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公治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谈论公治长说,可以做一个好女婿。公治长虽然坐过牢,但是不是他的罪。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治长。
这段话反映了孔子的人才观:第一不墨守成规,要有变通的能力,在不利的处境能保全自己;第二是不放大别人身上的污点,不拘一格选人才。
很少有父母会给自己女儿找一个坐过牢的人做女婿,不管是什么原因住的监狱,有地位的家庭可能要求更苛刻。孔子在鲁国也算名门望族,为女儿找女婿也是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孔子有许多优秀的弟子,年龄应该都和公治长差不多,但是孔子没有选择他们做女婿,孔子选择女婿标准和好学生的标准好像还不一样。孔子选择公治长做自己的女婿,在当时一定是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很多人不理解孔子的选择,这样说应该也有官方发布会的意思,向大家解释为什么选择公治长做女婿。
不仅为子女选择对象条条框框太多,文凭、年龄都是筛选条件,甚至把身高、长相都纳为选择的条件,更不要说历史上有污点了。一些单位选择人才的条条框框也很多,框框把许多人才挡在了大门外面。
有这样两组历史人物的名单,第一组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组名单: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今天的人熟悉第二组名单的比熟悉第一组名单的人多。可是在当时,第一组名单当中的人是多么辉煌显赫!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众星捧月,万人景仰——因为他们全都是大清朝的科举状元。而第二组名单中的人物却寂寞孤独,郁郁寡欢,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因为他们全是落第的秀才。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没有找到好的人才是最大的损失,如果把优秀的人才推到了对立面简直就是一种灾难。唐朝的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黄巢领导的黄巾军起义,黄巢是个落弟的举人;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的统治,促进了清政府灭亡,洪秀全也是个落弟的秀才。
一个人的能力和他的文凭不是成正比,一个人的能力和他的经历倒是有很大关系。宋代苏轼写过一篇著名的《留候论》,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只有在遇到重大的困难面前才能显示出英雄本色,平时英雄豪杰和普通人一样,灾难是检验一个人能力的最好方法。孔子也擅长用困难来考验人才,公治长面对牢狱之灾的表现打动了孔子,孔子认为他是一个人才,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公治长是一个神奇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有特异功能,传说他能听懂鸟语。一天他听到喜鹊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死绵羊,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听后跑到了南山,果然看到有只死绵羊。他把羊拖回家里剥了,然后把羊肉煮熟吃了,可是他忘记了喜鹊的话,把羊肠子埋了。喜鹊很生气,认为公冶长不够朋友,就想报复他。这天公冶长正在山上打柴,喜鹊又说:“公冶长、公冶长,北山有只死绵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听后,又往北山跑去。在很远的地方,他发现一堆人围着看什么,他恐怕被别人拖去,就喊:“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当他走近一看,躺在那里的不是死绵羊,原来是一个死人。围观的人们把他捆了起来,送到县衙。到了县衙大堂,县官问他为什么要打死人。公冶长申辩说:“这个人不是我打死的,我也不知道谁打死的。”于是他将事情的经过向县官讲一遍,县官听了,暗说:“人怎么能会鸟语?”他怕公冶长撒谎,就叫差役背着公冶长,逮一个小燕子装在一个笼子里,提到大堂上,这时老燕子飞来,在外面乱叫。县官就问公冶长:“外边燕子说什么?”公冶长就说:“禀告大人,外边的燕子在说:我一没有得罪你,二没碍着你,为什么把我的孩子关在笼子里?”这时县官才真正相信公冶长懂得鸟语,确定他没有杀人,就把公冶长放了。
这些传说有多大的可信度不得而知,但是也说明公治长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谈论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担任官员;国家政治混乱,又能免遭刑罚。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
南容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不多,还有一次是在《先进第十一》有这样一段话: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白圭之玷这个典故出自《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孔子对说话谨慎跟看重,选择女婿的标准就是要说话谨慎。
有的人把恃才傲物,把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发表言论当做正直,把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做忠,把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面做出牺牲当做义,这是没有理解孔子的思想。
三国时期的祢衡是一个历史名人,祢衡和孔融是老乡,孔融很欣赏祢衡,向皇帝上疏推荐祢衡,还多次向曹操推赞祢衡。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就召他为鼓史,曹操大宴宾客,各个鼓史都要换上鼓史的专门服装。祢衡不换衣服上场,主管的官员呵斥祢衡:鼓史为何不换衣服。祢衡就现场脱掉衣服,赤身裸体站在那里,又慢慢取过鼓史的衣服穿上,击鼓之后离开。曹操笑着说: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
孔融让祢衡去给曹操赔罪。祢衡穿着普通单衣、缠着头巾,手里拿三尺长的大杖,坐在大营门口,用大杖捶着地大骂曹操。曹操很生气,把祢衡送给刘表,祢衡又侮辱、轻慢刘表,刘表把祢衡又送给黄祖。黄祖在大船上宴请宾客,祢衡出言不逊使黄祖很难堪,黄祖就斥责祢衡。祢衡盯着黄祖说:“死老头!”黄祖非常生气,想要打他,祢衡更是大骂,黄祖一怒之下下令杀了祢衡。
有人认为祢衡是优秀的儒家弟子,例如孔融,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是没有正确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让人在政治混乱的时候要谨慎说话,做好自我保护,不要做不必要的牺牲。子说:未见有色而言为之瞽。孔子让人在讲话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表情,不分情况乱说话就是瞎子。祢衡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乱说话,不是连瞎子都不如吗?
