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情绪还有很多,比如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对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乃至个人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最根本的方法是进行自我调整,换一种眼光看事情,多往好处想。接纳负面情绪,并找到引起负面情绪的根源,将之转化为积极的能量,俗话所说:“化悲伤为力量”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受负面思维的影响,并做出正确、积极的选择。
回避型人格情绪控制法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马克思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空前地激烈与残酷。如果你想要在人群中脱颖而出,那么就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己,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人际交往当中去,而不是回避这一切。总是回避社会和人际交往,会直接导致个人的失败,也容易发展成为一种人格障碍,阻碍个人的成功。在哈佛情商课堂中,回避型的人格,是需要极力改善和避免的。
回避型人格障碍
何谓回避型人格?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列举了回避型人格的几种特征:
1.除了自己的亲人之外,几乎没有朋友。
2.从不加入别人的事务当中,如果加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自己很受别人欢迎。
3.如果有别人批评自己或者不赞同自己的观点,就会觉得灰心丧气,十分受伤。
4.总是习惯性地退缩,当有社会活动或者需要和人交流时,总是逃避。
5.非常敏感,而且十分羞涩,当有别人在的时候会非常害怕丢脸。
6.哪怕是做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也会夸大一些困难和危险。
7.非常自卑,在人多的场合总是沉默,害怕自己会被别人嘲笑。
满足以上四项,便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何谓回避型人格,我们且看个例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出了个天才式的运动员韩玉珍。在当时,中国的体育事业还在起步阶段,日本的乒乓球实力排名第一。二十世纪60年代初,韩玉珍获得全国乒乓球单打冠军,又连续战胜排名世界第一的日本选手。第1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年仅19岁的韩玉珍和队友一起夺得混双亚军。
以实力和年龄而言,韩玉珍可谓前途无量,国家队也将她作为一号种子培养。但遗憾的是,这颗原本可以大放光芒的新星在上升途中就陨落了。
1962年10月,中国乒乓球队首次出访日本,韩玉珍偕同队友在名古屋击败了连获三届乒乓球世锦赛冠军的日本队。其后,中国队下榻东京,筹备和日本队的第二次较量。但在当晚,领队张钧汉得到了一个让他震惊不已的消息。与韩玉珍同榻的队友梁丽珍敲开了张钧汉的房间,急匆匆地对她说,韩玉珍出了事。
等赶到韩玉珍的房间后,只见韩玉珍颓废地坐在沙发上,地上放着一把水果刀,她说从窗户进来一个人,拿刀扎她的手,在挣扎中,歹徒越窗逃跑了……日本警察随后也赶到,但勘查现场后,并未发现窗台上有何印迹,又查知那把水果刀是香港所产便对中国队领队说:“是否是运动员过于紧张了?”
其后,又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国家队王健的球拍莫名丢失,梁丽珍的球拍也被弄破。和日本队的比赛时间是当天下午5时,但这件事一直折腾到4时,众人才在马桶水箱中找到王健的破败不堪的球拍。
在领队的排查之下,韩玉珍承认是自己把王健的球拍丢在马桶水箱中,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韩玉珍担心王健的球技会超越自己。因为这种担心,早在她进入黑龙江省队时,就曾经将队友的球拍丢掉。
诸多事件中,韩玉珍的“心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基于一种自卑情绪所产生的心理,她的行为也成了中国乒乓球史的一件丑闻,在当时的国际体坛上造成不少负面影响。20岁的韩玉珍,随后被下放劳改,并被开除党籍。
命运又给了韩玉珍一次机会,第27届乒乓球世锦赛开始前,韩玉珍被召回国家队,但没能担当主力,中国乒乓球折戟半决赛,未能实现突破。但韩玉珍的刻苦和天分,使她的实力再次得到了体现,在1964年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中,拿下单打和双打冠军,整个系列赛中,均以3∶0的比分战胜对手,实力远超同侪。
以韩玉珍的实力,第28届乒乓球世锦赛冠军几如囊中之物。但在大赛将临之前,心理问题再次出现。夺得全国冠军不久,恰逢日本队访华,在广州比赛抽签结束后,韩玉珍又得“病”了,她跑到医务室说是肚子疼,在地上翻滚,领队将他送到医院检查,却什么问题都没有。随后,在北京进行的八国乒乓球邀请赛中,韩玉珍起初以2∶0的大好优势领先日本对手,但当对手追上几分后,她马上精神萎靡,斗志丧失,连败三局输给了对手。
