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慈禧全传全3册
2987700000077

第77章 伟大的统治者慈禧太后(12)

为了此次接见,文华殿装饰一新,玫瑰色真丝帘子在黄色吊绳的衬托下显得异常别致,在偌大的宫殿之中,摆放着一张龙椅,龙椅前放置了一张铺着黄色缎子的小桌,而龙椅后面是绣着孔雀羽毛的真丝帘子。除此之外,整个宫殿别无他物了。

坐在龙椅上,殿中所有事物都能够一览无遗,虽然难以看清每个人的眼睛,但底下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够听得一清二楚。在高台下,站着王公大臣,皇上坐在龙椅上,他身穿黄色龙袍,头顶皇冠。恭亲王和醇亲王站在他两旁主持这次接见活动。

外国使臣按照皇室的规矩被引入殿中,他们当中最有威望的是来自美国的使臣,他作为代表首先向光绪帝致贺词并呈交了贺信。他所讲的贺词首先被翻译成汉语,然后是满语。在这位美国使臣的示范下,其他的外国使臣依次呈上贺信,台上的一位亲王把贺信内容翻译成满文后,放置在龙椅前面的小桌上。接着,光绪帝用满语向台下使臣致谢,光绪帝所言被翻译成汉语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语言。各国使臣向光绪帝深深鞠一躬之后,便退出了大殿,此次觐见就这样结束了。

这是外国驻京使臣第一次进入戒备森严的紫禁城,这也是光绪帝政治生涯中一件很重要的事,它的重要性仅次于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

1894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迎来了她的六十大寿。按计划,这一天要举办各种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光绪帝指派礼部策划此次庆典活动,以表示他对慈禧太后最崇高的敬意。其实礼部官员可以借鉴之前举办类似庆典的经验,这样的庆典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他们很容易找到样本。

早在142年前,乾隆帝的母亲就举办过六十大寿庆典。而这也是宫中最近一次举办的六十大寿庆典了。乾隆帝是一位极其孝顺的人,在他母亲六十大寿的那天,他穿上了非常孩子气的衣服,在老母亲面前嬉戏,他希望老母亲能够有一种回到年轻时代的感觉。与乾隆帝不同的是,光绪帝没有在慈禧太后面前这样做。

由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本计划好的盛大场面不得不大打折扣。在大清遭受如此巨大灾难之时,慈禧太后似乎并不愿意再铺张浪费。(据说,甲午中日战争后,经费紧张,形势严峻,恭亲王等人不断施加压力后,慈禧太后才不得不做出这样的表态。)各个地区也不想多费人力物力财力来表示忠诚。在北京城举办的庆典活动虽然盛大,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紫禁城中,专供皇上进出的各个大门装饰得奢华无比,跟光绪帝大婚之时相比,没有什么两样,而其他的庆祝场面则比较平静了。据说,慈禧太后将军费挪用到六十大寿庆典上来,因此而遭到了各方的谴责,这也是她政治生涯中极为引人关注的一件事。

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时,光绪帝为表孝顺与尊敬,给慈禧太后封徽号是一件特别重要也是他义不容辞的事情。徽号是一种尊敬褒美的称号,取得微号的人一定是在各种场合举止端庄,受人敬爱的。冠上这一徽号会给太后带来每年十万两白银的赏赐。因此,被赐予徽号是一件喜庆之事。徽号?除了是一项荣誉称号,也让喜好挥霍金钱的慈禧太后高兴无比。清廷中在去世之前能够得到十六个字徽号的人只有慈禧太后一人。

除了独一无二的徽号,各地官员为表忠心还为她送来了白银与礼物,礼物不仅多,而且价值连城。面对这些礼物,慈禧的处理方法尤佳。她将这一切全部交给清政府,充当对日战争的军费。据说,这些白银和礼物价值不少于1500万英镑。慈禧太后虽然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但这次所捐献出来的财富,对她而言,也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牺牲。

从1904年慈禧太后表示自己的七十大寿庆典从简这一事情来说,我们必须承认在热爱金钱与追求享受的人中,慈禧太后确实也算是一名爱国者。那些指责她挪用公款?,只顾自己享乐而把她贬得一无是处的人对她的评价也过于绝对了。

其实,甲午中日战争也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收到的一份礼物。一般来说,在国家遭难时,中国统治者都会把自身的疏忽和灾难联系起来。但慈禧太后却与众不同,她并不会把自己的六十大寿和国家被他国入侵联系起来。她极其迷信,她的七十大寿理应是1904年11月举行,但是她却提前了一年举行,因为她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招致老天的愤怒,也可以骗过那些正等着在她七十大寿之时夺取她幸福的妖魅们。

