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承乾废为庶人后,太宗以比过去更严谨的态度,对待随侍在侧的泰,并答应他为新太子。中书侍郎岑文本、侍中刘洎等深表赞同,魏王党都非常高兴,以为如愿的日子不远了。但怎么样也想不到,突然出现了一个大障碍,象铜墙铁壁似的挡在中间。他就是第一位功臣,也是外戚中势力最大的,又是魏王泰的亲舅父赵国公--司徒长孙无忌。无忌自幼以好学博识闻名,不但是个文人,处理政务也很有杰出的手段。他不但是己故的长孙皇后的胞兄,在唐朝初创之前,就是太宗最亲密的伙伴,运筹帷幄,共商大计,又是玄武门之变时,首先主张消灭建成和元吉的人。如前述,长孙皇后认为,不可使外戚的势力过分强大(如:汉初吕氏干预朝政--汉末外戚王莽篡位就是一例),所以太宗也没有过分重用他。在这段时间,无忌常有生不逢时的慨叹,难免恨妹妹理想过高。但不知是幸或不幸,长孙皇后在贞观十年,三十六岁时病故。太宗立刻提高无忌的官职,成为首席重臣。
从此以后,无忌如鱼得水,开始发挥政治上的天才,他并不张扬,经常抑制自己,看起来朴实平稳。他了解,何时该开口?何时该保持沉默?当他开口说话时,斩钉截铁,充满信心,使听者不得不佩服。当他沉默时,沉默本身自有慑人的力量。太宗也逐渐变得没有无忌的同意,不敢率尔从事。对无忌而言,不论是被废的太子承乾或魏王泰,都是亲外甥。但无忌似乎在泰身上,看出和即位以前的隋炀帝杨广某些相似的个性。由于承乾的胡作非为,使太宗对泰宠爱有加群臣对泰的评价,也愈来愈高。只有无忌慎重地保持沉默,冷眼观察泰的言行。他也认为承乾被废,只是时间问题。但愉大逆事件结束,却非始料所及。他心里一直想着,承乾初具废以后,该如何处理善后。如果袖手旁观,魏王泰当然会成为太子,旋即登上天子的宝座。
魏王泰如成为唐朝的第三代天子,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即使兄弟们没有造反的可能,他也会没法把他们全数杀害。同时,视过去没有积极支持自己的舅父无忌为眼中钉,必除之而后快,连同他的家族都会受排斥。更换天子后,前朝的外戚--即使有血亲关系--命运都会悲惨,可以历史作证。诸亲王的事暂且不管,对无忌来说,他最关心的事就是,身为代代繁荣的长孙一族的长老,无论如何,有义务谋求族人长远的平安和昌隆。这不只是无忌,也是群臣的心愿。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绚烂一时的隋朝灭亡的种种沧桑。国破,也要让自己的家继续存在啊!姑且不论魏王泰个人的情形,无忌坚信,大唐日前的国家体制已经安稳了,如今,靠创国初期那般,以天子个人的政治手腕或声望处理政事,不如依赖有政治眼光的朝臣。这才是适合当前国家要求的政治形态。无忌对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生存的方式,有非常冷静深刻的观察。从这个角度看,理想的天子不是有才气、个性强烈的人,而是温厚文弱能顺从大臣们意见的人。在无忌心里,理想的人选是另一个外甥,文弱的晋王治。
本来,官僚社会就是贵族社会。这个社会自古以来,为了保护自己的社会秩序、安宁和繁荣,需要独一无二的统帅,也就是皇帝。但却不可使皇帝的权力过大,反过来压迫他们。在皇帝与贵族之间,要保持互相牵制的关系,更要时时费心,以保持这种平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唐朝门下省的“封驳之议”。门下省负责审查在中书省草拟的敕令和政令,把审议通过的送尚书省,付诸实行。敕令通不过门下省的审议,就不算是正式的敕令。这是制止皇权过分扩张,同时保护贵族社会利益最具体化的措施。因此,所有的宰相中,门下省的宰相权力最大。自从唐朝成立之后,逐渐被压抑在太宗统治之下的贵族阶级,一直有想从天子手中夺回政治实权的潜意识。长孙氏原是北魏王朝的拓跋氏,后改姓长孙氏,世世代代都为大贵族。无忌可说是上述欲夺权者的代表人物。当岑文本、刘洎等朝臣,在太宗面前表示赞成魏王为太子时,无忌突然打破沉默,第一次表示反对。以强烈的口吻,主张应当晋王治为太子。“从长幼之序而言,晋王是第九子,在嫡子方面,是第三子,在这一方面不如魏王。可是,晋王(李治)并不亚于魏王(李泰)。自幼便有杰出的儒学礼教的修养,更重要的,是他生性仁慈。在这方面,不论嫡庶,诸亲王间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这不仅是臣个人,也是群臣所了解的事实。现在,大唐己完成了创业阶段。在皇上的威望下,所有的外夷均表恭顺的诚意,四海之内都平安无事。以前皇上也赞成己故魏征的‘创业易,守成难’的意见,臣相信今后依据文德守成,才是国家需要的。从这个观点而言,许多亲王中,没有一个人能胜过晋王。”关于立魏王为太子的事,没有直接提出反对的理由,仅以守成国家的大前提,主张晋王才是合乎理想的国君。无忌的意见确实冠冕堂皇,也出人意表。太宗己预备向群臣表明欲立魏王泰为太子,也亲口答应过魏王。无忌的反对,犹如晴天霹雳。太宗深知平常沉默寡言的无忌,既然提出如此强烈明确的主张,一定不会让步了。太宗知道这下事情可麻烦了,以炯炯发光的眼神,瞪着无忌。晋王治确实自幼好学,也非常孝顺。长孙皇后病故后时,他只有9岁。但悲哀、思慕之情的深切,令身边的人大受感动,因此,太宗对他也很优待。只是他生来体弱,个性也易伤感而又脆弱。太宗深知为天子需要坚强的身心,知道君临天下不可缺少智力、体力和精神力量。所以,他不放心体弱的晋王治。同时,,认为以老弱的身心,担负天子的重任,对晋王本身也不是件幸福的事。太宗对长孙无忌的意见非常困惑。对方是无忌,不能用强制的手段对待他,可是,太宗根本没有立晋王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