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情世故一本通
3137400000075

第75章 讲究手段,办事求人要有方法(4)

年小姐到派出所去开证明,领结婚证书,刚好所长值班,就一边开证明,一边与年小姐话家常。看到年小姐姓年,所长问道:“你这姓很少啊!”年小姐无心闲扯,答道:“唔。”所长接着说:“县长也姓年,那你和他是亲戚了。”年小姐又未置可否,因为她没有心思与他闲扯,只等所长开完证明她就要走。但所长进一步推理说:“县长没有女儿,那你一定是他的侄女了。恭喜你,年小姐。”所长十分利落地把证明开完,又热情地把年小姐送了出去。

经所长之口,县长侄女结婚的消息,在县城很快传播开来。

年小姐回到单位,领导马上找她,说:“你是年县长的侄女,为什么不早说?现在的年轻人像你这样的实在很少,不错,不错。”接着又说:“考虑到你一贯工作认真、负责,因此,决定替你换一个工作,调你到局里办公室,调令不久就会下来,好好干吧,小年,前途无量啊!”

没有多久,房管局的副局长亲自找到年小姐,说:“对不起,年小姐,我们的工作实在太忙,要房子的太多,所以没有及早替你办好。我们讨论、研究了很久,现在没有很好的房子。只有江边新建的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你看合意的话……这是房子的钥匙,年县长那里还望小姐以后多多美言几句。”说罢起身告辞。

年小姐真是喜出望外,工作已经调动了,房子又解决了,真是双喜临门。看来,这县长的面子可真大!

有了房子,年小姐的婚事如期举行,参加的人很多。除了亲戚,还有各局室、各部门的负责人,他们拿着礼品,早早地来了。因为他们想:县长的侄女结婚,县长肯定会参加。他们当然不愿放弃一个当面向县长讨好的机会。自然,礼品就相当丰厚了。

不过,等待像上文中这样的“误会”有点太消极,而单纯的“说谎”又有被捅破的风险。但真正的高手是决不会蛮干的,他们会在99%的“谎言”中加上1%的“真实”,制造这种“真实”的“谎言”,就不由得你不信了!

汉桓帝时,宦官张让权倾朝野。张让有个奴仆为他管家,扶风郡的富人孟陀使尽钱财结交这个奴仆。奴仆很感激孟陀,问他有什么要求,愿为他促成。孟陀说:“只希望你们一班人迎拜我一次。”那时,去求见张让的公卿大夫很多,车马每每堵满门前。孟陀有一天去谒见张让,被堵住前行不得。那个管家的奴仆远远看见,便率领家奴到路上去迎拜,与他同乘一车进宅。当时,宾客们非常惊讶,以为张让很看重孟陀,于是便争着去贿赂他。很快,孟陀便积聚了好几万钱财。

孟陀并没有真正交结上张让,但是,通过管家奴仆等人的迎拜,其造成的假相已达到了目的,眼见为实,此便是孟陀用心之所在。

借用假象,麻痹对手好办事

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总是看重那些表面的、公开的东西,而假象则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许多人由于戒备疏忽、松懈之故,思想麻痹,斗志涣散,指挥不力,协调不好,反应迟钝,而造成战斗力削弱。因此,作为办事高手,要能“乘疏击懈”,要出其不意地在这种时机向敌人发起猛攻,使敌人措手不及,神志混乱,失去抵抗能力。但在一般情况下,敌人不会麻痹松懈,因此,在发起猛攻之前,往往要通过“假阳行阴”来迷惑敌人,使敌人麻痹,使自己养精蓄锐。“阳”是公开、暴露,“阴”是伪装、隐蔽。“假阳行阴”就是用公开的行动来掩护隐蔽的企图和行为。

举例来说,人们十分迷信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他们的内心中,有着一种对既定事实的认同,一旦事物表现出那些让人觉得理所当然的景象,他们就会毫不怀疑。一个典型的事例是,美国导演阿伦·芬特偷偷地抢拍的镜头已在电视上流行数十年了,它的摄制过程就是依靠了正统性权力对不分性别、文化和背景的人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在几年前放映过的一个片断里,芬特把特拉华州封闭了一个半小时。怎样干的?其实,他只不过是在一条主要高速公路上放了一个大牌子,牌子上简单地写道“特拉华州封锁了”。

一串又一串汽车停了下来,驶离公路。莫名其妙的司机们出了车,来到芬特面前。而芬特这时正站在牌子下面,用潜藏的电影摄影机记录着这一事件,司机们异口同声地说:“喂!特拉华州发生什么事了?”

芬特只是用手指一下牌子道:“看牌子吧!”