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是1894年的8月1日,但是战争早在一周前就已经开注释:① 该徽号由十六个字组成,表示对慈禧太后的赞美。②有人声称,慈禧太后曾经将约300万英镑的海军军费挪作他用。这些被挪用的军费主要用于颐和园的重修,而重修颐和园仅仅是为了所谓的“颜面”。始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一个突破口,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日出之地”朝鲜自愿奉中国为宗主,但在遭受日本入侵后被迫同时承认日本的宋主国地位,这样的结局是所有朝鲜人不愿意看到的,但有部分朝鲜人在这一时期却企图利用日本谋一己私利。

19世纪早期,中国还是十分强盛的。日本,虽然在1885年时,同意从朝鲜半岛撤军,但是它从未停止过对朝鲜的觊觎。李鸿章有远见地预见了日本的今天。他说,在若干年之后,日本一定会卷土重来,与中国争夺朝鲜,为了防止悲剧的发生,李鸿章在直隶省建立起了强大的海军力量以应对此事发生。在战争爆发以前,他的女婿张佩纶呈交了一份关于向日本开战的奏折。但对于处事谨慎的李鸿章而言,即使他知道中日之战一定会爆发,在战争真正爆发之前他也不敢轻举妄动,转而埋头为战争做积极准备。

虽然在朝廷中另一派正在兴起的势力强烈反对李鸿章一家?,但慈禧太后非常器重李鸿章,使得他对中日问题能够坚持自己的处理方法。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朝鲜东学党起义。东学党是一个半宗教、半政治性质的会党组织,类似于中国的太平军,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镇压。朝鲜作为大清的附属国,在国家内部遇到严重的党派之争时向清政府请求帮助,清政府没有不同意之理。接着,清政府便派出一支军队协助其进行镇压。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动乱等重大事件发生,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因此,在清政府派兵进入朝鲜之后,便将情况告知日本外务省。接着,日本紧随其后,注释:①1894年秋,反李派在光绪帝面前已有强大的影响力,此时,慈禧太后觉得有必要给她的老朋友写一封信,并在信中给予其信心。派遣了一支规模更大的军队进入朝鲜。如此看来,日本表面上是根据《中日天津条约》派遣军队进入朝鲜,实际上是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以更好地挑起中日两国的战争,而清政府的出兵正中了日本的下怀,两国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1894年7月25日,在朝鲜丰岛海面,日本军舰突然向中国军舰发起了攻击。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已经显而易见,不必赘述。正如大家所知,大清陆军与海军的作战能力是非常差劲的,因此,对于日本而言,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把清军彻底击败。在如此紧要的关头,大家把希望寄托在李鸿章斥巨资建立的海军身上。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鸿章之前斥巨资建立的军队以及各种储备物资,在此次战役中毁于一旦,这对他而言是一生的耻辱。接下来缔结条约。在缔约方面,没有人比李鸿章更有经验。慈禧太后也称,大清需要李鸿章这样的全权代表与他国商议相关事宜。

接着李鸿章在他儿子李经方——清朝驻英国公使的陪同之下前往日本。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主要包括:承认朝鲜独立,大清不再为朝鲜的宗主;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以及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等。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李鸿章招致了大清民众无尽的骂声,李鸿章将这些骂声称为“狼嗥狗叫”。接着,许多奏折涌向光绪帝,众臣纷纷怒言李鸿章就是卖国贼。这种情况与十年前《李巴条约》签订时极其类似,人们希望对李鸿章处以极刑。但是,在慈禧太后的保护下,李鸿章必然相安无事。在慈禧太后看来,李鸿章是一个救大清于水火之中的大英雄。虽然在金钱上损失巨大,但至少能够让大清免于战争。慈禧太后对李鸿章如此鼎力相助,自然也招来一片骂声。

由于李鸿章的坚持和慈禧太后对他的支持,大清在与日本交手时损失相对减少,但日本野心勃勃,《马关条约》的签订并不代表此事已经完结,更可怕的还在后面。

《马关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他们逼迫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清政府,这就是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美国作家、传教士明恩博对此赞美道:“也许是因为所谓‘外交政策’的原因,英国才选择完全保持中立,但这一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面对欧洲三大强国的威胁,日本只能选择屈服,将辽东半岛归还清政府,但是同时,清政府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首先付给日本三千万两白银,其次是增设了新的通商港口。这也是欧洲第一次以“调解人”的身份介入到中国外交事务中。

