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把一切都看作简单
3135700000034

第34章 厘清尘世纷繁与复杂,简单才简单(1)

这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红尘俗子,食人间烟火,走尘世道路,但就是因为怀揣的心情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踏出的步点不同,所以导致旅途的剧情不同,生命的色彩不同,人生的意义不同。其实,每个人的人生犹如一叶舟,承载有限,它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只有我们厘清了尘世中的纷繁与复杂,才能真正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心灵变得轻盈。

厘清尘世繁杂,才能活得简单

人的一生怎样才能活得快乐?很多人会告诉你,把生活过得简单一些,就能活得快乐。可是,我们怎样才能将生活过得简单呢?是不是只要不用工作,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生活就会很快乐?

曾经有一个人死后,灵魂无意之中飘到一个金碧辉煌的地方,刚好碰到一个门卫站在那里,一会儿门卫走上前来问他:“想要金币吗?我们这里全部都是用金子做的;喜欢美食吗?我们这里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包你吃的舒坦;你喜欢睡觉吗?只要你来到这里,就可以想睡多久睡多久,永远不会有人打扰;你喜欢玩乐吗?我们的娱乐设施绝对齐全,你可以任意挑选;你是不是很讨厌工作?我们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工作,在这里你可以不用做任何工作,不会有人去约束你!当然,上述这些享受只有一个前提:进了门就不能再出去。”

这个人仔细一想,世上竟然还会有这样的好事,二话没说就走进门里。接下来数天,他都过着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吃完了睡,睡醒了就玩,还可以不用工作,真的从来没有人来干涉他。很快三个月过去了,他逐渐觉得待在这里实在乏味,就去找门卫,央求道:“可以给我找点事情做吗,整天在这里享受,未必就是件好事:每天都吃得太饱,现在我的身体已经慢慢发胖;睡得时间太长,脑袋都变得迟钝了,有时甚至分不清黑夜和白天;一味地玩耍,已经让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了兴趣……”

门卫不屑地说:“对不起!我先前已经说过,我们这里就是没有工作!”

又三个月过去,这个人再也无法忍受,冲到门卫那里:“快放我出去,在这里没有事做,我宁愿下地狱!”

门卫哈哈大笑起来:“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难道还以为是天堂吗?不断的享乐已经让你丧失了思想,失去了创造力,肉体也享乐中逐渐腐化,你马上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尸走肉!如此这般心灵的煎熬,比起那些上刀山下油锅的皮肉之苦,更让你无法忍受吧!”

可见,我们渴望的那种不用工作,只要享乐的生活其实并不能让我们真正快乐,只会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享乐中变成“行尸走肉”!

我们活着就要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的人生才有味道,只要我们能摒除贪念、欲望、期待等情绪,我们就会变得快乐。

三个佛教徒整天愁容满面,听说无德禅师在附近修行,便相约前去请教。

他们来到无德禅师修行的地方,禀明来意,还告诉禅师自己的苦恼: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

禅师听完后反问他们:“帮你们解答之前,能先告诉我你们各自活着是为了什么?”

甲说:“我活着是为了享受一切,所以我最怕死。”

乙说:“我活着是为了等到老时能够儿孙满堂,安享天伦之乐,这是我一切期盼的。”

丙说:“我活着是为了照顾家人,我有着一家老小需要供养。”

这时禅师微微一笑,说:“呵呵,你们这样的活着当然会不快乐。因为你们活在惧怕、期盼、顾念之中,都是身不由己的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信仰,更不是出于责任。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失去理想、信仰和责任,那么他无论如何都是快乐不起来的。”

三人不以为然,齐声问道:“理想、信仰和责任也只能是说说而已,又不能当做饭吃。我们还是想知道怎么才能变得快乐。”

无德禅师又反问:“先告诉我你们心中的快乐是什么样子的?”

甲:“我看到无穷无尽的金钱就会感到快乐!”

乙:“只要我能有漂亮的妻子和浪漫的爱情,我就会快乐!”

丙:“当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时,我才会感觉快乐!”

无德禅师略显生气地说:“正是你们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会不快乐。你们总想着收获金钱、爱卿和权利,可是当你们得到这些东西后,烦恼和忧虑也会随之而至,看看那些已经获得名誉、地位却担惊受怕,得到爱情却很苦恼,有了金钱却忧虑的人,他们快乐吗……”

他们紧接着问禅师:“到底我们该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回答道:“说起来也简单,只有两个字:舍得!首先,你们要能改变思想,拥有财富,只有懂得行善才会快乐;拥有爱情,要懂得奉献付出才会快乐;保有名誉地位,只有懂得服务大众才会快乐。”

当我们不再计较得与失时,我们的生活自然会变得简单,我们也自然会更容易快乐。对待生活中的痛苦要懂得苦中作乐,把苦日子当做甜日子来过。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创造生活的情调,与其苦苦地抱怨现实,不如细心地品味痛苦中隐藏的快乐,生活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

有一个年轻人不知道如何让自己过得快乐一点,于是便出门寻找最快乐,他去过很多地方,问了许多路上的人,他们说自己不快乐。

他来到王宫,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又看到国王坐在黄金椅上,上前问道:“国王你有这么多的财富,你一定是最快乐的!”国王愁眉苦脸地说:“怎么会呢,我每天考虑国家大事,担心外敌的入侵,害怕大臣的谋反,怕窃贼来偷取我的财宝,我还怕死……哎,我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人。”

