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司命部,王安澜是执事官,命令警卫排封锁营门,又令护兵个个手枪提在手中,保卫统领黎元洪,并叫参谋刘文吉负责黎的安全。然后,王安澜走到黎元洪的面前说,统领还是请你训导几句。黎元洪点点头,集合士兵,黎元洪站在土台上,台后站满提着手枪的人,黎元洪的几个亲信手枪张开着大机头,随时准备射击。基层军官都武装整齐的站在队伍的前后,紧张的瞪着大眼。黎元洪在台上稳重的尽量通俗的说到,“诸位同仁兵勇,各位稳重,临乱稍安勿躁,毋得枉动,尔等随吾多年,吾待尔等仁义有加,如今枪炮声暴裂,多系革命党暴动,吾等河水不犯井水,我等与他们无有冤仇,不与他们相拼,我等坐守兵营,若有捣乱军法处治,静观发展”。紧急之时,黎元洪的讲话就是命令。王安澜宣布,兵勇全部回营房待命。
天已经黑了很久了。江边的秋风阵阵吹向两岸,树叶沙沙作响,不时黑暗中黄叶像蝙蝠一样,飘过落下。一些秋虫正在唱着悲惨的曲调,婉转凄凉,哀叹来日不长,今生,荣华去如水,来日,春光照他人。风吹呜咽,树影幢幢,远处火光烟雾缭绕,枪炮声时紧时松,路断人稀。突然神兵天降,一个全副武装的士兵,从黑呼呼的小路上冒了出来。很远警卫紧张的一发现,就高声叫道,什么人不准过来。士兵气喘吁吁的说,我到营房来有急事,门卫说不准过来。我有要事,我一定要过来。传话到黎元洪处,黎元洪说过来就开枪。警卫头是一个管带,是黎元洪的亲戚,一个兵油子。谁知正争议时,管带开了一枪,来的兵士当场中枪身亡。一时军营杂音四起,一个兵士走出房间冲向营中高声叫道,躲在营房中很危险,我们要疏散。一个门卫高叫不准动,对方不服,管带又开枪打死一人。一时士兵哗然,叫声四起,为什么乱开枪。一时大乱,只听见枪上膛之声。正在冲突要起时,王安澜大声叫道,不准随意开枪,谁叫开的枪,走上去向开枪者,甩了两个嘴巴,叫警卫说,捆起来,压下去。我马上向统领请示,再作处理。王安澜进到黎元洪的房间,向黎元洪说到,“这样把人逼在兵营里不是办法,内乱外乱都对我们不利,我们没有出战反对革命党,上司必然不会原谅我们,若是出战,兵士们必然反对,我们自身难保,我想左右都不好做人。干脆我们把兵士们安置一下,我们到乡下去躲一躲,这也是我为大哥想过的,小弟就把话挑明了”。刘文吉与黎元洪是黄陂同乡。刘文吉说到我家去住几天,房子宽敞,有吃有喝,去了看看动静再议。
最后黎元洪决定如下:“王安澜带一个小马队随黎元洪去刘参谋家,一部份人回到原住军处,因为是混成协,兵营的马炮兵暂住此营房,若有革命党来攻,派人谈判,各兵种保存实力,有计划撤到乡下去,加强联系,以应对时事的变化。”
一场危机终于化解了,但营中原计划参加起义的兵士,也就远走高飞了。王安澜间接的支持了起义。
黎元洪等来到农村,只闻鸡犬之声,已远离战场。到了刘文吉家,已是夜半早过,走进屋内,大家彼此寒喧,洗涤,用餐,都认为已经暂时安然无事。黎元洪又转到刘文吉邻居家中,放心去休息了。但以后的事大大的出了黎元洪等的意外。原来两路人都在找黎元洪。刚结束的起义战斗,是年轻的基层骨干出于危急而发起的起义,但如何稳定局势,扩大战果确无具体方案,也心中无数。原来的革命团体,如文学社等的头目,因事情败露而逃之夭夭。同盟会的一些政治家,都在国外和中国沿海。在起义的基层军人中,又缺乏久经政治锻炼的领袖式的人物和年轻的政治奇才。在起义后如何扩大战果,一时大家六神无主。这些年轻的军人在具体研究中,说出了多种方案。后有人提出了,在原旧政府中找一个民主开明人士,来出头主持大局,建立新的组织机构来领导革命前进发展。因此经研究,蔡济民带几个人,去找省的咨询议会议长汤化龙,他留学日本,是积极主张君主立宪者。吴兆麟派几个人去找黎元洪。找到黎元洪,迫他出来主政,起义军的年轻军官认为,这样名义上也对起义军有利,因为在本地和全国,也可以动摇清军的军心。真可息,这些起义者懂军事,但不是军事家,他们懂政治,但不是政治家。他们中缺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这可能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吧!