由于心病未除,国家队临时将她从第28届乒乓球世锦赛的名单上淘汰,韩玉珍自此永远失去了站到世界巅峰的机会。国家队开除她时,给她的评价是:“缺乏优秀运动员最宝贵的心理素质,患得患失。”
回避型人格的最大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退缩,对挑战采取回避态度,不敢去拼。韩玉珍的行为,即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障碍,患得患失,不敢拼。怕别人做得比自己好,怕自己输掉,尽管她的实力堪称第一,但正是因为缺乏自信,瞻前顾后,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这些只是在个人方面而言,在社交中,回避型人格总难以拥有较好的人缘。
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害怕被批评,常常因为自尊心受到伤害感到痛苦不已,并难以解脱。他们鲜少参加社交活动,怕自己的言行受到讽刺,偶尔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站到角落,沉默寡言,害怕说错话。处理问题时,总是难以下定决心,前怕狼后怕虎,以致错过时机。
在日常生活中,尽管他们安分守己,并常常被认为是工作认真的好职员,但当领导赋予他们重任时,他们往往寻找借口推脱不敢接受。他们的习惯是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极少有过多的社会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和分裂型人格障碍者的退缩性并不相同,回避型人格障碍者的退缩性多是因为心理的自卑,不同于分裂型人格障碍者的“孤芳自赏”。他们希望和别人交往,但又怕交往方式出错,或是被对方拒绝、嫌弃。也因此,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很少有知心好友,他们惯常于独来独往,和同事邻居间的关心也仅限于点头之交。
“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否可以疗愈?毫无疑问是可以的。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名男孩考进了北京的大学。这名男孩由于来自偏远小镇,总有一些自卑,尤其是当女孩子们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时候。为此,他甚至和班上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怎么说过话。这种自卑心理,一直笼罩着他,每次照相时,他都会戴上墨镜,以遮掩自己内心的自卑感。还有一个女孩,她长得很胖,相貌也不好看。由于心理原因,她从来不愿意参加体育跑步,她险些毕不了业。老师对她说,只要去随便跑一下,就能及格,就可以毕业了。她没说话,只是默默地跟着老师。老师被跟得烦了,只好勉强给了她及格,这名女孩才得以毕业。
这两人,现在都在中央电视台,男的叫白岩松,女的叫张悦。
可以说,这两人由于自身的原因,比如出身、相貌身材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算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者,但他们却都取得了成功,如今可以在镜头前面对千千万万人侃侃而谈,自信沉着。可见,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只要治疗方法得当,同样可以取得成功,拥有成功者的自信。
要减少或避免回避型人格障碍对个人情绪的影响,我们首先需要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简单剖析。哈佛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是从人的幼年时期产生的,自卑既包括对于某方面能力的不足所产生的痛苦情绪,又包括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产生的对自己的轻视心理。具体而言,自卑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低估”自己。
人们总喜欢以通过和他人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或是通过别人(尤其是“权威”人士)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进行评估。心理学家发现,性格内向的人,相对容易接受别人的低评价。另外,在和别人进行比较时,又常常只看到别人的长处,并因此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由此变得愈加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
面临困境时,很多人都会进行自我衡量,看是否能应付得过。自信的人,无惧眼前困难;自卑的人,总喜欢说“完了”、“我不行”,在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之下,自信心被抑制,情绪紧张,心理负担加重,影响了自己的真实能力。由此恶性循环之下,自卑感因此加重。
3.自身条件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