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一通百通除百病
2906800000007

第7章 丹道医学通补功法,简单又易学(3)

实际上,音乐也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的人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就像我们一听到《国际歌》就有一种悲壮的感觉;奏哀乐的时候,人想乐都乐不起来,因为那个气就把你给打下去了。

古人讲“心之音为意”,什么意思呢?因为声声入耳,由心入意感知外界的思维变化意识上的东西,都能够通过耳传达到我们的心。你看,“音”底下加一个“心”不就是“意”嘛!所以,我们听音乐,听声音,都要用心意会那个东西,通过外在的声音让人体的气血起、浮、动、荡。

打仗的时候为什么要擂鼓助威?就是通过角木之音,把士兵的肝气给激发出来。如果不吹冲锋号而是奏哀乐,打仗准败,因为这鼓舞不了士气。你比如说像“角”、“徵”这两个字的发音(这里插一句,现在很多人把它们读成了“校”、“正”,实际上,这两个字一个是ge音,一个是zi音,这是它原来的音,现在的普通话实际上是胡语,就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口齿音很清晰)。“角”原本的发音是吹牛角,就是吹起战斗的号角。它是动肝气的,是让人怒目的。这样,人一听,精神就起来了。擂鼓也一样,也是为了通过声音,鼓动人的这种气氛,鼓点打得越猛,人的斗志越足。一不打了,就说明那个气不够了,下去了,停了,鼓动不起来了。

说了这么多,想必您相信音乐疗法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其实,我们的先人同样很早就给出了它与五行五脏的对应关系--木肝(角)、火心(徵)、土脾(宫)、金肺(商)、水肾(羽)--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治疗疾病当中。

《胡笳十八拍》补肝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的说法:“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肝因为是将军,所以比较豁达。我们如果长期被一些烦恼的事情困扰,肝就会使我们体内本该流动的气处于停滞状态,时间稍久,肝的能量就会逐渐消耗,产生种种不适,比如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等。

此时,我们不妨听“角”调式乐曲,它像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这方面的音乐有《胡笳十八拍》,这首曲子中属于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刚好可以克制体内过多的木气,同时曲中婉转地配上了较为合适的属于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养木气,使之柔软、顺畅。

《紫竹调》补心

心为“君主之官”,它一刻不停的搏动完全符合火的特性。心脏掌控着精神和血液的循环,然而,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减少的睡眠、很少运动的身体……无一不在伤害我们的心,所以很容易出现心脏系统的不适,比如失眠、心慌、心胸憋闷、胸痛、烦躁、舌尖部溃疡等。

此时,我们不妨听听“徵”调式乐曲。它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性情欢畅的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这方面的音乐有《紫竹调》,这首曲子中,运用属于火的徵音和属于水的羽音,配合得很独特,补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过旺,补火又可使水气不至于过凉,利于心脏的功能运转。

《十面埋伏》补脾

至于脾,可谓我们的“后勤部长”,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都来自脾胃,经过食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成能量供应给各个脏器。暴饮暴食、五味过重、思虑过度等都会让我们的脾胃承担过重的负担而停产,容易出现的症状有腹胀、便稀、肥胖、口唇溃疡、面黄、月经量少且色淡、疲乏、胃或子宫下垂等。

此时,我们不妨听些“宫”调式乐曲。它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这方面的音乐有《十面埋伏》,这首曲子中运用了比较频促的徵音和宫音,能够很好地刺激我们的脾胃,使之在乐曲的刺激下,有节奏地进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阳春白雪》补肺

肺为“相傅之官”,也就是宰相的意思。它是管理呼吸的器官,全身血液里携带的氧气都要通过肺对外进行气体交换,再输送到全身各处。也正因为肺和外界接触频繁,所以污染的空气、各种灰尘、致病细菌,会在你身体抵抗力稍低的一刹那,占领你的肺。容易出现的症状有咽部溃疡疼痛、咳嗽、鼻塞、气喘、易感冒、易出汗等。

此时,我们不妨听“商”调式乐曲。它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的特性,可入肺。这方面的音乐有《阳春白雪》,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的宫音和属于火的徵音,一个助长肺气,一个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的商音,可以通过音乐把你的肺从里到外梳理一遍。

《梅花三弄》补肾

肾为“作强之官”,它在身体的五脏之中,被看成人体的储蓄机构。我们身体里其他脏器所产生的全部能量,在满足日常消耗后,都会把多余的能量转存到肾中,将来身体里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够的能量时,通常会从肾中抽调。长此以往,肾中的能量总的来讲处于匮乏状态,容易出现的症状有面色暗、尿频、腰酸、性欲低、黎明时分腹泻等。