后来的儒家把一些孔子反对的东西当做孔子的思想,牵强附会的解释《论语》,真正的孔子思想却被人们忽视了。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粪土打的墙不可以粉刷,对于宰予有什么可责备的呢?孔子又说:以前我对于人,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于人,听到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由于宰予,我改变了以前的态度。
大家都记住了这段话后半部分,但是却很少有人去深入探讨孔子为什么这样说。仅仅是白天睡觉值得孔子这么严厉的多次批评吗?这里面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孔子讨厌宰与这个学生,找借口批评宰与,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孔子的心胸不会那么狭隘。
孔子对学生很宽容,没有孔子责备学生不认真听课的记载,在孔子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弹琴,还可以静坐,孔子都视而不见。为什么偏偏批评宰予白天睡觉,不仅批评一次,还批评了多次。
孔子批评宰与的原因是:宰与昼寝。《论语》中很少记载孔子生气的事情,孔子是一个很豁达的人,面对别人不友好的言论都能一笑而过。孔子一直在引导人们要快乐、少生气,他也一定是自己做表率。孔子对宰与昼寝如此生气,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按照现在人的观点:如果宰予没有在上课的时候睡觉,宰予是没有错误的。弄清楚宰予是不是在上课时间睡觉非常关键,可是《论语》上面没有说宰予是不是在上课的时间睡觉,也没有宰与睡觉地点的线索。孔子在意的是宰予白天睡觉,而不是睡觉的地方。
有的教师说:如果学生在上课时间睡觉,说明我课讲的不好,不会去打扰学生睡觉。现在的老师对学生上课睡觉都很宽容,白天睡觉在现代人看来太正常了,很多人都是在白天睡觉,晚上活动,没有必要去指责。为什么孔子对白天睡觉如此生气?只有从养生的角度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宰予大白天睡觉不符合养生,不在合适的时间睡觉对健康有损害。
古人注重人与天地相和谐,作息时间和太阳同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医认为各个时辰对应不同的脏腑经络,按时休息对健康很重要。子时(23点-1点)不睡觉,胆气虚,全身腑脏功能下降,代谢功能和免疫力都会下降。丑时(1点-3点)不休息,血液无法进入肝脏,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容易伤肝,脸上容易长斑,脾气急躁,脸色晦暗,出现头痛,头晕、眼红、眼痛、耳鸣等症状,女性则容易出现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寅时(3点-5点),肺将新鲜血液输布到全身,如肾需要多少?胃需要多少?脾需要多少?胆需要多少等,都由肺进行总协调。寅时身体的内部正处在重要时期,必须保持在深度睡眠,以免搅乱气血分配。此时不要这么早起床,更不要到处活动,尤其是老年人、身体不好或气血不足的人,这个时候起床或不睡觉很容易出现危险,心脏病或肺心病的人很容易在此刻发作。
现代人习惯过夜生活,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是: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什么时间瞌睡就睡觉,没有考虑什么时间能睡,什么时间不能睡。现代人夜生活丰富,半夜不睡觉是常态,彻夜不眠也是常有的事情,这样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晚上没有充分的休息,体内毒素无法排出体外,就会导致便秘、痔疮、痘痘等现代人的常见病,现代人的许多疾病都和作息时间不规律有关系。长期熬夜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调,形成阴虚火旺的体质。只有在晚上有充足的睡眠,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在孔子看来:好学生首先应该懂得养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宰与白天睡觉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当受到严厉的批评。
宰与白天睡觉就会晚上不睡觉,在晚上不睡觉就要浪费油灯,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下,点灯是高消费,从节俭的角度来看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发挥其聪明才智,在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就装着愚蠢。他这种聪明,人们能够赶得上,他那种装傻的智慧,很多人可就赶不上了。
成语愚不可及就源自这句话,后来的意思和孔子的原意有很大差别,孔子是赞扬宁武子假装糊涂,保护自己。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政治开明,他就出来做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当君主昏暗无度,他就隐居山林装起糊涂,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孔子很欣赏宁武子的假装糊涂,认为他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种装糊涂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做的到了,假装糊涂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春秋时期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帮助勾践复兴越国。灭吴后,越王封赏百官,范蠡因功被封为“上将军”,官位在勾践之下、百官之上。政治生涯达到巅峰时,范蠡却携妻儿悄然离去,来到到齐国,更名改姓,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范蠡感叹道:“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就归还宰相印,散尽其财,分给朋友和乡邻。范蠡到了陶,看此地为贸易的要道,于是他自称陶朱公作生意,时间不长,又累积万万。
