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觉得宣传队急需有把三弦。可是那会儿去城里乐器社蒙三弦要花二三十元钱,宣传队拿不出这笔开支。怎么办呢?我就请示广普,我说:’三弦让我修修行吗”?他是个爽快人,说:“别说修,白给你都行!”我就开始了修三弦,我想用三合板代替蒙子。我有上学时在校装半导体收音机的基础,那时的收音机壳是用木板和三合板连钉加粘弄成的。我还有向校办木工厂的师傅要的水胶,宣传队有块三合板,我比着琴筒下料,熬好水胶,就把三合板粘到了三弦琴筒上,压实。三天后用砂纸一打磨非常漂亮。正面上压码子,背面的三合板中间开了个茶盅口大小的圆洞,是发音的。我的成品拿出来先让广普试试,他一弹还行,说:“看不出你还有两下子。”我说玩呗。俺宣传队的刘老师会弹三弦,这把土三弦就成了他的主导乐器。他把那郭建光唱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的前奏加过门弹出水平来了。
那年冬天,公社党委号召各大队挖坑泥。把黑黑的坑泥抬上坑崖来,明年上地。公社宣传委员叫宣传队抓紧自编自演个节目,内容是挖坑泥,要把挖坑泥的热潮再推动一下,队长领了任务,就派活,编词儿的任务给了我。那会儿还不知道创作的深刻含义。我大干了一夜交了初稿,题目是《四个老汉挖坑泥》。队长没提修改意见。公社宣委看了觉得不错,他又增加了些豪言壮语和政治口号。谱曲的事由刘老师来办。他用“山东柳琴”的曲儿来唱这个段子味还挺浓。《四个老汉挖坑泥》连夜赶排,在全公社的冬季大干会上首次演出,获得了好评。刘老师弹奏的土琵琶赛过柳琴。这个节目还被选上参加县里文艺汇演。
山东柳琴《四个老汉挖坑泥》在县剧院里演出,演职员可卖力呢。四个老汉统一古铜色的衣服,黑布带子扎腰,腰里别根旱烟袋,鼻子上夹两撇黑胡儿,一律的白羊肚儿毛巾包头。那快速的夸张甩泥动作,欢快的台步,清脆悦耳的柳琴唱腔,博得观众一阵阵掌声。节目最后下场是:四个老汉面朝观众,下蹲步,头一摆一摆地手舞足蹈慢慢向幕后退。观众席大哗。最后一位老汉的裤子前开门出了故障,忘了系扣,下蹲退场,前门大开露出里边的红绒裤,调动了观众的审美情绪。“哈哈”地大笑,加上热烈地鼓掌,这更加刺激了演员的情绪,表演的动作夸张到位,唱的声音也大。特别是最后这位老汉表演更出色,一步一挪的终于退到边幕了。
刘老师弹土琵琶弹得一头汗,最后一段没完,就弹断了根弦,用两根弦弹完这个节目。《四个老汉挖坑泥》获一等奖,土琵琶出了大力。
原载1998年8月14日《滕州日报》
局长不在家
局里七拼八凑,勉强凑足台采暖炉的安装费用。联系了水电暖安装队,大干苦干加巧干,一个月把办公楼的暖气片安好了。
锅炉工是从农村找的老实人,地道的庄稼汉。据说跟局长有点驴尾巴吊棒锤的亲戚。锅炉工属季节工,天气冷了上班,开春一暖和就下岗。还得守铺,还得可靠,还得有力气,还得有点小文化等等。
局长找的这个人还行。安装队的师傅培训了半月,就出徒了。
他想,原来当个工人也是不难的。只见也铲起一锨煤,很麻利地一送就均匀地撒进了炉膛,大火轰轰地着起来。烧出的煤渣是土黄色的大块。合乎要求。
锅炉工的月工资是300。也可以说按天查,烧一天10元钱。炉渣归他自行处理,所得收入顶劳保费。买个毛巾、肥皂、手套啥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发双工资,春节时还要买二斤酒慰问他。锅炉工挺满意,所以工作干得很积极,全局上下也一致表扬他,烧得热。同志们去厕所路过锅炉房,见他满头大汗,满脸鬼儿瓜的,汗水蚯蚓样淌下来一条条的,就怪那个的。锅炉工不易,心里就感激他。觉得这人不错,给局长长嘴。
正月十五小年儿一过天气渐渐地暖和起来,过了二月二天就想热了。过了几天,局长接到了去南方和“新马泰”考察学习的通知,机会难得就随团出发了。谁知这个考察团水平这么高啊,出去多半个月了还没有回归的信息。
局长不在家,工作是要干,锅炉是要烧的。不过天气已经很春天了,颇露初夏的味道了。同志们大都换上了衬衣。
锅炉工更是汗流浃背。暖气片热得烫手。
在家的两个局长都不主动先提停烧锅炉的事。
两人都说办公室热。还是胖局长明白,说:热、热,开电扇啊!各办公室几乎都用了电扇。锅炉工一扬脸就看见楼上的电扇子飞转了。心想,还是城里人好,冷有暖气热开电扇。
第二天锅炉工上了楼,见了两位局长,说:局长,天热了,把炉停了吧?
