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一节哈佛情商课
3308700000020

第20章 让高情商解决负面情绪(3)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经提起自己治疗过的一个病例。一位贵族妇女收到一封匿名信,说她的丈夫和他的下属有染。这位妇女知道,这封匿名信其实就是她一位女仆为了报复她而杜撰的。为此她还询问过自己的丈夫,并且获得她丈夫的极力否认。尽管知道这事情是假的,她还是整天对自己丈夫疑神疑鬼的,并且还一病不起。后来,经过精神分析发现,其实这名妇女对自己的女婿产生爱慕之情,在心理上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罪感,所以潜意识中希望自己的丈夫出轨,好让自己觉得好受一些。而那名妇女,也一直不知道自己爱上了女婿,还以为自己对女婿的感情是出自于丈母娘的爱护。

弗洛伊德病例中的妇女就是察觉不出自己情绪变化,然后把这些情绪压制在潜意识中,通过另外一层方式发泄出来。而那位妇女之所以把对女婿的爱慕转化了,就是因为社会和道德规范约束着她,她连像自己承认的勇气都没有。当这种不合理情绪受到个人不恰当的压制,就会寻求其他的出口,变成一种人们可以知道的形式。例如,那位妇女产生的内疚感,使得她潜意识希望自己丈夫有外遇,好让她继续保护和克制着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就是为什么觉察自己情绪、觉察自己真实意图,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害怕承认真实的自己存在各种缺点。

如何察觉情绪变化

有时候,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活出自我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一旦知道自己一个怎样的人后,周围的群体和周围的环境很可能会接受不了。这样,我们就要把握好尺寸,既不要让自己的野性横行,也不要丧失了自我。作为全球享有很高声誉的哈佛,在录取新生时候,也是非常看重学生能不能够把握好这两方面的平衡。所以,情绪察觉就有利于我们看清自己本质,平衡好自我和社会环境的契合。

苏珊是一位单身母亲,在她生下孩子的第三个月,她的丈夫死于一场车祸,她因此变得十分消极,每天以泪洗面,甚至连自己刚刚三个月的孩子都不怎么理会。她和丈夫的感情十分深厚,两个人在大学里就恋爱了,毕业之后两年在神父的见证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丈夫的死给她很大的打击。她整日里抱着丈夫的照片和衣服,默默回忆以前的事情,整个人也瘦了一圈。就这样又过去了三个月,她的孩子病了,要不是她的父母及时把孩子送到了医院,恐怕孩子也将离开她。正是因为这件事,苏珊彻底醒悟,她决定要把自己和丈夫的孩子抚养长大。于是她养成了每天记录自己情绪的习惯,她用天气来形容自己的情绪,比如说晴天就表示心情很好,阴天就表示心情很差,她也试着减少每天思念丈夫的次数。就这样又过去了一年,苏珊发现自己已经很少思念丈夫了,而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放在了孩子身上,苏珊十分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一点一滴的,终于她摆脱了负面情绪的影响,并且还结识了一位新的男朋友。

苏珊的例子说明了,不论人们被自身情绪困扰到什么地步,只要能够自我察觉出情绪变化,有意识地去改变这些负面情绪,就能获得重生。要做到这点,可以从最基本的开始,制定一个表格,一个时间段形式的表格。然后再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记录下自己每时每刻的心情,记得就算再微小的情绪变化,也要记录在案,这会养成你一有什么情绪变化就会马上意识到的好习惯。最后在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把自己笔记本上的情绪变化,记录在表格上,然后回顾一下自己哪些情绪是必要,哪些只不过是发泄,这时候就要对自己十分真诚,最后写下一两句话的总结。这样久而久之,你就不用再需要这些表格,就能慢慢察觉自己情绪的变化。

当自己一察觉到情绪的出现,假如是负面的,你就要自我分析一下,这样做必要吗?或者说,这样的情绪,是不是隐含着自己另一个诉求?通过这些认识,你就会慢慢管理好自己的情商。

成就——做一件成功的小事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黑格尔

哈佛大学极具权威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教授,在经过一系列的心理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相比起我们应该获得的成就,我们基本是半醒着,因为我们只是利用了身心资源其中的一小部分。广义上来说,人们习惯于这样活着,还有几大可能性和潜能都没有被完全利用到。”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付出的劳动,在获得的结果上都是由天不由人的。也许,只要心态平和,这样的想法并没有什么不对,很可能在这样的想法下,还会得到意外之喜。但是,假如是带有消极的认命态度,则是不可取了,因为我们往往不知道我们可以走多远。

成功第一步:确定目标

哈佛大学曾经作过一项非常著名的跟踪调查,他们找来一些在各方面条件都相差无几的年轻人作为志愿者。例如,他们在智力上、学历程度上、家庭背景上都差不多。他们先测试这群年轻人在目前是否有了明确的目标,其中27%的人说没有目标;60%的人选择目标模糊;10%的人表示他们虽然有目标但还是比较短期的;只有剩下3%的人有着明确又长远的目标。

调查完后,这群年轻人也回到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就这样20多年后,哈佛重新找到这群年轻人,询问他们现在的生活现状。

原来3%有着长远又明确目标的人,在这20多年里坚定不移地向着他们的目标努力,现在的他们几乎都成为各自领域的成功人士,其中还有一些是行业的领军人物和社会精英;

原来10%有着短期目标的人,他们在每个阶段实现着自己的短期目标,现在已经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而大多数的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原来60%目标模糊的人,他们平凡普通地生活着,没有什么杰出的成就,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没有目标的人,他们继续过着没有目标的生活,生活也很艰难,也常常认为他人的成功来自于幸运,并且抱怨社会的不公,也抱怨自己没用,有的甚至自我怨恨。

