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闲说三十六计
31430800000041

第41章 败战计(3)—— 反间计

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这个计策的意思很浅显,就是让敌人内部相互猜忌,使其内耗,达到一定程度上消耗敌人的目的。我在前文讲述田单的故事时已经说到,他用来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的计策就是反间计,当然了,很多时候,很多计策需要联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今天我跟大家讲讲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事件:长平之战。秦国在秦昭王上台之后势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加上这位大哥在位时间特别长(五十多年),对其他国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创伤,至少三万点伤害以上。秦昭王赢稷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其母亲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芈月姑娘。他们家的关系比较复杂,讲起来几天几夜打不住,我们闲了再扯,话说公元前270年,秦国越过韩国攻打赵国,被赵奢打得大败,马服君赵奢最初是搞税收的,后来跨界搞军事也有一套,看来只要是人才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这一下把秦国打痛了,说句实话,虽然当时的秦国确实已经是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真要甩开膀子与赵国撸一把,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以前我就讲到过,赵国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实力暴涨,加之民风彪悍,悍不畏死,秦国此时选择攻击赵国是失策,年轻的秦昭王痛定思痛,接受了范雎“远交近攻”的大政方针,开始攻击弱小的韩国,在不断的蚕食之后,韩国的上党郡彻底被秦国割裂开了,将其与韩国本土的所有通道都堵死,上党郡彻底沦为一块飞地,什么是飞地,就是法理上这地方是你的,但是你已经管不了了,而且与本土也不接壤,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假如希腊、新加坡都是中国的领土,那么这些就是飞地。历史无数次证明,只要是飞地,基本最后都要闹独立,或者被其他强大的国家吞并,举个例子,“印巴分治”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巴基斯坦就分到了一块飞地,这块飞地不仅很大,而且中间还隔着世仇印度的领土,请问你怎么管理,怎么安排国家事务,人家印度都不给你开放领空,不给你过路,那真是蛋疼的紧,所以1947年印巴分治之后,到1971的时候,这块飞地实在是扛不住了,就自个儿宣布独立,成立了新的国家,这就是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实际上这块地方其面积比我们的JL省还大的多。回过头来,上党郡成为飞地之后,韩国知道守是守不住的了,那么干脆送人算了,为了讨好秦国,韩桓惠王命令当地的最高长官冯亭投降秦国,岂料这位冯大哥对秦国恨之入骨,与老百姓商量之后决定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此时的赵国是赵孝成王当家,客观的说这家伙还算不错,但是有点耳根子软,最终正是这个缺点害了他。孝成王找来众人商议接不接受上党郡,众人意见都不一致,最终还是平原君赵胜的意见占了上风,那就是接受这十七座城池,野战的话能获得一座城池都是要死很多人的,不劳而获,何乐而不为?孝成王也担心惹怒了秦国遭到报复,毕竟当时的秦军统帅是白起,这谁惹得起,当时赵胜的意思也很明确,我们家不也有廉颇嘛,野战干不过他,守城还是绰绰有余的,孝成王就同意了冯亭的决定并封他为华阳君。

很快,秦军的报复行动随之到来,面对白起的秦国大军,赵国也没有惊慌,当时驻守在长平的正是大将廉颇,廉颇知道秦军是远道而来,寻求的就是与赵军速战速决,毕竟时间拖久了,粮草的供应都会有问题,认识到这一点的廉颇命令士兵坚壁清野,拒不出战,采用的是“拖字诀”,实际上这是当时最好的战术了,征战多年的廉颇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是,孝成王却认为这是廉颇消极避战,态度不积极,有损赵国的声威,几次派人去责备他。虽然平原君为人处世都厉害,在“战国四公子”中还算可以,但是他打仗的能力也不是很好,也没太多的发言权,当时的蔺相如已经重病不起了,基本也不管朝政,孝成王就与几位幕僚私下商议,想要与秦国议和,说实话,简直没有比这更烂的主意了,这是赵国失策的第一步,那时候,很多国家正在准备派军队救援赵国,而此时大军还在交战,你却和敌人议和,那么那些兄弟国家一看,好嘛,人家都不玩儿了,我们凑什么热闹啊,这正中秦国的下怀,当时,秦国的主将白起与副将王龁都忧心不已,毕竟对面的廉颇也不是泛泛之辈,长此下去,粮草不继,秦军只能退回去。

