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丝绸之路(中册)
2960600000016

第16章 血战沙海(1)

张说正在憧憬宏伟蓝图,忽见府上进来十几个官员祝贺,当下有些得意忘形地道:“这次陛下慧眼如炬,我总算可以大展宏图,为陛下做更多的事。”李德道:“说得是!在过去是张嘉贞把持朝廷,您虽有宰相之名,却一直远在朔方巡边,真是受了不少苦啊!”汪洋道:“像您这样的大才,早就该在京城出力。”

胡斐见他们纷纷讨好,跟安慰张嘉贞时截然不同,却见张说笑着频频点头,像是非常受用,心想:“看来世人都喜欢听好话。张说正是鸿运当顶,他们能说好的,我也不是不会说。”便也奉承道:“不说别的,您办案干练,连陛下都称赞。这次,太子虽然躲过了一劫,但陛下心里很清楚。其实,也是陛下不愿出现争储大战,要不然太子真的完了。”

张说自得地笑道:“不说这些了。说到张嘉贞,我还是从内心里欣赏他。他这人虽有毛病,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公道地说,他确实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事。特别是他的反黑之策,不但使国库充盈,老百姓称赞,连陛下都认可。最关键的,他不走极端,给了所有官员重新做人的机会。”

李德道:“话虽这样,可他比起您来,才能何止是天地之差、霄壤之别。我估计他这一下去,按照他的年龄是不会再上来了。”张说道:“不可这样说。说实话,我真希望有朝一日能和他同殿共事,我们之间还是有真情的。那年我到朔方巡边,他送我到郊外赠送了一首诗,非常感人,我吟给你们听听。”于是吟道:

天锡我宗盟,元戎付夏卿。

多才兼将相,必勇独横行。

经纬称人杰,文章作代英。

山川看是阵,草木想为兵。

不待河冰合,犹防塞月明。

有谋当系丑,无战且绥氓。

阃外传三略,云中冀一平。

感恩同义激,怅别屡魂惊。

直视前旌掣,遥闻后骑鸣。

还期方定日,复此出郊迎。

李德道:“哎呀,真是不错!看来张嘉贞此人,还真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值得敬佩!”张说笑道:“所以我决定晚上请他吃饭喝酒,为他送行!”汪洋道:“大人,我觉得没必要吧?他的心情不好,此时请他吃饭,他可能会有误会?”张说道:“其实我不请他,他才有想法呢。不管有啥想法,我请他是念及旧情。”众官齐声道:“大人真是好胸襟!”

夜晚,在张九龄家里,王维不解地看着张九龄道:“张大人!我看陛下对你是非常信任的,从很多事看,他对你是一种欣赏的目光。可我想不明白,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你为何请缨要去凉州?”张九龄道:“如今,太子党跟几个王爷都在明争暗斗,我不想卷入其中,只有到疆场效力。”王维道:“远离是非,未尝不是明智之举,明天我送你!”

张九龄道:“好!不过有句话你要记住:无论朝廷的党争多么激烈,陛下的头脑是清醒的,只不过陛下在想妥当的办法。”王维道:“问题是陛下过于自负?”张九龄道:“陛下自负确实令人担忧,但有一点要知道,他绝不会允许任何人对他构成威胁。皇上虽有爱子之心,但逼急了他,他是不讲感情的。”王维道:“这倒是。陛下最讲感情,但也最无情!”

在夜宴楼大厅,张说端起酒来看了一眼张嘉贞,见他正想心事,便将目光转到众大人身上道:“经请示陛下授意,今日特由中书省宴请前任宰相张嘉贞。来,大家端起杯来,共同敬张大人!”张嘉贞虽然不快,但还是端起酒,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道:“多谢各位大人。”李德道:“张大人,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能相见?我敬您一杯!”

张嘉贞举起杯来,一饮而尽。众宦官先后起身,纷纷给张嘉贞敬酒。几番推杯换盏后,大家都有点醉意。张说见张嘉贞闷闷不乐,于是看着他道:“张大人,你我同朝为官多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后无论有什么家事,尽管吩咐就是。”张嘉贞感到血往上涌起,站了起来指着张说的鼻子骂道:“张说!你这卑鄙无耻的小人!要不是你陷害,我才是这里的主人!你还有脸在这儿请我吃饭!”

