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一个人在与他人交谈的时候,其所有的内心想法以及变化都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且一个人说的话不仅能够体现出其心理特点,还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FBI特工在经历了严格的训练之后,能够通过与一个人的交谈迅速判断出这个人的性格,而这主要包括说话的方式、说话期间展现出的动作、说话的声音以及各种各样的口头禅等方面。可以说,FBI的过人之处就是能从对方的谈话中真切地知道对方的心里在想什么。正是他们具备这种独特的读心术,才为他们的获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FBI局长穆勒看来,语言的读心术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仔细揣摩语言,而通过细心地揣摩语言,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变化就能显而易见了。此外,令穆勒局长最引以为豪的是,FBI特工在实战中总能从对手的话语中找到击破他们心灵堡垒的蛛丝马迹,让对手被自身话语“出卖”的同时,使自己获胜的概率大大提高。
一、读懂声调高低背后的“秘密”:FBI无敌至上的心理分析术
在FBI看来,一个人说话声音的大小与他自身的性格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喜欢大吼大叫的人通常支配欲比较强,这一类人擅长单方面贯彻自己的意志,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且控制欲极强。FBI心理学家罗伯特·K·雷斯勒曾对此做过简单分析,即那些大嗓门喋喋不休的人,性格一般比较外向,似乎是为了使对方听懂他的话,所以说话的语调比较明快,也比较希望自己能成为焦点。在雷斯勒看来,这类人一般比较重视人际关系,擅长外交。而当自己的想法或建议被对方所接纳,达到情投意合的境地时,这类人的声音就会变得更大,而且声调里会充满自信。不过,雷斯勒他表示,这一类人往往会表现出强加自己的想法在别人身上的状态,他们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坦言说出来,并希望别人接受。
而另一类说话声音特别小的人,大都是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他们往往较压抑自己的感情,即一般不会轻易吐露自己内心的想法。
除了声音的大小外,FBI往往还会通过辨别一个人的声调来判定对方的性格与心理。罗伯特·K·雷斯勒表示,当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动作、言语等方面无法掌控对方的心态时,就可以选择从声调上去揣摩这个人的情绪变化。通过多年的研究,雷斯勒将声调分为了以下几种类型:
(一)高亢而尖锐的声调
如果一个人在交谈的过程中声调突然飙高,就反映出了他心虚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一个人的声调是习惯性的高亢尖锐,反映出的则是他自身的性格特征。通常情况下,这样的人比较敏感,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反应强烈。而从他们的性格上看,他们比较富有想象力,艺术细胞丰富,比较固执,不会轻易向别人低头认输,说起话来也是滔滔不绝。FBI表示,应对这类人,没有必要当面反驳他们,而是要表现出谦虚的态度,以便让其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罗伯特·K·雷斯勒通过观察发现,对女性而言,发出这种声调说明她们特别容易情绪化,为人也较爱憎分明。她们如果执著于某一件事,往往不会顾及其他,而且一般情况下,她们也会为一点小事而伤感情或勃然大怒。针对男性而言,发出这种声调的男性多属于狂热分子,只不过他们容易狂热也容易疲倦。
FBI在对案件进行审查时,也时常会利用到这一点。我们来看看以下这样一段FBI探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展开的对话:
“圣诞节那天晚上,你去过哪里?”
“圣诞节我当然要在家里和家人共度节日了,而且一整天都和家人在一起。”
“谁能证明你圣诞节在家里过的呢?”
“我确实在家里,根本没有必要对你们撒谎!”
“请你再好好想想,那天你还去过哪里?”
“我在家和我的家人共度节日!请不要再来烦我了,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再重复一遍,圣诞节那天,你到底在哪里?”
