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悟:与佛对话
3162300000006

第6章 放下欲望更快乐(1)

佛说: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欲望,还想得到快乐,可是快乐又岂是能够轻易抓牢的呢?如果你为了金钱名利,把自己陷入你争我夺的烦恼中,每日忧心忡忡,充满欲望,快乐从何而来呢?即使你拥有再多,如果无法开豁对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那么快乐又怎么会找上你呢?其实快乐并不是复杂的东西,只要你愿意把所有事情简单化,能够放下自己心中的欲望,快乐随时都会围绕在你身边。

1.切勿去追求错误的东西

佛说: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追求了错误的东西。什么是错误的东西?错误的东西就是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超乎自己能力以外的东西。去追求超乎自己能力以外的东西,一定会感到心累,痛苦也就会随之而来。比如,一个贫穷的人想要得到奢华的住房、名贵的汽车,但是,他本身又没有足够的金钱、足够的能力去达成这些目标,现实与理想就产生了落差,内心就有了矛盾,烦恼和痛苦就会如影随形。

舍弃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有一位有名的作家,每天都觉得自己活得很累,总静不下心来去进行创作。于是,他就向一位禅师求教。

作家问道:“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成功后觉得自己越来忙碌,越来越觉得心累呢?”

禅师问道:“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

作家回答:“我一天到晚都在忙着应酬,到处做演讲,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这些事情使我心情烦躁,写作已经成为我的一种负担。我觉得自己太辛苦了,心也很累。”

禅师转身打开身后的衣柜,对作家说:“在这一生中,我收藏了许多漂亮的衣物,你试着将它们穿上,就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心累了。”

作家疑惑地说:“我身上穿有衣服,你的这些衣服未必适合我呀!如果我将这些衣物都穿在身上,一定会沉重,会难受的。”

禅师回答:“你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又为何要来问我呢?”

作家感到莫名其妙,就又随口问道:“您所说的话,我有点不太明白,您能说得更明确一点吗?”

禅师答道:“你身上的衣服已经足够,倘若让你穿上更多漂亮的衣服,你会觉得沉重无比。你只是一个作家,为何要去做一些交际家、演讲家要做的事情呢?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作家顿悟:每个人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做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得到轻松和快乐啊!

从此以后,作家就辞去了不必要的职务,推却了不必要的应酬,潜心写作,并最终达到了人生创作的高峰,并且再也没有感到过疲惫和烦躁,生活变得轻松和快乐了许多。

人活在这个世上,往往都有所追求,有的人追求金钱,有的人追求简单的生活,有的人追求事业的成功,有的人追求艺术的真谛。一个人不论你追求什么,你都应该追求属于你的东西,而不是属于别人的东西。常言道:“强扭的瓜不甜。”人们不要去追求不属于你的东西,即使得到了你也不会感受到快乐。心灵可以有欲望,但是你的欲望不应该超越一定的尺度,否则你的心灵将会背上重重的包袱。世间很多东西都会吸引你的心灵,但这些东西于你未必有用。人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由内心的欲望所致,只要你控制了内心的欲望,看到欲望背后人生的轻松,你就会得到快乐。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欲望,从辩证的角度看,有欲望有追求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欲望和追求可以激发人的潜能,能够推动我们不停地向前行。但是,欲望如火,可以取暖,亦可以毁人,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理智与欲望之间的平衡关系,而不要让欲望成为我们内心的负担。

要知道,在很多时候你所追求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自己真正能够得到的东西,也并不一定是自己心灵深处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如果自己盲目去追求,欲望满满,痛苦则会满满。懂得了这些,就该舍弃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了。

2.心多杂念,必成羁绊

佛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揭示了世间万物皆由心生的道理。佛是人生“苦海”中的一条救生船,是人类最伟大的救世主,人们对他的信仰应该取决于戒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句话是在告诉修行的人们,世界万物都是虚像,并不真实,“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告诉世人都要持有一颗空灵的心,世间本来就没有太多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存在,成了你做事的羁绊。所以,只有让自己那颗心保持在一种平静的状态,才能让杂念没有安身之处,从而排除外物的诱惑,真正投入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世间总有不尽的诱惑和繁琐在缠绕着我们。虽然我们多少都会牵挂世间的一些事或物,但当你真正大彻大悟时,你就会明白干扰你的并非外界环境,而是你那颗不安的心。

舍弃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山中有一个寺院,有一天,老和尚要求弟子到山下去挑水。

在离开之前,老和尚就递给弟子两个大桶,并不时地嘱托他:“山路太过陡峭,你一定要小心,挑一桶水太不容易了,绝不要等到挑回来后把水给洒完了。”

弟子小心地应和着,很长时间才下山来到老和尚指定的河边挑水。弟子心想:下山一次太不容易了,不如一次多挑点回去,只要自己走路小心点,一定会安全地把水挑回寺院的。于是,他就装了满满两桶水挑着向山上走去。弟子小心翼翼地挑着装满水的两个大桶,一步步地走在山路上,不敢左顾右盼。十分不幸的是,他在快到寺院门口的时候,由于内心紧张没有看路,一下子踩进了一个小坑中。虽然没有摔倒,但桶里的水却洒掉了三分之二。弟子十分懊恼,而且紧张到两条腿都开始发抖,走路都不平衡了,桶里的水几乎全部洒掉了。

回到寺院后,老和尚看到桶里的水时,有些生气,不客气地对弟子说:“我不是早说让你小心点吗?为何还是全部洒完了?”

