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统治了亚洲。印度洋在21世纪是通向七大海域的钥匙,世界的命运将在这些水域见分晓。”“海权之父”马汉在20世纪初的警言,一直被战略家们奉为圭臬。独特而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印度不但成为历史上西方殖民者和冒险家觊觎的目标和向往的东方乐园,而且也是当代大国进行利益角逐和展示大国外交的重要场所。
早在殖民时期,沙皇俄国就因经不住从印度掠夺黄金、象牙、香料等奢侈品的诱惑,曾对染指印度怀有极大的兴趣并跃跃欲试。15世纪时,俄国商人的足迹便已涉及印度。伴随着帝俄扩张侵略的推进,世界四大洋中的三大洋已经向俄罗斯敞开了怀抱,唯独印度洋与俄罗斯无缘。因此,南下印度洋成为自彼得大帝以来历代沙皇的梦想。
19世纪沙皇俄国的一次次南下也终因觊觎中亚的大英帝国的北上阻挡而望“洋”兴叹。苏联时期,尤其是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期间,鉴于南亚次大陆处于其南部柔软的下腹部,苏联格外注重发展与印度的盟友关系。印度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V.P.达特甚至评价说,印度与苏联的关系,是它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俄国力日渐衰微,大国地位难以为继,即便如此,俄罗斯还是有不少人没有放弃南下印度洋之梦。在1993年举行的首届国家杜马选举中,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异军突起,该党主席、极端民族主义者日里诺夫斯基就放出豪言:“俄罗斯应当远征到温暖的印度洋沿岸,”“要使俄罗斯的士兵在温暖的印度洋中洗靴子,永远不再脱下夏季服装。”当然,日里诺夫斯基的豪言并不代表俄罗斯政府的政策,现实的情况是,在叶利钦执政的头几年,俄罗斯由于盲从西方,把印度这个苏联时期在南亚的传统盟友抛在一边,导致俄印关系一度十分冷淡。随着俄国内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俄罗斯在不断纠正亲西方外交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同时,开始逐步调整其对外战略,并推出了东西兼顾的“双头鹰”外交,俄印关系由此得以日趋升温。普京上台执政以来,加大了对印度外交的力度,俄印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俄罗斯与印度已回归到从前的“特殊关系”。目前,俄罗斯与印度已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印度重新成为俄罗斯对外战略中重要的一环。
一、冷热酸甜:叶利钦时代的俄印关系
俄印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家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必将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就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稍近的历史沿革而言,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印度与苏联于1947年建立外交关系,但在50年代中期以前,两国关系较为一般。自50年代中期苏联逐渐进入南亚次大陆后,为了抵制美国在南亚称霸,便视印度为其在南亚最重要的战略盟友,苏印之间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两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军事合作方面,据相关资料记载,从1968年起,苏联便开始成为印度最主要的武器来源国,苏制装备占印度军事装备的70%以上。另据新华社和美国裁军和武器控制署的材料,印度85%的海军装备、80%的空军装备、60%的陆军装备和100%的防空军装备是苏制品。当然,苏印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苏联不但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还是印度独立工业体系的主要援建者。
俱往矣。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国关系由此步入了深刻调整时期。在此国际形势大背景下,虽说苏印关系顺利过渡为俄印关系,但出于转型时期国内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俄罗斯忽视了对传统盟友的重视。受此影响,俄印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初处于冷淡状态。此后,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俄罗斯被迫自90年代中期不断调整其南亚政策,俄印关系开始日渐升温。总而言之,整个叶利钦执政年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可谓是经历了一个由冷到热的曲折而复杂的过程。
(一)曾经的“亲密伙伴”
在亲西方“一边倒”外交原则的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急剧下滑,很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为此,印度这个冷战时期苏联在南亚地区最重要的盟友曾一度成了被俄罗斯遗忘的角落。
