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3136000000044

第44章 水污染防治与水质管理(1)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90%的输水河道是利用现有河道,水质保护任务艰巨。治污关系到东线工程的成败,治污自然也是东线工程的重中之重。自2002年东线工程开工以来,东线工程治污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李津成副主任用“壮士断腕”来形容东线工程的治污力度。

身为东线源头的江苏在治污工作方面更是身先士卒,全面开展工作,确保源头的一江清水。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得清醒地认识到治污工作的严峻性。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线路复杂,湖泊众多,在以后的建设运行中难免会受到水质污染的困扰。

因此,建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水质安全预警方案,加强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对东线工程的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东线治污

为落实朱镕基、温家宝同志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的有关指示,体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保证东线工程调水水质,江苏、山东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认真制定和严格实行治污责任制,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污染现状,采取综合措施,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截污、禁排、清污分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依法加强统一监督和组织协调,削减污染负荷,确保实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的水质标准。

一、东线治污工程措施

2004年10月,曾培炎副总理主持召开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措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促进淮河水污染治理及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列入淮河治污的东线治污项目在淮河流域治污“十五”计划中被优先安排实施,工业点源治理项目也被列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规划》,将结合淮河治污一并实施,进一步推动东线治污工作。

(一)调整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水质目标,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以确保南水北调调水沿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为基点,确定调水区域允许纳污量,分配到沿线各市(地)、县及各控制单元的河流入河排污口,并根据目标-总量-项目的相应关系,制定削减方案和计划,确定治污项目,提出保障措施。根据水质模型和设计参数,采用近10年的水文、水质监测资料,按控制单元、控制断面计算,整个供水沿线允许纳污量为COD10.04万吨/年。2008年南水北调调水沿线输入受纳水体的COD负荷量为21.61万吨/年,相比调水水质目标,仍高出COD11.57万吨/年。

(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高污染、低产出的不合理工业结构,是造成调水沿线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为尽快削减污染负荷,必须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清洁生产,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关、并、转、迁。为此,关闭向调水干线排污的2万吨及以下造纸厂,关闭向调水干线汇水河流排污的2万吨及以下草浆生产线。

另外,禁止在调水沿线兴建有污染的企业,在沿线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兴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二级保护区内禁止兴建、扩建化工、造纸、酿造、冶金等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

(三)落实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质安全

1.增建多座污水处理厂

主要城市污水处理厂到2003年底前已经增加脱磷、脱氮工艺。调水沿线城镇均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凡是属于城市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企业,其排放的工业废水达标后,必须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后实行污水资源化。图4-5为建设中的宿迁城南污水处理厂。

2.禁止向调水干线排污对向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汇水河流水体直接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均执行一级排放标准,未能做到稳定达标的一律“关、并、转、迁”。禁止企业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江水河流水体排放污水。

3.截污、清污分流

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部分河段采取截污、清污分流措施。

(四)加强调水沿线生态保护区建设,保护和改善调水沿线生态环境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和湖区划定生态保护和建设区域,通过改进施肥技术,改造灌溉设施等措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禽畜养殖场建立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工程;控制网箱养鱼,减少人工投饵对南四湖、东平湖营养物质的贡献;机动船只必须持有许可证方可进入湖区,严格限定机动船只在两湖的活动区域,进入湖区的机动船只必须有隔油、防污设施;在沿岸船民生活区建设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站,船只定期到处理站处理船上污水和垃圾;建设环湖堤外的199绿化工程,以及堤内的湿地净化与生态恢复工程;控制湖滨带餐饮业等单位的污染源;在调水沿线严格管理散装水泥、油码头,避免造成水质污染;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建设农业、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等。

(五)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强化监控手段

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贯彻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认真实施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制度。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沿线禁止建设新的有污染的项目。对按要求“关、并、转、迁”截污的企业,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按期完成。在调水沿线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在沿线28个断面设置自动监控装置及配套设施,其中包括调水线路入出山东境断面;东平湖和南四湖入出湖口断面;调水干线汇水河流的入湖口断面等。对调水沿线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污口设置自动监控装置,形成监控网络,由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统一调度管理。制定水质污染事故预警方案,建立污染防治快速反应体系,严格防止水质污染事件的发生。

二、东线工程治污管理

为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水质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监督管理:

一是成立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监督东线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监督检查治污规划的实施。

二是制定《南水北调东线水质保护条例》。依法保护调水水质,将南水北调东线水质保护目标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对城镇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线源污染及河湖养殖等内源污染的防治等,从法律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建立水质目标责任制,对超过排污总量、水质达不到目标的,利用法律和经济措施制约。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交通运输船舶多的情况,为防治船舶污染,同时制定《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航运管理条例》。

三是提高水质监测能力,健全水质监测站网。水质监测站网包括输水干线河道、调节湖泊和入干线河湖的一级支流河口等,同时对省界及重要水源地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

四是建立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由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污染问题比较敏感,为防止因调水水质污染而造成的危害,建立水质监测及预警预报系统,制定防范预案。一方面通过水质实时监控,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对部分地区出现的突发性污染,要建立应急处理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水污染危害,保证用水安全。