当着众官的面,一向重视自尊的张说感到尴尬,不过他想:“也好,这反倒让众官小瞧了他,认识了他的庐山真面目。越是这样我就必须大度,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世人更敬佩我。”于是不自然地苦笑道:“张大人,才喝几杯酒,你怎么喝多了?”张嘉贞道:“什么喝多了?我没喝多!你这小人,为了能当稳宰相,你向陛下进了多少谗言,以为我不知道?”

张说道:“哎哟,张大人误会了!我张说是什么样的人,别人不知,你还不知吗?怎么能说这样伤和气的话?”张嘉贞道:“你以为你是谁,有可能张说就是你害的,别以为冒充张说不追究,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张说道:“哎哟,不可胡说!你说我冒充,要有证据才行。多少年来我背上这种罪名,到底咋了?难道就因为我妹夫死了,就非要把我当成杨闼才行?要是这样,天理何在?”

张嘉贞冷笑道:“要认天理,就不会冒名!你以为杨闼和你妹妹死了,就真的死无对证?可头顶上还有老天呢!卢怀慎去查案,为啥查不出眉目,就因为有人行刺,行刺者是谁?不就是你吗?”张说确实生气了,忙道:“张大人,别信口开河!要不是看你心情不好,我就好好跟你理论一番。你随便下结论,证据何在?按我大唐律法,没证据就是栽赃陷害!”

韩休一看忙道:“别争了!这事已真相大白。关于杨闼和杨氏之死,还有卢怀慎大人遇刺,皆是这次谋杀陛下的方刚所为。”张说猛地一愣道:“方刚?”韩休点着头道:“对!正是这个家伙。”张说道:“韩大人又是如何知道?”韩休道:“方刚被杀后,他手下的差役陈琳是我的远房亲戚,昨天他找到我求点差使,我问起鸣沙的那个疑案,他说出了真相。”

张说忙问:“我妹妹、妹夫又没得罪他,他为何要下毒?”韩休道:“方刚看上了你妹妹,想再次下毒害死杨闼霸占她。杨闼死后,朝廷让卢怀慎去查,方刚就派刺客去谋杀卢大人,但又怕你妹妹说出线索,就毒死了你妹妹。”张说对张嘉贞道:“张大人听到了吗?要不是韩大人说出真相,我一辈子都说不清。既然弄明了真相,我也不计较你的酒后之言。以后我们还像以前一样。来,我敬你!”

张嘉贞大怒道:“你这不叫请我,纯粹是在炫耀你的胜利。我知道,你这小人极善于运作,当年用诗歌向苏相进言,向陛下表忠心,你可真是用心良苦。从表面上看,你显示出一种大度,也向众官展示你的豁达胸襟,可内心呢?你是在用特别的方式来羞辱我!”张嘉贞越骂越激动,最后竟捋胳膊挽袖子要打张说。众官心态各异,纷纷上前,有真拉架的,也有故意凑火的。

只要凑火,这火肯定会越来越大。张说愤愤地道:“好啊!张嘉贞,我算领教你的风度了,你的所作所为实在不敢恭维,既然你说我是小人,我就是小人!”众官的心理很复杂,真真假假地凑火并在拉架中拉锯。两人都是喝了酒,何况在众官面前,谁都要争这个自尊,结果宰相的风度没了,就像是地摊上的地痞殴斗。不过还好,毕竟有真心拉的,最终还是把他俩拉开了……

王维将张九龄送到长安郊外,看着他道:“张判官,你我相识以来十分投缘,你的愿望就是去河西出力,现在如愿以偿,今送你到这里,希望常来书信。”张九龄感激地道:“这是肯定的。战场上可能条件艰苦,但却最能激励斗志。”王维道:“可惜我没有这样的机缘,要不然我也到疆场去,虽不能拿刀杀敌,但可以鼓舞士气。如今,我在终南山居住,就是不想过多沾染恶俗,只想过半官半隐的生活。”

张九龄道:“我很敬佩你!据说你已皈依三宝,成为佛门弟子?”王维点着头道:“是啊!这些日子我接触了不少高僧大德,明白了众生之苦皆来自于贪嗔痴慢疑。要想离苦得乐,求得终极永恒,唯有背尘合觉,息忘归真,从而求证菩提。唉!不说了,瞧他们都在前边等你,一路保重!”张九龄道:“多谢!你也保重。回来后,我们再好好畅谈。”王维道:“在临别之时,我有一首诗相赠。”遂来回走着吟道: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进君。

一年以后,在大明宫,李隆基看着众臣道:“众爱卿,我大唐经过开元之治,已出现了本朝最繁荣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张嘉贞的反黑之举,使反黑不仅反出了成效,也为今后的廉正奠定了基础。今观我朝,还缺少一位中书舍人,请各位爱卿本着‘唯才是举’的原则,大胆举荐!”

