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间歇性犯神经,但我不想改,估计也不能很快就改。我的朋友都能包容我--因为不能包容我的朋友都已经离开了。据统计,新浪微博上至少有20多万个间歇症标签,其中女性多于男性。这些间歇症们的话题丰富至极,吃喝玩乐聊童年,后悔沮丧失落狂,简直成了神经研究中心的标本库。
每一个朋友圈子里,间歇性犯神经的人往往有且只有一个,友谊生态链决定了"一山容不得二虎"。
肯定有些朋友想改一改,不想再如此间歇下去了,因为这最终会导致孤立。你发现没有,每一个朋友圈子里,间歇性犯神经的人往往有且只有一个,友谊生态链决定了"一山容不得二虎"。如果你不愿意继续间歇下去,先从摘掉间歇性的标签、退出间歇性的小组开始吧!
这本书的大多数读者,也肯定都希望得到一个如何改变间歇性或者如何控制间歇性的处方,但困难之处在于,有的人想彻头彻尾地改变,这恐怕有些麻烦(不排除有些人其实更喜欢沉迷其中,犯间歇症的时候,被宠着就好)。
想彻底改变的人,我奉劝你不要那么做,因为间歇性自有魅力存在。想彻底不改变的人,还是收敛一些吧,因为你的朋友或许要被你折磨疯了。
我们可以让你间歇得更久些,引起的强度更小些,做一名训练有素的间歇君!当然,心理强大、窃喜不已并超级自恋的间歇君们,直接跳过去这部分就好。
一、间歇发神经的爱情,是在惩罚自己
间歇性发神经,是一种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体验;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至少以一种起码的方式--在儿童期、青春期或者成年期--获得过这种体验。童年时期的更常见些,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转移,发起神经来更肆无忌惮。但长大后的间歇症,在恋爱期、工作期也常有,这与女人反复多变的情绪性格有关,也与爱情的变幻莫测有关,更与外在压力有关。女人在爱情中很担心自己被抛弃,没办法独立生活,把希望都放在爱情上。一有外在的风吹草动,或者内心一有轻微的波澜,她就会勃然大怒、坚持己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感情中依赖对方的一方是无法向另一方发脾气的,如果真的发生了,意味着依赖方折断了自己安坐其上的树枝。然而,以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和人类来说,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时不时都会情绪激动一下子。
可行的办法之一,是女人吞下这些莫名的火气,借此培养息事宁人的风度。当人们怒火中烧的时候,根本分不清恼怒来自自己还是外界。一旦对方坚持主张、据理力争,只会使情形恶化。其实,人们只消脑筋转个弯,化干戈为玉帛--别人没有恶意的,犯不着为这种小事生气,就可以缓和心中的怨怼。怀有这样的理想主义,从战场上退下阵来后,往往会跟自己生闷气,因为没有很好地捍卫自己,反而压抑自己的情绪,为了抚慰心中的忿忿不平,我们会觉得自己在道德方面一定略胜一筹。而我们不知道,这也是一种很微妙的侵略。
爱情中的男女都如此。他(她)可能从受气包变成施虐者。刚开始时,他(她)一再容忍让步,后来变成受气包,一方的精神、道德以及生活全都被拖下水,也许他(她)一夕之间变了一个人,以前他(她)活得像对方的影子,许多事情他(她)不曾经历、不敢尝试,现在他(她)却要全盘操控。按照伴侣的好恶捏塑自己,不仅压抑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自以为情操高贵:自己在占据道德优势,并要先忍受一切,再把过错推到伴侣的身上,自己却不必负责。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出,自以为有"美德"、吃苦耐劳的他(她),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百般折磨伴侣,慢慢地变成施虐者。间歇症们沉重的爱情背面,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侵略性;温柔的迫害,足以使伴侣喘不过气来。他不知道自己具有的侵略性,通常以怨艾的方式表现出来:抱怨、悲叹、诉苦。伴侣不胜其烦,他却不会停。他们抱怨事情太多,人人存心不良,不为别人着想;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装模作样,不发一语表示不满,于是伴侣被逼得处处小心,时刻以他为先。如果伴侣识破这些,觉得他太麻烦,就会自行摆脱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内疚。
间歇君有时候说起话来时充满了自怜,矛头总是对准自己,与伤春悲秋的人一样。侵略性、罪恶感加上害怕被情人抛弃,这些冲突没有办法调和,他必须把所有的不快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他发牢骚、责备,又痛恨对方,甚至恨自己,有意或不自知地毁了自己。不会抒发愤恨,是间歇症人群最大的毛病。
