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列举长孙皇后总管后宫六院诸事看来,也就难怪《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要以赞美的言辞,嘉许她为妇女典范了。由长孙皇后对豫章公主的疼爱,以及断然拒绝皇上对胞兄的恩宠,替同父异母的哥哥求情这许多事看来,她是一个明理尚义的人。为了自己的行为合于儒教思想中的“妇德”标准,经常压抑自己,不让感情自然流露。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她一生都在克制自己。说她有点自虐狂,恐怕也不为过吧!长孙皇后经常如此克制自己,不让感情正常宣泄,近乎自虐,对于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六月,长孙皇后病故,时年三十六。当皇后病情恶化,尚在太极殿后宫养病时,太子承乾前来探望母后。承乾跪在病床边,恭恭敬敬说道:“母后的病,看遍名医,吃尽良药,仍不见好转。儿臣想大赦天下,再延请道士及僧侣,为母后祈祷!希望母后答应。”“常言道:‘生死有命’。”皇后在百般痛苦中,仍挣扎着以极嘶哑的声音说道:“且佛、道都是异端邪说,徒伤国害民而已。要他们祈祷,又有什么用处呢?”“再者,大赦是一国之大事,更不可为了一名垂死的妇女,轻易为之。”这虽然是信仰儒教的长孙皇后该说的话,但也犯了一个错误。佛教是外来的宗教没错,道教却是纯正的本土的宗教。
承乾原本希望平日严厉训斥他的母后,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当头,能对他表示一点慈母的关怀,或女性的温柔--哪怕是那么一点点。不料,又被母后义正辞严地教训一顿,毫不留情地赶了出来。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承乾垂头丧气,默默退出母后寝宫的样子。皇后的病继续恶化,大限之日恐怕不远了。在断断续续、轻声细语地向太宗告别后,也许是回光返照,突然以清醒的口吻向太宗道:“我死了的时候,千万不要用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陪葬,只要用砖瓦或木材,象征一下就可以了。别为我劳师动众,浪费民膏民脂。还有,不要让孩子们到我这里来,我不愿他们看到这么难过的场面……”皇后生了太子承乾,第五皇女长乐公主等共三男三女。其中第十九皇女晋阳公主和第二十一皇女新城公主尚年幼。前者三、四岁左右,后者仅一、二岁而已。
皇上从没有处理这类事的经验,但仍依从皇后的嘱咐,不准太子及其他的孩子向母后告别。此时承乾己十六岁,在东宫也己有了妻妾,天子出巡时,还充任监国,代理政务。年幼的孩子姑且不论,连己成人的太子,都不准前来探望,实在有点不合常情。皇后的理由好似冠冕堂皇,但对承乾而言,心里难免有受屈辱的感觉。皇后临终时,仍向太宗恳求,希望他宽赦前些时候为了一点小事触怒皇帝,现仍在家里闭门思过的功臣房玄龄,同时请太宗千万不要用重用外戚长孙氏(唯汉王莽篡权后人可鉴也)。最后,皇后拿出她一直放在身上的一包毒药,告诉太宗:“前年皇上生病时,臣妾就准备了这东西,心想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臣妾立刻服下,随皇上走。我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汉朝的吕后……”最后几个字己听不清楚,然而临死之前能把深藏在心中的秘密道出,可能觉得满足。不久,皇后咽下最后一口气,脸上也浮现了前所未有的安详表情。也许因为心中有这个秘密,皇后才要求御医及侍女们一律退出,甚至连太子也不让他进来吧。身为女人,虽然热爱着丈夫,但由于儒家的教化及本身的矜持所致,不得不屏弃嫉妒的心理,经常保持冷漠而宽大的态度。短短的几句话,不是把身为皇后、烈妇、严母的痛苦,都表现出来了吗?
