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2987800000021

第21章 弘一法师编——说经悟佛及格言别录(2)

如果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修行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问题。黄泉路上无老少,人人都应警惕,有充分准备,临时就不会慌张。平时要作工夫,这一天到来就能派上用场。禅宗如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纵然有定功,如大限来临心不乱,看他定功的深浅程度可以生天,但出不了三界。宗门大德,晚课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平常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到临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幸勿临渴掘井,等病苦现前才找几位同修助念,效果很小,恐无济于事。可能随业力乱撞到三途,三途容易进去,但很难出来。

十八.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威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照镜子看见鼻子上有一墨点,很讨厌,擦镜子一定没有用。外面的如同镜子,境界是缘,引起了心中的好恶是非。如回光返照,观察自心,即能觉悟。修道人知道是非好恶是内心起了分别,外面并没有是非好恶。石头与宝石并无两样。现在科学发达,此种理论更可证实。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无高下之分。《金刚经》上说,世界是一合相。“一”是科学家说的基本物质,或称为原子电子,佛家称之为微尘。所有一切物质均为它的组合,一合相是平等的,一切现象是缘聚缘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一切万象不生不灭,此种学说逐渐将为现代科学所证明。我们起了错觉,才有善恶是非。众生与佛亦无差别。石头是一合相,宝石也是一合相,只是化学的方程式排列不同而已。

十九.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修行人对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听,也不要打听,不必想知道。古人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者,都要远离。反之,心就迷了。在日常生活中常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开悟。悟了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过失而自己不知道,有人说我的过失,若是修行人马上向此人恭敬顶礼。迷惑的人听了,马上就发脾气。身是假的,心是真的。身比作佛堂,心比作佛像,心不可动。一个人独处也是如此,在热闹场面心仍不动,赞叹毁谤亦不放在心里,心永远是定的。修行人心中无事叫真工夫。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即是参究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就是随时提起正念工夫。就净宗说,就是时时刻刻提起一句佛号,历历分明,不夹杂,不间断。心中无事就不夹杂,净念相继就不间断。

二十.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圭峰法师)

这两句话非常难懂,我与人在世间法里都承认的,为什么说没有?这是很高的境界,世间人以妄为真,不能辨别一切法之真假。现在科技相当发达;对于一切事物之真相渐渐明了,亦只限于极少数科学家,而一般大众依旧执著身是我,以及缘生之物确实存在。小乘人执著空,所以这是罗汉以上之境界。执著有是业障烦恼,执著空虽可免六道轮回,但万物的真相他见不到。惟有菩萨遵从诸佛如来的真实教诲两边都不执著,这种境界谓之中道,如果他执著中道又坏了,连中道都不执著,所谓“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学者如常常用此二句“元无我人,为谁贪嗔?”提醒自己,帮助自己断烦恼,念佛工夫成片,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二十一.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报指身体,缘指这一生遭遇的环境,我们这一生的境遇,全是虚幻不实的。觉悟的人生活随缘就自在了。不觉悟的人造作强为,以自己的心意为所欲为,就是造业。虚幻的世间无常,人命苦短,祖师们嘱咐我们随家庭之丰俭,安分度日,无论苦乐顺逆均属三世因果。觉悟之人心中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心清净不动。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修苦行,心地清净,智慧圆满。善财童子生于富贵家庭,心中亦如如不动,不为环境所转,此之谓道在其中,道是觉悟的心。在生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中,被环境所转而不能觉悟就应当忏悔,自己努力悔过。

二十二.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一般人总见到他人的过失,假如能倒过头来只观察自己,以批评别人的心批评自己,就是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喜怒动静情况都可以检点自己。

二十三.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禅宗境界的话,不能想,一想就错了。参禅不用意识。这偈子请各位参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二十四.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禅师)

此偈依文解义尚容易了解,即云随风雨去,老僧仍处茅屋中不为境转。是否如此简单,请各位参参。

二十五.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禅师)

过去的事不要再想,未来的尚未到,何必操心。聪明人抓著现在。梅子栀子都是有季节性的,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不能空空放过。

