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3137800000019

第19章 菜根谭(5)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竹,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译文】

一个人受到束缚还是解脱,取决于一己之心,若自心了悟,即使生活在屠宰场或酒店中也觉得是一片净土。反之,纵然每日琴鹤相伴,竹木花卉环侍,爱好虽然看似清雅,内心的魔障终究存在。所以佛家说:能摆脱尘境的困扰才算到达真实境界,尘根未了的话虽为僧人却仍是俗人。这的确是令人信服的名言啊!

八九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译文】

喜欢清静讨厌喧嚣的人,往往离群索居来求得宁静,却不知道意念中无人才能成就自己的清静;心一味地执著于静,便是植下了动的根,如何才能得到抵达物我两忘,动静无存的大境界呢?

九○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所构造。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是苦海。一念清静,即烈焰成池;一念警觉,即航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译文】

人生的幸福与祸害是来自人的心念。所以释迦牟尼说:利欲燃烧到白炽化的程度,就变成了火坑;沉溺于贪爱之中,便是苦海;一念清静安宁,利欲的炽烈火坑就会变成清凉莲池;一念惊醒觉悟,便能够到达彼岸。念头稍有差异,境界却立即如此悬殊,人可要谨慎啊!

九一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译文】

只有整个身心都彻底了悟的人,才能使人性顺乎自然将天地万物还付给自然;只有能把天下还给天下万民共有的人,才能身处尘俗间却超脱于世间。

九二

为鼠常留饭,怜蛾须罩灯。古人此点念头,便是吾一点生生之机。无此,即所谓土木形骸而已。

【译文】

为怕老鼠饿死而常给它留下一些剩饭,可怜飞蛾扑火而给灯罩上纱帘,古人这一念头,正是我们人类天性中使万物生长存活的意念。若不存此生机念头,那么人就会变成一具僵死的躯壳一般。

九三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巧机械,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译文】

对于利益权势之争,能够避而远之的人是高洁的,但退避不开却能够不被玷污、独善其身的人更为高洁;对于机巧权变钻营之术,不明白其方法的人是高尚的,但明白它却不去擅用的人则更为高尚。

九四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一息少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则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愉闲的趣味。

【译文】

天地宁静好似不动,可是大自然的运转一刻也没有停息;日月昼夜旋转奔驰,而光辉永驻万古亮洁。因此君子闲暇时要存有紧迫的心思,忙碌时要偷得片刻悠闲,享受人生的趣味。

九五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鱼跃鸢飞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译文】

好动的人就像云雷电闪、风吹灯火,喜好清静的人宛如死灰枯树;人生须要有停浮于天空白云间鹞鹰飞舞、深潭止水中鱼儿跳跃——这种寓动于静、动静合一的境界景观,心性修养才算是有了大境界、大智慧。

九六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即斗粟可当万钟之惠;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极,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译文】

施恩的人并不重视自己失去些什么,别人得到些什么,即使只施予别人一小斗粮食,那么这就如同给了别人万钟一样非常大的恩惠;物欲极强的人非常计较自己施舍了别人多少恩典,而且谋图人家来回报他,这样的人即使给予别人黄金百两,他所作所为的意义也不值一个铜板。

九七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译文】

没有彻底根除名利念头的人,即使他轻视富贵而甘愿过清苦的生活,终究会堕落于尘世的诱惑中;受外界影响而内心不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泽能广被四海,造利于后代,其结果仍是一种多余的伎俩。

九八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之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译文】

做人要把智巧隐藏在笨拙中,要收敛锋芒看似晦昧而明鉴,要将清高蕴涵在随和平俗之中,以退为进。这才是立身处世明哲保身最有用的救命法宝,就像中流浮壶而不沉、狡兔三窟而不险一样运筹不败、平安无忧。

九九

燥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

性情急躁的人,他的言行如烈火一般炽烈,与他接触就会被灼伤;一个刻薄无情的人,其所作所为像冰霜一样冷酷,与之交往就会遭受残害;头脑僵化,固执刻板的人,就像死水朽木一样已经断绝了生机:这些人都不能够建功立业,为子孙后代造福。

一○○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工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译文】

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世界,无论高兴或愤怒都不能犯错误,对于事物喜好和厌恶也要有一定的标准原则,这就是谐和调理的功夫;大自然就像人类的大父母,要让百姓没有牢骚怨尤,使万物没有病灾蓬勃有生气,这也是造化的恩德、天地间富足平和的气象。