此时,我们不妨听一下“羽”调式乐曲。它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的特性,可入肾。这方面的音乐有《梅花三弄》,这首曲子中舒缓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经意间运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将产生的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肾中。一曲听罢,人神清气爽,倍感轻松。看完这些之后,您是否对中国的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再看电视,如果再有君臣一起听音乐的,您应该不会还只是想到奢靡生活了吧?其实,我之所以详细地介绍这么多,也是为了让这种音乐通补养生方法,可以像流行音乐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味养生法:四菜一汤通健康吃好一日三餐,善用四菜一汤,我们就能轻松养生。因为看似简单的四菜一汤,是一种讨巧且实惠的养生之道,里面有着深奥的五行之术。一顿饭若是五味俱全,也可以起到通补五脏的功效。

俗话说“病从口入”,那么“健康也从口入”的说法成不成立呢?其实,生活中好多疾病就是因为饮食不当而得的。这么说,或许有人会很不服气,说吃吃喝喝谁不会呀?可我们在饮食方面,究竟应当如何选择食物,如何兼顾你我他各自的体质,这些问题您是否认真地思考过呢?

其实,这些问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说难可以扯到阴阳五行,说简单一点就是标准的四菜一汤。为什么呢?因为四菜各偏向不同的味道,有甜的,有酸的,有辣的,有咸的,加一碗汤,淡则养脾。

《黄帝内经》里讲:“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饮食之中,味道偏酸的就先入肝,偏苦的就先入心,偏甜的就先入脾,偏辛辣的就先入肺,偏咸的就先入肾。

一餐饭若是有了这五种味道,就可以根据身体所喜,随意吃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了,五味入五脏,也就可以养五脏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有疑惑:为什么《内经》谈到了苦,而您的菜中没有苦呢?若是没有了苦,又如何养心呢?如果您能想到这个问题,那说明您还真的是心思细腻。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

现在我们吃饭,除了填饱肚子给身体以正面的能量补充以外,还有很大的享受成分在里面。大家可以想一想,苦的东西有谁愿意吃呢?若不是到了万不得已,估计没几个人喜欢吃苦。菜的味道中,酸的有人喜欢,甜的、辣的、咸的都有人喜欢,可是,唯独苦的,喜欢者寥寥无几!

中国菜的做法都很有讲究。第一个是色,第二个是香,第三个是味,第四个是形,还有一个神。所以,我们在做菜的时候,要尽量把苦去掉。当我们将酸的、甜的、辣的、咸的放在一起的时候,其实苦已经暗藏里面了,这是五味调配的结果。

另外,当我们吃完东西后,通过气化,能量该奔哪儿就奔哪儿了,人体会很自然地有个分配。所以说,即使没有吃苦,通过别的味道的调和,气化的能量一样能奔心而去。

例如招待客人的时候,四菜一汤就是很标准的工作餐,辣的、甜的、酸的、咸的全具备了,加上一个汤,你说这个味重,加点汤一调便轻了。这一瞬间,五味就都入到五脏去了。四菜一汤正好是一个五行之术,这就是我们说的五味养生。

对于一个三口之家或者一个三代同堂的家族来说,最健康的饮食就应该是四菜一汤,这四菜一汤,说穿了就是要把五味灌输到五脏之中。当然,这四个菜的四味还得根据一家人的不同喜好来分配。可能老爷子口重一些,老太太口轻一些,儿子喜欢辣的,女儿喜欢甜的。我们做成四菜一汤,就刚好兼顾了不同的味道。总之,其中肯定有一个适合你的口味,不会说这四个菜全是甜的或全是酸的。大家想想,老百姓最喜欢吃的家常菜是什么?鱼香肉丝。因为里面有辣的,有酸的,有咸的,还有甜的,一个菜就解决了四味的问题。

合理的饮食是什么?就是找适合自己的菜来下饭。比如我吃饭的原则就是:第一,不能浪费;第二,找一个自己喜欢吃的。我喜欢吃麻辣豆腐,那我就要一个放在我身边,你如果也喜欢吃,你可以吃走一半。

都说海参、鲍鱼滋补,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人家吃可能是养生,你吃起来就是毒药,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中国人吃饭很热情,主人常常会给客人夹菜,让你吃吃这个,尝尝那个,往往别人给你夹的菜你根本不喜欢吃,可又不好拒绝。西方人很看不惯中国人这一点。其实这是一种热情的体现,怕你吃不饱。那么,咱们不妨把这种热情稍稍降下温,让大家各取所好,随意食之,这样才是真的对大家好!

看似简单的四菜一汤实际上是一种讨巧且实惠的养生之道,且暗藏着深奥的五行之术在里面。日常生活中,我们若是能够经常这样搭配饮食,必定会吃出一身健康来!