皇后很早就瞒着太宗,选择历史上有名的女人--加以批评,从产教的立场探讨他们的得失,并写下一些妇女应遵守的规条,编为《女则》三十卷。皇后死后,才由内侍将此事禀告皇帝。太宗看完以后,道:“真足以为百代的典范”,随即又哀伤地说道:“可惜往后无法在后宫听到皇后的规谏了,我觉得好像失去了一位贤臣。”皇帝依照皇后的遗言,恢复了房玄龄的宰相职位。皇后在最后一刹那,表白了内心的秘密,心满意足地离开世界。死后,又受到皇帝赞赏,相信死亦瞑目了。长孙皇后又因其行为堪为“妇女典范”而名垂青史。也许由于她对儒教的强烈信仰,及其所做的种种努力,皇室内部尚称稳定。在她死后不久,皇帝发生了她始料未及的悲剧性的变化。从这个讽刺性的现象,使人联想到距此五百年前--后汉的邓后。邓后和长孙皇后有许多相同及相异之处。邓后未生育,长孙皇后则有六个孩子。再者,我们从前人的记载中,也看不到关于长孙皇后姿容的记载,猜想她可能面貌平庸但自幼聪慧过人;邓后入宫时,她的美貌却使后宫佳丽惊为天人。长孙皇后先皇上逝世,邓后则在皇上死后,立妃妾所生之子为天子,自己则似太后的身份掌理国政。两人虽相隔五百年之久,二者的性格,及对儒教的信仰,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邓后自幼雅爱学问,家人甚至戏称她为“大学士”,生性节俭,册立为皇后之后,亦禁止宫中的一切奢靡行为。她不肯接受贵重的礼物,只肯接受些纸墨,当汉和帝想赐给他的家人高官显爵时,她的说法和长孙皇后一样:“绝不可让外戚权势过高,你忘了西汉吕后预政的事情吗?”并且断然拒绝。为太后以后,更削减宫中的衣食费用,杜绝奢侈浪费的行为,并停止各项工程之兴建,为节用尽了许多力量。由于她的努力,天下承平,并日渐富裕。然而,邓后这种基于儒教思想的勤俭和克己,却被视为冷酷、顽固,使有的人对她产生很大的反感。她这种禁欲主义的政治,遂成为她死后王朝由内部瓦解的原因之一。
贞观十年冬十一月,长孙皇后葬于昭陵,并追还为文德皇后。昭陵位于长安西北方,醴泉县东北六十里的九峰山的山峰上。“王者以天下为家,陵中不必要以宝物殉葬。”太宗说过之后,依照皇后的遗嘱,一切从简。“挖掘山腰的岩石,有石工百余人即可,数十日可完成。殉葬品以陶瓷或木制品代替金银财宝。自古以来,陵寝常成为盗贼偷窃的对象,无一幸免。若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盗贼就不会来了。后世子孙成该遵守此家法。”太宗不愧为一代名君,他断然做了如上的决定。皇后的遗体暂盾在宫里,由轮值的官员、侍女、宦官等日夜留守,并举行庄严的仪式。约莫四、五个月后,昭陵完工。当死者尚停灵宫中时,灵魂尚未到达阴曹地府,而是在生与死之间的世界徘徊,太宗心里还没有锥心泣血的感受。当出殡、埋葬,一切就绪之后,太宗心里方觉皇后真正的走了。过去,他视皇后为糟糠之妻,及一个大家庭的主妇,对她仅有敬佩之情。现在才逐渐了解,,皇后是多么用心在尽个贤内助的责任。然而斯人己逝,太守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内心的空虚。
