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潺潺的岁月
31528900000031

第31章 第三十一辑、汉诗的继承与创新(一)1

汉诗的继承和创新一二

----北方诗歌欣赏

***

[谁最接近大地]

***

比雷声更早抵达 这只闪电的大手

从另外一个不被我感知的地方

伸进我的内心 那里有父亲的麦地

***

鸟背上 光影和一种颜色

在慢慢改变大野的颜色 改变黄昏中的平原

没有声音也不易被我察觉

***

如果我长久在平原的风里 站立

我会看到 这只闪电的大手 通过黎明的夹缝

攫取了父亲麦地上空 唯一的语言和文字

***

而父亲弯腰 一再的弯腰

他简单而笨拙的动作 很象一只迷路的蚂蚁

高高举起触角

***

这接近大地和贴近泥土的姿势

是沉迷 更是在生活最低处

对天空单调而重复的朝拜

***

北方(又名今水、洗煤)是网络诗歌论坛上给人较深印象的作者之一(70年代生人,家乡大野)。他的诗歌蕴含很多值得借鉴的艺术特点,真实继承了传统文化,准确拿捏情绪,诗歌的意象感明显,表述方式委婉感人,语言平和中见创意。这些较为成功的元素归功于作者文字驾驭能力,表现出较好的文学指导思想。

***

一、北方诗歌风格主要建立在如下文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他曾经发表一组诗歌,题为《叙事是诗歌的幼稚阶段》,说明这方面的观点。他的诗歌承传中国传统浪漫主义风格,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融入了部分西方文学元素。西方戏剧及叙事体的史诗较早发达,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以后,开始脱离注重再现和写实的传统,在自身注入更多抒情、表现的成分,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在精神实质上汇通起来。同时,西学东进的整体趋势,也影响到汉文化。这样双向的汇通,在北方诗歌有较好展现。

结合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和中国古典《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艺批判理论,有种观点将其大致归纳为两派:一是“雕龙”派,如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形式派文论。二是“文心”派,如现象学批评、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雕龙派注重对作品形式的研究,文心派注重对作品意义、意味的探寻。本文基于此概念,对北方诗歌进行了局部分析。

文学形式、技巧、手法的演变构成文学史的主要内容,从文学史上种种文体的始盛终衰可以见证。古希腊由史诗、抒情诗到戏剧的演进,中国文学由唐诗、宋词、元曲的递嬗传承,都表明这点。后代作家要想在某一个传统的文体、形式中“自出新意”,就必须绕开前人的熟套,诉之于“陌生化”技巧、手法,“以自解脱”。另一方面,新出的艺术形式与旧有的艺术形式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互文”关系。一种文学形式、技巧、手法,不管它如何新,总要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推溯到一种原始的形式。

较为传统、正统的语言审美观点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与科学、哲学相比较,文学更为表面和直接的特征在于它艺术地使用语言,在于它“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以达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艺术效果。综观目前的汉语网络诗歌,很多自立的门派崇尚语言回归口语化、是什么说什么、第三条道路、呼噜派、垃圾派、丐帮等等。语言是诗歌最基本的元素,各个方向上的探索应该说是有意义和有必要的,出现这方面的热点争论也很正常。北方诗歌在语言方面的实践,有一定现实意义。

***

二、北方诗歌对传统汉语诗歌的继承

1、北方诗歌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

美国普林斯顿学者厄尔。迈纳主张提炼出一套超越民族文化的共同的概念、认识与历史因素,认为这些因素表现在东西双方,形式往往有差异,属于所谓的异体同型。这种构想的实现,不是某国或几国学者一时一地所能完成的,其局限性也值得考虑。复旦大学汪洪章博士在比较系统研究中西文论的时候,提出“异形同构”的主张,“同构”是指在不同民族文学的深层其结构作用的一些原则、原理,它不同于静态的、貌似客观存在物的结构;“异形”所指的主要是文学的不同语言形态以及为其所决定和负载的不同民族,特别是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民族,在审美文化领域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我们无法消除,甚至要刻意挖掘和保存的。北方诗歌里典型的儒家、佛教哲学思想基础,以及他崇尚的对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传承,是时下汉语诗歌发展潮流里较为宝贵的民族继承。

***

[另一处]

***

在十二月走过北方

我闯入麻雀觅食的家园

那里,田野上一小片一小片残雪

是通向另一个圣洁世界的窗口

它们不说话,只在逐渐的消融自己

收割清冷的一茬又一茬光芒

***

无限平坦出去,一个平原的土

从早晨开始,经过中午

变暗到午夜,訇然一声

黑夜关闭了整个的世界

盛世的繁华 凝成一滴滴的露

悬挂在麦苗鹅黄的顶部

***

月亮洞开,从唐朝开始

我们一直活在月光的丰盈里

到今天,已经十分贫瘠和阔大

新出现的景色,怪异而没有根据

***

愈是这样

月亮那面和残雪下面暗示的世界

才这样的真实 却不可乘船

或骑马抵达

这是我一生的疼痛和迷茫

2004。12。29。深夜草就

《另一处》和《谁更接近大地》是极具画面感的诗歌。《另一处》展现出残雪、露珠、月光的画面,作者全篇运用通感的语言表现方法。比方说“收割清冷的一茬又一茬光芒”这句不要,甚至可以更好的突出“是通向另一个圣洁世界的窗口”这句伏笔,但空间感会变得狭小、意蕴也逊色了。由于作者在后面始终若即若离地抓紧主线关联的通感,用这样不断拉扯开的语言,成功地构筑起诗歌里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

这三幅画面之间形成了动感,第一节主要用力在介绍环境和伏笔,第二个画面则描述了视觉从开阔的平原到黑夜里麦苗上一颗露珠的收缩过程,第三节相反,借用读者脑海里已经形成的露珠画面再次展开,从月亮到唐朝,到人类社会的变化。最后触及到所要表达的思想,作者运用恰当的、超现实手法抒发情感,形成升华,引发了在唐诗、国画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读者强烈共鸣,这种共鸣也和汉文化中的儒家、佛教思想紧密联系。在北方诸多诗歌里,诗意的升华不空洞而且到位,是较为成功的艺术特点所在、其浪漫主义风格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