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情世故一本通
3137400000095

第95章 完美家庭,家和才能万事兴(5)

我愿意将我的倾诉变成文字,再送给那些爱着父母和永远不能够爱父母的人。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爱父母是我们的福气。

看过这篇文章后,许多人马上想起的就是已经渐渐年迈的父母,往昔浮现眼前。父母的疼爱、关心点滴而来。温暖之余,也不禁计算着到底还会有多少时间让我们去孝顺、去关爱。母爱如河,教会我们细腻、含蓄的情感和感性人生;父爱如山,教会我们坚强、勇敢的品德和理性人生。不要让繁忙的生活成为我们忽略父母亲的借口,切勿当回首时,只能留下无尽的悔。到那时,或许我们已经没有机会爱他们了。

季羡林老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赋得永久的悔》,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内心深处,仍深深地感受着那永难弥补的苦痛: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周国平曾说过,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若没有了父母,他就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有一种痛,永远无法弥补;有一种伤口,永远无法愈合。从现在起,好好爱我们的父母吧!能够爱他们,是我们的福气!

(第三节)承担责任,做最好的父母

当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间,每一个父母都明白了责任的重大。怎样做最好的父母?这是一道为人父母必须面对却又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其实,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让我们跟随孩子的成长,填写一份高分的答卷,在爱与欢乐中与孩子一起进步……

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说得非常有道理。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任老师,应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教育,及时纠正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气,让他们养成许多优秀品质。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父母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了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推动世界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而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子女教育、注重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传统。孟母择邻,成就孟子伟大的一生,孟母良苦用心的施教方法也成为育人的千古典范。为人父母,首先要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孩子,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才会让孩子顺利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共亲手审批了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发现,“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每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可见,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暴力的种子,也可以在他的心里撒上爱的种子。当孩子带着一颗单纯的透明的心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他们对父母有着一种天然的完全的信任,父母说那是花鸟、树木;他们就会认为那就是花鸟、树木,父母说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他们就会认为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如果父母将黑的说成白的,将红的说成绿的,他们也会毫不怀疑地认为那黑的是白的,那红的是绿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父母说什么,他们会信什么。在这个阶段,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们对父母所给予的信息是反映式的,父母的生活态度和言行举止,父母的心理和人格,就是孩子向这个社会学习的最好教材,就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面镜子。

时代发展到今天,给每一个为人父、为人母的家长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人父母首先要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孩子,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母亲每天都在帮年迈的奶奶洗脚,孩子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当母亲正准备自己洗脚时,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帮母亲端来了一盆热腾腾的水”。相信大家对中央电视台的这条公益广告都不会陌生。但很遗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拥有更多的相反例证。

某机关大门前是一条宽阔的主要街道,街道正中是禁止通行的“双黄线”,而往两边不远处都有一横穿马路的地下通道。为了到马路对面的公园或体育广场去玩耍、去运动,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家长为了少走几步路,手牵着孩子横穿马路的“双黄线”。周末,笔者在该机关大门口“蹲”了半个小时的“点”,看到一位7岁左右的小女孩要求父母亲与她一起从旁边的地下通道横穿马路,但其父亲硬拉着孩子要横穿马路,孩子说:“这样不安全,老师不让这样过马路,要走地下通道。”但父亲轻描淡写地对孩子说:“没关系,有爸爸保护你。”在此后的半个小时内,10多对父母带着孩子穿过了马路,但从地下通道绕过去的只有一对!

“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叶圣陶曾告诫教育者们的一句话,其实,用在家庭教育中也一样适合。无声的“身教”往往胜过有声的“言教”。学校教育孩子过马路时要走地下通道或“斑马线”,说上10遍、20遍,也比不上家长带孩子横穿一次马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很多优秀品质的养成,都与家长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若不注意培养自身的修养,则很容易把不良习气传给孩子,在“白纸”上留下污点。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人父母者也得谨言慎行,当好自己孩子的老师。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品行不良的孩子,心理扭曲的父母,很容易使孩子失去辨别美与丑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在孩子的幼年给孩子奠定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将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一生是否会过得美好和幸福。

注重品德,先教孩子学做人

谈到父母教育孩子,有些人不禁要问,教育孩子什么好呢?先让我们看看美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吧!

