但诊断时血小板低于20x109/L的较少;1/3患者血中多毛细胞>50%,系一种单个核细胞,胞质不规则,边缘可见清楚长绒毛,长达4μm,为本病特征。

(2)骨髓:因HCL患者毛细胞合成纤维结合素并且含有纤维结合素受体(VIA-5),可以把纤维结合素组装成多聚体,故HCL网状纤维增生导致骨髓常干抽。多数患者骨髓增生程度较高,99%以上的患者有骨髓浸润,呈弥漫性浸润,表现为蜂房样,部分表现为局灶性或间质性,单个细胞表现为煎鸡蛋样,和其他慢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不同。

(3)细胞化学和免疫表型: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和苏丹黑染色阴性;酯酶染色(以萘酚氯醋酸AS-D为基质)弱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酸性磷酸酶强阳性,且不被酒石酸抑制。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其特异性,表现为sIg+、M+/-、D、G或A、B细胞相关抗原。CD19、CD20、CD22、CD79a均为阳性,CD11c强阳性,CD25强阳性,CD103阳性,CD5阴性,CD10阴性。

(4)腹部超声或CT检查:脾明显增大。

2.次要检查

(1)电镜:可见典型多毛细胞。

(2)肝脾活检:HCL患者毛细胞浸润脾常限于红髓,白髓常萎缩。假性血窦的毛细胞排列是HCL的一个重要特征,红髓的组织细胞数量增多。肝浸润可发生于门脉区和肝窦区。

3.检查注意事项发现毛细胞是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的最主要的依据,但对部分细胞形态不十分典型的病例,需要同时做组织切片免疫组化及细胞遗传学检查,尤其是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RAP)。95%的患者TRAP阳性,现多用TRAP的抗体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诊断标准

国内诊断标准如下。

1.多毛细胞白血病多有脾大,贫血可伴发热。

2.血常规检查常有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计数可明显降低、正常或增高;血小板减少或正常。

3.骨髓检查常呈“干抽”,也可增生活跃。

4.骨髓增生活跃或低下,多毛细胞多呈散在或簇状分布。胞质丰富、透明,胞核间距宽,呈“蜂窝”状。核染色质细,呈毛玻璃样。网状纤维增多。

5.在骨髓和(或)外周血中见到多毛细胞,为诊断本病的依据。多毛细胞特征如下。

(1)形态学:光镜下,直径10~15μm,大小不一,胞质中等量,瑞氏染色呈天蓝色,周边不规则,呈锯齿状或伪足突起,有时为细长毛发状。核呈椭圆形,可有凹陷,偶见核仁。相差镜下,新鲜活标本中的多毛细胞有细长毛状的胞质突起。扫描电镜可证实上述发现,延伸的“毛”有交叉现象。透射电镜下,在胞质内可见到核糖体-板层复合物(RLC)。

(2)细胞化学染色:酸性磷酸酶(ACP)阳性,不被TRAP抑制;糖原(PAS)阳性。

(3)免疫表型:sIg+、CD19+、CD20+、CD21-、CD22+、CD11c+、CD25+、CD103+。

(4)附醇酯(TPA)反应:在体外培养下对小剂量TPA反应极为迅速,24小时内细胞可以完全贴壁,并伴有长枝状突起。幼淋细胞多无此反应。

6.自1980年来,国内外皆有HCV变异型(HCL-V)的报道,其特点如下。

(1)年龄较高(中位发病年龄70岁)。

(2)通常白细胞计数高于10x109/L。

(3)不典型的多毛细胞,具有幼淋巴细胞形态特点。

(4)CD25阴性,有时CD103阴性,TRAP(-)。

(5)疗效不佳。

治疗要点

大多数患者需要治疗以纠正血细胞减少和相关的贫血、出血及感染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类疾病对大多数治疗药物无效,主要的治疗措施是脾切除。

1.核苷类似物pentostatin(2deoxycoformucin;2DCF)或cladribine(2-chlorodeoxyadenosine;2-CDA),对大多数患者这两种药物能达到80%以上的完全缓解率。

(1)DCF用法:4mg/m2,每2周1次,直至最大反应后再予1或2个剂量。治疗前监测肌酐清除率,如大于60ml/min,常规剂量应用;肌酐清除率50~60ml/min,剂量减半;低于50ml/min,则避免应用。CR可达59%~89%,PR4%~37%,对于脾切除后复发、对干扰素α耐药患者还可有效,CR仍有33%~42%,PR42%~45%。但DCF无法根除毛细胞群,CR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仍可检测到残留的毛细胞。近半数的患者停药30个月后复发,但CR持续时间较干扰素α明显延长。与干扰素α不同的是DCF可逆转骨髓纤维化,并且一般耐受性较好,50%左右的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和嗜睡。治疗初期由于药物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可出现发热。另外,DCF可引起T细胞尤其CD4+细胞数量的减少。

(2)pentostatin和cladribine之间无交叉耐药,用法:

0.1mg/(kg·d),持续静脉滴注7日,建立静脉泵避免外渗。如未达完全缓解于6个月时重复一次。CR75%~85%,PR11%~22%,复发率较低。CDA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发热,可能与肿瘤溶解和细胞因子释放有关。另外,CD4+和CD8+细胞均明显减少(CD8+细胞可在3个月内恢复,CD4+细胞需至少3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应用DCF或CDA的患者因CD4+或CD8+细胞明显减少,故输血时需经照射以免发生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2.干扰素α常用剂量为(2~4)x106μg/m2,每周3次,连用2~4个月,直至血象改善。总的有效率达90%,起效快,治疗数周后外周血多毛细胞就可消失,血细胞计数在数月内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