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3137800000006

第6章 忍经(6)

《童蒙训》:“当官以忍为先。忍字一字,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是先务。若能清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当官不能自忍,必败。当官处事,不与人争利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进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过其初;约于今者,必有重报于后,不可不思也。唯不能少自忍者,必败,实未知利害之分、贤愚之别也。”

当官者先以暴怒为戒。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前辈尝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详处之谓也。益详处也。则思虑百出,人不能中伤。

【译文】

《童蒙训》中说:“做官应该以忍让为先。‘忍’这一个字,是一切道理的关键所在。对于当官处理事情来说,尤其重要。如果在保持廉洁勤劳之外,又能忍让,什么事情办不成呢?当官的人不能克制自己,一定会失败。当官处理事情,不与别人争夺利益,得到的往往更多;能够首先退一步的,往往能进一百步;求取的很少,最后获得的往往超过以前所想要的;现在克制,将来必然有所回报。这些不可以不想一想啊!只有那些不能克制自己的,一定要失败,这实际上是不知道好坏的不同和聪明、愚笨的区别呀!”

当官的人,应当将不暴躁发怒放在首位。事情难办的时候,应当从容详细地处理,没有不能处理的。如果先发脾气,急躁起来,只能害了自己,怎么能害到其他的人呢?前辈曾经说过:处理任何事时,只怕一个“待”字。待,就是指周密、慢慢地处理。如果这样,就会考虑得十分周全,别人也就不能中伤你了。

《师友杂记》云:“或问荥阳公,为小言所詈骂,当何以处之。公曰:‘上焉者,知人与己本一,何者为詈?何者为辱?自然无愤怒心。下焉者,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彼为何等人,若是答他,却与他一等也。以此自比,愤心亦自消也。’”

【译文】

《师友杂记》上载:“有人问荥阳公,被小人辱骂后,应该怎么办?荥阳公说:‘上策是,明白别人与自己本来都是人,什么叫骂?什么叫辱?这样自然就没有愤怒的心情了。下策是,自己想一想,我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如果要骂他,那不就和他成为一类人了吗?用这个办法来克制自己,气愤也就会消掉了。’”

唐充之云:“前辈说后生不能忍垢,不足为人。闻人密论不能容忍,而轻泄之,不足以为人。”

【译文】

唐充之说:“前辈人说,后生如果不能忍辱含垢,就不能成为完善的人。听到别人私下交谈而不能保守秘密,轻易泄露给别人,也就不能成为人。”

《袁氏世范》曰: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盖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不发,不过一再而已。积之逾多,其发也如洪流之决,不可遏矣。不若随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尔,曰此其无知尔,曰此其失误尔,曰此其所见者小耳,曰此其利害宁几何?不使之入于吾心,虽日犯我者十数,亦不至形于言而见于色,然后见忍之功效为甚大。此所谓善处忍者。

【译文】

《袁氏世范》称:有人说,能够长久和睦相处的家庭,其根本原因就是能忍让。但是知道要忍却不知道怎样忍,这样失误就更多。同样是忍,有人忍是要记在心中。别人触犯我,我就把愤怒隐忍起来不说,这样只不过一两次而已。如果积累得多,那么一旦爆发起来,就会像洪水一样,不可阻挡了。这样还不如随时发火,随时消解,不把愤怒留在心中。可以想作这是因为他没想好,或这是因为他无知,或这是他偶然失误,或这是他没有看到大局,或这一点损失对自己算得了什么呢?不把这些放在自己的心中,这样即使有人一天冒犯我十次,我也不会在脸上显出不满,这样忍的效果便显出来了。这才是善于忍的人。

处家贵宽容

自古人伦贤否相杂,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虽圣贤亦无知之何。譬如身有疮痍疣赘,虽甚可恶,不可决去,唯当宽怀处之。若人能知此理,则胸中泰然矣。古人所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所难言者,如此。

【译文】

自古以来,就是贤人和愚人混杂在一起,或者父亲和儿子不能都很贤明,或者兄弟不能都成为人才,或者是丈夫浪荡无行,或者是妻子凶悍,很少有一家人都没有这种毛病的,即使是圣贤的人,对这些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想。这就如同身上长了疮痍疣赘,虽然十分可恶,但总不能一下剐掉吧,只有放宽心思来对待。如果人们能知道这层道理,那么胸中就会心平气和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父子、兄弟、夫妇之间有难以说清的事。

忧患当明理顺受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自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慕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事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特异,所忧虑之事异耳,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矣。

【译文】

人生在世,自从有了认识思考的能力以来,就有了忧虑以及不如意的事情。小孩哭叫,就表明他心中不满。从幼年到少年,从壮年到老年,如意的事很少,不如意的事很多。即使大富大贵的人,天下人都羡慕他像神仙一样,他仍然有不如意的事,与贫贱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所忧虑的事情不同罢了。所以说没有完美的世界,因为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没有心满意足的。能够懂得这个道理而坦然接受,那就可以稍微安心了。