这时候,寺院中的方丈听到了,闻声来了解情况。随后,他就不停地安慰小和尚,并私下里对他说:“我再派你去挑一次水,这次你只要将水挑回来,只装一半就可以了,并且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周围的人与事,并且回来后给我一个报告。”

小和尚又下山了,但是这次他心中不再紧张,因为他想只有半桶水,无论如何也洒不掉的,于是心情极为轻松。就在回寺院的途中,他才发现路上的风景真的很美:远方翠绿的山峰,又有农夫在田中唱歌。一会儿,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玩得十分开心,而且还有一群小狗卧在那儿晒太阳。小和尚就这样一边走一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地就回到了寺庙中。当小和尚将水交给方丈时,才发现桶里的水装得好好的,一滴都没有漏掉。

一切烦恼皆由心生,就像这位下山打水的弟子一样,第一次由于水装得太多,所以心存顾虑,做事缩手缩脚,放不开,最后反而将水弄洒了。到后来,由于水装得少,所以才放下了心中的顾虑,轻松地完成了任务。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有太多的贪念,这样才不至于生出太多的烦恼来束缚我们的快乐生活。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和忧虑皆是由于我们内心感受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投射而已,如果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时时自省,就会摆脱世俗的困扰,清除心灵的尘埃。智慧的人是能够体悟到万物皆空的道理的,这种万物皆空并不是消极悲观的虚无,而是没有执着、没有牵挂、坦荡磊落、光大自在的一种心境。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物欲横流看做镜中花水中月,便会觉得世间也没有什么可求可恋,你的心灵和人生也就没有了所谓的障碍、痛苦和烦恼,你的心灵也就能够达到一种完美清净的境界。

山河大地无处不现佛光,举手投足皆是道场,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佛到底为何物?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虽然如此,人还是应该有一点佛心与佛性。善有善报、生命轮回、苦难人生,只要一个人心中有博大的爱,佛自然就在心中了。唯有佛我合一,佛才有了生命,有了灵性。佛并非是千亿人的化身,也非永生不老的仙人,而是他们能在世俗中不被因果轮回控制和捉弄,能够真正地做到不为杂念或私欲所牵绊,所以才让生命有了永恒的追求!

3.降低欲望,才能获得平静

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就在人的身心里。尘世中人由于欲望难以满足,而产生了贪欲之渴和憎恨之火,这团火焚烧世人的身心。乞求解脱的人,必须远离欲望之火。”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会将自己推向地狱的深渊。

俗语有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两者选一甚至多选一的情况时,应该仔细斟酌自己到底要哪一个,考虑清楚以后再作出选择。但是,偏偏有些人总希望既拥有“鱼”,又拥有“熊掌”。这就是人的贪欲。人正因为有了过多的欲望,才会有得到“鱼与熊掌”的想法。但这样的欲望最终却是什么也没有得到。人世间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不要对之渴渴以求。佛祖曾训诫世人:将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升华理性至最高点的人就是圣人。所以,降低欲望,放弃贪恋,你就会做到佛祖的平静。

降低欲望,获得永恒平静

曾有一个愚僧陷入了苦恼之中,终日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原来,他虽然一心向佛,苦心修行,但多年过去了,他仍没有悟出其中的佛理。眼看自己的师兄弟都已悟道成师,而自己仍是俗人一个,满心焦急。

愚僧心想,是不是自己天生愚钝,所以才无法悟道?想到此,便不想再继续修行,决定做一个苦行僧了事。于是,他便打点行装,决定云游四海。出发前,他来到前堂向师父告别。

愚僧跪在师父面前,说道:“师父,徒弟辜负您的苦心,自从皈依到您的座下,如今向佛多年,但徒弟始终悟不出一点佛理。我想,我不是一个修佛的料,因此我决定云游四海,今日前来向您告别。”

师父听了,大感吃惊,问道:“你为何认为自己没有觉悟?难道你认为在这里你悟不出佛理,在其他地方你就可以悟出佛理吗?”

愚僧说:“徒儿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参悟佛理了。这么用功弟子还是没有开悟,也许徒弟真与佛无缘吧。看着师兄弟们都已悟道,我心里越想悟道,但越急却越是什么都悟不到。师父,您还是成全徒弟吧!”