“我要说多少遍你才能听得懂?我怎么会是一个坏人呢?请你们拿出足够的证据再问!如果你再这样的话,我将拒绝回答你的提问。”
“嗨,老弟,干嘛这么激动,我们并没有说你一定是坏人,只是想知道圣诞节那天你到底去了哪里,你怎么会联想到自己是一个坏人呢?”听罢此话,犯罪嫌疑人顿时无语。
可以看到,FBI探员在和犯罪嫌疑人的整个对话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声调始终是高亢而尖锐的,他的情绪也一直处于激动状态,当犯罪嫌疑人被问话激怒时,FBI探员也意识到他并没有说实话,于是犯罪嫌疑人就这样暴露了自身的犯罪罪行。
(二)温和而沉稳的声调
FBI高级警员安托万·卡迪纳尔表示:“那些声音温和沉稳的人,一般属于慢条斯理的温和类型的人。他们一般富有同情心,不会坐视受困者于不顾。或许刚开始与他们相识时很难同他们进行交流,但是他们却是忠实可靠的人。”
而如果是女性,音质柔和、声调低则表明她们的性格多属内向,她们的情绪会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并会使自己的情绪适应周围的情况,但同时她们也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FBI建议,与这一类人交往时,应该让她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观点。而针对男性而言,这类男性看上去很老实,但其实他们也有较为顽固的一面,即他们往往会固执己见,不会讨好奉承别人,也绝不会受别人意见的影响。
(三)沙哑的声调
在安托万·卡迪纳尔看来,拥有沙哑声调的人,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这样的人如果是公司的领导者,他会凭着自己的力量拓展势力,在公司团队里率先领导他人,而且具有愈挫愈勇的势头,并全力以赴。对于具有这种声调特质的女性而言,她们的外表看似柔,但却具有强烈的性格。即便她们对任何人都亲切有礼,却一般不会显露出自己的真性情,给人一种神秘感。她们可能在同性之间不受欢迎,却很容易受到异性的赏识。此外,她们对服装的品位要求很高,也往往具有音乐、绘画等方面的才赋。安托万·卡迪纳尔提醒,想要同这一类人打交道,最好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她们。而具有这种声调的男性,往往是耐力十足的人。虽然他们对自己认定的事情,会充满干劲,但这类人最大的缺点是他们容易自以为是,会对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掉以轻心,从而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四)粗而沉的声音
安托万·卡迪纳尔表示:“发出这种粗而沉声调的人,具有乐善好施、喜好当领导者的个性,他们很活跃,不会安守本分。”在安托万·卡迪纳尔看来,如果是女性拥有这种声调,她们会在同性之间有很好的人缘,也很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因为她们比较容易相处;而如果是男性,所从事的行业常常是实业家或政治家。但是,这类人的感情比较脆弱,可他们又有强烈的正义感,因此要谨慎处理和他们的关系。
FBI相信从一个人说话声调的高低中就能够读懂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情况,而他们也常常将其运用在破案过程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而,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时也可以通过声调来分析出与自己交谈的人的心态,以便彼此的交谈始终处于愉快的状态中。
二、语言习惯中会泄露出怎样的心理秘密
曾多次被邀请到FBI对特工进行培训的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曾说过:“语言是人与人沟通时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一个人在与另一个人沟通时表现出的语言习惯与这个人的心理特征密不可分。”通过日常对他人语言习惯的研究,乔姆斯基发现,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与别人沟通时,语言习惯大多会以“我”字开头;一个宽容大度之人与人沟通时,会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必定能统观全局,而不会将交谈的切入点局限在一些细微繁琐的小事上;一个悲观主义者在与别人沟通时往往也会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传递给其他人。由此看来,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沟通时显现出的语言习惯,必定与其心理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乔姆斯基从实际的研究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语言习惯背后反映出的心理特征。
(一)不说出具体的时间,而是用“两三天”代替
在FBI服役15年的资深特工索科塔·莫恩曾经说过:“在众多的语言习惯中,人们经常会听到‘两三天’这样表示不确定的语言,而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很可能是故意拖延甚至是漠不关心某件事。”其实,索科塔·莫恩谈到的这种语言习惯在现实中随处可听见。比如:一些人有事求自己不太熟悉的朋友时,朋友一般不会当面拒绝这个人的要求,而是会说:“让我考虑两三天后再看情况定吧。”一些不懂得通过语言习惯摸清对方心理特征的人,肯定会在两三天后再去找这位朋友,结果可能还会得到继续等待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或许就会充满疑惑地问道:“两三天到底是多久呢?”事实上,“两三天”或许就意味着朋友根本没打算帮你,而他说此话的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敷衍你。因此,当听到这样的话语时,不要天真地认为别人能帮助自己,而是应该采取其他方法尽快解决问题,以免耽误自己的时间。当然,如果对方是个讲义气、注重诚信的人,或许“两三天”后就能帮助到自己,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三天”这种带有拖延意思的话语也就意味着他人委婉地拒绝。
