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丝绸之路(上册)
2960400000101

第101章 名落孙山(4)

宋璟道:“由此看来,必是有人作祟。”李林甫也忙道:“说得对!微臣也觉得奇怪。”李隆基立刻道:“既这样,朕亲自去查!”宋璟忙道:“陛下不可!您是九五之尊,万金之躯,不可轻易外出。”李隆基恼道:“胡说!难道你想让朕当聋子瞎子吗?御酒是宫廷用酒,既然宫廷没此酒,那酒一定在市场上,或在官员家里。可怕啊!朕才多久没视察,居然就出现了怪事!”

宋璟道:“陛下!这事交给臣,由臣为陛下分忧!”李隆基愤怒地道:“分忧?说得多好听啊!你不是已经为朕分忧吗?可结果怎样?你大谈黑事,杀了朕的那么多官,非但黑事未有收敛,反倒贪污受贿的官员却越杀越多,还不准人家申诉?”宋璟不解地道:“陛下!不是您赐臣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吗?”李隆基大怒道:“但朕没有让你压制申诉!”

李林甫一看时机成熟,立刻道:“不光是压制申诉,禁止流通黑钱已给大唐的经济稳定带来了威胁。如今各地官员纷纷叫苦,要是这样下去,市场岂不乱套?”这话如同火上浇油,李隆基再次怒道:“宋璟!你作为当朝宰相,怎么把事弄成这样?朕明白了,怪不得你不让朕微服私访,原来是怕朕查出问题?看来,都是朕对你太信任。自即日起,将你罢相,降为开府仪同三司。”宋璟立刻跪倒磕头道:“谢陛下!”

二十二

宁王见陛下虽在下棋,却想心事,明白他是为金殿上的事深思,便道:“其实,宋璟此人,要说真还没错。姚崇大有作为,根除了韦后一党留下的遗患,但黑事却没禁绝。不过也难怪,黑事历朝历代都有,统治者都很头疼。他承上启下,整顿吏治,杜绝黑事,难免得罪人。再说,黑钱的流通,老百姓手里能有多少?大多在宦官之手。他一禁止,难免会引起宦官的不满。”

李隆基猛地一愣,冷冷地道:“如此说来,是朕错了?”宁王倒抽了一口冷气,看着他道:“其实您也没错。”李隆基很想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便道:“那谁错了?”宁王圆滑地道:“要说都没错,是错在了这件事情的复杂性。”李隆基把头一偏,觉得宁王已和以前大为不同。他觉得这个大哥虽然没有坏心眼,但总是话中有话,便问:“怎么讲?”

宁王道:“宋璟特别正直,是从来不绕弯子的大臣。拿臣去终南山来说,我们是要付费的,但县令不让付。我想王爷掏腰包,不是拿不出钱,而是没面子。可反过来想,为了面子要吃倒多少开店的家庭,良心何在?我和隆范(即歧王)坚持要付,赶巧宋璟在场,以为我们高风亮节,有皇家气度。其实我们很惭愧,但像我们这样的人有多少?不少为官者能捞就捞,宋璟他作为宰相,该不该管?”

李隆基脱口而出道:“当然该管,不管就是失职!”宁王道:“对,不管是失职,管了就会得罪一大批人。三人成虎,您怎能认为他是失职,甚至认为他言过其实?吏治若不整顿,歪风邪气会因着蔓延而无法收拾,而整顿就会伤害大批官员的利益。包括黑钱,哪个官员手里没有黑钱?不让他们的黑钱流通,他们不就亏了?”

李隆基点着头笑道:“你呀,这是绕着圈子骂朕呢。”宁王也笑道:“您是九五之尊,我怎么敢骂您。”李隆基笑道:“看来,真的是朕错了。”宁王把头一偏道:“陛下怎么看?”李隆基道:“其实御酒被垄断,这是官员的行为造成。既然御酒控制在官方之手,怎么说没就没了?即便老百姓用酒,手里有多少钱,又能控制多少酒?显然,酒都到了官员手里。宋璟忙着查贪官,哪能顾及这事?唉,朕都气糊涂了,也中了官员们的计,真是可气!”

宁王道:“既然您意识到了,是不是恢复宋璟的职位?”李隆基摇着头道:“既然已罢免,就不能恢复,要恢复也是以后的事。”宁王道:“可是,这对宋璟太不公平。为了国家安全,他不惜得罪那么多元老重臣,到后来竟是这样的下场。”李隆基道:“这能怪谁?其实他也有错。朕赐他尚方宝剑,不是让他见贪官就杀。要是这样杀下去,还有几个官可以保留?难道大唐盛世,就全是贪官?”