美国一家媒体曾刊登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这12条基本法则是: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四何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从这12条基本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注重于道德、品德、思想和理想。这也是与我国许多家庭与家庭教育方面的区别所在。而在我国,所谓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延伸。做父母(家长)的几乎把全部心思、精力,包括财力都用在子女的学习辅导上、提高学习成绩上,以期考出高分,考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和出国留学,以及成名、成家等等。其他内容,诸如如何做人,包括诚实、勤劳,如何做家务,如何做到生活自理、生活自立……统统“靠边站”。于是,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仅仅只是学习好,其他方面则全部“不合格”;有的孩子光会“死读书”,其他方面则一问三不知;有的孩子甚至暴露出极端的自私、狂妄、贪婪、毫无爱心等等缺点和道德滑坡的倾向。诸如此类,无疑是我国一些家庭在家庭教育中只重“分数”所造成的后果。

一个炎热的周末,公交车上人很多,路过一站点,上来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颤颤巍巍地抓着吊环。老人身旁一位坐着的小姑娘,叫了一声:“老爷爷,您来……”“坐”字还未出口,就被邻座的妈妈一句“你傻了不是”给呵斥回去了,小姑娘涨红了脸,尴尬地低下了头……

某日,路过一幼儿园,听到一对母子这样的对话:“妈妈,今天小明打了我一拳。”“那你踢他一脚啊。”“我没有。”“窝囊废,你为什么不打他。”“我怕打坏他。”“你怕什么,打坏他,妈妈给他赔钱,真没出息,以后谁欺负你,你就狠狠打他。”“好。”

这两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禁让人深深担忧,难道家长教育孩子要这样教育吗?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曾播放过陈章良博士答记者问——他是怎样走上成才之路的?陈章良首先说:“我并不聪明过人。”他说,他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很能吃苦、勤奋、有志气,而这些做人的良好品质是来自幼年时期家庭的影响。小时候,他常听母亲说:“我们人穷志不短,穷要穷得有志气、有骨气。”他说:“这是家庭留给我的唯一财产。”陈章良从小跟随父亲下海打鱼,在回顾他的成长过程时他还曾说:“童年时的劳动给了我许多、许多……”所以,他之所以走上成才之路,得益于从小家庭对他在做人方面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二十多年前,轰动京城的某学校学习上的尖子学生冯大兴,在即将出国深造的前夕却因犯了盗窃杀人罪而被判处死刑,有人惋惜,有人不解。诚然,当时这是个很极端、很个别的事例,但现在,聪明过人、学习优异的青年走上社会后犯罪的不是个别现象。这类事情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是非常沉重而深刻的。有人在将人的培养比喻为一种特殊产品的生产时说:“身体不好是残品,智力不佳是次品,而品德不好则会成为危险品。”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学的延续和延伸,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即从德、智、体、劳各方面加以引导、启迪、培养、教育,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长。但愿我们能从“老美”家教12法则中受到启迪,走出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让我们的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得到健康成长。

爱心常伴,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父母爱孩子是人之常情,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孩子的成长受父母的影响,这是人人皆知的常理。所以,应该让孩子在爱的鼓励中健康成长。

许多年前,有一个叫约翰·霍普金的教授给他教的毕业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2岁到16岁之间的男孩,调查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然后预测出他们的未来。

那些学生运用社会统计学知识,设计了问题,跟男孩们进行了交谈,分析了各种数据,最后得出结论:那些男孩中有90%的人将有一段在监狱服刑的经历。

25年后,教授给另一批学生也布置了一个作业:检验25年前的预测是否正确。学生们又来到贫民窟。以前的男孩,都已经长大成人。有的还在那里住着,有的搬走了,还有的已经去世了。但最终,学生们还是与原来的200个男孩中的180个取得了联系。他们发现其中只有4人曾经进过监狱。

为什么那些男孩住在犯罪多发的地方却有这么好的成长记录呢?研究人员感到很纳闷,也很吃惊。后来,他们被告知:有一个老师当年教过那些孩子……

通过进一步调查,他们发现75%的孩子都是由一个妇女教过的,研究人员在一个“退休教师之家”找到了那个妇女。

究竟那个妇女是怎样把良好的影响带给那些孩子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孩子还记着那个妇女?研究人员迫切地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不知道,”妇女说,“我真的回答不了你们。”她回想起多年前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情景,脸上浮起了笑容,自言自语地说:“我只是很爱那些孩子……”

爱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证明了爱的力量。但是,现在许多家庭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国内最近有份调查表明,当今孩子的最大心愿和要求,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有将近八成的答案竟是惊人的相同,他们对吃、穿、玩、用的东西都并不很在意,而普遍重视的却是精神生活和家庭气氛。由此可见,今天的孩子对精神的需求比对物质的需求更强烈。然而,我国孩子的精神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