也许是童年时期经历的恨与妒,但那时他只能忍受,更糟糕的是,他因此认为自己道德败坏,导致自毁,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当时他没有任何可行的办法,找不到宣泄途径,他怀着罪恶感经历一切,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视之为对自己的一种处罚。最大的悲剧是幼小的孩子把遭人拒绝沉淀在心里,把愤怒转化为痛恨自己。他害怕被遗弃,没有安全感,如果反抗,恐怕会更加危及自身处境。这样的人在幼年时期没有学习过处理自己愤恨的情绪,长大后便成了间歇抑郁人格。这些因素影响着他,以至于他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在何时何地发怒,或者等到他想发脾气时已事过境迁了;他也不清楚要怎么发脾气才能达到目的,是妥协于别人的意见呢,还是坚持己见、非达到目的不可?无奈之余,他想着应该采取非常手段了,可是却根本不晓得从哪里开始;他不停地幻想如果他果真大发脾气的结果,而这样的幻想使他又害怕又歉疚,想象力大增--他总是心怀戒备和恐惧,担心自己受到双重的冲击。什么时候可以发脾气?有的时候瞪对方一眼就够了,有时候采取某种姿态就会受到尊重,他夸大了表达不满之后可能引起的效果,其实他只是再一次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处理自己内心的不快。
不妨这么说吧,他们生吞下去的愤怒情绪逐渐攀升,过度焦虑,把谦虚理想化,息事宁人而且低声下气,叫苦连天又凡事忍让,自责、控诉自己与处罚自己,以至最后毁了自己。除了运用上述的方法硬生生压下愤恨的情绪之外,还有身体上的反应,某些严重或者无法治愈的病症由此而来,好像他不自觉地在惩罚自己,借着伤害自己报复一切。
无法表达的情感、不被允许发的脾气,找不到出口的情绪不仅使人煎熬难耐,还会削减人的原动力,使人变得被动、懒散,压抑的不满衍生成新的心理障碍。一个小孩也难免会有痛恨、怒火中烧和妒忌的时候,一旦这些情绪侵蚀人心,就十分危险。灰心丧气,恨与妒,这些童年时期我们不得不克制的情绪,使得我们长大后忧伤消沉。这超出了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因为他必须依赖大人,惶恐无助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自由抒发这些感觉。只有当小孩被成人正确引导他的情绪和愤怒时,他才有机会学习与自己的感觉相处,再根据当时的情况加以处理,或者设法让那种情况不复存在。如果一个小孩不同寻常的安静,特别乖顺,就算再无聊也不知道如何解闷;不参加任何活动,同时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当他显得少年老成又缺乏行动力、没办法自己玩或必须独处时开始反应激烈,这就是间歇抑郁症的先兆,我们应该多加留意和关心。
练习微笑,不是机械地挪动面部表情,而是努力地改变心态,调节心情。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坏脾气。
唯有我们累积了与自己愤怒的情绪相处的经验,才会掌握妥善处理情绪的方法;会恰当地发脾气是一种能力,也是属于自我价值、人格尊严中非常重要的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很健康的自负。
二、教你安静,然后睡去
一个年轻人如果说,他每天睡觉很规律,都是晚上10点钟左右,睡前还要做点什么,可怕的是,这一习惯还坚持了20多年。你一定会说,啊,这个老夫子!然后,嘲笑他的痴。
潜台词就是,这个怪人。要是自己这样,肯定羞于说起--睡得太早!这里我讨论的不是失眠症,而是一种想睡又不得睡的情况。一般来说,睡眠好的人,都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反过来,睡眠不好、满脑子想法的人一定睡不好。年轻人的不想睡,都是什么原因呢?
1.我在想什么,我在烦恼什么?我真的不想睡,这时睡着了,也会做噩梦的。索性把这个原因彻底搞清楚。
2.哪些问题使我烦恼?
3.我想的这些问题重要吗?
4.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死去,难道我想的问题比死去还重要?
5.这些烦恼在死去面前统统微不足道。患得患失,真的不重要。失眠,多数是因为心情烦躁或是事情想的太多。对于严重失眠的人,原因除了这两点之外,还有睡眠恐惧,心情紧张,越紧张越抑郁。他们这些人,可不是紧张型人格的人。
紧张型人格的人,容易失眠,因为太把睡觉当回事了。间歇性的人,容易失眠,因为太不把睡觉当回事了。
不想睡觉,就愿意和朋友交流。因为在虚拟世界里,谁都无所谓。这可能是一种童年缺失,临睡前,总想听妈妈讲睡前故事,寻找一种甜蜜感。长大后,若不容易得到满足,那就来点情感慰藉吧。你爱我固然是好,你不爱我至少可以让我获得安全感。
但很容易腻烦。因为心境总是差不多。下次,不想睡的时候,还是没办法。
白天可以试试这样的事:拍几张照片,看快乐的电影,给朋友寄卡片,在水边散步,偶尔吃一顿大餐,坚持做一次锻炼;一边开车一边大声歌唱,一边喝咖啡一边读小说,一边打电话一边信手涂鸦,一边洗澡,一边唱歌。试试到了晚上,你在床上会心情如何?