蔡济民找到汤化龙,经过一番讨论,最后汤化龙说,他不是不支持,估计必有大的军事行动,他不懂军事,他建议去找黎元洪。哎!真是天上掉馅饼,天降大任于黎氏也。其实,他们找黎元洪,并不难汤化龙的混成协的兵也有人参加了起义,早有人也知道黎的行踪。
10月11日天亮不久,刘文吉紧忙的进到王安澜房间说:“执事官,情况不妙,统领原先的学生蔡济民,王文锦来了,说要请见黎公”。
王安澜大声说:“你说什么?刘文吉把要说的话重复一边。王安澜喜出望外,哈哈大笑,连说天助我等,时来运转,要见,说成请见,决无恶意”。
王安澜去请示黎元洪,说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以礼要见,决非粗鲁坏事,不能不见,也许是一件好事,只是要慎重。黎元洪点头示意默认,心中也有盘算。
黎元洪、王安澜和随从等,相继走进会客庭,蔡王毕挺的站了起来,边行军礼边说,恩师好。黎元洪回了军礼,老师的架式还是摆的,边握手边说,自己人,不必多礼,请坐。首先,王文锦说:“老师我就开门见山的说,总督府和镇提督府已被攻下,起义军已占领武昌,我们今日所为,全是公所教导而致,对公决无残害之理,起义军请你迅速出山,主持大计,不要畏惧和怀疑我等。”
黎元洪向王安澜看了一眼,沉吟的说,这太突然了,我走出了军营,复来领兵调将,怕有不妥吧!黎元洪的话,有些含糊不清,不致可否。这些人也不多说,直说外面的马也备好,请老师动身,军情十万火急,请走吧,也带有一些强迫的意思。
黎元洪要进去换衣服。黎元洪对王安澜说,时局还欠明朗,轻易就范,就不是请,是投降。王安澜轻声说,满人已无救了,公放心,不过把握时机很重要,不要过分。黎元洪走出来,并没着装整齐,表示脱离军界,一介平民,面色凝重,若有所思,掩饰了一个模棱两可,见机行事的投机心。王安澜去了军帽,掩饰了促使黎元洪参加起义,夺得权力,见机行事的灵巧心。王安澜肯定的对黎元洪说:“根据清政府国内国外的所作所为,清朝气数已尽,必败无疑。”王安澜手提皮包,不离黎元洪的左右,随时不断的收集事态发展,观察动向。黎元洪处于一个半推半就的状态下,上马前行。要是黎元洪没听进王安澜的忠告一类话,完全可以先谢绝前往,或说要考虑一天,而就不会立即动身。
黎元洪来到武昌中和门附近的起义地,楚望台军火库。临时起义指挥部司命吴兆麟官阶不高,立即立正敬礼高声报告说:”满督和镇统制已被起义军击走,督署府已焚,各重要处所均有士兵把守,嗣后领导主持,非公莫属。”黎元洪不置可否,但仍以长官的口气说:“汝辈事太闹大了,忙改口说诸位把事闹大了。”不置可否,意思是说乱子要我来处理了。由于督府已被焚,大家拥黎,至武昌阅马场咨议局去协商。
10月11日一到咨议局所在办公地,开始讨论成立军政府的议程。黎元洪参加讨论,但对担任军政府都督一职,宛言推诿,一说自己旧军人,出面不妥,二说自己能力不及,不及刚出狱的革命党人刘湘和胡瑛。实际是黎元洪对局势不及王安澜认识的清楚,经王安澜说服,仍有故虑,此外轻易就范,又怕身价不保,让人菲薄。要是不从就有杀身之祸,自同盟会革命以来,清朝高级官员抓住不投降者一律杀死,不分满汉,包括战死的共达三百余人,其中协统还是被杀的最低官阶,而且是其中的少数人,大多数是高级军官和官史。
黎元洪正在游移之际,又传佳音,王安澜10月12日告诉黎元洪,汉阳和汉口已先后光复。黎元洪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在以后的讨论中逐渐松口,拿掐分寸适当。当有人告诉黎元洪外面有人传说他已绝食自杀时,黎元洪马上对外发表言论,不要乱杀满人的话传了出去。在最后下午的讨论会上,口在推委,心已臣服,王安澜始终面带笑容。正在黎虚伪的宛言推诿时,在会的朱树烈突然站起来,举刀放在脖子上,黎协统要再三拒绝,我就自杀。黎元洪像吃了一剂兴奋剂,满面笑容的站起未说,我当这个临时的军政府都督不就行了。黎元洪连说,朱君,请收刀,我当,我当。接着大家坐了下来,首先,大家请黎,作第一次正式讲话,黎元洪先用长话称赞了朱树烈的正义行动,接着严正的说:“凡经元洪划诺判行者,决心负责办理,完成革命大业。从此次会议起,嗣后不与诸君同生,并与诸君共死,如食其言,元洪非我汉族黄帝子孙也。”。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天降机遇与黎元洪也。黎元洪第一次喊出了革命二字,一个协统(旅长)平步青云的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以后二十个省起义者大致的想法和行动,许多人都类似黎元洪,怕当吃螃蟹第一人。
王安澜也尝到了初试牛刀的喜悦,开始了他走向革命的坎坷十年历程。人生喜怒哀乐无常,人生时运难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