议和之后的战场确实安静了一阵儿,那只是下一轮风暴前的短暂宁静罢了。面对僵局,范雎又使出大招,派人到赵国到处造谣,就说廉颇老了,已经畏惧不敢出战了,而白起最怕的人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如果赵括做了赵军的主帅,那么秦军只能退走,多么幼稚的谎言,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信,孝成王信了。即将要更换主帅的消息在赵国朝野就像是茅坑里面扔炸弹——分(粪)量十足。蔺相如等人苦苦劝说,就连赵括的母亲都站出来说,大王还是不要派我儿子去,他老爹在世的时候都经常批评这家伙是“纸上谈兵”,加之以前没有作战经验,对面又是战国第一名将白起,脑子稍微正常点都不会出此下策,可惜,决定权在孝成王手里,他果断用赵括换回了廉颇,这是第二大败笔。

赵括上任之后,改变了廉颇的打法,这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无奈的因素,毕竟如果还是像廉颇那样,那么赵王换你来干啥呐?其实,赵括是有自知之明的,如果对面的主将是白起他是不会来的,但是当时公开的消息证明主将是王龁,当赵括到任之后,秦昭王就秘密将白起调到了前线,全权指挥此次战役。过程我就不讲了,总之,初上战场的赵括数次失误导致赵军陷入绝境,而秦昭王为了彻底干掉赵国大军,尽起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分几路截断了赵军的粮道,最终死扛四十多天的赵军终于崩溃,被秦军割裂开,赵括突围过程中被乱箭射杀,剩余的二十多万赵军投降了白起。白起为了避免这些士兵以后闹事,也是为秦国节省粮食,命令这些士兵在战场挖了很多大坑,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挖的正是埋葬他们的坟墓,这二十多万人,除了几百人之外全部被活埋,加上前期战场上被干掉的赵军,此次赵国损失精壮男子达四十五万人之多。实际上,你要认为赵括是废物那是有问题的,客观的说,赵括除了缺乏实战经验之外,他什么也不缺,就连白起都认为赵括无论是排兵布阵还是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平,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赵王不是不应该用赵括,而是不应该在“长平之战”如此重要的战役中让他担任统帅。白起在此战封神之后与范雎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被逼自杀身亡,一代名将,终是未能善终,也有人说是他造的孽太多,坑杀了那么多无辜的已经投降的士卒,受到了天谴,所谓“杀降不详”,明代初年的常遇春也喜欢杀降,后来四十岁就在柳河川暴毙而亡,天理昭昭,历史轮回,不得不信啊。

这一次战役我在“赵氏风云录”系列中都没有讲解,而是放到这此处。长平之战之所以非常重要,首先它是赵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此战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秦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其次,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面对直接接壤的韩、赵、魏三家,不断的蚕食其领土,势力日趋增长。最后,这次战役直接催生了一个流传久远的成语:纸上谈兵,也算是为文化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很多人认为,赵国失败主要原因是因为赵孝成王中了人家的“反间计”,不信任廉颇,更换为赵括,历史已经被盖棺定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它去吧!

此战之后,秦昭王想要一口气干掉赵国,最终引出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最终在赵国都城邯郸被信陵君魏无忌杀得大败,只能饮恨归来,秦昭王为秦国一统中华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其后他的儿子即位几天就去世了,孙子秦庄襄王也就干了三年就撒手人寰,将基业留给了年仅十三岁的儿子嬴政,秦国的基业在他手上最终走向了巅峰。

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