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艺术大全集
3166500000018

第18章 办事的心态(6)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变位),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而从其他方面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秘诀。

而“生理缺陷”越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越强,从而获取成功的机会越大。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通过教育及自我教育弥补自身不足。他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昏暗的光下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补偿自身的缺乏,最后使他成了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却在全聋后克服自身缺陷,谱写了《第九交响曲》。

自卑感能推动人们前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正或用别的优势加以弥补。

这些经历将要磨炼出你坚强的性格,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成功,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作为推动成功的力量。

所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能否超越自我,而真正能够解救你的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即所谓“上帝眷顾那些‘自救’之人”。

欲要摆脱自己心理或生理方面带来的自卑感,就要善于寻找、运用别的东西来替代、弥补这种自卑意识。一代球王贝利就是通过补偿心理克服了自卑的。

球王贝利早已为世界众多足球迷所称道,但却很少人知道他曾经还是个自卑的人。

年轻时,贝利一点也不潇洒,当他得知自己已入选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竟然紧张得一夜未眠。他翻来覆去地想着:“如果被著名的球星们笑话,我该怎么办?”他甚至还无端猜测,“即使那些大牌球星愿意与我踢球,也不过是想让我出糗罢了。如果他们在球场上把我当做戏弄的对象,然后打发我回家该怎么办?怎么办?”

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恐惧使贝利寝食不安。

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由于忧虑和自卑,他情愿沉浸于希望,也不敢真正迈进渴求已久的现实。难以想象在世界足坛上叱咤风云、称雄多年、以锐不可当的气势踢进了一千多个球的一代球王贝利,当初竟是一个自卑的胆小鬼。

贝利怀着紧张、恐惧的心情来到桑托斯足球队。“正式练球开始了,我已吓得几乎快要瘫痪。”原以为刚进球队只不过练练盘球、传球什么的,然后便肯定会当板凳队员。哪知第一次比赛就让他做主力中锋。紧张的贝利半天没回过神儿来,紧张得双腿不听使唤,每次球滚到他身边,他都不知该怎么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几乎是被硬逼着上场的,而当他一旦迈开双腿便不顾一切地在场上奔跑起来时,他便渐渐摆脱紧张的情绪,习惯性地接球、盘球和传球。时间一久,他几乎忘记了紧张和自卑,自由地享受着踢球的乐趣……那些使他深感畏惧的足球明星们,其实并没有一个人轻视他,而且对他相当友善。如果贝利自信一些,也不致于受那么多的精神煎熬。

问题是贝利从小就太自尊,自视太高。他之所以会产生紧张和自卑,完全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一心顾虑别人的看法,而且还是以极苛刻的标准为衡量尺度。从而导致自卑和怯懦淹没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天赋。

通过忘掉自我,专注于足球,使自己处于轻松的状态,正是贝利克服紧张情绪、战胜自卑心理的法宝。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正因为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贝利战胜自卑心理的过程告诉我们:凡事不去尝试,永远不会得到成功。克服自卑、勇往直前久而久之,你会从紧张、恐惧、自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医治自卑的对症良药就是:予以补偿,勇于尝试。

学会自我补偿,从而消除自卑情绪。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处境不同,面临的机遇不同,成功的程度和方向也不会相同。竭尽能力去创造前程,这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所谓成就,无非扬长避短,竭尽全力的结果。只要充分发挥了生命,就能享受成功的人生。相信自己,不受他人干扰,这是生命得以发挥的心理基础。

另外,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要勇于面对失败。失败对人是一种“负性刺激”,使人产生自卑和沮丧的情绪。那么,一个人一旦面对失败,该如何自我解脱(补偿)呢?拿破仑·希尔认为,理性的态度很重要。

1做到矢志不改。

2调整不切实际的期望,及时改变策略(方式)再作尝试。

3用“局部成功”来肯定自己。

4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即采取一点“自嘲”之类的精神胜利法。

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

虽然个体不能避免环境的干扰,但却有“自我主人”的权利。应该说当今社会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你敢于尝试,勇于拼搏,一定会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绩的。许多鸿篇巨制逆境而生,许多伟人磨砺而出,就是因为他们从不气馁,从不自卑。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获取成功的机会。

