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评曾国藩
2896100000024

第24章 “以克己为体。以进贤为用”(1)

——薛福成评曾国藩

【评主简介】

薛福成渊1838-1894年),清末外交家,改良主义政论家。江苏无锡人,字叔耘,号庸庵。同治六年渊1867年)充任曾国藩幕僚,是“曾门四弟子”之一,后随李鸿章办外交。光绪五年渊1879年)作《筹洋刍议》,提出变法主张。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任浙江宁绍台道,曾在镇海参与击退法军之战。1888年任湖南按察使。次年出任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称赞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以工商立国”、“工实居商之先”。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发展中国的工商业,用机器“殖财养民”,强调“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主张让私人集股成立公司,提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要求,不赞成洋务派对新式工业的垄断政策。强调“圣人正不讳言利”、“人人欲济其私”等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论点,着作有《庸庵全集》、《庸庵笔记》等。

原文

自泰西各国通商以来,中外情形,已大变于往古。曾国藩深知时势之艰,审之又审,不肯孟浪将事淤其大旨但务守定条约,示以诚信,使彼不能求逞于我。薄物细故,或所不校。曾国藩自谓不习洋务,前岁天津之事②,论者于责望之余,加以诋议。曾国藩亦深自引咎,不稍置辩。然其所持大纲,自不可易,居恒以隐患方长为虑。谓自强之道,贵于铢积寸累③,一步不可蹈空,一语不可矜张。

其讲求之要有三:曰制器,曰学技,曰操兵。故于沪局之造轮船,方言馆之翻译洋学,未尝不反复致意。其他如操练轮船,演习洋队,挑选幼童出洋肄业,无非求为自强张本。盖其心兢兢于所谓绸缪未雨之谋④,未尝一日妄也⑤。臣于曾国藩忠勋之迹,谨略举其大端若此。至其始终不变,而持之有恒者,则惟曰以克己为体,以进贤为用,二者足以尽之矣。大凡克己之功未至,则本原不立,始为学术之差,继为事业之累,其端其微,其效立见。曾国藩自通籍后⑥,服官侍从,即与故大学士倭仁⑦、前侍郎吴廷栋⑧、故太常寺卿唐鉴⑨、故道员何桂珍⑩,讲求儒先之书,剖析义理,宗旨极为纯正。其清修亮节,已震一时,平时制行甚严,而不事表褛于外;立心甚恕,而不务求备于人。

故其道大而能容,通而不迂,无前人讲学之流弊,继乃不轻立说,专务躬行,进德尤猛。其在军在官,勤以率下,则无间昕宵;俭以奉身,则不殊寒素,久为众所共见。其素所自勖而勖人者,每遇一事,尤以畏难取巧为深戒。

虽祸患在前,镑议在后,亦毅然赴之而不顾。与人共事,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者亦在此。曾国藩秉性谦退,受宠若惊,从戎之始,即奏明丁忧期内,虽稍立功绩,无论何项褒荣,概不敢受。

迨服阕之后,战功益着,宠命迭加,其弟曾国荃累以战功晋秩,亦必具疏恳辞,至于再四。其深衷尤欲远避权势,隐防外重内轻之渐,故于节制四省、节制三省之命,辞之尤力,非矫饰也。临事则惧大功之难成,终事则惧盛名之难副。故位望愈重,而益存欿然不足之思。前岁回任两江,朝廷许以坐镇,闻曾国藩仍力疾视事,不肯少休,临殁之日,依旧接见属僚,料检公牍。其数十年来,逐日行事均有日记。二月初四日绝笔,犹殷殷焉以旷官为疚,战兢临履之意,溢于言表。此其克己之功,老而弥笃。虽古圣贤自强不息之学,亦无以过之也。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决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

尝闻江忠源未达时,以公车入都谒见,款语移时。曾国藩目送之曰:‘此人必立名天下,然当以节烈称。”后乃专疏保荐,以应求贤之诏。胡林翼以臬司统兵,隶曾国藩部下,即奏称其才胜己十倍。二人皆不次擢用,卓着忠勤。曾国藩经营军事,卒赖其助。其在籍办团之始,若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杨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以至诚相与,俾获各尽所长。内而幕僚,外而台局,均极一时之选。其余部下将士,或立功既久而浸至大显,或以血战成名,临敌死绥者,尤未易以悉数。最后遣刘松山一军入关,经曾国藩拔之列将之中,谓可独当一面,卒能扬威秦陇,功勋卓然。曾国藩又谓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历练而成。故其取人,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将吏来谒,无不立时接见,殷勤训诲。或有难办之事,难言之隐,鲜不博访周知,代为筹画。