二十六.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禅师)

符按古禅宗大德见面互相问询,出词吐语,往往内含禅机,局外人听不懂。因为他们多为得道高僧,乃称性而谈,非用意识。我们对于佛法一知半解,焉能领会。若是研究揣摩,等于瞎猜,枉费时间、白费事。不如认为我的智慧太差,参禅学密,根本甭谈,只能死心蹋地专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比较可靠。印光大师说,一千七百则公案,如果你有一条不懂,你就全不懂。况且参禅不开悟,不能了生死。恢虚大师说过,学禅的人得定者他见过,但他从未见过一位开悟者,可见修禅是难行道,聪明人应有所选择。

二十七.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翼,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琐是琐碎,微不足道,即指芸芸众生。营营是忙碌不停,等于蚊虫在器皿中乱飞乱撞。化是变化,生死是变化,化海即六道轮回,何时才能有个头绪。人生实在是梦中之梦,等证到罗汉果,才恍然大悟,知道已往乃是一场梦。明心见性,证得法身大士,想到从前作罗汉时也是在作梦。六道众生把假的当作真的,无始以来从未悟过,假如不是世尊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怎会晓得。

二十八.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禅师)

修行用功非常重要。过去生生世世所造恶业,累积到今生成为习气。习气若深厚,则障碍了清净心,障碍了智慧,障碍了德能,障碍了学习。参禅念佛最常见的习气是昏沉掉举。虽不易除,总要设法克服,提高警觉,遇到昏沉掉举即一心念佛。如无效,可改用读经或研究经典以克制之。

二十九.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世间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戏就容易体会是假的。人生又如梦境,梦醒之后,想想梦里的境界均非真实。佛在经中常劝我们不要造恶,他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不造恶业。在世间吃亏上当,还是欢欢喜喜地接受,因为知道全是假的。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净宗无比殊胜的特点是教我们抓著一个真实的法门,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为其他任何宗派所无。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圆满成就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又何必求生净土。中国两千年来,历代祖师大德,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此乃彻底觉悟之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实的。

三十.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宿缘之自致”是了解三世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外面的境界全是空的。佛说人生为酬业而来,富贵是前生修福,贫穷是前生作不善业,聪明是前生修法布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了解此种事实,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味道,完全被业力牵著鼻子走。一般人对于世间事兴趣很浓,仍然愿意在这个花花世界随波逐流,乐此不疲,也只好随他吧。

三十一.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伊庵权禅师用功甚为精进,到了晚间,他流涕说:今天又空过,明天不晓得工夫怎么样。平常他与大众相处,一句话不说,这才是真正用功之人。从前在寺院,一般清众见人都不理,一切接待事务有知客僧负责。因为修行人没有时间同人闲谈,今天时代不同,如修行人不理人,人家会说他架子大。

三十二.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天冷的时候,总想夏天好过。天热的时候,又想冬天多么好,总没有舒服的日子。如舍掉妄想,心就安定,心安理得是真工夫。民国四十三年间台湾第一次印《大藏经》,佛教会发起组团到各处推销,环岛宣传,由章嘉大师领队。参加人员有道源、东初、煮云诸位法师。当时是夏天,很热。章嘉大师穿着西藏式服装,很厚。有人问大师,“你穿这么厚不热吗?”大师说:“心静自然凉。”草食是吃粗粮食,饮食不好,总比没有强。住茅草房子总比树下露宿好。人能知足,一切随缘是真快乐。我们作佛教事业,有缘就作,无缘不作,不要化缘,更不要化小缘。若先拟一个计划,打算要作什么,办不到,自讨苦吃。我在台北第一次印经是在民国六十年,最初只印一本《了凡四训》,以后供养多了就多印。决定不化缘,我们的道场有佛菩萨护持,听其自然。若靠信徒维护道场太苦了,宁可不当和尚。

三十三.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袁了凡)