一○一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译文】

人的品德会随着气度的宽大而增进,气度会由于人生经验见识的丰富而扩展。因此要想增加自己的德性,就不能不扩展自己的气度;要拓宽自己的气度,就不能不丰富自己的历练和人生见识。

一○二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便是清,矫情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译文】

能脱俗的人就是奇人,而刻意追逐奇异的人不是奇人而是怪人;不同流合污算是清高的,但为了清高就与世人断绝人际人情交往,就不是清高而是偏激。

一○三

无事时心易昏昧,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驰,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译文】

平日闲居无事时心智容易昏沉愚昧,应当觉悟起来聪明机警;有事忙碌时常常心情不定左右冲动,应当头脑冷静清晰、沉静中把握运筹。

一○四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里立个根基。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译文】

忙碌时要偷得一点空闲时间,整理归顺好自己,把握事情的要点关键;喧闹中要心情平静,冷静头脑铺垫基础。否则,没有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败毁的。

一○五

纵欲之病可医,而执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译文】

放纵情欲的毛病是可以医治矫正的,但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毛病却很难救治;外在事物所造成的困难可以克服,但正义真理方面的无知所带来的障碍就很难排除。

一○六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译文】

一个好利的人,他的行为手段越轨于道义范围之外,他带来的祸害很明显但浅淡;一个好名的人,他的作为经营是混迹于道义之中的,其祸害之处隐蔽且后患深远。

一○七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译文】

受人恩惠虽然很多也不设法报答,但是一旦有小小的怨恨也要去进行报复;听到人家的坏事即使不甚明了也深信不疑,对于人家的善行好事再明显也不愿相信。这种人可说是刻薄到了极点,做人应当严加戒绝。

一○八

建功立业者多圆融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译文】

能够建大功立大业的人,大多是谦虚圆通的人;凡是坐失良机的人,必定是固执任性的人。

一○九

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译文】

处世既不必与庸俗苟同,也不应特意与众不同;做事情既不必博人欢心,也不可使人讨厌。

一一○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译文】

善于读书的人,要读到心领神会、手舞足蹈的忘我境地,才不会流于表面,受约束局限;善于观察事物的人,要心意精神融化于事物之中,心领神会,才可以不为形迹假象制约迷惑。

一一一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译文】

禅宗有一句偈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作诗的秘诀是眼前景致和口头语。因为极高深是蕴涵于极平凡的事物中;极难出于极易。可见有意为之者则与事理相距甚远,而无心去刻意追求的倒接近了本真。

一一二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译文】

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言语中能充满诗情画意,这才算获得了诗人真情趣;一个一偈也不参研的人说话时充满禅机,这人才算真正领悟了禅宗高深的佛理。

一一三

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译文】

在人们喧腾热闹时若能冷静思考对待,就会免去许多麻烦和痛苦;在不得意受人冷落时能够保有一片温暖向善的热心肠,就可以享有许多真正的生活乐趣。

一一四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粗无以求精;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免俗。

【译文】

黄金出自矿石,美玉产生于石中,没有粗糙便得不到精华;在醉酒之乡悟道,在花丛中遭遇仙,虽是雅事但也不能脱俗。

一一五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译文】

白居易的诗说:凡事不如放心大胆去做,至于成败一切听凭天意。晁补之的诗说:凡事不如小心谨慎去做,以期达到坚定不移的境界。主张放任身心容易使人流于狂放自大,主张约束身心容易使人流于枯槁死寂。只有善于操纵身心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要点方法,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一一六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译文】

心中假如没有忧虑杂念,何必要内省?佛教所说的“反观内省”,实际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万物原本一体,又何必等待人来划一平齐呢?庄子所说的“消除物我界线”,等于分割了本来属于一体的属性。

一一七

笙歌正沸时,便自拂然长往,见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译文】

当歌舞盛宴进入最高潮时,自己便悄然离开,像明智者一样在危险处猛回头;长夜深沉,而仍有人忙于应酬,实际上早已坠入无边痛苦之中,着实可笑。

一一八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境即是理境矣。

【译文】

天地间没有清风明月奇花异木,就不能成为生命勃勃的大自然了;人类生活没有感情、欲望和爱好,就不是正常真实的人了。只要以我为主体来主宰操纵外物,而不是外物来操纵我,那么一切嗜好欲望都是天赐的机趣,世俗之地也变成理想境界。