同理,当自己的朋友或上司与其他人谈及一件事情之时,对方如果突然打断说:“这件事情改天再讨论吧。”而这句话就是在告诉你,他们对这件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再提起这件事。此时,如果你的朋友或上司没有读懂对方的心理,还是继续谈论这件事的话,就会令对方感到厌烦,对方甚至会认为你的朋友或上司是不识趣的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你求人办事时如果听到别人回答“等三两天再看情况定吧”这样的话语时,不要以为两三天后他能真的帮你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尽快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你在和一个人谈话时提及某件事的时候,对方的回应是“这件事改天再商量吧”,那么真的改天了,你也不要再提及此事了,因为对方的心里根本没有要继续提及这件事的想法,这只不过是其委婉地拒绝罢了。
(二)习惯用“哦”作为语言习惯的人
现实中很多人或许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自己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话,可对方总是用“哦”字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这样难免就会使你在心理上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不可否认的是,别人对自己说的话采取的这种回应的确会让人心里不舒服。其实,这样的语言行为背后蕴含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双方之间谈论的话题是一方不感兴趣或者令他们不开心的事情时,一方在谈话中就会用“哦”字作为回应习惯,因为他们内心对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希望换个话题,如果说话者没有及时观察到他的心理特征及变化,还在滔滔不绝任由自己的情绪说下去的话,那么对方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并且会用“哦”字作为应付交谈的方法。因而,如果你在与人交谈时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住口,不要一厢情愿地说下去。
索科塔·莫恩讲述了这样一件他所经历过的有趣案例:由于索科塔·莫恩有了一天难得的休息时间,所以他便陪着妻子到服装店购买衣服。当他们进入服装店后,销售员正在向一对中年夫妇热情地介绍衣服的情况。虽然这对中年夫妇从销售员口中能够听到的大多是衣服款式好、颜色漂亮等话语,可有意思的是,任凭她如何介绍,中年夫妇口中始终说着“哦”字。看到这里,索科塔·莫恩意识到,中年妇女可能对衣服本身不感兴趣或者对销售员的过度介绍感到厌烦才会用“哦”字作为应付她的话语。可销售员并没有意识到中年夫妇的这种心理特征,反而继续没完没了地介绍衣服的情况,以致这对中年夫妇匆忙离开了店铺。
(三)习惯用“敬语”
现实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在平时礼貌用语或尊敬的语言大多是对陌生人而言的。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自己熟知的人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也是和自己关系最为亲近的人,他们也会包容自己的过失和无礼,所以,大部分人对熟人说话时就会表现得非常随便。由此看来,如果你想要把一个人当成自己人,就没有必要在讲话时跟对方说敬语——这样不仅不能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相反还会让对方感到你们的关系很生疏。但是当和自己不熟悉的人交谈时,由于不了解对方的脾气性格,最好使用一些敬语,以免你的语言过于随便而引发不愉快。
在FBI特工索科塔·莫恩看来,敬语的背后还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即:与你的沟通有代沟,为了照顾你的情绪,我必须要用敬语,因此,我们之间不会成为挚友,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得知别人对你存在这样的心理特征后,就要在与之交往时出语谨慎,以免惹怒对方。
(四)对方与你交谈时总是夸别人
索科塔·莫恩认为,习惯用这种语言习惯与你说话的人大多存在着暗示你要向他人学习的心理。因为一些人不喜欢直来直往地说话,而是喜欢用暗示的方式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意思。虽然这看似较为普通,但这其实暗藏着一个人很深的心理特征。一些人认为,暗示或含蓄既不会因夸耀自己勾起对方的嫉妒,也不会因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惹恼对方,这样做比较有利于彼此间的和睦相处。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讲究效率,于是一些人就想用直来直往的说话习惯与别人沟通,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提高效率,可事实是,虽然效率提高了,可自己的人际交往的效果却往往大打折扣。由此看来,在当下人们依旧有必要用含蓄和暗示的方式与别人进行沟通。而当别人与你谈话中总是赞美别人如何如何好时,你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他在贬低你,要认识到这是他的语言习惯,而且这个语言习惯还能真实地传递出他的心理特征:希望你能学习别人的优点。如果你能充分理解到这个人的心理特征,那么,你不仅不会以为他在贬低你,你还会被他的这种暗示技巧所打动,最终与其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以上这些语言习惯背后的含义就是索科塔·莫恩从多年的日常观察与研究中得出的宝贵经验,而他认为这是分析一个人心理特征不可或缺的方法,因而,他将这些心得和经验传授给了很多FBI特工,而目的就是让越来越多的特工领会到其中的含义,并付诸实战中。毕竟语言习惯确实能够泄露对手的心理秘密。
三、赞美背后也隐藏着一定的心理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