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巧言乱德。
孔子
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惠:让百姓得实惠。费:耗费。泰:安宁)
孔子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不忧不惧。
孔子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同“智”聪明。之:指官职)
孔子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得:得到。义:合理)
孔子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祭:祭祀。谄:奉承,巴结)
孔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孔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戒:防备,警惕。得:贪心,贪求)
孔子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
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
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
《礼记》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礼记》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有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齐:管理。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礼记》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
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
君子诚之为贵。
《礼记》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缴幸。
《礼记》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礼记》
在下位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不获于上: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和支持。事亲:侍奉亲人。天:自然)
《礼记》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慑3116:怯惑,屈服)
《礼记》
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
《礼记》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记》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端:开始)
孟子
仁者无敌。
孟子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孟子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恭:肃敬,谦逊。侮:侮辱。夺:掠夺)
孟子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诗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无德不报。
《诗经》
君子以虚受人。
《易经》
君子以恐惧修省。
《易经》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易经》
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困:身处困境。亨:亨通之志,志向,节操)
《易经》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易经》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内:矫正内心。方外:规范行为)
《易经》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休:美好)
《易经》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易经》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易经》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易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老子
能下人者,故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
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庄子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
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
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庄子
同力,度德;同德,度义。
《尚书》
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罔:无)
《尚书》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检惟德,无载尔伪。
(惟:唯有。克:能够。伪:诈伪,弄虚作假)
《尚书》
祗勤于德,夙夜不逮。
《尚书》
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已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好:喜欢。裕:富裕,多。自用:自以为是)
《尚书》
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尚书》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
《尚书》
慎终于始。
《尚书》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尚书》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
墨子
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墨子
检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左传》
无德而禄,殃也。
《左传》
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左传》
不心竞而力争,不务德而争善,私欲已侈,能无卑乎?
《左传》
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可畏:令人敬畏。度:法度。则:准则。容止:仪容举止。象:仿效,样子。文:温和,文雅。章:条理)
《左传》
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
交、(服宠:喻重用贤人)
《左传》
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左传》
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左传》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左传》
夫正,德之道也;端,德之信也;成,德之终也;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道正事信,明令德矣。慎成端正,德之相也。
《国语》
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
《国语》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栋:房屋的正梁)
《国语》
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
《国语》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国语》
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国语》
富者观其所予,足以知仁;贵者观其所举,足以知忠;贫者观其所不取,足以知廉;贱者观其所不为,足以知贤。
《鹖冠子》
君子者,易亲而难狎,畏祸而难却,嗜利而不为非,时动而不苟作。
《鹖冠子》
临利而后可以见信,临财而后可以见仁,临难而后可以见勇,临事而后可以见术数之士。
(术数:方法和谋略)
《鹖冠子》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荣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安燕:安逸)
荀子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荀子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
(术:同“述”,遵循)
荀子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
君子宽而不優,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荀子
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
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廓:心胸开阔。苏世:醒世。不流:不随波逐流。闭心:坚贞自守。参:配合)
屈原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不韦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吕不韦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吕不韦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太山:泰山)
韩非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
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厌也。其唯廉士,寡欲易足。
刘启
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
董仲舒
推恩者远之为大,为仁者自然为美。
董仲舒
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人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
董仲舒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
董仲舒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司马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司马迁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司马迁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符:法则。端:开端。取与:拿取和给予。
表:标志。决:先决条件)
司马迁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诚。
司马迁
仁者爱万物。
司马迁
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
陆贾
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练之吏,持心近薄。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
(简贤:选用贤能。锻练:罗织罪名,陷人于罪。阀阅:阀指功劳,阅指经历)
韦彪
情性者,人治之本。
王充
根生,叶安得不茂?源发,流安得不广?
王充
故心善,无不善也;心不善,无能善。
王充
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
(白:清白。迁:升迁)
王充
德薄者恶闻美行,政乱者恶闻治言。
王符
人皆智德,苦为利昏。行污求荣,戴盆望天。为仁不富,为富不仁。将修德行,必慎其原。
(利昏:利令智昏。戴盆:将盆覆戴在头上)
王符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王符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杨雄
人之所以立德者三:一曰贞,二曰达,三曰志。
贞以为质,达以行之,志以成之。
(贞:坚定,有节操。达:通。志:志气,意愿)
荀悦
人之所以立,检者四:诚其心,正其志,实其事,定其分。心诚则神明应之,况于万民乎;志正则天地顺之,况于万物乎。事实则功立,分定则不淫。
(检:法式,法度。分:名分,职责。淫:迷惑)
荀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