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中国最好看的微型小说
3166800000060

第60章 真情花瓣(4)

我注意着雯雯的表情,使我忐忑不安的是,她仍然在专心一意地为狗熊洗澡,仿佛什么也没听到。

“雯雯!”

“嗯。”

我欲言又止。忽然想起,雯雯已经快三岁了,她渐渐地懂事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日,我陪着雅丽来到家里。保姆刚刚给孩子梳完头,雯雯光着脚,坐在床上翻看一本印彩色插图的画报。

“雯雯,”此刻我能感觉到自己声调的颤抖,“还不快看,是不是妈妈回来了!”

雯雯呆呆地盯着雅丽,尚在犹豫。谢天谢地,雅丽放下皮箱,迅速地走到床边,拢住了雯雯:

“——好孩子,不认识我了?”

雯雯脸上的表情瞬息万变,由惊愕转向恐惧,我紧张地注视着这一幕。接着……发生了一件我们都没有预料到的事。孩子丢下画报,放声大哭起来,哭得满面通红,她用小手拼命地捶打着雅丽的肩膀,终于喊出声来:

“你为什么那么久才回来呀!”

雅丽把她抱在怀里,孩子的胳膊紧紧揽住她的脖子,全身几乎痉挛。雅丽看了看我,眼睛里立刻充满了泪水。

“宝贝儿……”她亲着孩子的脸颊说,“妈妈再也不走了。”

这一切都是孩子的母亲一年半前挣扎在病床上为我们安排下的。

神刻张

刘建超

神刻张也说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上了寡妇黄花。他把自己的店从老街搬到了涧西,心里就从来没有安静过。

神刻张大号张邈,年方二十八岁。以他的年龄能在老街闯出名声,冠以神刻,足见是有两把刷子的。张邈自幼聪颖,家境贫寒,无钱供他读书。村里的私塾先生十分喜欢张邈,便在学堂外教他读书识字。老先生也是篆刻高手,张邈就跟随先生学到了手艺。老先生过世后,留给了张邈一套祖传的刻字工器。张邈为练手艺,在村后的石崖上刻字,把一片石崖刻满了三字经。

张邈来老街闯荡刚好二十岁。张邈的功夫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想到老街闯荡可不是个容易的事。老街聚集了古城的名士贤达文人墨客,类似沾点文雅的店铺开张,都会受到他们的品头论足。如果被这些人臭一通,那你的生意就清淡得差不多要关门了。更不用说,早在老街立住脚的同行撬斗,老街人固执,爱逛老店,不太凑新店的热闹。

张邈的店刚开张,就来了一个客户。一身长衫,头戴礼帽,架着一副眼镜。坐下喝了客茶后,从怀里取出一个红布包包,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慢慢打开,露出个精致的缎子面木盒,轻轻地掀开盒盖,又是一个红布包。客户把红布包置于掌心,并不急于打开,站起身对张邈说,看到你新店开张,想必是功夫不浅。我这活不知先生接是不接?

张邈双手一掬,您是我小店开张的第一位客人,感激不尽,岂有不接之理?

客户这才慢慢揭开红布,拿出一粒绿豆般大的白玉,这可是我家祖传的一块宝玉。我用这块玉要刻一枚私章,这是我的名片。

张邈接过名片,客户的名字是瞿衢鑺。张邈知道,遇到上门滋事的了,一定是老街上的同行所设置。

客户又说,我家这块祖传的宝玉,怕光。先生在篆刻时切记不能开窗开灯。

张邈说,玉月有缘。今晚正是十五,我在月下为先生制作此章。先生明日可来取货。

客户说道,好。明日开店,我与老街三大贤达同来验货。言罢起身走人。

皓月当空,树孤影单。张邈的身影在院中时长时短。

第二天一早,张邈的店门刚打开,门外已经等候着昨日的客户。

张邈将客人引进屋内,捧出一个缎面纸盒,从中拿出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石盒。仅就石盒就令来客惊奇,小石盒精灵剔透,上面还刻有龙凤图案,更绝的是,石盒上还带着一把小石锁和一把石钥匙。用钥匙打开石锁,里面安逸地躺着那枚小小的玉印。客户小心翼翼地捏起玉印细观,只见字是篆刻在玉石通体表面。张邈拿出印泥,把玉印在上边蘸蘸,又递过一方宣纸,玉印放置于宣纸上,食指轻轻按住玉印,慢慢一推一滚,瞿衢鑺印四个字便跃然纸上,小篆秀逸婉丽,灵动多姿又规整肃然,遒劲浑穆,洋溢着秦汉风韵。