过恶,过是罪过,恶是恶习气,即前面所说的宿业。其征兆是神志不清,容易忘事,无事时自生烦恼。或看到有道德有学问的正人君子,即觉得自己卑不足道。或听到正法时听不进去。或送礼与他人,反而受人奚落,或糊梦颠倒,语无伦次。都是过去的孽障所致。如有任何一项,即应改过自新,不要自误。

三十四.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这本书是根据扶乩写的。宋朝时有十二人同修念佛,其中一人生西后名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一书就是觉明菩萨在乩坛上的开示。本来扶乩为佛家所禁,惟此书内容,纯属正见,经印光大师审定,故亦视同正论。“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这八个字害人不浅。念佛人随缘绝不攀缘。光阴非常快,往生西方有无把握,自己知道。如无把握,人情俗事必须摆脱。所以菩萨劝我们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三十五.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持戒在修行方面非常重要,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般所说的定,即《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净宗经论所说的念佛三昧也是定。持戒要会持,完全在事相上形式上修,所得的是人天福报,与清净心绝无关系。戒能得定,善不能得定。如何才能得定,菩萨说要深潜不露。所谓戒是戒自己,非为旁人。常守清净心是名为道共戒,又称为定共戒。定中一定有戒,而戒中未必有定。道中一定有戒,戒中未必有道。自己有一点小善小行就大事宣扬,禁不起时间的考验,日久必败。从历史上看,真有大德大能之人,在生时遭遇苦难或被人陷害,不幸死亡。但过了几十几百年,被人翻案。有人没有实德,靠权术欺骗帝王及民众,炫耀一时,以后不待死亡即行败露。不必要的话不要说,不必要的事情不要打听。现在的人,在这个复杂社会里,如不随俗,特立独行,修行能有成就,比古人困难多了。

三十六.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藕益大师)

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逆境未必不好,而顺境未必好。会运用环境之人,顺逆均能成就。处人事环境更难,到处有冤家债主来为难。我们要回光返照,他为什么不找别人的麻烦?总是过去生中我有对不起他的事情,我只有修忍辱波罗蜜,此佛法所说的逆增上缘。至于名利声色等等顺境最容易淘汰人,大师叫我们提高警觉,不要叫这些顺情境界引起自己的贪嗔痴慢,要把它们看成毒药毒箭。

三十七.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藕益大师)

此观是人生观、宇宙观。我们心量太小,只想到自己或家庭以及亲戚朋友,现在有心照顾亲戚朋友的已经很少了。心量小绝不能超越六道,也绝不能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上说:“三辈九品往生均要发菩提心,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这两愿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觉悟之心。觉悟世间无常,生死事大,人生真苦,极乐真实不虚,依佛教诲,老实念佛决定得生。”除一句“阿弥陀佛”外,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越十方、通达无碍的宇宙观。此乃常住真心,与诸佛菩萨同一心量,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三十八.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藕益大师)

“善友罕逢,恶缘偏盛”,此八个字把世间相说透了。善知识很难遇到,但是遇到之后,你也不一定喜欢他。因为看他的样子,听他的讲话,都觉得格格不入。他说的是苦口良药,但世间人听不惯。恶缘是引人造罪的因缘,随时可以遇到,而且你很喜欢同他交往,以后吃亏上当,已经晚了。真正善知识必定谦虚。从前闭关的人是为养道,道业已经成就,闭关清修,等待时节因缘成熟再出来弘法利生。现在不行,尚未出家即闭关,已失掉闭关的意义。在今天这个时代,只有以佛为师,以经为友,决不会错。应有刚毅的志气,成就自己的道业,坚守原则,决不同流合污。

三十九.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藕益大师)

世间人一生中能够觉悟,甚为难得。觉悟愈早愈好,功力才能踏实。自己没有真实功夫,很不容易体会藕益大师的开示。古时修行人有二三十岁即大彻大悟者,觉悟得早是放下早。我们闻法太晚,放下更晚,必无成就可言。身心世界均属幻梦尘劳,把一切虚幻不实的东西一齐放下,在戒定慧上下工夫,时时刻刻,精勤不懈,才有办法。

四十.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 (藕益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