司机们皱起眉头,搔搔脑袋,然后抿着下嘴唇,其中一位问:“你估计什么时候重新开放?我住在那儿,我的家在那儿。”

与这个著名导演相比,安禄山也是一个擅用假象办事的阴谋家。据说,安禄山在发起攻击之前,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来施行“假阳行阴”的计策。

安禄山的“假阳”就是故意装出憨直、诚笃的样子,赢得唐玄宗百般信任,对他毫不防备。公元743年,安禄山已任平卢节度使,入朝时,玄宗常常接见他,并对他特别优待。可没想到,他竟乘机上奏说:“去年营州一带昆虫大嚼庄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否则,请赶快把虫驱散。’下臣祝告完毕,当即有大批大批的鸟儿从北下来,昆虫无不毙命。这件事说明,只要为臣的效忠,老天必然保佑。您应该把它写到史书上去。”

如此谎言,本十分可笑,但由于安禄山善于逢迎,玄宗竟信以为真,并更加认为他憨直诚笃。

还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在与自己的竞争对手相斗时,绝不说对方一句坏话。当面不说,背后也不说,不只不说坏话,而且还尽说好话,并在上司面前替对手说好话。因此,对手在失败之后可能始终都蒙在鼓里,而看不出在他甜言蜜语掩盖之下的“黑心”。

贾充是魏晋时期司马氏家族的心腹,当年,司马昭发动政变时,就是他指使人杀掉了魏国皇帝曹髦。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称帝以后,对他格外宠爱,授予他尚书、车骑将军等高官显位。贾充则对上献媚邀宠,厚脸讨好巴结,对下拉帮结伙,对不肯服从自己之人打击陷害,朝野的正直人士对他无不十分厌恶。

侍中任恺有治国之才,日理万机,有条不紊,而且秉性忠正,以社稷为己任,深为司马炎所赏识和器重,遇有军国要事,经常同他商量。任恺对贾充十分反感,这使贾充很是不安,因为侍中这个官职虽然不大,却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可以直接向皇帝反映大臣的善恶、朝政的得失。贾充总担心任恺会在皇帝面前揭露他的真面目,便想将任恺从皇帝身边挤走。

可是,司马炎对任恺十分敬重,说他的坏话必然不信,怎么才能够做到既不像是攻击任恺,又能将他调离皇帝身边呢?贾充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推荐任恺去给太子当老师。按照封建朝廷的制度,太子的老师不许过问朝政,只能留在东宫陪太子读书,而太子司马衷是个白痴,根本不可能接受任何教育,给他当老师肯定是劳而无功。这样一来,即使任恺离开了皇帝,还会使他因为教育失败而失去司马炎的信任。于是,贾充便向司马炎极力夸赞任恺如何忠贞正直,如何才学过人,是给太子当老师的最佳人选。司马炎倒是接受了这个建议,任命任恺为太子少傅,但原来所任侍中一职,依旧保存不动。贾充枉费心机,懊恼不已。

但贾充不肯善罢甘休,他的同伙又给他出主意说:“让任恺去干选拔官吏的差使吧,这件事情工作繁重,需要经常去全国各地巡视,就不可能留在皇帝身边了。而且所选之人,三教九流,龙鱼混杂,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想挑他的毛病也容易得很。”于是,贾充故伎重演,又一次在司马炎面前称赞任恺如何如何地公正无私,如何如何地知人善任,为朝廷选拔官吏之事由他主持最为合适。这一回司马炎觉得贾充说得有理,便任命任恺为吏部尚书。

毫无疑问,任恺当吏部尚书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接近皇帝的机会也少了。于是,贾充便整天在司马炎身边伺机诽谤,造谣诬陷,终于使任恺丢掉了官职。

借梯上楼,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

俗话说得好:“好风凭借力。”一个人要想办事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外,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应用这种方法获得成功的策略称为“借梯上楼”法。

对于想获得成功的人来说,这里的“梯”指的是他人的能力,如名人、亲戚、朋友、同学等的地位、名望、财富或权力,而“楼”则是指你要获得的某种较为理想的目标。

一般来说,无论引荐者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对你的成功有所帮助,他就是你登上高山的好梯子,他的威信和影响对你都有用处。一般人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可靠、信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来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透视现象可以帮助你步向成功。

引荐者的名度越高,你就越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上司的赏识。唯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你的事业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否则,你就会被埋没,而枉有一身能耐。

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人们所处机构的层次不同,便严重影响了社会对自身的评估。处于声望较低机构中的人,尽管其才能或成果是一流的,却往往不能得到施展和承认;而相反,在声望较高的机构中工作的人,可能其才能或成果是二流的,甚至是三四流的,但却容易人尽其才,被承认的机会相对要多得多。美国著名科学家杰里加斯顿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波顿效应”。

在“波顿效应”的阴影下,古今中外,不知埋没了多少优秀人才。英国的地质学之父史密斯,是生物地层学的创始人。他原是个标尺工出身的工程师。他编绘的“英国地层表”被埋没了20年之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认为他是个出身卑贱、无人知晓的测绘人员。我国陆家羲的数学论文在国内一直不能发表,这与他只不过是包头市九中的一个普通教师有着极大的关系。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出“波顿效应”的阴影,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成果得到承认呢?寻求权威、名人。因为他们身居上层,任居高位,因此,他们的举荐、提携颇具分量。