§§§第12章镇压维新变法

在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小事,正是这件小事却间接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一天,许多中国的基督教新教派女性教徒聚集商议,要送给慈禧太后一件礼物,表示对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祝贺。在她们老师的建议下,她们决定赠给慈禧太后一部特别印刷的《圣经》译本,这本《圣经》被精心地放置在一个松木匣子中,匣子内里是一个红色的丝绒匣子,最里层是放置《圣经》的银匣。11月11日,英美两国公使将这部书送至总理衙门,并请其转交给慈禧太后。

直到现在,我们也未曾听说过慈禧太后对这个礼物是否有特别留意,关于这个礼物的也没有任何信息反馈给赠与她礼物的教徒们。但当光绪帝听闻此事后,立即命其将美国圣经协会翻译的《旧约》和《新约》译本送入宫中,并要求宫中宦官将两部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

尽管如此,光绪帝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要成为基督徒或者将宦官培养成基督徒的倾向。光绪帝阅读这两部书仅仅是为了了解西方思想。自此,他搜集西方文学译本的热情更高了,以至于只要他能够弄到手的译本,不管是哪种类型,他都要阅读,这样他才能够知道哪种书适合引入中国。同时,他还引领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风潮,通过努力,他可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对话。

然而,光绪帝对西方文化的认真钻研对他的统治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因为他身边缺少一位带领他一起奋勇抗争的人。在宦官中,虽然有不少人文学素养很高,但是光绪帝却难以从他们中找到一位良师益友。长期以来,光绪帝对西方文化的热忱并没有受到太多阻碍,因为慈禧太后认为这并不会影响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直到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一个大胆而危险的提议。

此时,我们必须把视线转移到1896年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上。此时,光绪帝正积极在朝廷中传播西方思想,并倡导大清子民学习西方文化,但是不幸失败了。一直以来无比崇敬自己的官员和人民对改良嗤之以鼻,这无疑给试图进行改革的光绪帝当头一棒。

甲午中日战争后,反洋人运动再次在中国各个地区爆发,批判的矛头纷纷指向清政府。但此时让清政府遭受磨难的却是“巨野教案”的发生。1897年11月1日,大约二十个人聚集起来,在山东西南部谋杀了两名德国罗马天主教传教士,这便是“巨野教案”。

没有证据表明这一事件是一群不法之徒单独行动导致的,也没有证据表明这是一次普通的反传教士事件,或者是类似于之前各省兴起的秘密社团一手策划的。其实,对于德国而言,事件原因并不重要。他们对中国领土垂涎已久,早已做好入侵的准备,只差一个冠冕堂皇的开战理由了。接着,德意志东亚舰队三艘战舰迅速驶抵山东胶州湾(胶州湾是中国北方的一个不冻港,据说这里是虔诚的佛教朝圣者前往印度取经时的出发地,胶州湾也因此闻名于世)。德国占领青岛之后,向清政府提出索赔要求,其中包括巨额赔款、对谋杀德国传教士的不法之徒和当地官员进行严惩、撤掉山东总督、租借胶州湾99年以及获得胶济、青莱两路的筑路权及铁路两旁的采矿权。

在德国狮子大开口之后,其他国家一直保持沉默,此时清政府才意识到,自己极度缺乏可以帮助自己的友国,并且没有能力与强大的德国抗争到底。最后,清政府不得不满足德国政府的无理要求。

由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不久之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类似,俄国强行租借旅顺港和大连湾,并占据与满洲相连的铁路,独享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利益。

有一种说法,叫做“趁火打劫”,就是说趁别人家遭遇大火的时候到别人家中窃取财物。日、德、法三国现在在中国正扮演着“趁火打劫”的角色。看到有利可图之后,英国、法国也迅速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他们强迫清政府出借威海卫和广州湾。这样,在清政府同意向德国赔偿之后的短短几个月中,清政府就被迫让出了四个重要港口——两个在山东,一个在满洲,还有一个在广东。因此,“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后果便不言而喻了。虽然英国当时并没有参与其中,但是最后他也分到一杯羹。

一边是西方列强的疯狂瓜分,一边是中国的孤助无援,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个画面。对于西方列强而言,中国是一块正在等待被瓜分的肥肉。此刻,一些次强的国家也蠢蠢欲动,伺机参与瓜分狂潮,这场景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

现在让我们回溯一下过去。虽然在解决中日战争问题时,在老臣们的尽心帮助下,国家总算暂时渡过难关。

但在列强开始瓜分中国时,光绪帝与这些老臣之间产生极大分歧。瓜分狂潮愈演愈烈,老臣们束手无策。光绪帝此时正打算开展国家内部改革,因此他决心尽量避免与西方国家产生矛盾,为国内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他也没有打算为了一时的和平稳定而完全牺牲国家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