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信仰
3122400000005

第5章 秩序:什么力量在统治我们?(1)

永远走不出的“囚徒困境”

我们成功地统治了地球,但什么在统治我们呢?人类在治理自身的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与挑战,而且远比征服地外空间更为困难。从原始人时期,我们的智慧就在飞速进化。凭借智慧优势,人类占据了地球绝大部分资源,成为这个星球当之无愧的霸主,但这些“思想”在为自己提供方便和推动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制约了我们的发展。

我们可以将人类的治理分为两个层面:

尽最大可能地开发潜在的创造力。

尽最大能力遏制已经产生并且会对人类现状产生巨大破坏力的创造力。

这两方面存在永恒的博弈关系。创造力本身就具有不可操控的危险性,就像开车一样,既要节省时间,又不能开得太快,否则就可能车毁人亡。

因此,文明史的全部内容都与秩序有关,而不是技术。

秩序的核心是控制思想,让多数人成为思想的囚徒。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对于第一层面的发展越来越投入、越来越丰富。

教育是实现这一层面发展的最佳方式--教育提升人们的创造力,包括科学、艺术、生产力等方面。在这一层面上的管理者不用担心过多的问题,只要能够尽力化解掉遏制潜在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并提出提升现有创造力的方法即可。所以,艺术家和教师都是对秩序的挑战者,因为他们的创造力是不受限的。他们是思想的导师,是思想的推动者。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情,并教给学生“自由”的概念。

这就是为什么在2003-2008年的联邦调查局重点监控记录的名单中,在非恐怖分子的名录中超过67%的人员都是艺术家和教师的原因。华盛顿监控小组的负责人曾在内部会议中这样形容:

“州立大学的教授们每天都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敲开学生的脑袋,启动最有破坏力的区域:怀疑,冲动,我行我素,愤怒,自我感觉良好。哦,好像它们都与一个词有关,自由。”

任何从事这一行业的重点人物都遭到监控,这是洗脑工程的最后一部分:当你无法主导某项工作时,你就要保证它不可失控。好莱坞导演们也许并不十分清楚在没有剧本审查制度的美国,当局是如何控制电影主题不对白宫构成实质性损害的。在他们毫不受限的创造力的房子外面,其实还有一张隐形的大网。

我们不得不考虑,在第一层面无限制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于人类秩序、规则、人力调控以及文化传承和道德准则的冲击。如果人类(有足够的数量)冲破了思想的“囚徒困境”,即意味着绝对自由的实现,也意味着管理的失控--国家、公司、家庭或者某种统一的消除国界的秩序上的,这是对文明的破坏而不是建设。人类必然要从第二层面上,对于潜在创造力发展产生的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出约束和管理。

因为对于创造力的发展来说,“缺乏秩序”的潜在破坏力更接近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危险局面,一旦在一个小方面放松警惕,造成秩序的漏洞或者威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终将冲击整个人类秩序,产生无法控制的灾难性后果。

每个人都是思想的囚徒,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而不是本能。本能决定我们的生命部分,思想则决定我们的行为部分。前者只供生存所需,后者则与社会有关,与每个人都有关联,就像你迫切希望读懂别人在想什么--你是他的客户,是他的下属,或者是她的一名追求者?当你与别人产生交集时,你就知道思想的重要性了。

我们行为的发出,事情的成败,最根本的来源就是人的思想。所以要想改变人的行为,改变事情的成败,首先就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思想。如何实现让人们产生观念和思想的转变?答案就是秩序。一切按照秩序有条不紊地运行,所有的事情都是可预测的,包括思考、行为都有科学的模式,只要填入几个关键数据,你就能为它们建立可控的管理模型。这是一切管理的本质。对自己、家庭、公司、阶层和国家的管理都是如此,没有什么比秩序更加重要,而它是统治人类的决定性力量。

秩序的基础--建立信仰

任何思想在人群中的巩固都需要秩序的保证,要完成秩序建设,除了国家机器以外(这通常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必须灌输信仰并让人们相信和普遍遵守--比如社会公序良俗便属于社会公共信仰的组成部分,通常人们对此并不注意。我们可以把秩序理解为一种激发流程或者条件反射,它由外在的意识层进入,最后成为本能和潜意识区域中的一个程序。通过信仰的树立,形成一种遇事激发和反应的流程,通过这种流程来实现人们可预测的思考。简单地说,当人们具备了这些信仰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遵从于这种信仰(思考的逻辑和固定的反应机制),群体就会以一种有序的形态来形成某种具备固定特点的社会模式,他们是可控的,也是可以准确分析的。就像伯尔曼说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这个世界上的赢家正是通过洗脑和信仰灌输来建立可控的秩序,然后去提升他的组织效率,减少管理成本,成为秩序中的受益者。