虎卧撑:通补肺脏,强健体魄虎卧撑的运动重点在头与胸部,而不是手。虎卧撑是模仿老虎站起来的样子,在五行里面,它正好动的是我们的中府跟云门。这项运动不仅可以通补我们的肺,还可以锻炼和增加我们的气魄。

俯卧撑的真名叫虎卧撑

提及俯卧撑,几乎无人不晓。小学、中学时的体育课上,女生仰卧起坐,男生俯卧撑,几乎是必学的科目。升学考试时,这个也常被列为体育考试项目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众人皆知的锻炼方式竟也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拨开迷雾,追溯起源,尤其是通过我老师廖先生的口传身授,我才知道它原来的名字竟叫“虎卧撑”。如果在俯卧撑的基础上将锻炼方式稍稍改变一下,使之成为虎卧撑的话,您会发现锻炼效果在成倍增加。

大家熟悉的俯卧撑做法是:双手支撑身体,双臂垂直于地面,两腿向身体后方伸展,依靠双手和两只脚的脚尖保持平衡,使头、脖子、后背、臀部以及双腿处在一条直线上;两个肘部向身体外侧弯曲,身体降低到基本靠近地板;收紧腹部,保持身体在一条直线上,持续一秒钟,然后恢复原状。

按手撑地的方式可分为全掌撑、拳撑和指撑三种形式,按手撑地的方向可分为向前、向内、向外三种形式。按脚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两脚并拢式和开立式两种,按脚撑地的形式又可分为脚尖式、脚背式和脚弓式三种。而我们最常见的锻炼方法大概要数向内的全掌撑和脚尖式的两脚并拢式了。如果我们在这种常见的锻炼方式的基础上稍作改进,它就成了虎卧撑。虎卧撑的锻炼姿势是这样的:首先,双手撑地,两脚分开,蹬踩在地上,臀部微微隆起,像老虎正在爬行,随时准备跃起,重点是虎卧撑动作像“竖钩”,锻炼的是肺部脚的部位,要有种蹬的感觉;然后,上半身下沉,头有点埋在两肩之间的感觉,脚的姿势保持不变;最后,头部向前、向上抬起,有种先下沉、然后向前上扬的感觉,而不是像俯卧撑那样简单地直上直下。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头部的运动轨迹像笔画“竖钩”一样。

经常做俯卧撑的人可能都有这样一种体会:上肢和腹肌在无形中力量倍增,平衡力和支撑力也大大提高,不仅骨骼更加坚实、关节更加灵活、韧带更加牢固,而且肌肉也比以往显得粗壮和有弹性,似乎吸引女性的指数也在悄然上升。

当然,这是风趣的说法,关键是经常锻炼的话,对身心发展都是有益处的。它在加速血液循环、增大肺活量、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使人精力充沛,起到强健体魄、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的作用。

少练俯卧撑,多做虎卧撑

相比之下,虎卧撑的运动重点在头与胸部,而不是手。虎卧撑是模仿老虎站起来的样子。在五行里面,它动的正好是我们的中府跟云门。这两处是肺经上的穴位,中府穴还是肺经的募穴,它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华盖)旁开6寸,与第1肋间隙相平的凹陷处,而云门穴位于中府穴上1寸,锁骨下窝凹陷处。它打开的是气脉,一定不是单纯的肌肉。这个是真正道家老祖宗的智慧。

肺不好的人,肺功能不强的人,一定要多多练这个。每天做上三五十个,做时肛门还得向回收,得紧,不紧提不起气来。这个方法很简单,而且在家里、在办公室很多地方,随时随地可以做。它不仅可以补我们的肺,还可以锻炼和增加我们的气魄。

中府云门

虎卧撑打通的是中府和云门,是道家老祖宗的智慧很有意思的是,老虎对应人的肺,在中医的经典《伤寒论》里面,也有一个经方和肺关系密切,那就是白虎汤。虎被誉为西方之金神,而西方又对应于五脏之肺和四季之秋。当虎咆哮之时,威力之猛声震山谷,陡然凉风习习,让人冷感自生一如秋之来临,酷暑炎热随风而逝。所以,当肺燥热难耐之时,当肺腹软虚之时,您可以做一做虎卧撑。

人在悲痛的时候容易捶胸顿足,那是因为体内有淤积,憋住气了,他通过捶打的方式让它出去。这是一种本能的自然医疗。你看那猩猩一生气,它就跟你急,跟你拍胸。人也是一样的,为了表达某种心情,也会拍胸。南方一个地方有种拍胸舞,农民到了收获季节的时候,专门光着膀子,狠命拍上半身,拍得通红通红的,成了一个风俗,一直传了下来。它是人们对于一年来艰辛付出的发泄和对于丰收喜庆的庆祝。同样,虎卧撑可以打开和抻展更多的穴位和经络,尤其是可以疏通督脉,增人阳气。这种效果是用手指点按刺激穴位所达不到的。虎卧撑是一个适合大众的养生锻炼方式,没有很多的禁忌,除非你因为腰椎疼痛或者其他的原因不能做此项运动。不过,在这里要提醒一下,年岁较大的,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身体相对比较弱的人,就要慎练了,或者锻炼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强度不能太大,以做完后微微汗出、神清气爽、不觉得疲乏劳累为准。

坚持下来以后,您会发现自己的肺活量增加、精力充沛、骨骼关节更加坚实灵活、肌肉变得发达有弹性。最为重要的是,它补益了你的肺脏,增加了你的气魄,疏通了你的任督二脉,使健康始终伴随在你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