张说立刻出班道:“臣推荐从河西归来的张九龄。他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小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考获中进士,曾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后来,他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陛下,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的风气;尤其主张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他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

李隆基道:“说起此人,朕也非常了解。开元六年,你曾重其文才,称他为‘后出词人之冠’。”众臣一听,立刻随声附和,皆认为陛下是火眼金睛,识人很准。李隆基见宁王没有作声,便看着宁王道:“宁王,你的意见是谁?”宁王道:“陛下,过去你就多次说过他,认为他极有仪表,气度不凡。想来此人也该重用。”李隆基道:“好,就任他为中书舍人!”

钱丰父子与众伙计来到鸣沙渡口,见这里摆放着近五十个大型羊皮筏子,很有规模。钱丰人为赞叹,对祁波涛道:“看来,你们是靠摆渡维持生活的?”祁波涛经常摆渡客人,已经淡忘了当年摆渡他的印象,更何况,猛然一见钱丰的面目很恐怖,便靠后一点道:“是啊!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黄河岸边,从没离开过这片土地,靠黄河鲤鱼充饥,靠羊皮筏子生财。”

钱丰拿手摸着筏子的浑脱,端详了好一会道:“以前,做什么都忙忙碌碌,不懂得观察和享受生活。应该说,经过这里好多次了,每次都是匆匆看一眼筏子,而脑子里却想的全是别的事。现在一看,这筏子看似简单,但却极有用处。在水面上,尤其是在黄河上,有它可以解决很多难题,真不简单。”又继续端详着筏子道:“看样子,这筏子的制作很有讲究?”

祁波涛笑道:“谁说不是啊?筏子起源于汉朝,鸣沙有一段顺口溜,就是专门描绘它的制作过程:‘踹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层油,暴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水中任自由,飘它几十年,逍遥似神仙’。”钱万贯看着筏子称赞道:“真好!当地人真聪明,能把一张羊皮完整地弄下来,不伤任何一处,真不容易!”

货物被众伙计搬到筏子上,远远看去不但很有规模,也像一道风景线。钱丰招手道:“上来吧。”众伙计说笑着坐上筏子,祁波涛说声“开筏喽!”坐在筏前的许多筏子客,不慌不忙地用浆板猛地一撑岸边,筏子便进入了河面,随着流水随波逐流。钱丰进入县城后,对众伙计道:“你们先吃饭,我和儿子出去一趟,随后就来。”众伙计让骆驼卧躺在门口,然后进了饭馆,钱丰对儿子笑道:“跟我走,去看你的小妹妹。”钱万贯喜道:“太好了!”

从大食出发,经过安西的苏莱曼觉得又累又渴,同时想到高仙芝,便让众伙计在安西营帐停下,自己来见高仙芝。高仙芝忙让人热情地接待,苏莱曼道:“高副使,最近仗打得怎样?”高仙芝道:“吐蕃很狡猾,不断地骚扰,出兵神出鬼没,这段日子以来,基本上还是无休止的拉锯战。”

苏莱曼道:“唉!苦了你们这些军人啊!如果没有你们,两国的经贸如何来往,国内又怎么会有和平?”高仙芝苦笑道:“也许,我们生来就当如此。”苏莱曼道:“看来,你倒是很适应这种生活?”高仙芝笑道:“多年的风霜之苦,已完全习惯了,可以说十天半月不打仗,反倒觉得不舒服。”苏莱曼道:“哎,成家了吗?”

高仙芝摇头苦笑道:“还没有。”苏莱曼道:“有无相中的?”高仙芝笑道:“你瞧这里都是‘清一色的和尚’,哪来的尼姑啊!”苏莱曼也笑着道:“说得也是,只是这样长久而又艰苦的战争,打到何时是个头啊?”高仙芝道:“我想快结束了,这些吐蕃人也打得疲劳,很多百姓都希望和平。”苏莱曼道:“但愿早点结束这场战争。”

钱丰、钱万贯刚到烧酒坊门口,杨茹在门口看见,高兴地嚷道:“爹爹!”又看见了钱万贯,激动地道:“小哥哥!”钱丰笑着走过去道:“茹儿,你真有福气,你叫得这个小哥哥,还真是你的小哥哥。”杨茹很聪明,立刻道:“这么说小哥哥是您的儿子?”钱丰道:“对!你也是爹爹的女儿呀!你说你们是不是兄妹俩啊?”