秩序的运行--思想控制

思想控制的根本就是要让人们跳出局部的“自我意识”来审视整体,以被我们早已设计好并灌输进去的逻辑来分析问题,得出已设定好的答案。当一种信仰的激发流程被树立起来,人的思想、观念就会进入到另一种固定的模式中(它的操作按钮没有掌握在人自己手中),成为上文中所说的条件反射,产生思想的转变。

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一个人站在同一种视角,如果思考逻辑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可想而知,改变了人的逻辑就能改变人的行为,操控他的思想。

控制思想,这是“上帝力量”,也是秩序运行的保证。反过来,对于“囚徒困境”中的人们来说,如果要跳出洗脑的陷阱,使自己成为管理人的人而不是被人管理的人,就要在思想背后的逻辑控制上提升自主能力,避免形成对某些固定逻辑的条件反射,尽可能多地保留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才能够跳到秩序之外,审视你眼前的世界。

一旦进入“囚徒困境”,人就会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下面的三点:

1.失去“关键性质疑”的能力。

这就好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争相考取功名的人们,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想榜上有名,然后做官。对于这个人生方向,他们不会有任何的质疑。秀才们不会像今天的学生一样,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人生之路,“难道我不能去做生意吗?我为何要背这些书呢?”在他的思考语境中,这样的质疑是不可原谅的,因此他不会去尝试进行类似的思考。

在这样设定好的逻辑思考中,他们坚定地认为,要想取得好的结果,就必须严格遵守这个“游戏规则”,而不是去尝试个性发挥。所以,秀才们会一字不差地读“圣贤书”,如同战场上的士兵会毫不犹豫地完全执行司令官的命令,哪怕让他立刻战死,他也会认为这是自己的荣耀,并不会去质疑上级的命令是否公正或者对于整体是否真正有利。

2.丧失对于未知的好奇心。

好奇是智慧的源头,也是人们解惑求知的根本动力。一个人失去了他的好奇心,就会全盘接受过去的信息而不去做自己的分析。囚徒困境会造成一个封闭的环境,告诉你外面根本没什么,你看到的就已经是“全部”了,所以没必要再进行无谓的探索。

重要的是,他会丧失“不遵守规则的求知欲”,这是秩序管理者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3.丢掉冲破秩序的行动欲望。

每个人天生都有冲破旧有秩序的冲动,不满足于现在,这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科学精神形成的源头。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探寻的欲望,失去这种欲望,人们就无法探寻社会、自然的奥秘,就会故步自封、无法前行,当然也就难以思考新的秩序,获得对自己更为有益的知识--但对现有秩序未必有益。另外,科学精神也需要严密的、完全自由的逻辑思考,当你的逻辑成为困境的一部分时,你不但会失去行动的欲望,也会忽视真正的客观逻辑,从而在原地止步不前。

我们首先面临的是秩序问题--如何建设一个好的和科学可行的对个人和整体都必须有益的秩序,这对管理非常重要。它的基本宗旨就是:它能够融合个人与整体的利益冲突,化解本能的欲望对于整体的损害,并调动所有人的力量为你服务。而且,你需要避免打压人们的“底线自由”,为他们的创造力提供最大的空间,否则你建立秩序和控制思想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秩序是怎么产生的?

在一家成功的公司,你首先看到的一定是“秩序之美”。“只有那些修炼到位的职业化员工,才能真正理解、遵守、享受那些合理、科学、美妙的职场秩序。”

这句话一语道破了秩序的精妙之处:只有理解了才会接受,接受了才能遵守,遵守了才能享受。

当然,这也从另一种角度为我们强化了人在建立秩序上的重要作用,只有合理的秩序才能具有科学性,只有科学的秩序才能被建立和遵守,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遵守秩序。

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秩序而独自存在,每一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面临和遵守不同的秩序:社会、法律、道德、职场、人际交往……一个真正能够在这些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他必定是一个认清了秩序的本质并且去遵从它的人。

如果给出一个简短的解释,秩序就是:我们通过有条理、有计划地安排各结构部分的状态,以使整体的外观状态正常或者良好地运转。

听着像专业的学术理论,但如果你能够亲身体验到秩序的运转--就像站在潮水般的人群中体会人们的行走秩序一样,你会发现它的确无所不在,而且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广泛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事物。比如我们的交通,每个人都能享受或者破坏它的秩序,车辆行驶在马路上,行人走在人行道上,各种指示灯和规则在起作用,约束人们和车辆的行为,保证交通的有序运转。遇到红灯时就要停下,黄灯时准备,而在绿灯时则可以通过。对于速度的限制也有明确的规则,有的路段可以达到每小时60公里以上,有的则必须放慢速度,缓行通过,以保证行人和自身的安全。