再给你介绍一个睡前游戏吧。首先,去了解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心。我们比别的动物敏感,这是因为我们拥有发达的传感器,而所有的杂念也都从这些感官和意识中而来。比如,一个瞎子,他永远也不会因为看见恐怖的画面而产生害怕的感觉,他根本就看不见,何来恐怖的画面?不相信的话,大家自己体会一下自己的杂念和烦恼是不是从这些地方来的?这些感官和意识称为"六根",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就是指让我们这六根不受外面的影响产生烦恼。
眼睛:看见了什么?其他情侣搂搂抱抱。耳朵:听见了什么?流言蜚语总是惹人恼。鼻子:似曾相识的味道?和我的前任一样。舌头:家乡的美食?我这个吃货。身体:有时候感觉很重,有时候感觉轻盈。大脑:经常一片空白。
这样去想,即使不睡觉,也不会有失落,你的一天很充实,因为你又重新体验过了。你就不必为什么事都没做懊悔,你体验的丰富是多少人不曾感受到的,你生命的厚度因此变得厚重。不想睡觉,成为了反思自我的最佳契机。
不过,话说回来,睡眠的人总羡慕那些精神充沛的人。这是没办法改变的。
人为什么需要睡觉?因为我们需要休息。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达到了休息的目的,少睡觉或不睡觉都可以。睡觉只是一种休息方式,练习静心也是一种休息方式。大家一定要明白并相信这种修炼,如果不相信,那将永远摆脱不了失眠。
经书里面讲究个清净,怎么能呢?
归根结底,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
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六根清净呢?第一种:练习耳根清净,听自己的声音。实验证明,这是最容易练习的,初学者应优先练习,感觉自己电话里的声音陌生吗?这并不奇怪,因为脸部的振动干扰了我们的声音。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重复循环,采用默念方式,如果杂念多得让人确实心烦意乱,小声念,同时将心里的烦闷和身体的痛楚随呼吸呼出去。有人说,我听着听着,就想到杂念那边去了,当你发现自己在想杂念的时候,一直保持重复默念的状态,就算外面再吵再闹,都没关系,这是在睡觉时最容易练习的静心之法。
二种:练习鼻净,就是数呼吸,一吸一呼称为一次呼吸,在每次呼气时心里数着"一、二、三……",并在呼气的时候把心里的烦闷和身体的痛楚呼出去。身体的感觉随着呼吸排走。
三种:练习眼净,闭上眼睛。闭眼之后面前一片漆黑!如果你眼前或脑子里不停地晃着很多画面,那就是杂念。将混乱的画面切换到漆黑,心就会随着眼静也慢慢清静。
四种:舌净。轻轻舔舐自己的上颚,开始时有没有一种痒痒的感觉?津液入流,是减少压力非常好的办法。
五种:身净。这是瑜伽和慢跑练习方法,实践证明这个方法也可行,尤其适合半夜容易醒的人。半夜容易醒的人,需要在睡觉前让身体稍微感觉疲劳,肌肉放松。睡前做一些瑜伽拉伸动作或是慢跑,让身体彻底放松。如果做瑜伽后身体状态不是那么放松,睡觉时,可以想办法让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放松。比如,睡下后,告诉自己,脸部放松,注意力集中到脸部,使脸部开始放松;接下来是下巴、脖子、躯干、四肢,可以精确到手指尖或脚趾尖都放松,最后身体全部放松后慢慢进入睡眠。
六种:意净,让大脑和思想清净。类似瑜伽中的冥想,但是冥想是让思想往美好的地方想,并没有达到意识上的清净,所以,失眠的人往往刚开始冥想会有一定效果,之后效果就不好了,就是因为冥想没有使意识达到清净。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情况和本节的内容恰恰相反,但实在相关,难免也要说几句。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晚上喜欢熬夜,就算没事可做也一定要等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虽然睡眠本身不存在问题,但是长期下去,也会造成一定的睡眠障碍。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如果有这样类似强迫症的人,只有改掉自身习惯才能把睡眠问题调整好。
我们年纪轻轻,为何嗜睡如命?孔夫子曾怒斥大白天睡觉的宰与说:朽木不可雕也!春秋时候,大白天睡觉确实是过分的事,因为晚上做事要点油灯,实在不够节约。人家凿壁偷光,萤火虫照明,实在没有办法,日光朗朗不读书,浪费光阴,难怪孔夫子生气。在现代生活中,懒惰必然导致头脑的不清楚,无事不做离呼呼睡去简直仅有一墙之隔。年轻人总是一副半睡半醒的状态,仿佛清醒而认真是一种丢脸的事。当他们应年轻人总是一副半睡半醒的状态,仿佛清醒而认真是一种丢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