杨茹高兴地跳着道:“太好了!”又看着钱万贯道:“小哥哥,以前我就觉得你好亲,原来我们是一家人啊!”钱万贯笑着道:“也不知咋回事,第一次见你我就觉得很亲切。”杨茹冲着烧酒坊里喊道:“爷爷,妈妈,爹爹和小哥哥来了。”钱丰忙问:“他们也在里面?”杨茹道:“最近酒更加紧张,官府给我们下了死命令,规定了数量,每天都在加班加点。”

钱丰道:“这样吧,我们进去帮忙。”正要进门,李静钧和李春燕出来了,李静钧一看钱万贯,心里已明了,笑着道:“看来他是你儿子?”钱丰点着头道:“是的。”李春燕高兴地道:“太好了!这些天你女儿每天都嚷嚷着爹爹咋不回来,又说小哥哥怎么不见。现在好了,都是一家人了。”李静钧高兴地道:“走,回去吧。”

李春燕也觉得在这里说话不合适,便道:“对!估计你们还没吃饭?回家去!”钱丰忙道:“不忙,你们正加班,我们也去帮你们吧。”李静钧笑道:“不用,这酿酒需要发酵池,也需要时间发酵。官府不懂这个,每天逼着加人加班。可是发酵池有限,人多也不管用啊!咱们还是回去,好好乐和乐和。”杨茹看着钱万贯道:“哥哥,你想我了吗?”

刘华妃与端儿走在兴庆宫园林,端儿道:“娘娘!最近陛下怎么来得少了?”刘华妃叹着气道:“是啊!他被那狐狸精迷住了。”端儿道:“说到武妃,传说太子派人闯入天牢杀人,是武妃的计策。有人说,这计策的幕后是李林甫,因为李林甫做过黄门侍郎,跟她走得近,在被贬后还不忘为她献计。现在陛下已对太子有了成见,却对武妃之子李清特别喜欢。”

刘华妃一惊道:“哎呀不好!陛下曾想废后,却遭到了众官的反对,现在他又喜欢她的儿子,所谓子贵母荣,最怕他废了太子立李清为储君。到那时,王皇后怎么受得了?按她的性格不是闹事,就是被气死,真要那样,武妃就该是皇后了。”端儿道:“娘娘打算咋办?”刘华妃道:“能怎么样呢?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端儿道:“可她现在有出谋划策的人啊!”

刘华妃道:“谁?”端儿道:“还是李林甫!”刘华妃猛地一愣道:“他不是被贬官了吗?”端儿道:“但是昨天他又被武妃推荐,再次成了黄门侍郎。”刘华妃当下失去了信心,软软地坐了下来,哀叹道:“我怎么如此时运不济!”这时,树林里传来了吟诗的声音,那人吟得是《古蛾眉怨》:

君不见宜春苑中九华殿,

飞阁连连直如发。

白日全含朱鸟窗,

流云半入苍龙阙。

宫中彩女夜无事,

学凤吹箫弄清越。

珠帘北卷待凉风,

绣户南开向明月。

忽闻天子忆蛾眉,

宝凤衔花揲两螭。

传声走马开金屋,

夹路鸣环上玉墀。

刘华妃细心地品味着,自然听出了诗意,心想:“真是奇怪,谁在这里吟诗?居然像是明白我的心,大有同情之意?不管是谁,还是看看去。”在兴庆宫一角,王翰像是知道刘华妃走来,接着吟出了《古蛾眉怨》:

长乐彤庭宴华寝,三千美人曳花锦。

灯前含笑更罗衣,帐里承恩荐瑶枕。

不意君心半路回,求仙别作望仙台。

琳琅禁闼遥相忆,紫翠岩房昼不开。

欲向人间种桃实,先从海底觅蓬莱。

蓬莱可求不可上,孤舟缥缈知何往。

黄金作盘铜作茎,青天白露掌中擎。

王母嫣然感君意,云车羽旆欲相迎。

飞廉观前空怨慕,少君何事须相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