年轻人垂头丧气地走出王宫,打算放弃这次的行程。在经过一片农田时,看到有人在前方生起篝火唱着歌,学者走上前去,发现一个乞丐正在烤肉吃,试探地问:“你看上去很快乐呢。”乞丐回答:“我在这里烤肉吃,晚上就不用挨饿了,我现在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财富、名誉、地位、爱情等尘世的繁杂会让我们辨不清方向,不知道通往快乐的路该往哪里走,只有当我们厘清了这些尘世的繁杂之后,我们才能明辨方向,找到通往快乐的路途!

无求反而易得

庄子在一篇文章中说:别人都讲求财物,自己却追求理想,不积累财物,自己知足守分,所以精神上感到充实有余。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守虚和自足是寻得人生幸福的奥秘,那些追求享乐的人其实最后什么都得不到,而那些什么都不贪求的人反而荣誉变得充实和富有。

清朝的曾国藩对庄子的这一理论有独到的体会,他把“不忮不求”作为自己淡化名利心的法要,还写了两首“忮求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一: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己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己无好闻望,忌人文名著;己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骛。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闻灾或欣幸,闻祝或悦豫,问渠何其然?不自知其故!尔室神来格,高明鬼所顾,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幽明从诟忌,乖气相倚伏,重者栽汝躬,轻亦减汝祚。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悟,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终身祸人善,曾不损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霖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

其二: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财,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赏,既得勿求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岁懊有时寒,曰明有时晦,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尤,精爽日凋瘵。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无依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途,奚事生嗟气?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语云:名根未拨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这两首诗并不难懂,简单的字句却强烈地传递出曾国藩的人生忠告与经验,值得我们反复琢磨与学习。曾国藩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告诫家人要自足常乐,方能祛除名利带来的烦恼。如果我们什么都想得到,不能抑制自己的贪欲,最后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传古时代有一个神仙下凡闲游,正好遇见一个凡人在赶路,于是就与这个凡人结伴同行。凡人走到一半时突然感觉口渴,他并不知道旁边的同伴是神仙,只看见这位同伴的腰间挂着一个葫芦,于是就开口问道:“你的葫芦里面有没有装水?”神仙解下腰间的葫芦回答说:“这里有满满的一葫芦的水,你要喝就尽管喝吧!”

凡人喝了葫芦里的水之后,不但止了渴,还觉得精神百倍,赶路的疲劳似乎都消除了。过了一会儿,凡人突然异想天开地看着葫芦说:“如果你的葫芦里装的是酒,那该多好啊!”神仙笑着把葫芦晃了一下说:“里面是一葫芦酒!你想喝酒就喝吧!”凡人半信半疑的接过葫芦,一喝之下,发现里面的水果然都变成了酒,而且香醇无比。

凡人非常惊讶,心里暗自想道,自己一定是遇上神仙了,不然怎么可能要什么就有什么呢?凡人觉得机不可失,应该把自己的要求提得更高更多,于是他对神仙说:“你的葫芦里面要是装着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那该多好!”神仙听了凡人的话,便笑着打开葫芦的塞子。凡人以为神仙要把仙丹倒进自己的口中,就张开嘴等着接,没想到神仙什么也没有倒出来,摇摇葫芦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欲望就像深渊,让人越陷越深。如果不能及时撒手,最后只能自食其果。

非洲土著人在捕捉猩猩时通常会采取一个非常有趣的办法:他们把食物放在一个口小里大的洞中,故意让躲在不远处的猩猩看到。放好后,土著人就会走远找个隐蔽的地方藏起来。这时,猩猩会欢蹦乱跳地走到洞口,将爪子伸入洞中,紧紧地抓住食物,因为洞口太小,握成拳头的爪子就无法抽出,而它又不舍得放弃这些可口的食物,越是惊慌和急躁,手中食物就抓得越紧,也就越难拔出洞口。此时不远处的土著人不慌不忙地走过来收获猎物,根本不用担心它会跑掉。

按理说,只要猩猩的手一松开,就可以逃之夭夭了。但猩猩舍不得已经到手的食物,所以不肯松手,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人的心理和猩猩的大同小异,很多人都是舍不得既得的利益,或不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进而继续追名逐利,最终不仅没有得到更多,反而连已有的都失去了,甚至会让自己身败名裂。而有些人从不追逐名利,只专心做好自己的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最终却得到了他人的赏识,没有追求的东西反而自动“送上门来”。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可看出,诸葛亮对名利财富并未追逐,不像同时期的那些自以为“有才”之士到处投靠军阀,以求荣华富贵,但他却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和重用,正好验证了那句“无求反而易得”的至理名言。

为理想放弃尊严,简单就是从超越

尘世的纷繁与复杂,对于我们常人而言,不过是名誉、财富、地位、声望、感情等等,只要我们能看淡这些,就可以活得比较轻松和简单。而历史上还有一些人,他们本就不计较名利,但天不怜人,为了实现自己心中崇高的理想,他们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尊严!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便是如此。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竞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