师父说道:“你知道你为什么会无法悟道吗?因为你的内心有了欲望,渴望悟道的欲望,所以你无法悟道。”

愚僧不明白师父的意思,疑惑地问道:“师父,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徒弟不明白。”

师父说道:“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与红尘有太多的牵绊,所以他们只能在尘世烧香拜佛。佛祖之所以成为佛,就是因为佛祖清心寡欲,不为尘事所困,所以终成正果。佛祖能够做到无欲,修行之人也应该如此。”

愚僧听了师父的教诲,明白了师父的意思,收起行李,从此不提云游之事,潜心向佛,终日诚心悟道,终成一代高僧。

在现代都市中,我们很容易被太多的欲望牵着走,得到了一段美好的感情,又想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随即又想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又想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这些无止境的欲望,使我们的心灵承载了太多的负担,永远没有停歇下来的时候。“累!累!累!”,成了我们脱口而出的口头语。我们只是在欲望的深渊中挣扎不止,不知何时才能解脱。

要知道,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些欲望则是以目标的形式存在的。人不会满足于一个目标,更多的时候,人们只是将眼前的目标作为下一个目标的开始,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堆积,欲望越堆越多,负担越堆越重。佛祖说过:“欲望乃是万恶之源”,所以,减少心中的欲望,不要成为你心中欲望的奴隶,否则无论你向谁求救,都救不了你,即使佛祖也只能无奈。

曾有位哲学家说:“眼睛不要睁得太大,且问,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是的,我们每个人苦苦追寻的东西,到最终又有哪一样才是属于自己的呢?而只有心灵的快乐与轻松才是生命的真谛,才能让我们恒久地拥有。也就是说,心灵是称量我们生命的天平。

心中多一份悲伤,生命就会多一份痛苦;心中多一点阳光,生命就会多一些快乐。心灵的负担越重,生命的脚步就越慢,以致最终因不堪重负而停止,所以,我们要多多放下心中的欲望,不要让心灵承载太多的负累,最终才能让自己获得恒久的快乐。

4.心智是生命常态

有位哲学家说:“一个人的内心净化了,他的生命便也净化了。”这就是说,心智才是生命的本态,一个人保持快乐的心境,比拥有家财万贯要有福气的多。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贪念太多,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一心去追求外在的物质,忽视了内心的感受,直到临终时才后悔莫及。

切莫忽视内心的感受

从前,有一个富有的人,平时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一生中娶了四位夫人,他最宠爱四夫人,终日与她恩恩爱爱,从来不离不弃;其次疼爱的是三夫人,因为三夫人很有魅力;再者就是二夫人,因为当初在贫困的时候,与二夫人很是恩爱,但是到了富贵后就将之淡忘了。富人最不关心的还是他的原配夫人,他对这位夫人从未重视过,只让其在家做家务,像仆人一样要求她干粗活。

后来这位富人得了不治之症。临终前,他将四位夫人叫到身边,说道:“四夫人,我平常最疼爱你,时刻也离不开你,现在我已活不多久了,我死了以后太孤单了,财产妻儿虽多,但是我只想带你走,你陪我一起死,好吗?”

四夫人听到此话,顿时失色,惊叫道:“你怎么能这样想?你年纪大了,要死是当然的,可我还年轻,你死后,我还要好好地活下去呢!”

富翁听到这话,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就又把三夫人叫过来,仍照对四夫人说过的话向她提出要求。

三夫人一听,吓得身体直发抖,连忙道:“这怎么可能呢?我还年轻,我不想这么早就随你去,我还想嫁人幸福地生活下去呢!”

富翁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摆摆手,命三夫人退去。将二夫人叫过来,希望二夫人能陪他一起死。

二夫人听罢,连忙摆手道:“不可!不可!我怎么能陪你去死呢?四夫人与三夫人平时什么事情都不肯做,而我必须得管理家中的事情,所以不能陪你死。不过,你死后,我会把你送到坟场的!”

富翁听到此,难过得眼泪掉了下来,没想到自己平生最爱的几位夫人,却对自己这样。

最后,他又将平时最不关心的大夫人叫到跟前,对她说:“我生前冷落你,真是对不起你,但现在我一个人死去,在黄泉路上太孤单了,你肯陪我一起去吗?”

大夫人听此,并没惊慌,反而很庄重地答道:“嫁夫随夫,现在你要去世了,做妻子的如何能活下去呢,不如与你一同死得好!”

“你愿意陪我一起死?”富人十分惊讶,但也十分感慨,他说道:“唉!早知你对我如此忠心,我也不会时常冷落你了。我平日里对四夫人、三夫人爱护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对二夫人也不薄,但是到今天,她们却忘恩负义,当我死的时候,还如此狠心。想不到平时我没能重视你,你反倒愿意同我一起死去。”富人说完,就与大夫人一同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