她十三岁就嫁过来,想当年她是那么纯真可爱!为什么一个伶俐的少女,必须成为超过一般的贤妻呢?想到这里,太宗有无尽的辛酸与感慨。太宗心中不禁呐喊:“可怜的女人啊!”太宗在禁苑建了一座高大的望楼,他经常独自上楼,茫然地望着九蜂山上的昭陵,消磨孤寂的时光。天气晴朗时,从长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座山。有一天,太宗带着魏征登上望楼,应说是魏征强行跟上。他对太宗最近的改变非常担心,他并非不了解太宗的忧愁,只是身为天子,不该为儿女私情所困。“喔,原来如此,皇上近来常常登上望楼,了望高祖的陵寝献陵,追思己故的太上皇。皇上的孝思实在叫人感动!”魏征的话,象给太宗当头一棒,令太宗惊愕不己。突然,太宗大哭。魏征看着哭泣的皇帝。太宗当天就派人拆掉了望楼。从此,太宗的行为和以前大不相同。最显著的变化是:过去由于皇后及大臣们的谏言,太宗己多少年不曾做他喜欢的狩猎了。内苑在太极宫之北,禁苑在内苑之北,北临渭水,周围有一百二十华里。现在,他又频繁的且在扩大的禁苑打猎,有时甚至至赔都洛阳。
骑在骏马上,奔驰大地,左右开弓的太宗,颇有当年东征西讨的雄风。唯一和当年不同的,便是周遭沉默的气氛。当太宗驰骋得太快,侍臣们无法跟上时,皇帝的斥责便象匕首一般飞来。太宗的相貌本来就使人望而生畏,现在扭曲着脸、暴躁愤怒的样子,较阿修罗在过之而无不及。狩猎之后,有些臣子忍不住上表进谏,太宗答道:“现在天下虽然承平,然太平之中不可忘记忧患,为了应付一时之需,不可疏忽军事训练。狩猎正是最有效果的军事训练。而且,在禁苑里举行,并未干扰人民。”太宗依然频繁地举行狩猎活动。当狩猎的狂热逐渐淡薄,群臣得以舒展深锁的眉头时,太宗突然宣布,欲册立杨妃为皇后。杨妃生下第三皇子吴王格与第六皇子蜀王羿。杨妃本是炀帝之女,在众多的妃妾中,以艳丽著称,由于生长于隋朝荣华富贵的宫廷,气质高尚,兼备宽大的胸怀,更增加她身为女人的魅力。与长孙皇后比较,她是截然不同的女人。太宗为什么要册立杨妃为皇后呢?这和吴王格受宠不无关系。李格在武德三年受封为吴王,并授益州大都督。但,“年幼不为臣”,年龄太小,不赴任,仍留在宫中。当时授予幼小的孩子官爵并非例外。从长子承乾诞生在武德二年之事推测,所谓武德三年云云,格的年龄大约仅小承乾半岁或一岁。是时除了皇后之外,尚有许多嫔妃争宠,同年有皇子诞生,并不是件奇怪的事。在众多皇子中,格的容貌、体型最像父亲。生性敏捷,学问也很优秀。稍长之后,和父亲一样,在弓箭和武术方面,都大有进步,可说文武双全。他的性格和嗜好,都和父亲相同,太宗对他有特殊的宠爱及感情,完全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然立后是一国之大事,虽贵为天子,如不能获得众臣的同意,也不可任意孤行。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在受宠的妃子里择一为后,群臣并不反对这件事,也没有反对的道理。这一次,乃因杨妃是炀帝之女的关系,群臣皆一致指出这一点而坚决反对。这也只是表面上反对的理由,事实上是群臣对长孙无忌有所顾忌。无忌是皇上的内兄,太子承乾的舅父,外戚长孙一族的重臣。长孙皇后死后,太宗并未依照她的遗嘱行事。太宗任无忌为宰相,加以重用。无忌是一个智谋双全的能臣,无论他是外戚或建立唐朝的功臣,太宗怎会不重用这样的人才呢?如果杨妃成为皇后,深受皇上宠爱的吴王格当然就成为嫡子。如此一来,谁能保证太子承乾的地位将来不会发生危险?无忌和其他的臣子们不同,对于杨氏立后的事,保持沉默。可是其他的臣子们都知道,他的沉默代表完全的反对。“怎么可立炀帝之女为后呢?”群臣们一致强烈反对,太守以往又常指以炀帝自诫,为了顾全大局,他实在该放弃立杨妃为后的想法。太宗表面上虽然保持冷静,从此以后,心里却有了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