三、东线治污的宝贵经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能够顺利开展,与江苏、山东两省政府在环境管理上高度重视治污工作是分不开的。

一是组织得当、领导有力、责任落实。江苏省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环保监管、企业治理、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治污工作机制,明确了淮河流域治污领导小组统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工作。2007年,将东线治污工作纳入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山东省提出“要从加快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上来”,确定了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山东省建立和启动了治污工作问责制,省政府对水质达标、项目完成进度、投资落实等情况实行“每月调度一次,每季通报一次,每年考核一次”,其结果作为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是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贯彻落实力度较大。江苏省颁布了《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

《关于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决定》《江苏省内河船舶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江苏省印染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地方标准。山东省专门针对南水北调治污工作颁布了《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实施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还出台了《山东省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办法。2008年,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污水处理费每吨调整至1~1.2元,为下一步解决管网建设和污泥处置问题提供保障;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全部征收污水处理费并调整到每吨1元钱。

三是监督到位,执法严格。从2003年起,江苏省政府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治污工作进行检查,开展了“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活动,严肃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有效遏制污染物排放。江苏省建立治污工作纪检监察派驻监督机制,对治污工程中的征地拆迁、招标投标、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重点环节进行派驻监督。江苏省对考核断面实现每日监测一次,并建立月报制度。2007年,山东省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累计检查工业污染源802个(次)、城镇污水处理厂232座(次)、河流断面128个,追究了15个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山东省对考核断面实现每日例行监测两次,每月省级巡查两次,并建立了日报制度。

江苏、山东两省政府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自加压力,提高治污水平,充分发挥截污导流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生态效益,破解提高水质的难题。

(第二节)江苏治污之路

根据南水北调第三次建设委员会确定的最新建设目标,东线一期工程在2013年建成通水。按照工程规划,在向天津、山东正式通水时,干线水质要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的目标,江苏要实现Ⅲ类水的较好水质。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苏采取系列工程措施建设沿线的清水廊道,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得看到自身的不足,江苏治污离实现Ⅲ类水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治污开展情况

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围绕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保护和建设调水沿线“清水走廊”的目标,江苏省树立环保优先的发201展理念,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水质大幅度改善,主要污染物呈现下降的良好态势。

(一)按照沿线环境容量,严把新建项目审批关

江苏省提高苏北地区化工行业准入门槛,并将新建项目安排到工业区,集中处理污染物,同时加快治理老项目,逐步实施搬迁。

(二)改革污水处理的建设管理体制

为适应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需要,江苏省加快污水处理费调整和污水处理厂改制工作。目前,调水沿线所有地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均已提高到每吨0.8元至1.0元,以解决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和配套管网建设资金问题。沿线市县大多采取BOT、TOT、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和运营城市污水处理厂,并对已建成污水处理厂进行改制,逐步实现污水处理的社会化、企业化和市场化。

(三)治理航运污染,加大沿线环境整治力度

江苏省实施京杭大运河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淘汰水泥船0.4万艘,拆改挂桨机船2.4万艘。江苏省在京杭大运河段建成17座船舶垃圾收集站和43座污(油)水回收站,并在苏北沿线主要城市建设水上服务区。

(四)实施截污导流工程,建设清水廊道

江苏省在水源及输水沿线5个地市,分别建设截污导流工程,将处理达标后的中水,利用管道、渠道导入长江或入海,实现输水干线的“清污分流”,并计划在入江和入海口建设人工湿地。

为避免污水处理厂尾水就近排入输水线,江苏在兴建污水处理厂的同时,配套建设相关工程,目前已经累计建设了200多个垃圾中转站以及10多处废油回收站,改善了沿线水质,为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程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氛围。图4-8为江都截污导流工程一角。

(五)开展沿线面源污染治理

江苏省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源头的江都取水口划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在输水沿线地区建设6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1500多万亩,2008年化肥使用量较2000年减少15%以上。

目前,江苏省已完成污染治理的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在90%以上。为落实治污责任,江苏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工作纳入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对调水沿线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四市进行考核。

二、主要成绩

围绕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保护和调水沿线“清水走廊”

建设的目标,江苏省不断加大治污力度,经过几年的治理,成效明显,创造了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典范。

通过不懈努力,江苏段治污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2000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只有2个考核断面达标,而2007年基本达标的断面已达到13个。2000年COD入河量为11.93万吨,而2007年COD入河量下降到2.05万吨,下降了近80%;2000年氨氮入河量为0.56万吨,而2007年氨氮入河量下降到0.13万吨,下降了近70%,基本达到《目标责任书》确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江苏省2007年,除京杭大运河邳州段、京杭运河宿迁段、不牢河、复新河、入江水道等6个控制单元外,其他8个控制单元污染物入河总量都呈现一定幅度的削减。由于江苏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部分重污染企业搬迁和关闭,企业技术改造未满负荷生产,区域内尾水排放改道及尾水资源利用等原因,房亭河、沛沿河、淮河盱眙段等控制单元污染物入河总量都呈现大幅度削减,削减量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