范蠡一生做官上大夫;用兵兴一国灭一国;经商三次富可敌国,被后人尊为“财神”;是名副其实的治国良将、用兵奇才、经商鼻祖。司马迁概括范蠡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富好行德。范蠡活了88岁,得到了一个圆满的人生。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是他也就是死在了他的过分聪明上面。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便亲率大军20万为夏报仇,不想迭遭挫败。这天,曹操看到厨房送来的鸡汤,觉得目前的战局很像啃鸡肋骨,丢掉舍不得,要吃没什么肉。此时,大将夏侯敦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而答:“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到这一口令,随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敦惊问何故,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将要退兵。鸡肋,是要吃无肉,丢掉可惜。现在的战局也正是这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不如早归。我料定魏王来日必要班师,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敦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也收拾起来。曹操知道后大怒,以“乱我军心”论罪,将杨修处斩了。
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运用他的智慧,想出鸡肋的意义,还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最后当然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恃才放旷是关键,自觉自己有点才气,就不把领导放在眼里,迟早招致杀社之祸,只是早晚而已!
杨修之死,是他与曹操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作者写了六件事,交代曹、杨矛盾发展的过程,充分展示了杨修轻率的性格特征。第一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本是有意和工匠们逗智,而杨修却自作聪明地揭破谜底,这委实是不知趣。第二件事,杨修近乎恶作剧地把曹操的“一盒酥”给分吃了,这说明他目中无主,过于自恃。第三件事,曹操梦中杀人,杨修揭露其故装洋蒜,虽是处于正义,但也很不策略。第四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上台,杨修极力投曹操所好,密告曹丕用筐装人入府,结果画虎不成,反招诬害他人之嫌。第五件事,唆使曹植立杀门吏,又被人告,说明办事欠稳慎。第六件事,暗教曹植作答,答稿竟被人偷走,落得个欺王之名,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杨修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他都爱显示他的聪明,无所顾忌,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是: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参政,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养生;老子的思想是遁世修行,让自己养生。相似的地方是:孔子的思想和老子思想都是让人养生。
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需要有大智慧。这让我想起来毛爷爷的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论什么时候,只有首先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有进一步的发展的可能。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和子路陪伴站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说:“我们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裘(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使用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和怨恨。”颜渊说:“我希望自己做了好事不张扬,有了辛苦的事也不推给别人。”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够诚信相待,年少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孔子的人生目标就是让周围的人都快乐,让更多的人快乐,让不同的人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他们三个人放在一起比较就有差别,子路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但是能与你共享衣服和车马的人有几个呢?颜渊努力做一个修养好的人,仅仅靠自己的修养好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也不多。孔子对待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态度,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快乐,并且把这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不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解释,孔子的志向很难理解。
《孟子.梁惠王下》里面有一段很出名的话。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这是孟子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一个人要追求养生就要让自己经常快乐,一个人要想快乐就要让周围的人也快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如果仅仅是一个人快乐,周围的人都不快乐,那么这样的快乐是不可能长久的。
孔子看问题非常的深刻,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老年人最需要的是安定的生活和经常的问候,少年最需要的是关怀,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
人心千古不易,孔子的对人性的认识现在仍然有效。很多人认为给老人好的物质享受就是对他们好,老人节俭生活了一辈子,过多的物质享受反而让他们不安,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有的人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但是仍然没有让孩子快乐,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大人没有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经常的安抚,正如一首歌里面唱的:如果你爱我就亲亲我,如果你爱我就抱抱我。
现在人结交的朋友大多都是酒肉朋友,在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就缺乏信任,很多人因为利益连朋友都做不成了,这样的朋友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