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辛亥风云之新军传奇
31713500000009

第9章 山村穷娃成秀才(三)

有一天,小家伙背了一小捆柴火从王家祠堂门前经过,忽然看见族长也来到祠堂门前,赶忙放下柴火。

小家伙向前单腿一跪说:“太公爷,给你行礼了。”

太公一看,孩子虽然瘦弱,但眉目清秀,很有精神,又懂礼貌,一看三分爱。马上说;“起来!起来!”。又笑哈哈问:“是西边老三家的儿子吧,几岁?”

王答:“七岁多,快八岁了“。

太公问:“怎么不到祠堂里来读书?”

王答:“交不起学费。”

太公顿了一下,叹口气说:“都是王家子孙,不读书怎么可以。祠堂里有田产,明天我给大房的老二说一声,你的上学费用全免了吧,过几天来上学。”

王安澜真是喜从天降,好像做梦一样。又是下跪拜头,还一边忙说:“多谢太公!多谢太公。”

太公高兴说:“这孩子不简单,口齿伶俐乖巧,心里有孔,开窍!妈妈在望你呢,快回去,以后好好读书。”

这真时,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王安澜以后,在院试中,成了王应林村第一个秀才。除了他天赋好外,还与他刻苦学习分不开,在旧时代一个穷人的孩子考取秀才,既出人意外,也不简单,真正是苦读诗书。

读者会问,这样夸奖秀才是什么意思。因为主要原因是,那时穷人都是文盲,读不起书,所以穷秀才极少。穷秀才就是农民家庭出身的旧时知识分子。把秀才这个称号的来历说一下吧。我国古时明清之前,秀才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人才。我们现在说某某博士是个人才,过去会说某某博士是个秀才。秀才就是一个有用的人,好人才。所以封建社会凡是去读书的人通称秀才。到明清以后,把秀才当成了科举制度的通行证。政府对秀才有一个认定考试。考试通过了的秀才,才算秀才,可称相公。政府考试认定的,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以正式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通过的人,才有一官半职。秀才学历也有一定要求,先要学五年基础知识。后要到中心地区的学堂学习数年。一个学生要考秀才,需要读些什么书籍?首先要学习若干起蒙书籍,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等书,这是为了学生能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然后学生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等书籍。《四书》和《五经》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础经典著作。

其中四书,是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本书。四书提法始于南宋。其中《大学》一书,被认为是孔子上课的讲稿,是教学生“初学入德之门”的重要书籍,此文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由孔子弟子曾子成文。《中庸》一书,是南宋朱熹从礼记中抽出两篇文章合编而成的,中庸被认为是“孔子传授心法”之书,是由孔子之孙子思所记录。《论语》是孔子及其学生们的言论集,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后人认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孟子》是孟子及其学生们的言论集,孟子被认为是发展儒学的第二代的中心传承人,孔孟主张“民本仁政”思想。南宋朱熹把四书编纂在一起,又称《四子书》,即孔子、孟子、曾子、子思四人。

五经即《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本书,是儒学最重要的五门课程。五经的提法始于汉代。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黄河文明为主的第一部诗歌集。长江文明最早的诗歌集可能是《楚辞》。《书经》就是《尚书》,尚上也,上古之书,记载了中国上古历史和历史事件之书,《尚书》后人研究十分广泛。《礼记》作为教课书只解说了仪礼的内容,礼记原又称《周官(经)》,其中包括周礼、仪礼、礼记等内容,其中以儒学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家之书。《易经》又称《周易》,为诸经之首,上古信卜巫之术,周易对用卜巫预测未来事件的行为,进行了规律理论研究的阐述,因此,书中有着最初的辩证法思想,有人说计算机的二进位法就是受了易经的影响。《春秋》作为教课书,其内容是鲁国的编年史,其中包括解释和说明的内容,包括“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书的内容。五经是中国儒学研究基础的五本经典著作。

为什么穷人子弟读不起书?当时,属农耕时代,经济基础薄弱。考成秀才,学习费时费力,并且学费昂贵,所以农民子弟,读不起书。就具有公益性质的祠堂办学来说,老师的酬金也是由学生家长分摊付给的。基础学习,约五年,王安澜的学费是由祠堂基金支付的。

在县办学堂中,学生分三等。一等成绩最好的,由政府按月发给粮食;二等不供给粮食;三等为附读生。王安澜当然是个一等生。完成以上学业后,学生想当状元,需经四道考试。

一曰院试,由省学政或督学主持,参加考试学生考取以后,获得秀才称号。

二曰乡试,在省城考试,秀才参加,考取者获举人称号,三年一考。

三曰会试,只有举人可以参加,会试是一个挑选考试,考式合格后可参加殿试。

四曰殿试,由皇帝或委托人主考,考取的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余者,依殿试成绩好坏排名放榜,统称进士。殿试考取的人,就可担任大小不同的官员。最感叹息的是,王安澜成绩卓越,才智过人,但没有钱接着继续去读书,所以只能当草根穷秀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