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我们的青春与这个世界
28497900000017

第17章 我们的成长(2)

第二节:当我们长成了小孩子(1)

当我们终于可以完整的说话、可以走路能离家去玩耍的时候,世界在他们眼前又是另外一种样子,孩子不再是像婴儿时期那么懵懂,那种简单的抓着小玩具的快乐已经不足以吸引到他们了,世界精彩的一面展现正式展现在他们眼前,一些简单的事物可能就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对于现在的大部分父母而言,在孩子到了3岁以后他们会把孩子送往幼儿园,孩子们跟着老师集中学习和玩耍,但是在我的那个年代小孩子则是跟着大孩子跑,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看电视,小孩子往往会很崇拜那些大孩子,这种崇拜体现在许多的日常的小事当中,那些大孩子总能轻易的做到那些小孩子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打扑克总赢,总是很轻易的找到好看的动画片,在跟另外的一波孩子交流时总会作为这一群小孩子的头头。大孩子是被学习的对象。因为认知能力的浅薄,所以跟着大孩子也只是不想一个人而已——小孩子总是一个人呆不住的,这一点其实跟大人差不多,只是有时候大人会找一些事情做来排解孤单,当然而大孩子做些什么事情——这往往跟他做的事情在多大程度上能吸引小孩子没有关系,因为小孩子这个时候主见并不强,他只会跟着看,成为小尾巴,这个时候小孩子也在学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了解一些大孩子接触到的世界。而这个时候小孩子还没有基本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也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和做法被毫无保留的接受了下来,那些错误要一直等到他接触到了更多外界的事物时才会从里面摆脱。要多久才摆脱,则要看小孩子的生长环境了,若是他的生长环境比较多样,有许多他觉得新鲜的地方,则很容易摆脱大孩子对他的影响,寻找到自己的快乐,尤其是接触较为广泛的孩子,他们会随着长大,小孩子懂得了更多的东西,对于自己看法越加坚定,也从大孩子那里看到了更多不合理并且不美的事物以后,他就会从大孩子那里摆脱出来,也不再那么崇拜他们,甚至从此成为普通朋友。其实在每个人作为小孩子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段时期,这样的人也许是我们差不多年龄的亲戚,或者小时候的玩伴。不过这样崇拜和学习他们的时间有长有短,对于许多小孩子来说他也许很快就从大孩子的影响中走出来,有些则需要的时间很长,时间的长短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这个大孩子处事的方式和当时两人所在群体里面的共同的选择以及小孩子所能认识到的层次有关。

关于认识层次,这是一个无法具体描述的问题,但每个人的认识层次却确确实实的影响着人的决策,他的思维能力很多时候并不能从日常交流之中体现出来,比如学习里面不能体现出来的情形结果在现实中体现出来了,正如前面举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人对此的认知,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在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经济解释》中举了差不多的一个例子,说是对于一个苹果的描述,人往往很难描述清楚,它的不同位置的不同颜色和它的不同味道,酸到什么程度或者甜到什么程度等,单单一本书用来描述它可能还不够。当时他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抽象的必要性,人对于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即便是两个人的生长环境差不多,它也一样会发生,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大约是2001年的时候,我和另一个同龄人在一个亲戚家做客,我们都是小孩子,不到15岁,三个人坐在一起吃饭,当时牛肉在许多人家还是奢侈的菜,那是一盘牛肉炒辣椒,牛肉含量不多,盘子也不大,牛肉对当时的我们来说都有同样巨大的吸引力,我们以前很少吃。那个同龄人当着我们长辈的面,旁若无人的往自己碗里夹并不多的牛肉,我很着急,因为我也想吃,但是看到这是别人家里,而且这种行为我也做不出来,也不好说出来,那个长辈也呆呆的看着,实在看不下去了,才挡下了同龄表哥的举动,并且把他碗里的牛肉往我的碗里夹了一些。我跟那个表哥是一起长大的,平时我们在一起的时候非常和谐,一点也看不出不同来,但涉及到某些具体的场景,那些区别立刻就出现了。只能说我们平时相处的场景都太过平淡,并不能反映出人内心身处的潜质,那些内心身处的潜质跟一个人的感知有关,比如说见到动画片里的小猫钓鱼,不同的孩子内心深处有不同的反应,有的觉得好玩,有的为小猫的自力更生而激动,并在内心身处种下了向善和奋斗的种子。这些涉及到意识层面的事物,我们这里不过多说明,后面会有更详细的说明,先回到之前的比较普遍的层面。

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大孩子和小孩子必然是在群体之内的,在这个群体里面,这个群体可能有大人参与,或者比较多的同龄孩子,这一点跟他们日常会接触到的周围的人相关,而周围人的态度就能决定小孩子和大孩子日常做什么事情会比较令自己获得快乐,若是大人跟他们接触较多,那些大人们可能根据自己的价值伦理去指导孩子,或许他的指导不是令孩子特别能接受,可是这也会造成小孩子对于大孩子没有那么依赖了。若是小孩子跟大孩子周围也都是一群孩子,而且在这些孩子当中,这个大孩子又很有威信,那么,小孩子对于大孩子的崇拜会持续比较久一点,因为作为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群体,没有来自大人们的干涉,这个圈子里面事物的伦理全部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哪些有值得那些不值得,全由那些大孩子决定,小孩子自然是追随大孩子,而大孩子的选择自然不一定是那么明智的,他们依然是根据自己理解的事物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为依据的。小孩子们之所以会跟着大孩子跑,是因为大孩子总能在一些事情上面比他们表现更出色。之所以大孩子表现出色,小孩子就要跟着他们是因为假如小孩子自己表现出色的话,自己会更快乐,小孩子就是在追求一种能使自己很快乐的状态,至于如何才能快乐,他们都有自己的判断,可能是把一个游戏玩好了,可能有了新的事物,可能是吃了什么东西等一些能给自己带来合乎自己新鲜体验需求的简单事物——此时孩子们还不能体验复杂的事物。而崇拜和喜欢某一个人,就是因为一直以来那个人的选择可以让自己获得快乐,崇拜和喜欢就是在那个人不断给自己带来新鲜体验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其实,人在任何时候都是追求快乐的,只不过等人成熟之后,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自己认为的快乐便也不是那么简单了,那时的快乐可能会跟痛苦混杂在一起,可能会为此走向自己其实特别怀疑的宗教,那是一种及其矛盾却又无奈的选择,只是在这里,我们先不谈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