印度遭遇被俄罗斯遗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一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国际格局由两极趋于多极化方向发展,大国关系正在进行深刻调整,苏印冷战时期所形成的联合抗美的“特殊关系”不复存在;二是俄罗斯独立后开始了以制度变迁为核心的社会转型,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急切需要西方的理解与支持,而“休克疗法”的实施更是将俄罗斯推向灾难的深渊,俄国内陷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在此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危难情况下,俄罗斯自顾不暇,当然便忘却了印度这个传统的盟友;三是由于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的独立,使得俄罗斯与印度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俄认为,印度在其战略视野中的地位与苏联时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从而疏远了印度。当然,也还有由于要与巴基斯坦发展关系的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导致俄印关系冷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俄罗斯与印度关系处于冷淡的90年代初期,除1992年初叶利钦总统与印度总理拉奥在联合国举行了短暂的会晤外,双方最高领导人接触以及互访的次数非常有限。俄总统访印的计划被再三推迟。按原计划,叶利钦总统本应在1991年访问印度,然而到了1992年该计划依然未被执行,直到1993年,叶利钦对印度的国事访问才最终成行。原因是俄罗斯与西方正处在“蜜月”
期,哪里还顾得上印度。为了谋求与西方改善和发展关系,早日加入西方的“民主国家大家庭”,叶利钦马不停蹄地穿梭于欧美之间,忙得不亦乐乎,东方传统的盟友国家早被置之脑后。更何况亚洲历来从未成为俄罗斯外交的重点,即便是在东西方对抗的冷战时期苏联关注的重点也一直是西方。鉴于俄罗斯与印度政治关系的疏远和冷淡,两国在经贸和军事领域的合作也因此而深受影响,从而给两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苏联曾是印度最大的军火供应商,苏联为此在印度谋取了巨大的利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说成了苏联的法定继承国,但其对外的重点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而并未继承苏联时期与这些“穷亲戚”传统的盟友关系。俄印关系的降温使其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也急剧减少。按计划,1992年,俄罗斯应向印度提供4亿美元的武器和零部件,而实际上只提供了一半。此外,两国贸易额也大幅度下降,1991年,俄印贸易额为35亿美元,1992年猛降到7亿美元左右。尤其是俄罗斯对印度军售的锐减,不仅严重影响了印度的作战能力和国家安全,而且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也因此丧失了一个巨大的经济收入来源。
为此,叶利钦总统在1992年末的一次讲话中,对俄罗斯丧失印度这一重要的武器出口市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俄罗斯“交了新朋友忘了老朋友”的实用主义外交导致俄印关系急剧下滑,不仅使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使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即把印度推向了美国的怀抱。换句话说,俄罗斯冷落了印度,其得到的回报是新德里同样也冷落了莫斯科,印度因此转而积极致力于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并将同美国的合作置于最优先的位置,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
为了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和与美国亲近,印度在军事上开始寻求与美国更大的合作,并同美国在印度洋地区进行海军联合军事演习,公开宣称印美关系为“战略伙伴关系”。至此,苏印在冷战时期所结下的“特殊关系”早已成为明日黄花,不复存在。
(二)走出冰河期
亲西方“一边倒”外交不但遭到俄国内各派势力的强烈批评和反对,也对叶利钦政权提出了强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俄领导人不得不对其亲西方外交政策进行反思并做调整。自1992年秋开始,叶利钦总统和科济列夫外长在不同场合发表的讲话中曾发出了俄罗斯欲推出东西兼顾的“双头鹰”外交的信号。不过,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以及科济列夫外长本人浓厚的亲西方情节,俄罗斯的向西方“一边倒”外交彻底终结是在1996年科济列夫下台之后,这是后话。总而言之,在此之前,对西方外交仍在俄外交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国际社会对此曾形象地评价为,俄罗斯与西方的“蜜月”期虽已结束,但“婚姻关系”尚且存在。
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的恢复与发展正是上述俄罗斯总体外交走向和政策调整的产物。俄印关系重修于好是由双方各自战略利益的需求所决定的。
对于俄罗斯来说,首先,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是该地区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发展与印度的关系不仅可以使俄罗斯恢复在南亚地区传统的影响力并展现大国形象,而且还可以回应北约东扩并以此作为牵制西方的重要筹码;其次,苏联解体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中亚地区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复兴而出现的“三股恶势力”严重地威胁到了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因而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对于遏制中亚宗教极端势力和确保俄南部边界安全与稳定意义非同寻常;再次,恢复发展与印度的军事和经济合作,对于增加经济收入、改变俄国内经济状况都有重要作用。