同居相处贵宽

同居之人,有不贤者非理以相扰,若间或一再,尚可与辨;至于百无一是,且朝夕以此相临,极为难处。同乡及同官亦或有此,当宽其怀抱,以无可奈何处之。

【译文】

住在一起的人,有不贤达的人会没有道理地来打扰你,如果只是一两次,还可以与他辩白;至于那些一无是处的人,白天夜晚都在打扰你,就极难相处。同乡或同事中也有这种人,应当自己放宽胸怀,以无可奈何的态度对待他。

亲戚不可失欢

骨肉之失欢,有本于至微,而终至于不可解者;有能先下气,则彼此酬复遂如平时矣。宜深思之。

【译文】

骨肉亲友中失去友爱,有的只是因为很小的事情,终于导致了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果有人能先克制自己的愤怒,互相认错,就可以像当初一样友好了。这个道理应该好好想一想。

待婢仆当宽恕

奴仆小人就役于人者,天资多愚,且宽以处之,多其教诲,省其嗔怒可也。

【译文】

奴仆之所以被别人差使,是因为他们的天资太笨,要对他们宽厚一些,多讲一些道理,少发脾气,这样才行。

事贵能忍耐

以能忍,事易以习熟终;至于人以非理相加不可忍者,亦处之如常。不能忍,事亦易以习熟终;至于睚眦之怨深不足较者,亦至交詈争讼,期以取胜而后已,不知其所失甚多。人能有定见,不为客气所使,则身心岂不大安宁?

【译文】

能够忍让,事情一般能做好;至于那些不讲道理,以至于无法容忍的人,也应当像平常一样与他相处。不能忍让,事情也能以成功告终;至于积怨很深不能忍受的,也可以与他打官司,期望能够取胜,却不知这样会损失很多东西。人如果有成熟的见解,不为别人的气愤所驱使,那么身心就会很安宁。

《萧朝散家法》曰:“常持忍字免灾殃。”

【译文】

《萧朝散家法》中说:“经常忍让,能够免除灾难。”

王龙舒劝诫

喜怒、好恶、嗜欲,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折情为善,灭情为圣。甘其饮食,美其衣服,大其居处,若此之类,是谓养情;饮食若流,衣服尽饰,居处无厌,是谓纵情。

【译文】

喜怒、好恶、嗜欲,都属于情感。培养情感是恶,放纵情感是贼,抑制情感是善,断绝情感是圣人。吃甘美的食物,穿华美的衣服,住宽大的房屋,这些都是在培养感情;饮食的花费如同流水,衣服都经过装饰,对住房的讲究贪得无厌,这些都是纵情。

张文定公曰:“谨言浑,不畏忍事,又何妨?”

【译文】

张文定公说:“谨慎而忠厚,不怕容忍坏事,又有什么妨碍呢?”

孔珉曰:“盛怒剧炎热,焚和徒自伤。触来勿占竞,事过心清凉。”

【译文】

孔珉说:“人在盛怒之时,火气很大,毁了和气,也白白伤了自己。不如事情来了不与之争斗,事情过去以后,心情也自然会平静下来。”

山谷诗曰:“无人照此心,忍垢待濯盥。”

【译文】

黄庭坚诗说:“没有人知道我的心思,忍垢受辱要靠修养清洗。”

东莱吕先生诗云:“忍穷有味知诗进,处事无心觉累轻。”

【译文】

东莱吕先生诗:“克制贫困很有趣味,可以有益于诗歌创作;处理事情时平淡一点,就觉得负担轻多了。”

陆放翁诗云:“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内有期颐。”

又曰:“殴攘虽快心,少忍理则长。”

又曰:“小忍便无事,力行方有功。”

【译文】

陆游诗说:“在愤怒与欲望之前稍稍克制一下,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期望中美好的事情。”

陆游又说:“打一架虽然让心里痛快,稍稍忍让一下,这样就会增加自己的理智。”

陆游又说:“稍微忍让一下就没有事情了,尽力忍让,才能对别人有好处。”

省心曰:“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译文】

省心子说:“诚实就不会后悔,宽容就不怨恨,和气就不会结仇,忍让就不会受辱。”

释迦佛初在山中修行,时国王出猎,问兽所在。若实告之则害兽;不实告之则妄语,觉吟未对,国王怒,斩去一臂。又问,亦沉吟,又斩去一臂。乃发愿云:“我作佛时,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为恶。”存心如此,安得不为佛。后出世果成,佛先度陈如者,乃当时国王也。

【译文】

释迦牟尼当初在山里修行练功,当时国王率领人来打猎,问释迦牟尼哪个地方有野兽。如果要照实告诉他,那么就害了野兽;如果不按实际告诉他,又是说假话。他考虑着没有回答,国王很愤怒,砍掉了他的一只手臂。再问,还是没有回答,又砍掉了他的另一只手臂。释迦牟尼于是发下誓愿:“等我成佛以后,一定先超度这个人,不让天下的人效仿他做坏事。”他既然存有这种心思,怎么能不成佛呢?后来释迦出世成佛,最先超度的陈如,就是当时的国王。

佛曰:“我得无浑三昧,最为人中第一。”又曰:“六度可行,忍为第一。”

