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礼物
一座小城的乞丐们在圣诞节的前一天聚集在一起,他们在这座小城靠乞讨生活已经将近一年了,城里的居民给了他们一日三餐的生活,给了他们温暖,也给了他们许多难以忘怀的善良,在圣诞节就要到来时,他们决定选出一位施舍给他们最多、最善良、也最使他们感动的人,然后全体乞丐要编织一只“善良天使”的花环,把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大家公认的最善良的他(她)。
有人提议“善良天使”应该是那位大腹便便的阔绰富翁,因为向他乞讨时,他每次都是给予整整百元的美元大钞。也有人提议应该把这项荣誉给予市中心的那家餐厅老板,因为每当大家饥肠辘辘时,他总能雪中送炭地让你饱吃一顿热气腾腾的面包和美汤。甚至还有人提议应该把这项桂冠授予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因为大家谁有小疾,他总是及时地出现在你的面前,不嫌弃肮脏和贫寒,热情耐心地帮大家治病……
正当所有乞丐都争吵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个腋下夹着拐杖的女孩站了起来,她说:“我想应该把‘善良天使’花环授予那个下巴上长着一颗黑痣的大婶。”
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说:“不行,她并不比我们富裕,没给过我们百元大钞,甚至连一块面包也没有。”
但夹着拐杖的姑娘说:“但只有她才给了我们别人没有给予过的东西。”
“别人没有给予过的东西?那是什么东西呢?是黄金?是支票?还是钻石什么的?”有人站起来问。
夹着拐杖的姑娘脸色羞红地说:“不,这些她都没有,但她给予我们的比这些都重要。”
比黄金钻石还珍贵,那么她给予了什么呢?大家都静下来了,都探询地望着那个夹拐杖的姑娘。姑娘沉静地望着大家说:“她每次都给了我们微笑,并且还抱歉地同我们每个乞讨者说:‘对不起,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能给予您的。’”
姑娘想了想说:“对,她给予了我们尊重。”
大家都沉默了,是的,面包、衣服、金钱、美酒都常常有人施舍给过他们,但又有多少人能施舍给他们微笑和尊重呢?沉默了一会儿,所有的乞丐都“哗哗”鼓起掌来,大家一致通过把这项桂冠授予那位几乎一无所有的老太太,因为她施舍给了大家从没有人施舍过他们的珍贵东西,那就是:微笑和对大家的尊重。
在物质生活普遍可保障生理需要的现在,适当多给人一点尊重,多给人一点“心理收入”就十分必要了!“心理收入”的功用就是通过内在的规范和外在的氛围团结人、尊重人、理解人。提高人的“心理收入”,就是提高社会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
尊重每一颗心灵
在美国,一个颇有名望的富商在路边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瘦骨伶仃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不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说:“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两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议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书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不无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
富商万万也没有想到,两年前一句普通的话竟能使一个自卑的人树立了自尊心,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找回了自信心,一个自以为一无是处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终于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不难想象,这位富商当初即使给年轻人很多钱,没有那一句尊重鼓励的话,年轻人也断不会出现人生的剧变。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擦好的鞋
一个静谧的深夜,窗外有雨在诠释着淅淅沥沥的诗意。
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冬春换季的时候,母亲把放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用得着的生活用品拿了出来,进行整理、归类。母亲意外地发现,女儿去年秋天才买的一双鞋子已经穿着不合脚了,但是又没有合适的人可送,怎么办呢?
虽然这双鞋子还比较新,也很漂亮,最后也只好决定丢掉。女儿于是自告奋勇地要把鞋子丢进垃圾箱里去。但是母亲却阻止说:“别忙。”一边说着一边接过这双鞋子,拿出鞋油和鞋刷,细细地擦拭、上油。女儿不解地问:“不是要丢掉吗?”
“是的,”母亲头也不抬地回答,“但这是一双还能穿的鞋子,捡垃圾的人或者别的人也许会穿的。我们要把鞋子擦得干干净净的,这样做是对受施者的尊重。”
鞋子擦好了,亮得几乎让人舍不得丢掉。母亲把鞋子递给女儿:“去,现在你可以把鞋放在垃圾桶旁边了。”
“你直接把鞋子送给那个捡垃圾的人不是更好吗?”女儿又问。
“不,”母亲摇摇头,“捡垃圾的人自食其力,他们并不是乞食者。当面给他们东西,会使他们觉得难堪的。放在那里让他们高高兴兴地捡走,才是真正的善行——不让他们有被施舍的感觉。”
于是女儿照做了。
后来,母女二人在阳台上,隔着透明的玻璃窗,看到那个捡垃圾的人快乐地、小心翼翼地收起那双鞋子,迈着比以前轻快得多的步子踏上归路。也许,他是等不及要把这双又新又漂亮的礼物送给自己疼爱的女儿?他会不会把拿鞋子的手放在背后让女儿猜自己给她带回了什么好东西,然后绘声绘色地给她讲述自己意外得到这件宝贝的经过?母女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心中充满了欢乐。
丢掉一双已经不能穿的鞋子是一件太细小也太寻常的生活琐事,然而,故事中的母亲却把它演绎成了一个如此温馨的故事。而这种转变的发生,只是源于母亲拥有一颗对他人的尊重之心。是的,尊重可以创造奇迹,尽管也许它只不过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声轻轻的问候。但是对你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因为它意味着生活的美好以及社会的和谐。这样的氛围,才是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
9岁的董事会成员
在常人看来,李泽钜和李泽楷进入父亲李嘉诚的公司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毕竟在中国,子承父业是自然的规律,殊不知,李嘉诚几乎拒绝了两个孩子进入公司的请求。
在两个孩子很小时,父亲李嘉诚就非常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他希望孩子能凭借自己的努力立足社会,而不是依靠有钱的父亲。李嘉诚明白一个人如果从小娇生惯养,再加上父母的溺爱就会产生优越的心理,自己在别人面前都是高人一等,长大后这种心理会成为进步的阻碍,一次失败就很有可能打击得体无完肤,很难再爬起来。
所以当李泽钜和李泽楷还只有八九岁时,父亲李嘉诚就让两个儿子参加董事会列席旁听,他希望孩子从小能够看到大人是怎样工作的。而且,他从来不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在李嘉诚的心目中,两个儿子就是两个男子汉。在列席旁听期间,李泽钜和李泽楷虽然没有权利,但却可以对他们自己感兴趣或者有意见和建议的问题发表见解。通过参加董事会,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父亲以诚信取胜的生意经,而且学会了以大人的要求看待自己。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两个孩子通过不断努力,最终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
毕业后,他们都真诚地向父亲表示想留在企业里供职,帮父亲干一番事业。李嘉诚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只对兄弟两人说:“现在,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请你们自己去社会闯荡,打出一片江山,用实践证明你们是合格的人才,再来我这里应聘。”
李嘉诚这么做,看起来是不给孩子留一点情面,实际却是用心良苦。这是父亲尊重和发挥孩子们的才干,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地脱离父亲的庇护,到社会中证实自己的才干。
结果,李泽钜和李泽楷两人一个做了地产开发,一个做了投资银行,成为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在自己后来的商业道路上,也从父亲那里学会了一条对待他人的准则——尊重他人,给他人自由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李嘉诚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孩子们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使他们从小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尊重。
其实,拒绝有时也是一种尊重。因为孩子有多种能力,这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尊重。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待他人的态度。在李氏兄弟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多少都能看到父亲对他们教育作用的影子。
尊重他人,谦恭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