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可不知的犹太人经商智慧
3182200000030

第30章 十位巨子,把握时机(7)

二、如果会计师是投资者,他认为目前对公司的报道能否帮助他对公司实质的财务状况深人理解?

三、如果会计师把自己假设为公司CEO而进行会计和审计工作,公司的会计和审计过程还会是现在这样吗?区别在哪里?为什么?”

时代变了?

2001财年的成绩对于巴菲特而言绝对是沉闷的。虽然“9.11”事件导致其保险业务损失就达20亿美元,但或许这也并非一个偶然事件:自从1998年以220亿美元天价买下全世界第三大的再保公司通用再保险,累计损失已经超过30亿美元,一直是伯克希尔·哈撤韦的财务黑洞。

公司二把手查理·芒格也在去年警告说,未来公司将可能不再能够为股东持续带来两位数的投资回报,这一数字很可能会将降至6%到7%。

香港资金管理公司SouthOceanPartners的投资人理查德·麦康奈尔在给客户的一份时事通讯中表示巴菲特投资的行业太传统,需要依靠其高超的选股能力。这些公司没有科技前景,并将很快失去其年事渐高的管理者和董事长,而且没有接替者。此外,地域性过强也是一大局限。这些都可能让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前景并不美妙。

难道格雷厄姆的魔法石失灵了吗?

哈格斯特朗认为,经历过这几年接连不断的教训,现在的市场的确更有效了,因此像以前一样单纯的寻找好企业然后耐心等待回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年前,他就意识到“现在已经没有显著的商业机会”,所以他开始关注股价严重缩水的大企业,特别是那些因投资者过度紧张而股价跌得过分的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巴菲特忠实信徒的他背弃了价值投资理论,虽然不再耐心寻找“最好的”,哈格斯特朗开始在适当的价位接收一些他认为具备升值潜力的企业,比如正在信用危机中挣扎的泰科,他在13元的价位上大量购买股票,现在该股已经长到16元,比起当初6.98元的最低点长了近10元。

巴菲特也在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保持规模达到930亿美元的公司稳步增长,现在他已经开始寻找50亿到200亿左右大小的收购对象,而不是几年前的1000万大小的企业。他亦表示准备将目标扩展到全球。

2003年最切近的机会可能是收购通用电气旗下的再保险企业(一种为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以分散风险的企业)雇员再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收入有一大半以上来自于保险公司的运营,而非进行股市操作或者持续的并购。如果成功,伯克希尔·哈撒韦将在保险业也正处于几十年来最低谷的时期被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商——此前再保险业务占全公司总收入的1/4左右。

通用电气自1984年买下雇员再保险公司后,后者一直是前者的重要现金支柱,但“9.11”给美国所有保险公司以巨大冲击,雇员再保险公司2002年全年损失预计在3.5亿美元到4亿美元之间,对于景况不佳的通用电气而言,这一亏损甚至可能影响到公司整体的信用评级,也将更深远的影响到公司现金流情况,因此,伊梅尔特决意将之出售。

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一收购意义重大。有分析师表示,由于“9·11”事件,再保保费大幅上涨,平均涨幅超过60%,如今再保产业变得相当重要,而一旦从前五大一举跃居成为第一大,巴菲特将拥有更强大的价格主导能力。

这也意味着极大的风险,毕竟同时解决两家巨型再保险公司的困难并不容易。为了扭转颓势,2002年巴菲特率领旗下众多保险公司主动出击:在提高收费的同时,他进入了其他同行望而却步的诸多领域,包括世界杯取消保险、南海石油基地、芝加哥西尔斯大厦财产保险,以及反恐怖主义保险。成功的冒进让公司在2002年成绩不菲:前三季度S&P500亏损22%,但伯克希尔·哈撒韦盈利30亿美元。

而且,巴菲特闯入了两个他从未进入过的领域:能源业和电信业。其代表作分别是中美能源和Level3。而对于曾表示搞不懂的高科技行业,这次巴菲特的进入更给人以突兀之感。对此不愿过多评论的他表示他看重该公司创始人沃尔特·斯科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沃尔特有一种把事情由复杂变简单的能力。”

或许应该这样说:市场改变了,一个坚定的价值投资理论者应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规则和机会,但基础的原则不应放弃——“你不是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就是对的或是错的。你是对的,仅仅因为你的事实是对的,你的推理是对的”,格雷厄姆的教诲对巴菲特影响深远,“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的企业。他亦表示准备将目标扩展到全球。

2003年最切近的机会可能是收购通用电气旗下的再保险企业(一种为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以分散风险的企业)雇员再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收入有一大半以上来自于保险公司的运营,而非进行股市操作或者持续的并购。如果成功,伯克希尔·哈撒韦将在保险业也正处于几十年来最低谷的时期被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商——此前再保险业务占全公司总收入的1/4左右。

通用电气自1984年买下雇员再保险公司后,后者一直是前者的重要现金支柱,但“9.11”给美国所有保险公司以巨大冲击,雇员再保险公司2002年全年损失预计在3.5亿美元到4亿美元之间,对于景况不佳的通用电气而言,这一亏损甚至可能影响到公司整体的信用评级,也将更深远的影响到公司现金流情况,因此,伊梅尔特决意将之出售。

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一收购意义重大。有分析师表示,由于“9·11”事件,再保保费大幅上涨,平均涨幅超过60%,如今再保产业变得相当重要,而一旦从前五大一举跃居成为第一大,巴菲特将拥有更强大的价格主导能力。

这也意味着极大的风险,毕竟同时解决两家巨型再保险公司的困难并不容易。为了扭转颓势,2002年巴菲特率领旗下众多保险公司主动出击:在提高收费的同时,他进入了其他同行望而却步的诸多领域,包括世界杯取消保险、南海石油基地、芝加哥西尔斯大厦财产保险,以及反恐怖主义保险。成功的冒进让公司在2002年成绩不菲:前三季度S&P500亏损22%,但伯克希尔·哈撒韦盈利30亿美元。