【译文】

释迦牟尼说:“我得到了‘不争’的真髓,可以说是天下第一了。”又说:“六种超度方式都可实行,忍让是第一。”

《涅盘经》云:昔有一人,赞佛为大福德。相闻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中,何者为大福德?”相赞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而不嗔,骂亦不报,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

【译文】

《涅盘经》记载:过去有个人,称赞佛是大福大德的人。听到这句话的人很愤怒,说:“佛的母亲生下佛七天便去世了,难道他还叫大福德吗?”赞佛的人回答说:“年龄与思想都是鼎盛的时候却不急躁,挨人打了却不回骂,人家骂了也不报复,这难道还不叫大福德吗?”愤怒的人心服了。

《人趣经》云:“人为端正,颜色洁白,姿容第一,从忍辱中来。”

【译文】

《人趣经》中称:“做人品行端正,保持干净,姿容美好,这些都要从忍让中才能得到。”

《朝天忏》曰:“为人富贵昌炽者,从忍辱中来。”

【译文】

《朝天忏》中称:“那些大富大贵或为世人所尊重的人,都是从忍辱中得到的。”

紫虚元君曰:“饶、饶、饶,万祸千灾一旦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尽。”

【译文】

紫虚元君说:“饶、饶、饶,多少的灾祸都可以在一时消失;忍、忍、忍,从此后既没有冤家,也没有债主。”

赤松子诫曰:“忍则无辱。”

【译文】

赤松子告诫别人说:“忍让就不会受到侮辱。”

许真君曰:“忍难忍事,顺自强人。”

【译文】

许真君说:“忍受世间难忍之事,顺应天理自然就成为强人。”

孙真人曰:“忍则百恶自灭,省则祸不及身。”

【译文】

孙真人说:“忍耐就能使各种丑恶的事情自行灭亡,经常反省自己,祸事就不会找上来。”

超然居士曰:“逆境当顺受。”

【译文】

超然居士说:“人处在困境的时候,就应当尽量忍耐。”

谚曰:“忍事敌灾星。”

【译文】

谚语说:“忍是灾难、祸害的敌人。”

谚曰:“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译文】

谚语说:“遇到任何事情能忍让就应当忍让一下,能饶恕别人的人并不是傻瓜,只有傻瓜才不会饶恕别人的。”

谚曰:“得忍且忍,得诫且诫,不忍不诫,小事成大。”

【译文】

谚语说:“能够忍让的时候就应当忍让,需要克制的时候就应该克制。该忍让,该克制的,不忍让,不克制,小事情也会变成大事情。”

谚曰:“不哑不聋,不做大家翁。”

【译文】

谚语说:“不会装聋作哑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谚曰:“刀疮易受,恶语难消。”

【译文】

谚语说:“一般的人被刀砍伤还可以忍受,但如果听到坏话,就承受不了。”

少陵诗曰:“忍过事堪喜。”此皆切于事理,为此大法,非空言也。

【译文】

杜甫诗中说:“忍让别人的过失,事情过去后,心情就舒畅了。”这很符合道理,可以称为世间做事的准则,这并不是空话。

《莫争打》诗曰:“时闲愤怒便引拳,招引官方在眼前,下狱戴枷遭责罚,更须耗费几文钱。”

【译文】

《莫争打》这首诗说:“闲暇的时候,一愤怒便握拳头打架,招引官司上身,戴上手铐关进监狱,还要赔上一些金钱。”

《误触人脚》诗曰:“触了行人脚后跟,告言得罪我当烹;此方引慝丘山重,彼却厚情羽发轻。”

【译文】

《误触人脚》诗说:“触了前面走路人的脚后跟,应当告诉他‘得罪了’,并说自己真该死。将你这一方的罪过说得重一些,他那一方一定会从轻责怪,并原谅你。”

《莫应对》诗曰:“人来骂我逞无明,我若还他便斗争,听似不闻休应对,一支莲在火中生。”

【译文】

《莫应对》诗说:“别人骂我,我就假装看不见,我如果进行回骂,那肯定就会打架。听到了却装着没听见,和气的莲花就能在怒火中生长。”

杜牧之《题乌江庙诗》:“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

杜牧《题写江庙诗》说:“兵家胜负之事,难以预料,能暂时容忍侮辱,才称上是真正的男子汉。江东的子弟中很多是豪杰,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诫断指诗》曰:“冤屈休断指,断了终身耻,忍耐一些时,过后思之喜。”

【译文】

《诫断指诗》曰:“受了冤屈千万不能斩断手指,手指断了一生都是耻辱,如果忍耐一段时间,事情过去以后就会高兴了。”

《何提刑戒争地诗》:“他侵我界是无良,我与他争未是长。布施与他三尺地,休夸谁弱又谁强。”

【译文】

《何提刑戒争地诗》说:“别人侵占了我的地界不是好的行为,如果我与他争夺也不是好的办法。就当做施舍给他三尺地盘好了,不要比较谁弱谁强。”

附录:

《醒世咏》明·憨山大师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

惹祸只因搬口舌,招愆多为黑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界由来多缺陷,幼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诌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悲欢离合朝朝闻,富贵穷通日日忙。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