宁王纳闷地问:“不是您让他先斩后奏吗?”李隆基道:“这没错,但是他不长半点脑子!世事是需要变通的。竹竿横着拿,你就出不去门,如果换个方式拿,不就轻松地出去了?谁都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赐他尚方宝剑,是赐他权力,不是要他乱杀。有些事查出来就打住,不要再查了。可他杀出瘾了,一查到底。有时需要杀鸡给猴看,而有时则需要杀猴给鸡看,他怎么就不把握呢?”宁王明白了李隆基的心理,便道:“可现在少了一个宰相,国事咋办?”

李隆基道:“没什么大事!少一个宋璟,大唐照样繁荣。不是有好几人在举荐张九龄吗?朕见他风度翩翩,还真有宰相的气度。依朕看,就是他了!”宁王道:“陛下既已决定,臣就不说了。”李隆基一愣道:“这么说你还有不同意见?”宁王道:“风度是能给人留好印象,但单凭风度来认定,恐怕不妥。”李隆基试探道:“那你的意见是谁?”宁王道:“张嘉贞!”李隆基一愣道:“他?”

宁王道:“此人在垂拱元年就中举,初补授平乡县尉。不久,因受案件牵连而贬官回到家乡。在长安年间,侍御史张循宪为采访使巡查河东,遇事棘手,难于断决,即向当地官吏征询贤才。当地官吏就将张嘉贞推荐给他。张循宪召见张嘉贞,并把许多难处向他讲了。张嘉贞不但对事情进行了透彻的分折,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这大出张循宪的意料。接着,张循宪又让张嘉贞将此事的原委及解决办法写成奏章。张嘉贞下笔敏速,文词优美,更使张循宪感到吃惊。”

李隆基道:“这事朕也听过。当年,张循宪回朝后向女皇推荐张嘉贞,女皇经过考虑后,在内殿召见张嘉贞。但见张嘉贞形伟貌秀,举止大方,侃侃而谈,颇得女皇好感。不久,即拜张嘉贞为监察御史。张循宪也因荐人,才有功提升为司勋郎中。监察任后,张嘉贞迁兵部员外郎。当时,兵部待处理的请功状很多,对此他经过考虑,一一作了妥善处理,不到十天,滞留文书就全不见了。兵部之任后,张嘉贞任中书舍人,又出任梁、秦二州的都督,及并州长史等职。在这些任期内,张嘉贞为政严肃,属吏奉职守法。”

宁王道:“对!看来陛下对他是了解的。”李隆基受到激将,侃侃说道:“何止是了解,朕对他是了如指掌。”宁王故意道:“噢?”李隆基道:“难道不是?朕即位后,张嘉贞以并州长史的身份入京奏报其任职情况。朕经核实,对张嘉贞多次加以慰劳。张嘉贞乘机向朕奏请将他与弟嘉祐调迁到相近地区。当时,张嘉祐为鄯州别驾,朕允准了张嘉贞的请求,特调张嘉祐与张嘉贞所在并州相邻的忻州做官。按规定:兄弟不可在相邻的地区任职,朕的这种安排,已经是对官吏很高的优宠。”宁王试探道:“如此看来,陛下对他是早就赏识的。”

李隆基不知是计,据实道:“开元初,后突厥势衰,部族离散,纷纷降附唐朝,被允迁到太原以北的很多。为此,张嘉贞上奏,请求设置军镇,管辖突厥新附部落,朕当即准许了建议,在并州设置天兵军,以张嘉贞为节度使。开元六年,张嘉贞又入朝奏事。值此,有人秘告他在天兵军奢侈僭越,贪赃行贿,朕派人调查,结果并无此事。朕要判原告诬告之罪,张嘉贞上奏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广开言路,这才是国家兴旺的根本。现在陛下如果治此人的罪,以后都觉得大臣惹不得,谁还敢说话!万马齐喑,这不是比告状不实更可怕吗?’朕对他更加赏识,并想起用他为宰相。”

宁王微笑着道:“既然这样,陛下何不立刻起用?”李隆基也笑着道:“好!朕在朝堂上下旨。”宁王道:“另外,关于御酒一事,臣有个建议。与众多事务比,此为小事。陛下乃一国之君,何必为小事亲历亲为?依臣之见,可派李林甫前往,一定能迅速解决此事。”李隆基的脑海立刻闪现出李春燕的影子,便道:“这不是小事。如今,外国使臣越来越多,有的国家甚至来的是国君,我大唐帝国焉能无好酒?”

宁王道:“此话倒也不假,但这样的小事,让国君解决,必被人耻笑。李林甫去过鸣沙,对那里的情形熟悉,一定能找出根源。不管怎样,只要朝廷不缺酒,何必要把国事放置下来?”李隆基道:“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宁王道:“有!宋璟因反黑而罢相,难道您希望张嘉贞一上台,就重蹈宋璟覆辙?要是这样,谁还敢为相?谁还敢反黑?可贪官不治,大唐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