这就是秩序的基本状态。

规则是秩序产生的前提

通过这些基础条件(马路和指示灯牌)与各种规则的设立,当人们和车辆经过马路时,秩序就产生了。

但是,如果人们不能把交通秩序的产生过程视作一种协作,而只是当作他人的事情,那么就会破坏和冲击交通秩序的条理性和计划性。少数破坏分子还不能造成大的影响,一定数量的破坏事件会被规则从容化解,但如果多数人都开始破坏协作、不遵守规则时,秩序就完全被摧毁了,规则的善后能力将无法化解这种巨大的危机--比如类似于几十辆车相撞的严重交通事故,结果就是整条马路的全部瘫痪。

协作是秩序的运转保证

没有协作,我们就无法真正实现秩序。没有协作,秩序就会暂停,进而陷入混乱。就像在人们的观念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依赖经济和商品社会:“没有钱我活不下去;没有电子产品,生活就会失去意义。”这是一些人对于物质的依赖症。但事实上,人们真正依赖的是秩序,是基于社会协作所构建的秩序。

比如,当鼓励合作与团队行动的制度消失,虽然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仍然存在,你还能够并且有机会“抢到”它们。但在这一瞬间,我们已经无法分享和享受文明社会了。对公司来说,协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当你不是一个能够鼓励团队合作的领导者,或者你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再那么明显时,你会亲眼看到自己手下的“变异”。很可能你会感到奇怪:

“为什么昨天还十分团结无私的员工,今天就变得这么自私了?”

托马斯·霍布斯在1651年出版了《利维坦》(Leviathan)一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这种状况(失去协作)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这样一来,举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进口商品的运用、舒适的建筑、移动与卸除须费巨大力量的物体的工具、地貌的知识、时间的记载、文艺、文学、社会等等都将不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们将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将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这表明协作对于秩序维护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霍布斯因此相信,任何人在本能层面都只会致力于自我保护和个人满足,所以只有强力(亦或源于强力的威胁)才能使人与人之间避免互相攻击,才能保证人们之间优先选择协作而不是敌对。

信仰是秩序向更高级的状态进化的动力

当然,霍布斯在他的书中仅仅向读者强调了社会协作的最基本形式--避免暴力和抢劫,没有为我们讲到如何使人们选择协作,也没有谈到信仰发生作用的实质部分--这是使协作得以长时间进行的“精神油料”。由此,霍布斯才做了这样的假设:只要人与人之间不进行人身攻击和人身侵犯,那么工农业、资本、知识、艺术的社会积极协作就会自然产生了。

这可能吗?不,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而不是建立好的秩序的充分条件。就像修建好了高速公路,所有的司机也都承诺不进行互相冲撞,但也不能保证就不会发生车祸。同在高速路上有序行驶的前提一样,没有规则的集体约束力以及人们的头脑中统一的“思想意识”,任何一种复杂的关联活动都无法进行。

即便是在“圣人的社会(尽管实际并不存在)”中,当他们想要避免陷入孤独、窘迫等等境地时,也必须有一定的程序诱导来产生积极的协作力,并且辅以“重要的不可违反的规则”来保证积极的秩序,避免毁灭性的消极思想。这难道不正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吗?

霍布斯本人不可能意识到,他的这些探究对于人们理解“集体生活”

(秩序的本质)将产生多么重要的意义。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时代相比霍布斯的时代要简单得多,人们接受习俗和传统的观念更为坚定,不会有迅速而且破坏性的变革--冲击和毁灭现有秩序的行为,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发生。

在漫长的文明进化中,人们在信息极其有限的境遇下,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于是进行激烈的博弈--这种本应该造成混乱的行为却逐渐形成了有序而且物产丰富的社会环境。这正是秩序的产生过程,其中,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或者说社会管理学家)不停地思考着更为深层的东西--如何凝聚人心以及保证秩序的进化和稳定运行。

无论秩序多么稳固,人们都不会甘心地进行遵守和维护。因为在几千年的人类发展中,历史早已经把“挑战、冲击、改变”这样的思维深深植入了人类的每一个细胞中。这是人类的终极信仰--没有挑战就不会有改变,没有冲击也就不会有发展,而没有改变就不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