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闲说三十六计
31430800000012

第12章 敌战计(3)—— 隔岸观火

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隔岸观火在当代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成语,与诸如“冷眼旁观”,“坐山观虎斗”等俗语的意思较为接近,也比较好理解。只要是在敌我征战中,合理化的利用敌人内部或者敌人与敌人之间的相互矛盾,让己方利益最大化,不费吹灰之力达到分解并战胜敌人的目的,这就算是很好的利用到了此计策了。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讲到“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这一回里讲的就是中国历史上隔岸观火的经典例子。我们还是先扯一点这事儿之前的故事,三国的故事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个人觉得袁绍这个人除了心胸相对狭隘,能力上略有不足之外,整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出身高贵,年少成名,在赋税政策上对老百姓也相对温和,人生也就打败一战(官渡之战),杀错一人(田丰),除此之外几乎没啥大的失误。注意,恰恰是这样的所谓“好人”一般是守不住自己江山的,要么你有曹操的心黑手狠,要么你有刘备的脸皮厚如城墙,总之得占住一样才行。坐拥三州富庶之地,战将千员,大军几十万的袁绍是怎么输掉“官渡之战”的我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哥们可以去网上查阅资料。袁绍在官渡之战之后其实并未完全失去机会,尤其在河北之地,他自己及其的家族底子非常雄厚,在冀州等地的名声与人脉可不是曹操能轻易比拟的,假以时日,未尝不可再战,非常遗憾的是官渡之战两年之后袁绍就病死了,留下一堆烂摊子,再无一人可撑住局面,旁边是虎视眈眈的曹孟德,结局可想而知。

袁绍在世的时候也犯了一个古代君王非常容易犯的错误:未能确定继承人,而儿子却不止一个。袁绍一共三个儿子,按照长幼顺序依次是:袁谭,袁熙,袁尚,平日里袁绍最喜欢小儿子袁尚,但是袁谭作为长子,具有法理上的第一顺位继承权。袁绍死后,他的几个谋士比如逢纪与审配等人就把袁尚扶上了大位,并使其与大哥袁谭的矛盾激化。这个世界上,最怕的就是兄弟阋于墙,曹操显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其后的几年,曹操一旦发动进攻,袁氏兄弟一般都会联手对抗曹操的进攻。一旦曹操停止进攻,这俩兄弟(袁熙未参与,在旁边看热闹)又开始互掐,这样不断的内耗,最终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白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计策均来自于曹操麾下号称“鬼才”的郭嘉。三国时期虽然谋士无数,很多人都号称有经天纬地之才,能够算无遗策,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号称并不一定是真的,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曹魏的郭嘉,东吴的鲁肃以及刘备手下的法正可以代表三方势力里面的最高水平。当然了,曹操的魅力大,吸引的人才也多,他手下还有比如荀攸、荀彧叔侄以及“乱国毒士”贾诩等人,这些都是与郭嘉一个级数的。就当时的情形来说,曹操也没有能力一口吃下三州之地,证明袁氏在燕赵大地的群众基础还是不错的,真要团结一心,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其后,实际成熟之后,曹操准备彻底解决袁氏家族在北方的势力,袁熙与袁尚兄弟打不过曹操,只能仓皇逃窜至乌桓,乌桓被追上的曹操打得大败,袁氏兄弟只能再次逃亡,一路跑到了辽东投靠公孙康。这时候郭嘉已经重病不治去世了,时年三十九岁,多年之后曹操还深感遗憾,如果郭嘉还在,自己应该不会有赤壁之败。郭嘉在遗书中告诉曹操,不要再追击袁氏兄弟了,如果追了,公孙康会因为害怕你的讨伐而联手袁氏兄弟抵御,如果不追击,公孙康必然会送上二袁的首级以表忠心。

对郭嘉言听计从的曹操放弃了追击,班师回到了许昌。公孙康听说二袁来投靠他,很是怀疑。袁绍在位的时候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暂时不考虑长远,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收到首级的曹操放声大哭,再次遗憾郭嘉过早离世。

隔岸观火的精髓在于能有有效的利用敌人与敌人之间的矛盾,就如猫鼠游戏一样,静静地等待敌人内部出现问题,以最小的代获取最大的战争价值,显然,郭嘉的计策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