可是,如何得到权威、名人的举荐、提携呢?自古以来,就有伯乐识千里马之说。从古至今,众多的“千里马”都是得益于众多的“伯乐”而得以奔腾万里的。

1929年的一天,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应几位朋友之邀,去参观在北京举办的一个画展。

宽敞的大厅里,尽是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由于不少作画者墨守成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陈旧,毫无新意。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忽然,一幅挂在角落里的画引起了徐悲鸿的注意。他仔细端详品味着画面上那对虾,只见它体态透明,须尾舒展,生动逼真,笔法娴熟。这位观赏过许多艺术珍品的画坛大师立刻意识到,他发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当他得知此画的作者竟是一位年逾六旬、木匠出身的老头儿时,不由得感叹一声:“我为这个怀才不遇的人感到惋惜,真没想到,在角落里还藏着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啊!”这位国画大师就是齐白石。

几天后,徐悲鸿就聘请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并亲自乘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一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辑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从此,画坛又添一星。

萨洛蒙·安德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著名探险家,为了得到北极圈内有关的科学数据,填补地图上的空白,他组织了一次北极探险。

1895年,经过周密计算和安排,安德烈在瑞典科学院正式提出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在此之前,安德烈曾在美国学习了有关航空学的全部理论,并且制造过由气球而发展起来的飞艇,有关飞行试验在美国和欧洲曾引起轰动。计划虽已拟好,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经费问题,由于人们对此不信任和不关心,因此,也就很少有人提供经费。没有钱,一切都无从说起。

安德烈整天奔波,挨家挨户去找那些大富豪和大企业家,但有谁愿意投资一项与己毫无关系的事业呢?又有谁愿意投资一项也许没有任何成功机会的冒险事业呢?安德烈每天总是失望而归。

经过很长时间的奔波,总算有一位好心而开明的大企业家表示愿意提供赞助,他甚至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费用,同时,他还向安德烈提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希望这项冒险计划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是不是削弱了这次探险的意义呢?

安德烈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两人经过商量,决定让安德烈继续去募捐,扩大影响。但是,尽管安德烈想尽办法,人们的反应仍然很冷淡。安德烈非常着急,情急生智,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探险计划写成一篇极其详细严谨的论文,用大量证据论证了这项计划的可行性及其意义,然后,他请那位开明的企业家想方设法把这份文章呈献给国王。

经过很多周折,国王终于见到了这篇文章,他对这个大胆的计划感到很新奇,于是召见了安德烈,并询问有关探险的一些具体情况。两个人谈得很投机,最后,安德烈要求国王象征性地提供一些小小的赞助,国王慨然应允。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新闻界对国王关注此事予以报道。既然国王都对这件事感兴趣,那么,许多名流、富豪也都跟着对探险一事纷纷予以关心,捐赠了大笔费用。此外,许多普通民众也因此开始对这项计划感兴趣了,大家都明白了探险的意义。安德烈的事业终于不再是他一个人苦苦奔波的事业,而是变成了一项公众的事业。安德烈终于成功了!

巧借他人的力量和威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种韬略。安德烈正是借助国王的力量,才使自己的探险之旅取得了成功。

利用爱心,借完同情再借爱

同情和爱心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现今社会,这些也都成了借力者赖以成事的武器。

你有没有与人谈话时,对方突然哭起来的经验?这是你的不幸。想想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的事?当你和先生、太太、子女为某件事争论不休,你占据了情、理、法而让对方毫无辩解余地,对方突然泪流满面求你饶恕时,你怎么办?你会想:“好啊,这会儿你无话可说,任凭我处置了吧!”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大多数的人会说:“噢,对不起,别哭嘛,我不是故意的,或许我火气大了些。”甚至更进一步道:“别哭了,我答应你就是了,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钱在桌子上,自己拿去买东西吧!”

不仅仅是女人的眼泪,男人的眼泪有时比女人的更有用。这是因为一般人都相信“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一旦哭起鼻子来,那一定会使在场的人丢盔弃甲而逃。

日本国会有一次在讨论政治伦理问题时,中曾根首相为了征询田中角荣的意见而和他会晤。在谈话中,田中前首相感叹地说:“我听孙子说,在学校,同学们都讥笑他,所以不想上学了。我心里很难过,爷爷的错误竟要孩子来承担。”说罢,己是泪流满面。

中曾根首相看了,不禁也热泪盈眶,并立刻告诉田中角荣:“我们必须在政治与伦理间订立规范。”

后来,敏感人士认为,中曾根首相被田中角荣的眼泪蒙骗了。以下还有一则相关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