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情世故一本通
3137400000025

第25章 适度一点,为人处世不要做得太绝(1)

为人处世不要做得太绝,任何事都要学会留三分余地。正所谓“过犹不及”,你给别人留了三分余地,别人就会给你留七分余地。

(第一节)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是一种处世智慧

适当地留有余地不但能使自己容易把事办成,还可以使对方心存感激,甚至可以化敌为友。可见,不把事情做绝是一种很高的处世智慧。

避免极端,做人做事不要太绝对

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颗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会割伤使用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币具有它的两面性一样。这就告诫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要太绝对,要给自己和他人留有余地。

民间俗话说得好,“内距宜小不宜大,切忌雕刻是减法”“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瘠薄难厚加”。雕刻如此,做衣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不把事情做绝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是一份情怀。

铺筑路面,每到一定的距离,便要留下“余地”,以免路面发生膨胀;建筑楼群,要留有一些空地给绿树,给阳光,给花草,给空气;书面的“留白”,是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蓄表扬,是给人留下继续进取的余地;保护隐私,是给心灵留一份隐秘的田地;保守批评,是给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而如何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使之有空间、有时间让人去领悟、去思索、去创新,这不仅是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美德。

三国时期,蜀军大举南征,孔明问马谡怎样才能平定南蛮造反。马谡说蛮人反复无常,必须令其心服才行。孔明觉得这话很有道理。诸葛亮七次生擒孟获,最后却又放了他。有人会说,他真傻,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抓到了他,最后却“放虎归山”!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觉得他并不傻。诸葛亮不仅给自己留下了余地,同时也给了孟获一条退路。深谙用人之道的孔明知道,要想让一个人才心甘情愿地为国效力,就要让他心悦诚服地降服。果然,在第八次擒住孟获后,他终于甘心归降。当最后一次诸葛亮要放孟获回去时,孟获便不肯走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返矣。”这样一来,不但南中叛乱被很快平定,而且诸葛亮不留一兵一卒,南中社会仍能保持安定。更有意思的是,孟获其人在后来也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孟获手下的一些将领还参加了诸葛亮领导的北伐,为诸葛亮留下了一段传世的佳话。

对此,著名作家刘墉曾在他的书中写道:“人们往往惊异于太阳的热力,而脚下的大地却有着更令人惊奇的热量。天没暖,大地先暖,所以,许多花才能破冰雪绽放;人情不暖,内心先暖,所以,我们能够在尘世做一剂清流。”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往往能替别人考虑,因此,也时常为他人留下余地,也许他会因为这样而失去一些名利或财物,但他却获得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对方的感恩!

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太过理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生存于这个世界,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人生的价值、巨大的财富和美丽的容貌,还有更重要的家人、朋友和爱人。如果一个人总是过于理智地去处理他身边的每一件事,纵使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同时,他也会失去更为重要的。后者的价值显然是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的。因此,试着用感性一点的办法去对待身边的问题吧,这不会让你损失掉什么,相反,你甚至有可能会收获一份巨大的幸福!

留有余地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往往能决定成败。汪中求在《细节的魅力》中写道:“一心渴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迹,而甘于平淡,认真地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给自己和别人留有一分余地吧,不要总把事情做得太绝。

人生在世,不要试图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该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地去判断可能要发生的一些事情,以便能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急措施。

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不论是谁,都不应该仅凭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见,自以为是的为某件事做出决定。即便是某些自以为拥有科学头脑的人,也应该为自己留下一片余地,以供自己有回旋的可能。如若不然,就非常容易使别人抓住自己的把柄。

18世纪90年代的一天,在法国的一个小城儒里亚克,一块巨石从天而降,巨大的响声把居住在这里的加斯可尼人吓了一大跳。尤其令人惊异的是,这块石头把加斯可尼人教堂旁边的屋子砸了一个大窟窿。市民们都认为这块来历不明的怪石破坏了他们的宁静,他们以为这块石头可能还会飞上天去,为了防止它“逃走”,就给巨石凿了个洞,用铁链锁起来,然后把铁链锁在教堂门口的大圆柱上。

最后,市民们又通过决议,要写一封信给法国科学院,请求派科学家来研究这块怪石。儒里亚克市市长证实了市民们在信上所写的事实,并且还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同时还派专人把这封信送往巴黎。