客户叹服,连连称赞,神刻,神刻啊。

“神刻张”便在老街叫响。

张邈在老家乡下爹妈给定下一门亲事,张邈老大的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只好拖着,也极少回家。

张邈在老街做营生,心静神安,可是自从见到了寡妇黄花后,心神就不再安静。老街人都传说黄花生活作风不好,有时半夜三更能听到黄花送相好的吆喝声,正经人家是不与黄寡妇来往的。张邈就是放心不下,借故去黄花店前转悠,看到黄花安逸的笑容,张邈浑身都透着舒坦。张邈借故给黄花刻了一枚印章,那印章细看方能看出带有心字形状。张邈知道自己和黄花难走到一起,可是扯不住,想。

张邈的母亲知道了儿子相中了老街的寡妇,又哭又骂,以死相逼。

张邈为了避开黄花,把店从老街迁出,安在涧西。店搬出了,心思却挪不动。人也常走神。接手活不多,还出错。

那日,老街“马一鲜”羊肉汤馆的老板马善明来找“神刻张”,请张邈把祖上留下的牌匾修补缮新。见到张邈魂不守舍的状态,马善明说,都说你和黄花有点事,到底是哪门子事?

张邈说,没事,确实一点事都没有。

马善明说,我去过黄花的店,看到她总在那包装纸上盖印章,是你给刻的章吧?你说你们俩,要好就大大方方地好,要不好就立马两断。就这么拖拉着,对你们不好,对老街也不好。你一个大男人没有啥,人家一个寡妇,不容易啊。

张邈就去了老街,告诉黄花,自己要回乡下成亲了。

黄花捋捋鬓角,说,成了亲,店还搬回老街吧。生意,还是老街好做。

张邈说,黄花,晚上,你能吆喝我一回吗?

黄花有些恼,怎么,你相信街上的传言?

张邈说,我不信。我就是想亲耳听你吆喝我一回,也不枉我俩——

月夜,老街定格了一般的安静,月光洒在青石板上,泛着冷冷的光。

张邈站在黄花家的门外,黄花,我走了。

门开了,黄花对着空空的街道,柔柔地喊道,张邈哥,还来啊。

门重重地关上。

门里门外两个人已是泪水滂沱。

母亲

王奎山

母亲一辈子都是为父亲活着的。

父亲年轻的时候,在一个铁矿山上挖铁矿。母亲知道父亲爱吃炖豆腐,算着父亲该回来的时候,就提前打一块豆腐放着。等父亲一回来,就给他炖豆腐吃。母亲对我和姐姐说:“你们日子长着哩。长大了,想吃啥没有?这会儿,先尽着你爹。”父亲自然舍不得一人独享,往往吃不到一半,就说:“吃不下了。真吃不下了。”

有一回队里分西瓜,家里分了两个。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们娘儿三个把那个小的分吃了,留下那个大的给爹。爹好长一段时间也没回来。家里没人的时候,我就把那大西瓜从床底下滚出来,拍拍,听听,闻闻。但也仅是如此而已。吃的念头是从来都没敢动过的。父亲终于回来了。母亲喜滋滋地把那个大西瓜抱出来放在桌子上,准备切给爹吃。谁知道一刀下去,一股臭水就流了出来。母亲一下子愣在那里。过了片刻,母亲似乎明白了什么,指着我骂:“都是这个兔王八孙!”说着,抓起一把笤帚就要打我。我早意识到事情不妙,一溜烟地跑了,连晚饭也没敢回去吃。还是姐姐把我找回去的。

女儿出生以后,母亲来城里给我看孩子。那时候,父亲已退休在家了。逢到只有我们娘儿两个的时候,母亲就该叹气了。母亲说:“不知道你爹在家咋过哩!”我说:“他一个大老爷儿们,还饿着不成?”母亲说:“他一辈子没进过厨房的门,连啥是锅滚了都不知道。”我说:“没进过厨房的门,还不是你惯的嘛!”母亲知错地笑笑,不再说话。

到了麦收或秋收的时候,母亲更是坐卧不宁的。母亲常在我面前唠叨:“娃,我听见‘吃杯茶’叫了。”我说:“吃杯茶叫又咋着?”母亲说:“吃杯茶一叫,就该收麦了。”隔天又说:“娃,我闻见麦子的香味儿。”我说:“尽说梦话!这在城里,你会闻得见麦子的味儿?”母亲却说得真真切切:“可不是哩嘛,今儿一大早我一起来,我闻见新麦子的味儿了,真香啊!”

