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旅俄漫纪
3356900000018

第18章 从“计划”的辉煌到“市场”的无奈所想到的……

看着今天的天气好,我和妻子中午来到圣彼得堡市政府大楼前的花园,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可不,我们也学学俄罗斯人来个日光浴。

躺在绿茵茵的草坪上,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望着湛蓝的天空不时飘过的白云,陶醉在灵与肉的闲情逸致之中……蓦地,我的目光越过花丛和树荫,落在院中那尊气度不凡的列宁雕像上,思情顿生,浮想联翩。

——半月来,在圣彼得堡游览中,除了饱览了美丽的风光,浏览了珍奇的名胜,领略了独特的域外风情外,也将这个国家、这座城市随处可见的窘迫看在眼里:公交车大都破旧,城市公寓大都陈旧狭窄,桥梁、道路、河堤等公共设施大都老化,许多名胜古迹年久失修……

儿子曾介绍说,去年以来,华尔街引发的金融风暴使刚刚复苏的俄罗斯经济受到很大打击,石油、天然气出口受限、价格低迷;房地产业受到重创,许多楼盘停工,金融机构倒闭了一大批,贷款十分困难;就业矛盾突出,工资收入下降;旅游业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兴旺。也就是说,刚刚转型为市场经济的俄罗斯还没有分享几年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却很快遭到市场经济带来的厄运,深深地处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无奈之中。由此,我想到七八十年前在世界上出现的耐人寻味的奇特景观:1929年爆发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从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很快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德、日等国的生产急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跌,工商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从1929年到1933年这次全球危机造成的损失高达2500亿美元。然而与此同时,在同一个地球上,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却创造了人类历史的辉煌,也就在1929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就在资本主义体系奄奄一息之时,苏联一路高歌猛进,它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西方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此间,苏联经济的奇迹令世界震惊,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罗斯福的“新政”、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无不打有“计划”的烙印。而今,当俄罗斯放弃了社会主义而实行私有制、市场经济后,就只好和西方国家一样同呼吸、共命运,忍受市场“魔棒”的戏弄。我们应当如何解读这样的历史和现实呢?

——苏联的解体,是1991年震撼世界的大事,它影响深刻久远,为世人瞩目。苏联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这样一个具有近70年历史,拥有2240万平方公里土地、2.9亿人口的大国,为什么“忽喇喇似大厦倾”,自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任以来短短几年功夫就演变和解体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课题。究其原因,一时恐怕说不清,但他们将共产党领导、公有制、计划经济视为攻击的靶子,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并予以推翻。对这样的选择,现在的俄罗斯人怎么理性地看,我无法知晓。但作为中国人应当理性地进行思考和分析。我个人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依然具有真理性,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分析依然是深刻的、科学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曾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成功范例。它的失败不能归罪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而在于实践中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当一个政党不再忠实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坠落成为一个既得利益的官僚阶层时,人民还会拥护吗?当“计划经济”发展到“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的极端方式时,经济能不窒息吗?

——苏联的失败似乎成了中国的成功之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中国共产党洞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严峻形势,痛定思痛,锐意改革。首先,比任何时候更加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整风不断,从严治党,严惩腐败,以求保持先进性,以期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同时,改变了“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模式,探索了实现公有制的多种形式,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特别在经济体制问题上,冲破了理论禁区,大胆变革计划经济体制。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英明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为中国的发展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从此,我国坚定不移地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又积极稳妥地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完善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措施。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就是把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点和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的优点有机地融和统一,既充分尊重了价值规律,较好地运用“无形的手”配置资源,又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用“有形的手”科学干预,减少市场“信号失灵”带来的负面作用。这种新体制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回顾这段历史,可谓国之大幸、民之大幸、党之大幸!

躺在当年列宁曾经踱步的草坪上,我想起这座城市的缔造者彼得大帝刻在印章上的一句话:我是寻师问道的小学生。唉,当年的“老大哥”何不现在去中国“寻师问道”?2009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