一一九

人生在世,太闲则杂念横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译文】

人活在世上,太清闲的话就会生出许多欲望杂念,太忙的话又会让人负累而丧失本真的天性。所以贤明智者既不能不抱忧心忠诚之志,也不能不亲近自然寻求生活的真趣真味。

一二○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和气,随地有春风矣。

【译文】

大自然的寒冬炎夏容易躲避,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却难以消解;人世间的炎凉即便能够消除,可积存于心的恩怨爱憎却不易免除。如果能化解心中的嗔痴那么就能和气满抱,到处洋溢出温馨和惠的生机。

一二一

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一毫不落世窠臼,便是一在世出世法也。

【译文】

世间人情冷暖无常,但我们不应为此喜怒;生活中有苦也有甜,我们并不为此而高兴或厌恶。若如此一丝一毫也不会被尘俗制约局限,这就是出世入世的大方法大境界。

一二二

非盘根错节,何以别攻木之利器;非贯石饮羽,何以明射虎之精诚;非颠沛横逆,何以验操守之坚定。

【译文】

要是没有盘根错节,那么怎能鉴别刀斧是否锐利,要是箭矢没有射穿山岩,那么怎能明见射杀老虎的精诚意愿;要是没有经受过动荡漂泊、艰苦逆境的生活历练,怎能检验一个人品德志节是否坚贞不移。

一二三

恣口体,极耳目,与物矍铄,人谓乐而苦莫大焉;隳形骸,泯心智,不与物伍,人谓苦而乐莫至焉。是以乐苦者苦日深,苦乐者乐日化。

【译文】

放纵饮食淫欲,沉浸于歌舞升平,物欲繁华之中,人们都认为这是快乐,其实是一种莫大的痛苦;收敛劳作,孜孜用功,消除自己追求物欲的心念,不竞欲逐利,人们认为这是痛苦,其实乃一种莫大的快乐。因此,追求快乐其实痛苦的人,痛苦一天天愈加痛苦,以苦为乐的人,痛苦反而愈来愈少,快乐一天天增长。

一二四

拖泥带水之累,祸根在一恋字;随方逐圆之妙,便宜在一耐字。

【译文】

做事拖沓行动迟缓,病根是摆脱不了一个“恋”字,处理事务按规律办事,能够随机应变,是因为领悟了一个“耐”字,于顺应自然中得到了好处。

一二五

师古不师今,舍举世共趋之辙;依法不依人,遵时豪耻问之途。

【译文】

师法古代而不以现实现事为师,这个泥古不化走老路的毛病是天下士子的通病,应当舍弃;以天地间的自然法理为依据而不以人言为标准,这是正确无疑的,我们应以此为正道,敢于打破权威俯下身来问个究竟。

一二六

求见知于人世易,求真知于自己难;求粉饰于耳目易,求无愧于隐微难。

【译文】

人活于世求得显赫名声容易,但要自己探索真理、获得真知就难;想要荣誉炫目耀眼很容易,但要使内心无愧就难。

一二七

口里圣贤,心中戈剑,劝人而不劝己,名为挂榜修行;独慎衾影、阴惜分寸,竟处而复竟时,才是有根学问。

【译文】

满口仁义道德,心中却是充满杀机,劝人向善而自己却不行善,这都是些挂榜修行名不符实的把戏;只有克自审慎、爱惜时光,不断地要求自己从现实眼前做起,这才是一门扎扎实实的学问。

一二八

铅刀只有一割能,莫认偶尔之效,辄寄调鼎之责;干将不便如锥用,勿以暂时之拙,全没倚天之才。

【译文】

有些人像把钝刀一般虽有切割的能力,但千万不要把偶尔的作用当做了不起,就委以宰相一样重大的责任;干将在小事情上还不如一孔锥有用,不要因为有时显出愚拙的样子,以此否定其才干,埋没掉他顶天立地的雄才大略。

一二九

遇艳艾于密室,见遗金于旷郊,甚于两块试金石;受眉睫之横逆,闻萧墙之谗诟,即是他山攻玉砂。

【译文】

在密室里遇见美艳的女人,在荒郊野外拾到遗失的金子,这两件事是考验一个人品行道德是否高尚的试金石;遭遇紧迫到来的祸乱逆端,受到小人背地里的诬陷,这反而可以修养你的心性,成就你的美德。

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