别后则驰书告诫,有师弟督课之风,有父兄期望之意。非常之士,与自好之徒,皆乐为之用。虽其桀骜贪诈,若李世忠⑩、陈国瑞之流,苟有一节可用,必给予函牍,殷勤讽勉,奖其长而指其过,劝令痛改前非,不肯遽尔弃绝。此又其怜才之意,与造就之微权,相因而出者也。窃尝综叙曾国藩之为人,其临事谨慎,动应墨绳,而成效利钝,有所不计,似汉臣诸葛亮;然遭遇盛时,建树宏阔,则又过之。其发谋决策,应务度务,下笔千言,穷尽事理,似唐臣陆贽;然涉历诸艰,亲尝甘苦,则又过之。其无学不窥,默究精要,而践履笃实,始终一诚,似宋臣司马光;然百战勋劳,饱阅世变,则又过之。

——节录自《薛福成选集》

【注释】

①孟浪:鲁莽;轻率。

②天津之事:史称“天津教案”,俗称“火烧望海楼”。是近代中国天津人民反对外国传教士的斗争。

③铢积寸累:形容积累之艰难。积累必须由极细微处,慢慢储蓄起来,极言事物完成之不易。铢:我国古代衡制中极小的重量单位。

④绸缪未雨:未下雨的时候就要把门窗捆绑牢固,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绸缪:用绳索缠捆。

⑤未尝:不曾。

⑥通籍:籍是二尺长的尺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后称初做官为“通籍”,意谓朝中已经有了名籍。

⑦倭仁:清末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字艮峰。道光进士。道光末年,和曾国藩标榜“理学”,为咸同年间着名的理学大师。

⑧吴廷栋:字彦甫,一字竹如。道光拔贡。同治年间官至刑部右侍郎,服官四十年,告归后曰食不给,处之晏然。

⑨太常寺: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改名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至北齐,设太常寺,有卿、少卿各一个,相沿至清末改官制始废。唐鉴:湖南善化人,字镜海,嘉庆十四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卿,研究理学,曾国藩、吴廷栋、何桂珍皆从其考问学业。

⑩道员:明初布政、按察二司以辖区广大,由布政司的佐官参政、参议分理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按察司的佐官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此为道员称谓之始。清乾隆时裁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名称,专设分守、分巡道,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清代又设督粮、盐法等道,清末更在各省设置巡警、劝业二道,各司其专职。何桂珍:云南师宗人,道光进士,以理学着名于世。

丁忧:指遭父母之丧。

服阕:旧制,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阕”是终了的意思。

曾国荃(1824——1890年冤:曾国藩弟,清末湘军将领,

字沅浦。曾国藩被太平军困于南昌,国荃募勇援救,

战屡捷;收复安庆,进攻江陵,擒太平军首领之一李秀成。以功封一等威毅伯。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卒谥忠襄。晋秩:晋升职位或品级。

歹受(mo):死亡。

邂逅(xiehou):不期相会。

⑩江忠源(1812——1854年):湖南新宁人,字岷樵,道光举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后,清军屡败,江氏与曾国藩等练乡勇,出境力战,后官至安徽巡抚,败于庐州三河镇,投水而死,谥忠烈。未达:没有发迹、显贵。

公车:即宫车,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的人,故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⑩胡林翼(1812——1861年):清末湖南益阳人。字贶生,

号润芝。道光进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后,胡林翼创厘金,通盐运,改漕章,以增加收入。曾固守武昌,为各省战事之根据。治军务明纪律,尤留意将才。曾曰,兵之嚣者无不疲,将之贪者无不怯。又曰,才者无求于天下,天下当自求之。后卒于军,谥文忠。有《读史兵略》及奏疏文集等。

塔齐布(1817——1855年):清末将领。陶佳氏,字智亭。满洲镶黄旗人。曾国藩创办湘军,为取得满洲贵族的信任,保奏他为总兵,旋擢湖南提督,统率陆军。咸丰五年(1855年)围攻九江太平军,半年未能得逞,呕血死。

罗泽南(1808——1856年):清末湘军将领。字仲岳,

号罗山。湖南湘乡人,贡生出身,喜爱性理之书。太平军进入湖南,罗泽南以廪生率乡勇与之战,所向皆捷。所部将弁,半属其弟子。官至布政使。1856年4月在武昌城下被太平军击毙,谥忠节。其门徒多为湘军悍将。

李续宾(1818——1858年):清末湘军将领。字克惠,号迪庵,湖南湘乡人,贡生出身。受学于罗泽南。曾从罗泽南转战于湖南、江西、湖北各地。克武汉、破田家镇,战功卓着。又攻克九江,入安徽,后与陈玉成战于庐州之三河,陷阵死。官至浙江布政使,谥忠武。

李续宜(1824——1863年):续宾弟。字克让,号希庵。咸丰间参罗泽南军事,攻武昌,下汉阳,克小池口,破陈玉成于拦车河,与塔齐布齐名。卒谥勇毅。

王菩:湖南湘乡人,字璞山。咸丰年间曾募乡勇依附于曾国藩,后来又独立成一军,转战湖南境内。每临敌,必定计而后战,故屡战屡胜。官至分巡道。以病卒于军,谥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