当在巴黎的法国科学院里宣读儒里亚克的这封来信的时候,突然,在人群当中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有的人甚至笑得前仰后合,还有人连眼泪都笑出来了,有些科学家带着嘲笑的口气说:“哈哈,加斯可尼人是最爱吹牛皮的,今天他们向我们报告天上落下巨石,过几天他们还会来报告天上又掉下5吨牛奶,外加1000块美味的带血的牛排……”在笑够了之后,他们以科学院的名义做出了决定,对加斯可尼人的撒谎和儒里亚克市市长的愚蠢表示遗憾,同时号召所有有头脑的人,千万不要被这样荒诞不经的报告所迷惑。

后来,经过一些科学家们的认真而又谨慎的实地调查,最终确认那的确是一块从太空中掉下来的陨石碎块。

对于这样的事情,到底谁更有科学头脑,谁更愚蠢、可笑呢?历史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公正的答案。

那些不给自己留有余地的人在嘲笑够了别人之后,岂知也把自己的短见暴露给了别人——在伸手打了别人耳光的同时,也打了自己的耳光。

世上的事情总会有那么一点意外,要学会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去容纳这些所谓的“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去液体而溢流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做事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这样,就能够使自己有回旋的机会。

总的来说,我们不论是说话还是办事,都要做到留有余地,千万不要把事情做绝,这样,自己才会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收放自如,以便日后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同时,也要懂得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论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要把别人往绝路上推。如果能够做到如此,那么,事情的结果对双方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米妮太太发现有3个人在后院里东张西望,于是,她便毫不犹豫地拨通了报警电话,就在小偷被押上警车的一瞬间,米妮太太发现他们都还是孩子,最小的仅有14岁!他们本应该被判半年监禁,但米妮太太认为不该将他们关进监狱,便向法官求情:“法官大人,我请求您,让他们为我做半年的劳动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吧。”

经过米妮太太的再三请求,法官最后终于答应了她。米妮太太把他们领到了自己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地对待他们,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还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半年后,3个孩子不仅学会了各种技能,而且个个身强体壮,他们已不愿离开米妮太太了。米妮太太说:“你们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而不是待在这儿,记住,孩子们,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吃饭。”

许多年后,3个孩子中一个成了一家工厂的主人,一个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个则成了大学教授。每年的春天,他们都会从不同的地方赶来,与米妮太太相聚在一起。

《菜根谭》里说“路留一步,味让三分”,就是告诉我们: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要给人留有余地,多为他人想想,这是一种美德,是每个人都要遵循的美德。

留有余地,才能做到进退自如

“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这句老话所说的就是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留出一定的余地,以备不时之需。在这个充满风险、充满挑战的社会里,我们的生活、职业、娱乐、思维方式都将发生很大变化。要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好地生存下去,那么,做事就必须要留有余地。其实,每个人在给他人留有余地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余地。

1做事一定要有长远打算

春秋时期,冯谖是齐国孟尝君门下的一个食客,很懂得深谋远虑。一天,孟尝君命他到自己的封地薛去收税款。冯谖出发之前问孟尝君:“收了税款之后要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回答道:“看看家里缺什么随便带点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地以后,对于能够交得起税款的人就让其交,交不起税款的人就当场免去了他的税,借据也当场烧掉。老百姓非常高兴,齐呼“孟尝君万岁”,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效忠孟尝君。冯谖回来以后,把事情的经过向孟尝君如实禀报,并告诉孟尝君,他收回来的是老百姓的心,比税款要高贵得多,希望孟尝君不要生气。孟尝君听了冯谖的话尽管十分的气愤,然而木已成舟,也只好作罢。

一年之后,孟尝君被齐王罢免了职务,满怀失意地回到薛地。令孟尝君惊讶又感动的是,薛地的老百姓竟然夹道欢迎他回来,这使孟尝君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抚慰。他最后终于明白了当初冯谖的举动是多么的充满智慧。因此,他把冯谖叫到跟前,想好好地赞扬他一番。冯谖说:“公子,不要高兴得太早。现在,薛地已经成了你的根据地,然而这远远不够。俗语说‘狡兔三窟’才能保全性命。公子现在只有一个巢穴,应该尽快挖掘出另外两个方可称得为上策。”

据说,那些狡猾的兔子总会准备三个洞窝。如果其中一个洞中发生危险,那么它就立即栖身到另外的洞里去,这样它才能够活更长的时间。冯谖意在劝孟尝君做事时多准备几种方案,以防有意外不测。孟尝君深深地感觉到冯谖说得有理,因此,就派他去办这件事。