于是,只好放母亲回去几日。

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迅速地苍老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头发就全白了。我怕母亲在乡下孤单,就写信让母亲来。母亲不来,说是在城里住不惯。后来,我亲自去接,母亲才答应来了。临走的时候,母亲领我到父亲的坟上烧纸。纸点着以后,母亲说:“他爹,娃让我到城里住几日,你给我好好在家待着。”停了一下,母亲又特意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摊到地上,说:“你要是愿意随我去,也中。”然后就去看那空气中飘荡着的纸灰。一阵微风吹来,有一朵纸灰像一只黑蝴蝶一样在空气中飘来飘去的,最后,慢慢地落到了母亲摊在地上的那张纸上。母亲小心地把那纸灰包好揣进怀里,喜滋滋地说:“你看看这老头子还怪会顺杆儿爬哩。我让他去,不过是虚虚,他倒当真了!”

那年秋天,我回去帮母亲收花生。走到父亲坟前,母亲惊讶地叫了一声:“咦吔——”我忙问:“怎么了?”母亲说:“你看你看,你爹在叫我哩。”我一看,爹的坟上裂开了一道一寸多宽、三尺多长的日子,我笑笑,说:“天干嘛。”母亲正色道:“不是。肯定是你爹叫我哩。我这一阵总做梦,总梦见你爹,说是在那边也没人给他做饭,常常吃不饱……”

果然,到那年腊月,母亲就不行了。

临去之前,母亲从枕头下摸出一副绿玉手镯。对我说:“娃,这副镯子我想戴走。”我说:“你戴嘛。”说着,我就把那副镯子给母亲戴上了。母亲说:“要说也不是啥值钱的东西,是你爹给我买的。”停了一下,母亲的脸上突然地涌起了一片酡红,母亲像个羞怯的少女一样地笑了。“那一年,你爹到熊寨去卖瓜,整整一挑子瓜,就换了这副镯子。你爹回来说是钱丢了,你爷爷把他好一顿骂……”

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母亲说:“那还是我当闺女的时候……”

停了好大一会儿,也没听母亲再说什么。低头一看,母亲已经咽气了。

饭局

魏邦良

夫人荣升为财务科长后,五味便心甘情愿地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累一点五味倒没什么,让他受不了的是夫人工作上的应酬越来越多。这不,自打当了科长后,夫人就从来没有按时下班过。

每天下班回家,五味就手忙脚乱地做起晚饭。晚饭刚弄好,家里的电话就会准时响起,拎起话筒,里面会传出夫人千篇一律的声音:“今天晚上我有一个饭局,晚饭你一人吃吧。”

做好了晚饭没人吃就像写了篇稿子没人看一样令人极为扫兴。坐在沙发上抽闷烟的五味免不了一阵胡思乱想:倘若自己和老婆换一下位置,那现在在家闷坐着的就是老婆而不是自己了。如果真是那样,五味想,老婆那一刻会不会和自己现在一样心烦意乱呢?在家枯坐的滋味不好受,五味想,倘若让老婆也尝尝这样的滋味就好了。

一日,夫人偶有小恙在家休息。那天恰好是五味的生日,但粗心如五味者,除了夫人的生日他铭心刻骨以外,其他的日子他从不留意。为了给五味一个惊喜,夫人悄悄买了蛋糕、蜡烛,还在对面小餐馆叫了一桌精致的酒菜。待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五味夫人便在沙发上正襟危坐,像表演完毕的演员等待掌声一样等待五味的归来。

傍晚六点,电话响了,夫人拎起话筒,里面传出五味颇为自得的声音:“今天晚上我有一个饭局,晚饭你一个人吃吧。”五味夫人这一刻的沮丧与失望恐怕只有五味才品尝得出。

五味夫人正坐在沙发上生闷气,天突然下起雨来,五味夫人一惊,心想糟了,五味上班时没带雨具,他的单位又在郊区……五味的单位里只有一家“三星”餐厅,夫人断定五味所说的饭局十有八九在那里。五味夫人找出雨伞雨披准备给五味送去。五味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