显而易见,这个来自哈佛的跟踪调查,说明一个问题,要想成就一些事业,智商学历背景并不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哪怕只是一个短期目标也好。

1952年7月4日,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位34岁的女人进入太平洋,试图游到对岸的加州海岸,如果她可以成功的话,那么她将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女人,她的名字叫费罗伦斯·柯德威克。

这一天,冰冷的海水冻得她不停地发抖,雾也很大,就连护送她的船只都无法看见,好多人都在注视着她,大概过去了15个小时,她的身体已经开始发麻了,她预感到自己不能游下去了,于是就叫护送她的船只拉她一把。她上了岸,她的教练却告诉她,其实他们离海岸只有半英里了!她十分诧异,竟然只有半英里!她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十分沮丧,让她放弃的不是寒冷,更不是疲劳,而是因为她看不到目标!这是她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又两个月过去了,她成功地游过了这个海峡,因为她知道当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目标马上就要接近了。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事情,有目标和没有目标到底有多少差距,如果有目标,时刻提醒自己坚持一下,那么成功也就近在眼前了,如果没有目标,那么半途而废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实,人在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就已经能给自己定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目标了。还躺在襁褓中的婴儿,如果乐于一直被人抱着走的话,那婴儿一定学不会走路。如果婴儿只满足用简单的笑和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的话,那日后一定不会说出清晰的词语。

不管你是一个毫无进取心,只想懒散度日的人也好,还是一个无欲无求只追求心灵平和的局外人也好,设立目标这一项,永远都是在每个人的生活议程上的。而我们所说的目标,不是惊天动地的丰功,也不是能济世救人的伟绩,却是每个人在生活中碰到的。例如,今天你打算要背上20个单词,那么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你就可以在自己的词汇库里增加了140个单词量。当你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你就可以在自己的个人成就表里小小地勾上一个钩。想想,如果你刚开始设立的目标只是能够读懂手中那篇很多生词的英语文章,但是一个月后你就有了将近四万个单词在你头脑里盘旋着,难道这不是一项成就吗?再回想一下,你当初看到一篇满是生词的阅读文,那种挫败感是不是很折磨人呢?就因为你设立了一个小目标,并且坚持下去,最后完成一项增值自我的成就项目,你就打败了那些烦人的挫败情绪。

决心加毅力,让成功更进一步

确立自己目标,这只是第一步。如果,因为自己的目标太高,在往目标方向前进时候,就停住脚步,转而立另外的目标,那么不论你的目标是多么高尚,也是难以成事的。

在智商对于成功方面的管理上,毅力是必不可少的。有了令人赞赏的毅力,就算天资再差人一等,这个人也可以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因为,对于有着坚韧之心的人,他们对待自己的目标是非常顽强的,他们凭着自己的毅力,一步踏着一步,由一点点的小事,最后获得最大的成就。

也许很多没有耐力,没有持之以恒决心的人,他们连设立自己的目标也是“假大空”,例如“我以后要成为全市的首富!”“我要让我的公司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设立这些比较“高端”的目标,自然比没有目标好,但是有没有想过,由于目标太过空泛,会令自己在实行的时候,感到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你自己会首先失去动力。因为设置的目标实在太过遥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在实行过程中又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这会令你慢慢失去对目标的热情。所以一个有毅力的人,并不是一下子就设立一个非常“高大”全面的目标,他们很可能先设立一个小目标。例如,像学习好法语,没有毅力的人就会设立,我要达到能和法国人轻松交流的目标。一个有毅力的人,则会先放弃这个最终目标,而是设立这个月我要学100个法语单词。当他在一个月之后,发现自己真的领会了100个法语单词,就会感到非常开心,学习法语的信心也会大增,然后他继续持之以恒,攻克一个个小小的目标,直到最后他已经不知不觉地会流利使用法语了。而之前那位一开始就认定自己要把法语学得很流利的人,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体会不到出色完成一件小事的乐趣,慢慢地他开始觉得学习法语的目标是多么遥远,再加上他并没有一颗坚毅的心,所以他很快就放弃了自己的目标。

同样道理,在哈佛的课堂上,每一位教授对待学生,也是这样的要求。一开始,教授不期望学生能一下子就领会到自己课程的思想核心,但是他们每堂课下都要求学生去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者要求读完几本著作,到了课程要结束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做出一篇很有学术气息的论文,检验他们是否真的学会了自己的教义。哈佛教授们知道,每个人在每一天,成长一丁点,日后他们就必定能够完成自己远大的目标。

休格·布莱克在进入美国议会前,并未受过任何正式教育。但是有着非一般毅力的他,坚持每一天都挤出一定时间去国会图书馆学习,就在那段时期,他博览群书,学习到一切有关法律文献、政治和哲学之类的知识。这令很多人觉得不解,布莱克又不是律师,也不是政客,为什么数年如一日天天去读这些简直浪费时间的书籍呢?布莱克不管他人的目光是如何,就算在议会工作最忙的日子里,他也坚持去图书馆学习。后来,他凭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智慧,登顶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

问一下自己,你会不会像布莱克一样,就算工作再忙,都能够坚持去图书馆学习?很可能没有毅力的人,坚持了三天之后,就再也不踏足图书馆了。可是,布莱克知道知识能够积少成多的道理,他数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在每一天每一次的学习中,他都能获得新的知识,他都比昨天的自己懂得更多,他每一天获得最大的成就是比昨日的自己进步了。就这样的日积月累下,布莱克不但改变了自己受教育的程度,还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获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