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平阳公主传
32934100000066

第66章

美中不足的是,发生了一件事情,仿佛对这位兴在当头的皇子浇了一盆冷水。造成此一事件的,是礼部尚书以性情刚直著称的王桂。在此之前,太宗的第三个女儿南平公主,下嫁王桂之子王敬宜。可是公主对王桂夫妻,并没有尽到媳妇应尽的责任。不只南平公主,当时的公主们都如此。下嫁之后,仍不肯对任何人低头,神气活现。王桂夫妇则强迫南平公主,要她捧洗脸盆侍候公婆。这件事传到太宗耳里,据说从此以后,太宗严命所有的公主(包括后来远嫁吐蕃弃赞弄布的文成公主),在婆家时应尽儿媳之礼。

有一天,王桂向太宗报告:“近来,即使是三品以上的公卿,在路上遇到各位亲王,都要下车向亲王表示敬意,这是不合理的,请皇上三思。”“卿等自以为尊,轻视朕的诸皇子吗?”太宗愤怒地责问。王桂虽然说各位亲王,但太宗也知道,他指的是魏王泰。看到因太守愤怒,以致王桂无话可答时,魏征在旁说道:“各位亲王的官阶仅次于三公,而三品以上都是公卿,下车迎送亲王,并无过当之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的总称,各正一品。“人生有不测风云,人的寿命也难期望于明日。太子将来万一有个不幸,就由亲王中之一人,成为诸卿的君主,怎么可以轻视呢?”从太宗这句话,就可知更换太子的事已经确定了。近来,太宗己厌倦于做一个像即位时那般的开明君主。他开始有了严重的猜疑心。自己虽名为独裁君主,但贵族群臣们发言的影响力过大,太宗对自己受到他们的束缚,感到难以名状的愤怒与焦躁。

自己喜欢打猎,大臣一一反对;欲册立宠爱的杨妃为后,大臣们也反对。只不过狩猎时稍犯错误,就把文武双全、聪明机敏的吴王恪贬官,而不管做父亲的如何伤心!现在,自己准备托付将来的爱子魏王泰,也要伸出可怕的魔掌。太宗即位之初,虽努力做一个能采纳臣下意见的开明天子,他的内心,却也有控制所有门阀贵族的强烈欲望。在贞观八年,太宗下令编纂《氏族志》,但听说中国第一流的家族,是南北朝以来故名门崔氏,唐朝李氏最多只能列入三流,怒而下令重新修订,要把唐朝李氏置于第一流之首。这是太宗想控制名门贵族的铁证。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意志却完全受名门贵族控制。使他们有这么大权力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想到这里,太宗不由得想使出所有的权力,确实能真正独裁一切。及此,心里又重新产生了强烈的焦躁。太宗到现地才真正了解:为什么汉高祖刘邦,在掌握政权之后,立刻将一同出生入死的韩信(唯张良早已退隐山林)等功臣铲除。

“现在亲王中之一人,也许会成为卿等的君主。”听到太宗这么说,魏征立刻反驳:“自远古的周朝以来,天子之位都是父传子。兄终弟及,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也不合正道。为了国家百年大计,这是要谨慎从事的。”魏征的话,等于事先警告太宗,不可随意更换太子。如果这句话不是魏征说的,这种制人的话,一定会激怒太宗。太宗只是做出一副苦涩的表情,不发一话。魏征不在乎这种情形,继续说道:“皇上即位之初,很感臣下们不进谏,后来是高兴从谏言。现在却经过一番挣扎,才勉强接纳谏言,且面有难色。”太宗拼命地咽下己到嘴边的话,只是向魏征投以锐利的瞥,便转身就进了后宫。现在来谈一谈,被称为初唐名臣的魏征。魏征是冀州(河北省大名县)人,字玄成。虽系名门之后,但从小就成为孤儿,生活贫困。虽有生俱来莫大的雄心,却极度厌恶为生活奔走,遂成为道士。他之所以为道士,也只是可不必为衣食烦心,能勤于治学的关系。有关道教的修业他倒放在其次,只专心培养其纵横之才。时值隋末天下大乱,他立即还俗投入李密麾下。李密是西苑将军李锐的曾孙,弱冠即有过人的才学和胆量,曾为炀帝的亲近侍卫,但以眼光过分敏锐的理由,被炀帝驱退。后经历千辛万苦,势力逐渐扩大,更由于他是一方重镇,有卓见及贵族出身,许多家族接奉他为救世主。他亦自认为是将来的天子,终于向隋朝举起叛旗。使人们相信他是下一代天子,而他自己也如此认为的,关键在于当时社会上流传能预言式民谣:江南的杨柳枯萎/河北的李花盛开/隋炀帝杨广当时正在江南,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在河北兴盛的李氏,正是众望所归的李密。但实际上,同为李氏,成为天子的却是李渊。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结尾一句是: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这首题名为《述怀》的锐征名计,自古便脍炙人口,确实反映出隋末唐初、群雄并立逐鹿中原的景象。最后李密攻打洛阳失败,率部下投降唐朝。在李密的部下中,就有魏征及名将李世绩(徐茂功)。魏征被高祖李渊的长子建成诏为侍官,因有才华而受建成赏识。李密因不满唐朝对自己的待遇,叛乱后终被灭亡。“士为知己者死”,魏征受到太子建成的礼遇,非常感激。以前的主人李密,则未能充分认识魏征的才干。当时太子的二弟世民,因创建唐朝有功,声望蝎隆,魏征曾劝建成立刻打倒世民,否则将构成日后严重的威胁。于是在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建成与三弟元吉共谋,计划杀害世民,反而被世民消灭。这件事,史称“玄武门之变”,前章曾加以叙述。

取代建成为太子的世民,立刻召来魏征责问:“你为何离间我们兄弟?”魏征毫不畏缩。堂堂正正答道:“如果太子立刻听从我的意见,就不会发生今天这种事情了。”有知人之明的世民,反而欣赏魏征的直爽和胆量,遂赦免他的罪过,召为自己的侍臣。另一方面,魏征也敬佩太子世民有大器,对太宗一派忠诚。从上述例子可明显看出:魏征非但足智多谋,更具备这类人物少有“意气”,是个忠诚直爽的大臣,世民看出他这个优点,即位后立刻提拔魏征为谏议大夫,也肯采纳他的谏言,接着便任他为侍中,直到今天。太宗贞观初年,常和魏征谈论政治,非常喜欢听他直爽而卓越的意见

,常常忘了时间,甚至将他带回自己的寝宫,继续讨论国家大事。在这种情形下,有一天魏征以非常认真的表情说道:“愿皇上使臣能为良臣,不要使臣成为忠臣。”这句话,深深地印在太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