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应时刻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应对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自我调整,适应社会,坚信成功在失败之中。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失败当做成功之母,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不断尝试直至成功。

自卑感较强的人,经常牺牲自己的权利而得到别人的肯定。

莫让自己打败自己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信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多了,世界上才有了“困难”这个词语。

1862年9月,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林肯受访时被问道:“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宣言’也早在他们那时就起草好了。可是他们都没有签署它。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机会留给您呢?”林肯回答:“可能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签署它需要的仅是一点儿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后悔。”林肯走后,记者一直没弄明白林肯这番话的含义。

直到林肯去世50年后,记者才在林肯留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在这封信里,林肯记载自己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父亲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地上有很多石头的一个农场。有一天,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他们也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那些石头与大山相连,不可能搬动。有一年父亲进城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提议搬走碍事的石头。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搬走了。其实这些石头没有连着大山,只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实现。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这个故事很有启迪性。它告诉大家,有的人之所以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他没这个能力,也不是客观条件限制,而是他内心的自我想象打败了自己。

一些成功学研究大师分析许多人失败的原因,不是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限制,而是因为自我心虚,阻碍了自己成功。有的人缺乏自重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是,那也不行,对自己自我否定。时常在人面前感到紧张、尴尬,一味地顺从他人,事情不成功总赖在自己身上。有的人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有的人缺乏安全感,疑心太重;有的人缺乏胜任感,工作中缺乏担当重任的气魄,甘心当配角;也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为掩饰自己的缺点或短处,过分夸张地表现自己的长处或优点……

这些人真正的敌人是他们自己。

每个人在一生之中,或多或少总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形象研究大师麦斯维尔·马尔兹医生曾说过,世界上至少有95%的人都有自卑感,电视上英雄美女的形象也许要负相当大的责任,因为电视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有些人的问题就在于总和别人作比较。其实,你就是你自己,压根儿不需要拿自己和任何其他人比较。因为没有可比性。造物者在造人的时候,使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必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来决定自己是否成功,应该是拿自己的成就和能力来决定自己是否成功。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如果你都能够尽力而为、尽情而活,那便成功了!

许多人喜欢看NBA黄蜂队的博格斯打球。

博格斯身高只有1.6米,他不仅是现在NBA里最矮的球员,也是NBA有史以来破纪录的矮子。但这个矮子可不简单,他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而且控球一流,远投精准。

每次看到博格斯像一只小黄蜂一样,满场飞奔,球迷就对他赞叹不已。其实他不只安慰了天下身材矮小而酷爱篮球者的心灵,也鼓舞了所有人。

博格斯不是天生的好手,而是意志与苦练的结果。

博格斯从小就长得特别矮小,但他非常热爱篮球,并且梦想有一天可以去打NBA,因为NBA的球员不只待遇奇高,而且很风光,是所有爱好篮球的美国少年的梦想。

每次博格斯说要成为一名NBA球员时。所有听到他的话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因为他们“认定”一个1.6米的矮子是绝不可能加入NBA的!

他们的嘲笑并没有阻断博格斯的志向,他用比其他人多几倍的时间练球,终于成为全能的篮球运动员和最佳的控球后卫。他充分利用自己矮小的优势:行动灵活迅速,运球的重心偏低,不会失误,目标小不引人注意,投球常常得手。

要取得成功,重要的要有积极的心态,要敢于对自己说:“我行!我坚信自己!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就像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地之间,唯我独尊。”

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在有名的小册子《自卑与超越》中认为,人可以超越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通过对优越地位的追求,最终获得光辉灿烂的未来。

面对自卑感,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去消灭它。

几个女孩在自卑问题上用一句流行语作了回答:“没人比你好,你不比别人强。”但它真能慰藉自卑者吗?人的层次之分的确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社会背景、仪态、品位、才智潜能,还是威慑控制力,哲学家就是哲学家,而搬运工最多只能混到监工的地步。因此,这种说法不过是自我欺骗罢了。真实的情况恰恰是:“有人比你强,你也比另一些人强。”只有建立了这种健康的认识观,我们才能把自卑变为谦逊,才能平静地向胜利者礼貌地认输,然后不屈不挠地提出再一次挑战。