而且,巴菲特闯入了两个他从未进入过的领域:能源业和电信业。其代表作分别是中美能源和Level3。而对于曾表示搞不懂的高科技行业,这次巴菲特的进入更给人以突兀之感。对此不愿过多评论的他表示他看重该公司创始人沃尔特·斯科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沃尔特有一种把事情由复杂变简单的能力。”

或许应该这样说:市场改变了,一个坚定的价值投资理论者应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规则和机会,但基础的原则不应放弃——“你不是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就是对的或是错的。你是对的,仅仅因为你的事实是对的,你的推理是对的”,格雷厄姆的教诲对巴菲特影响深远,“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

把握时机,大赚特赚

革命导师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为无产阶级革命铸造了理论武器。同时,马克思也像普通人一样赚钱养家糊口。

他为办《新莱茵报》付出了他的全部700塔勒(德国货币单位),把妻子的最后几件陪嫁银器也送进了当铺。当时。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经营“欧门——恩格斯纺织公司”,经常接济马克思。但人不敷出,马克思的生活仍然十分拮据。

1860年5月9日,马克思的老朋友威廉·沃尔弗去世,留下遗嘱,将他一生辛勤积攒下的钱的大部分(约1000英镑)送给马克思。马克思对朋友的无私奉献十分感激,他的《资本论》第一卷就是献给威廉·沃尔弗的。

那么,马克思对沃尔弗的这笔钱是怎样使用的呢?各种马克思的传记都没有提及,最后我们在马克思的书信中找到了答案。

1860年,正是英国股票投资的高潮时期,凭丰富的经济学知识,马克思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于是,马克思就立即给恩格斯写信,催他快些办妥沃尔弗的遗产移交手续,他说:“假如我在最近10天内有钱的话,我就可以在这里交易所赚很多钱,现在伦敦又到了可以凭机智和少量资金赚钱的时候。”恩格斯十分理解马克思,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了遗产移交手续,并把钱汇给了马克思。

商场如战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看准了机会,就请下“赌注”。这就是马克思炒股票给我们的启示。

以小利获大利

用最少的钱获取最大的利润,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其实,这是因为传统的思维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只要能掌握市场,抓住机遇,出奇制胜,这样用不了多少本钱,照样可以赚大钱。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门多的一个青年,他是靠做家庭用品通信销售起家的。是以小利获大利的成功案例。

开始,这个青年在一家一流的妇女杂志上刊载了他的“一美元商品”广告,所刊登的供货商都是有名的大厂商,出售的产品都经济实用。其中20%商品上货价格都高出一美元,60%的上货价格刚好是一美元。所以杂志广告——刊登出来,订购单就纷纷而至。

他没有用任何资金,这种方法也不需要资金。接到客户汇款,去买货就行了,然后再把它送往全国各地。

当然收到的汇款越多,他便亏损的越多,有人说这不是典型的傻瓜吗?错,他一点也不傻,他在寄商品给顾客时,再顺便寄去20种3美元以上100美元以下的商品名称和商品说明,再附上一张空白汇款单。

这样卖一美元商品虽有些亏损,但他以小金额的商品亏损赢得了顾客的信任,一个人有了信用,许多事就迎刃而解了。顾客就会信任他,所以也愿意买他的其他商品了。这样昂贵的商品既弥补一美元商品的亏损,也获取很大的利润。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年之后,他成立了一家通信销售公司。三年以后,他的公司规模已经很大了。雇用了五十多个员工,1974年的销售额高达5000万美元。在这样的鼎盛时代他还不过是一个29岁的小伙子。

在当今世界,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许多企业经营者由于受资金、设备、人才、技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预想的目标。上述事例就告诉了我们,自己没本钱不用着急,可以先用别人的钱建立信誉,然后买空卖空,也可获得成功。

机遇改变命运

犹太拉比告诫人们:“抓住好东西,无论它多么微不足道;伸手把它抓住,不要让它溜掉。”

迈耶本来是一个生活艰辛的巴黎印刷推销员的儿子,为了养家糊口,1914年他16岁时离开学校,成为巴黎证券交易所的一名送信员。这年夏天,迈耶撞上了他的第一次好运。他的姐夫受雇于巴黎的一家小银行——鲍尔父子银行。一战爆发后,他的姐夫应征人伍了,迈耶趁机申请并获得了这个空缺职位。这不仅使他从此闯入了银行界,而且由于战争造成的金融人员大量流失,使他在16岁时就得以自由地学习这个行业所有的东西。很快,鲍尔银行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的名声就传播开来了。

法国金融界有个声誉很好的“拉扎尔兄弟”银行,1925年,拉扎尔兄弟银行的老板大卫·韦尔看上了安德烈·迈耶,他认为迈耶是个可造之材。这年迈耶27岁,大卫·韦尔向他,是否愿意加入拉扎尔。迈耶很感兴趣,但他有一个问题:我多久才能成为合伙人?大卫·韦尔未置可否,迈耶也就婉拒了这个邀请。

一年后,大卫·韦尔重提此事,并提出一个建议:迈耶可以有一年的试用期,如果他的表现有大卫·韦尔想象的那么出色,那么一年后迈耶就可以成为合伙人,反之,迈耶就得离开拉扎尔。这次迈耶立即接受了。

1927年,迈耶如愿以偿地成为拉扎尔的合伙人,但是,迈耶并没有满足这个成就,他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家:为公司出谋划策,安排交易,筹措款项。同时为银行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迈耶认为这种意义上的银行业务才是拉扎尔的主要活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