冯谖遂晋见了魏惠王,冯谖首先将孟尝君大肆吹嘘了一番:“如此杰出的人物,如果哪个国家能重用他,一定能够马上繁荣起来。”魏惠王相信了冯谖的话,决定任命孟尝君做大将军。齐王听到消息后,觉得不能让人才落到别国人的手里,便马上派使者把孟尝君重新请回来,任命他做宰相。

同时,冯谖还劝孟尝君:“现在,请齐王把他祖先的宗庙建到薛地。”宗庙建好了之后,冯谖高兴地对孟尝君说:“公子现在拥有齐、魏、薛三个根据地,可以高枕无忧了。”后来,孟尝君果然一生都过着十分安定的生活。

冯谖替孟尝君所提出的“狡兔三窟”之策,其实际上就是为孟尝君留了一条后路,也就是为孟尝君预留了余地。结果,孟尝君失势,但仍然可以退居封邑,从而保住自己的财产性命。

冯谖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长远打算,要做到未雨绸缪。人们常说“有时常思无时”“有备无患”,指的是这样的道理。我们仔细地想一想,你是否为自己的将来做过一些准备呢?如果你什么也不去做,只是一味地担忧、抱怨的话,那么,可悲的命运就自然会降临到你的头上。相反,如果你一直在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做准备,做长远的打算,那么,你就不会为以后的生活而感到害怕了,因为你早已经准备好了应对的方法。

未来的社会并不是没有机遇,也不是机遇变少了,而是人们对生活的品位提高了。过去,我们提倡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但现在社会已经需要我们“干一行,爱两行,学三行”了。因此,只有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著名生理学家弗里奇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你准备好了吗?当你选择了一条路的时候,你是否还在为第二条路、第三条路做准备?

2给别人留有余地等于给自己留余地

清末时期的重臣曾国藩是一位十分善于包容别人的人。他主张为人处世要“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要多为对方留出一点儿余地。

对于身处庙堂高位的曾国藩来说,其周围趋炎附势之徒一定不会少,也不乏热衷于宦途却又故作清高的所谓“大儒”。然而,曾国藩却依然将他们接纳下来,倍加礼遇。

当时,许多人都对曾国藩的如此举动感到十分的不理解,其中,便有一个叫李鸿裔的年轻人。虽然他多次向曾国藩谏言,但曾国藩却依然如故,并不多加解释。一日,李鸿裔在曾国藩的文案上看到一名大儒写的一篇文章《不动心说》,文中为了标榜自己的清高,写了这么两句:“将吾置于二八佳人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动;又使吾置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利禄之心否乎?曰:不动。”李鸿裔为了讥讽这个言不由衷的大儒,信笔在文章的后面题道:“二八佳人侧,红蓝大顶旁,知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题罢便扬长而去。

在当晚,曾国藩就看到了这篇文章和李鸿裔所题的字,立刻命人将李鸿裔招来,说:“虽然这些人多为欺世盗名之徒,言行不能坦白如一,但他们之所以还能够获得丰厚的待遇,凭借的正是这些虚名。可是,你一定要揭露他们,使他们失去了衣食的来源,那么,他们对你的仇恨,绝不是言语之间就可以化解的。那么,这不是自取祸端么?”李鸿裔闻听此言之后不禁汗颜,终于明白了曾国藩如此做的意图,从此之后便开始注重“内敛”。

人的脚所踩过的地方,不过几寸大小,可是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时,很容易跌落于山崖之下;从碗口粗细的独木桥上过河时,常常会坠入河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脚的旁边已经没有了余地。人若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就必须使自己的脚底下宽阔一些。

对于喜欢“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年轻人来说,谨言慎行,多为对方留下一些余地,于为人处世是很重要的。余地是相互的,留给别人的同时,也留给了自己。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意思是说人们风光时,凡事要留下余地,否则,一旦身陷困境,想回头就难了。

做事时给他人留下余地,这样不只是为他们留下了余地,更为自己留下了余地。相反,如果我们做事不留余地,那么,以后遭灾的也许是我们自己。

每天上下班交通高峰时,公共汽车站总会出现混乱。车厢中间原本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先上车的人总是站在门口,却没有为后面的人留下余地,那么,不肯向里挪动一步,后面的人因为赶时间,紧抓车门,吃力地往里挤,结果,车门关不上,大家谁也走不了。如果前面的人多走一步,为后面的人留点余地,大家既可以很快地上车,也不会耽误时间,岂不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