待五味夫人一步一滑来到3路车站时,她看见车站对面的大排档已撑起了挡雨的布篷。忽然,一个熟悉的人影跳入她的眼帘,细一瞅,那不正是五味。

坐在挡雨篷下面的五味正狼吞虎咽吃一碗炒面哩。

偷瓜

于心亮

李善才种瓜。瓜好,惹眼。就有人来偷,不是大人,是毛头娃崽。一群,为首是铁蛋。

李善才就看瓜。看不住,不愣神,那边瓜自己动。再一瞧,是一圆脑袋,便发声喊跳起来撵。圆脑袋逃开。回转身,这边早有几个娃崽抱着大西瓜跑远了。

李善才很头疼,便去告大人。大人管一管,娃崽就愈作践瓜田,李善才就更头疼。

没治,只有瞪大眼睛瞧,把狗也牵来。娃崽与狗有交情,几天下来,狗老远就朝娃崽摇尾巴。李善才就气,就打,狗就汪汪哀叫。娃崽也叫:你有啥本事,打狗。李善才说这是我的狗。就更打。娃崽便更偷瓜。

李善才不敢打狗了。只是骂。娃崽老远啃着瓜拍手笑。

以往娃崽偷瓜就啃,气李善才。近来娃崽偷了瓜抱着就走,往村里去,李善才就奇怪。寻思:娃崽是决计不敢把瓜偷回家,大人会揍死他们。但他们确是回村了。

耐不住,李善才就偷躲在娃崽后面,远远跟进村。

矮脖柳那儿有两间草房。破,孤零。娃崽们抱着瓜躲进去。李善才在外面听着。

“三奶奶,善才叔让俺们送瓜给您吃。”娃崽们说。

娃崽还说:“三奶奶,善才叔说这几天忙不开,过些天来看您。”

有含混声音应着。李善才知道是三奶奶的声音,泪便流下来。

李善才不知自己怎样扑进屋子跪倒在三奶奶跟前。他喊:娘哇,我混!

娃崽帮忙把三奶奶搬进李善才的大瓦房里,李善才请他们啃西瓜。

李善才说:想吃瓜就来瓜田,管够!

娃崽们就笑,一小口一小口吃西瓜,脸竟红起来。

吃了一块,娃崽们就停下来。互相看。

李善才说:咋的?

娃崽们说:不咋的。

李善才便再说:那不吃?

娃崽挠头笑。铁蛋说:瓜不甜哩!

李善才一愣,也笑:好好,去吧。

娃崽又来偷瓜。李善才草帽遮着脸,躺在窝棚里睡。

睡了几次,竟不再见那些娃崽。李善才便又奇怪。一次遇见铁蛋,就拽住问。

铁蛋起先不说,后来经不住就说了,你老是睡觉。李善才一愣,愣完了依旧哈哈笑。

脚边傍着狗,手里攥着棒子,李善才威风凛凛站在瓜田里。老远瞧见一圆脑袋便喊一声:“呔!浑小子!”发起脚来撵,地跺得咚咚响。

行路人经过瓜田边,说:“善才你地边的瓜侍弄得比地中的好。”李善才说:“那敢情是。”

桥之过

俞凤斌

柳老师,姓柳爱柳。柳无水不活。她生在柳溪,既有柳又有溪。人生自然一帆风顺:小学毕业上初中,初中读完考进师范,后来分配回柳溪。

柳溪在村东头,3米多宽,溪源在山上,终年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溪水像一把明晃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自打柳溪村炊烟初升起,有志之士就欲在溪上架一座桥,把断了的纽带连接起来。这是积德之事,“架桥铺路养儿无数”,造一座桥就是树一尊碑,那些无儿无女的户家更是争先恐后。于是,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

可是,第二年一场暴雨,又被山洪吞噬,溪水依旧是一把剑。人们说造桥者心不诚!造桥者说溪水不义。谁是谁非,无人评说。

柳老师任教的柳溪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溪东,春夏秋冬涉水就读。春夏秋三季溪水像母亲的手揉在孩子的脚上,搓去污垢,搔得脚心痒酥酥的。冬季溪水却似一坛辣椒水,辣得孩子脚掌红红的。柳老师小时候冬天下过水,知道那滋味:开始脚像被狗咬似的,钻心痛,然后就是麻木无知,像绑在身上的两块木头。于是,她郑重宣布:冬季的溪东学生不准脱鞋过溪,全由自己一人背着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