原载1998年9月22日《南海日报》
谁摘走了冬瓜
八月是冬瓜成熟季节。
种瓜的正劲也熟透了,熟的像头牛。
他目前正在忙活一件大事。放松了冬瓜工作。
他发现被摘走了冬瓜是跟媒人座谈完了之后的第二天早晨。
媒人说:正劲啊,你不用怕,这媒包在我身上。也花不了多少钱,我看你这季的冬瓜就能完成这个任务。卖个三千四千的有把握。
正劲说:差不多吧。要行市好了,还要多弄些。
那晚上的谈话很成功。正劲就特别高兴,觉得胜利在望,生活充满了月光,色彩也美丽起来。早晨他踏着星光,唱着流行歌曲,去冬瓜田察看。
正劲种植的冬瓜不是农村那种几十年一贯制的冬瓜种。他种的是“乡多办”推荐的县农业局种子公司第八门市部从国外引进的优质良种。小瓜苗儿一出土就显得茁壮。看瓜秧,瞧瓜叶就知道冬瓜准行。你看那个个泛着白醭的大冬瓜,像孕妇挺着肚儿晒太阳,引人注目。过路行人停下看一看夸两句。要正劲给留个种儿。
这番冬瓜丰收的美景,村人“三斜”也发现了。他就惊叹,心里跳跳的,手痒痒的。
冬瓜在农村属大路菜,不那么主贵,只在瓜田搭个象征性的窝棚就可以。一般是不用人守望的。
正劲走到瓜田边的这支歌没唱完,就噎回去了。他的眼已看出来边上的大瓜被摘走了十几个,少说也有一车。
操!我得罪了人?他蹲到瓜棚边吸闷烟,并考虑摘瓜的人选。村上的小手儿小脚儿的有前科的全想过了像放一遍电影,最后也没确定是谁。哎,算了吧,也不声张了,乡里乡亲的。用那偷字多难听啊。
时间过得真快,五天一个集。五天后的早晨他来到瓜地,又被摘了十几个瓜。会不会还是那人?他吃得这么快呀,才五天。爱我冬瓜的人太多了。
又生闷气。正劲想去报案。可转念一想,破财不大,忍了吧。不如摘下了。
他先联系用菜量大的单位,建筑队啊,砖窑啊。他先问了乡建筑队,见了司务长,说明来意。
司务长说:不巧,今天早晨刚要了十几个大冬瓜。他问多少钱一斤,司务长说三毛。他问买谁的?司务长说三斜卖的。上集一车。一说这正劲有数了,三斜没种冬瓜。除非他去贩瓜。做买卖在村上也不是一声。没听说三斜贩瓜。怎么上次排查,把他漏网了呢?
晚上,正劲吸着过滤咀香烟,昂首挺胸地走进了三斜的家。
正劲一去,三斜的小媳妇躲到屋里去了。他开门见山说:
“你摘我的冬瓜卖给建筑队,你要是摘一个二个的,给小孩们尝尝,我不给,那我不够意思。庄乡爷们也得笑话我。你是啥!你是摘俺的瓜去卖钱!你说咋办吧?”