自卑者总是把别人的优点同自己的薄弱环节作比较。于是,看到球员们动作灵活,我们便为自己笨得像牛而黯然神伤。比起优等生,我们总是记不住乱七八糟的定理,在不算复杂的逻辑演绎中,我们感到头晕目眩。可是为什么不去肯定自己的长处呢?且不说我们各自都有长处,就是我们的自卑性格本身不是也可以变成长处吗?内向的人,听的比说的多,易于积累。敏感的人易于观察,静思易于培养细腻的情感,内敛的锋芒全部蕴藏为深厚的内秀心智。而温和的性情易于结识朋友。如果我们能发现并积极拓展自己身上最有希望的那部分特性,我们就能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罗斯福在短促无备的小冲突中,常常张口结舌,尴尬万分,但他却能力挽狂澜。普希金一生对数学一窍不通,可他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却家喻户晓。萨特是个数学上的笨蛋,但他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且堂而皇之地加以拒绝。

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总不能安于现状。”当我们发现别人也有自卑时,自己会轻松一些,特别是当我们读大人物的传记时,发现他们在青年时代曾有过和我们类似的自卑感。我们顿感欣慰,觉得还有希望。我们从伟大作品中发现自卑创造了文化。庞德说得对:“美是难于接近的。”罗素说得也对:“人类所具有的,首先是一种不满足的情绪。”如果我们感到自卑,就想别人也自卑,也不满足于自己。只是,他们在消灭不满、在接近美、在自卑中创造着。

曾有个高中生说,无论在哪里,他总是觉得有许多人在盯着他,挑剔他。为此,他站立不安,走路时也不自然。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这是自卑青年的共同特征,它很像阿德勒指出的一种精神错乱,即“早发性痴呆症”。如果我们不喜欢本身的穿着,我们就会怀疑别人在嘲笑自己土气。如果认为自己不漂亮、驼背、脖子长或腿短,也会感到周围的人对自己指指点点。如果放纵了自己,做了些越轨行为,比如说暗恋一个人,并为之常常发呆,胡思乱想,我们就会觉得别人已经看破这些,而且还在嘲笑自己。但实际上,这些幻觉就像早发性痴呆症一样,不难破除。这些压力是内心的完美和高尚产生的。另外,也是因为我们比一般人理智得多,却还不够。如果我们提醒自己:“不必太在意。”我们就会像一般人一样,恢复常态。如果我们的理智更进一步告诉自己说:“没人在意!”我们便会更加轻松。事实上,人们的目光通常是落在最美或最丑的事情上的,而忽略一般化的人和事。我们没有穿锦罗绸缎,也没有麻布加身,既不是美人,也不是丑八怪,因此我们不会吸引别人的注意。至于我们的内心世界,只有我们自己才会知道。此外,我们可以多交些朋友,与他们时常往来,或者坚持几种高强度的竞技锻炼,从而帮助我们摆脱这些心病。等到我们恢复了健康的精神状态,我们甚至会苦恼:为什么没人注视?

那时,我们会为有人注视自己而自豪。

自卑者是缺乏自信心所致,一旦遇到挫折,情绪会更加低落。我们常常羞于放声开口,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开会上课时,总是坐在后排且不善于发言。就连敲别人门的时候,也惴惴不安。别人无心的一句话,会使我们过度思考。但是,如果我们不想与公众生活脱节,就要试着去做,而且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把每一件事缓缓地做完,并适当地忽视旁观者的反应。如此坚持做完一两件事,我们就会发现,招摇过市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自己明白:“错了没关系。”假如放弃尽善尽美的标尺,我们反而会得心应手。

人生不必追求完美

虽然小时候我们也曾发现自己的不足,但却不会过于悲伤。而悲观主义,却只有在青春期过后才有可能发生。16岁时,不完美的现实和完美的梦幻短兵相接,我们有好多事情做不好,有时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到尽善尽美!世界也没有想象中的美丽!可是,我们曾经梦想过,自己是完美的人。我们既是天文学家,又是赛车能手,一生会说七种语言,做每一件事情都能成功。我们曾天真地认为,这个世界会接纳我们的梦想和建议。

当现实感唤醒我们的时候,我们开始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