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我的臆想宫殿
33497000000003

第3章 手记三

这一天,一位同学在空间里发表说说问道“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怎么解释?”

这正是当时课上教师所谈到的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这一课题的思想阐述,又正好对此我有自认比较新颖的看法,出于一种阐述的快感也出于一种炫耀,于是我给她评论道:“这个‘我’是A,A实际包含B和C,现在‘我’拥有B,正在追求‘我’认为的C,而C其实也是属于A的,即始终是‘我’。”

而她接下来说什么只能在例子中成立的话让我觉得很无语,因为我完全认为她并没有领会到我要说明的意思。所以我对此毫不理会,这也是出于我自身的一种自负行为,甚至于那一刻我的内心或许还非常不屑于她。不过这一点我先不加思考。

因为出现质疑,我也不得不开始认真去对待这个问题。人总是这样,即便是极度自信也难免会去在乎他人的眼光,当其他人的态度与自己保持着差距时,往往第一个怀疑的却是自己——我错了吗?接着才会轮到——我没错,我肯定是他们错了。然后就开始各方面的相互证明,直到最后真相大白时,这时便又回到最初的那种自我反省状态——我错了,我为什么会错?

我相信这是我们都有的思维模式,只是因为第一个过程非常短暂我们才没有太过注意而已。即便我这么说是非常主观的。

但这或许并不太重要,因为我似乎注意到在这无意间的思想打岔中却恰巧触碰到了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另一个阐述,即“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

这里关于此在可以简单解释成“此时此刻”,也即当下。上一秒和还没来到的下一秒都不能叫作当下,也不能叫此在了。它不是静态不动的,此在会随着生长的过程一起表现。

我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观点,然后反思继而重新规整。这并不是说“他”代表的是“我”的一面镜子,更明确的说应该是我确定“我”的时候一个参照点。少去这个参照点,我就无法确定“我”此时此刻的样态,这好如对着空气诉述一般,它毫无意义可言也毫无价值。不过这个比喻也并不确切,因为真正的缺乏这个参照点之后根本连空气这个对象都没有。

也即,我是通过对象(他)来确定我的此在。我得注意的是“他”并不简单的指代人格化意义的“他”,而是涵盖除“我”之外的所有可以用来提供参照探知到“我”的东西或者也并不是东西。

为什么它或者不是东西呢?这就要说到“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别了。

“存在”涵盖了“存在者”,除此它的另一部分则是那些无法探知甚至无法思维到的。就好像我处在这个房间,关上门关上窗,我就无法知道隔壁的一切了一样。但这样的比喻也比较狭义,因为我还可以去想象另一边是什么样子。而“存在”的另一部分完全是超出了“我”所能理解和探知的范围。

所以“存在者”并不等同于“存在”,它只是包括我和我所处的这个房间而已。

这样,我又回到之前的那句阐述“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

我的那个所谓新颖的理解实际上已经不对了。我反思原因发现我将“存在者为之存在”拆解了,作了“存在者”为“存在”而追求的理解,所以才有了我之前的分类。而实际上“存在者为之存在”是一个整体,它实际上指的就是“存在者”本身,或者可以理解成“存在者思考存在这一话题”。

我前面已经探讨到“存在者”只属于“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另一部分则是“存在者”无法探知和理解到的,对于“存在者”来说这部分实际上就不存在。所以“存在者”无论怎么证实最后得到的也不过是其本身,也即是“我”这个可以理解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即存在者思考存在的那个“存在”,就是“我”本身,仅指代一种个体。

而这句话是属于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两个特征的第二个,加上“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就构成了“此在”。

另外我发现在我的回答里还犯了一个糊涂。那就是,“我”寻求C以为了完整A这种想法实际上是认为一切都是存在于“我”中的,只是出于某种原因“我”遗忘了一部分(即C),而所有的成长过程都是为了去找回这遗失的部分(即C)。这其实就是柏拉图回忆说中所阐述的思想观点,认为所有的学习,从生到死,都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究其原因我会出现这样的观点,大概是出于当时看到他回忆说而产生的共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