同样,对于印度而言,改善并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也与其国家利益息息相关:一则可以继续两国传统的军事合作,保障其武器装备来源不断,因而有利于其国防安全;再则可以通过加强与俄罗斯的交往来抗衡美国,从而确保其在南亚地区发挥大国作用。因为虽然在俄印关系冷却期间印度曾积极亲近美国,但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盟友毕竟是巴基斯坦,且美国对印度开发核武器和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人权状况也是指责有加,因而亲近并修缮与俄罗斯的关系更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何况有苏印那段“特殊关系”作铺垫。
1993年1月,叶利钦总统首次访问印度,最终实现了其许诺已久、但又因故一再拖延的访印计划。叶利钦此次印度之行不仅标志着俄罗斯为形成新的亚洲政策而采取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而且标志着俄印关系新篇章的开始。
访问期间,两国首脑签署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双方签订了新的为期20年的《俄印友好合作条约》以取代1971年的《苏印友好条约》。新条约应俄罗斯的要求,删去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款,删去了“帝国主义”、“殖民化”等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词句;但应印度的要求,仍包含了“不结盟”的概念。叶利钦称印度是俄罗斯的“天然伙伴”,表示继续支持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另外,访印期间,双方领导人还就两国债务问题达成了某些共识,同意按1990年1月1日卢布的国际汇率来计算印度长期拖欠的150亿美元债务,从而为两国恢复和发展双边经济与军事技术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叶利钦此次印度之行不同程度地促使了俄印双边贸易的发展。1993年,两国双边贸易已有起色,贸易额为11亿美元,其中俄进口为4.7亿美元、出口为6.32亿美元。1994年,双方贸易额再度上升,达到20亿美元。
相比较而言,俄印双边贸易额数字确实不大,且与两国的大国政治地位实有不相称之处,但毕竟反映出两国政治关系已经走出冰封状态,并为未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994年6月底7月初,印度总理拉奥出访俄罗斯,这是俄独立以来印度总理对莫斯科进行的首次访问,因而倍受两国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访问期间,两国就进一步加强双边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并签署了10多项促进双边关系的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有《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俄印合作宣言》和《保护多民族国家利益莫斯科宣言》,由此标志着两国在双边、地区和国际范围内建设性合作关系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另外,双方还就俄罗斯参与印度核电站和水电站建设以及印度参加扩大俄黑海沿岸新罗西斯克港建设项目等一系列商务问题达成协议。双方认为,通过这次访问,加上此前叶利钦总统对印度的出访,俄印关系更进一步,基本上恢复到了苏联时期的水平。
1994年12月,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走访印度。访问期间,双方政府签署了包括和平利用原子能协议在内的八个文件。例如,两国达成了《2000年前实施长期军事技术合作协定》。根据该协定,俄罗斯除为印度改进米格21、米格29战斗机、T72型坦克及其他武器装备外,还向印度出售大量武器装备。在防空武器方面,俄罗斯同意向印度出售六套S300防空导弹系统;在陆军装备方面,印度向俄罗斯购买T90坦克;在空军装备方面,印度向俄罗斯购买50架苏30战斗机,并准备购买卡30攻击直升机、伊尔76空中加油机、空中预警系统等;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向俄罗斯购买“基洛”级潜艇以及各型护卫舰等,并洽谈购买“戈尔什科夫号”航空母舰。可见,俄印双方传统的军事合作正在逐渐地得以恢复。
(三)俄罗斯多极化构想中的印度
1996年对俄罗斯外交来说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年。对西方情有独钟的“点头先生”科济列夫外长正在外地悠闲地度假时,突然被叶利钦解职(科济列夫因习惯对西方点头称是,被俄罗斯老百姓送了一个绰号“点头先生”)。科济列夫的下台以及普里马科夫出任俄外长,宣告了俄亲西方“一边倒”外交的彻底终结,这对俄罗斯外交的演变和调整无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在叶利钦的第二届总统任期内,普里马科夫上台伊始,立即依据冷战后的国际格局,明确地把推行“多极化”外交作为俄罗斯新的外交战略,目的在于使俄罗斯能够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成为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极”。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俄罗斯“多极化外交”是1994年以来大国外交理念的继续,只是在策略上更加突出全方位性和多样性。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加大了对印度的关注程度,俄印关系的发展将沿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大踏步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