三斜是光耷拉着头抽烟,不说话。他要是把两次卖瓜的收入还给正劲也就没事了。但他家的财务大权归他漂亮的小媳妇掌握。
正劲追问的嗓门大了,三斜说了句,瓜是儿小他娘摘的。
你是想公了还是私了?正劲问。公了归派出所,私了套车拉你车棒子。一说拉他的棒子三斜瞪了眼:这样不行啊。正劲说:要不就叫你媳妇再摘一回去,今天晚上我在瓜棚里等她。
原载《文学港》2000年第三期
同桌同学
张路官局长每每想起上学时那忍饥挨饿的日子,就百感交加,不寒而栗。
当肚里胃囊和肠道没有一粒粮食可消化的时候,它们会搅动得人四肢无力,震颤不已。那是真正意义的震颤,是从内里往外辐射的,头上冒出一层层的虚汗两眼发黑,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到这份上,习是学不成了,只能趴在课桌上,或到宿舍睡觉。
就是那天张路官切身体会了挨饿的滋味。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一个春天,青黄不接的日子。他上学带的地瓜片,吃光了,那种地瓜片是不用磨成面的,就在水里泡一泡,装到自制的网兜里,放到笼上蒸。他说现在想起来那种东西是很好吃的。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光早饭时喝了碗水。肚里难受极了,他把双脚跷到窗台上,强迫胃和肠子往下控……这个办法是他发明的,那是肚里有点东西的时候管用,肚子是空的这办法就没用了。
他实在熬不过了。想寻找点东西吃。院里院外的树叶、树皮已经吃光了,实在是没下肚的东西。只是同桌还有点干粮,人家是按计划吃的,没有多余。但,万不得已他还是开了口。
“你借我个馍馍吃吧,我快要饿死了。等几天就还你。”
同桌犹豫了一下,从课桌下掏出那个自己没舍得吃的小馍馍。他看了又看,最后终于递给了张路官。
张路官局长现在告诉我们:他几口就把那个小馍馍吞下去了,撑了一天。
新的一星期开始了。同桌老是看他的干粮袋子,大概是盼他兑现承诺。可是我往哪儿弄个馍去啊?
又住了几日,同桌终于张开嘴了?
“张路官,你还我那个馍馍啊?”
张路官最怕的事情到底发生了。借东西要还,这是天经地义的。可没想到他真的要还。既然人家说啦,咱就要想法办。张路官惊愕的双眼看着同桌。说:
“下星期一还你。”
星期六下午他回了家,母亲看着黄皮刮瘦的儿子心疼地慌。可是家里吃的更差,地瓜面还要掺上菜。
他流着泪对母亲说了借馍吃的事。母亲晚上跑了院中好几家凑了一个馍的面,蒸出一个大馍馍。
张路官还了同桌。
他说,这事过去快四十年了,本不想提了。可是在这一年秋天,一位农村老汉,扛着一口袋花生,敲开了张路官的家门。他自报家门,原来是张路官的同桌。
那自然少了了寒喧,回忆几十年的变迁。
张路官从小学升初中,考上中专学校,分配工作,后又提拔当了局长。同桌呢,小学升初中,后就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了。叙旧时都没提起那借馍的事。
张路官说,你有啥事说就行,还用给我扛花生啊?张局长告诉我们,花生他还是收下了。如果今天不收下他的花生,那就和当年不借给他馍或他不还馍一样。
同桌当上了生产小队长,也就是村上的小组长。因和支书发生矛盾,挨了打,要讨公道。找上门来请张路官给公社的书记,现叫乡党委书记了,说句话。
张路官局长给他乡的书记写了封信,请书记妥善处理这件事。
信是同桌转交乡书记的。
乡书记问他,你和张局长什么关系?
他说:
“同学同桌。”
结果那事就处理得挺恰当,双方都没意见。同桌又去告诉张路官局长,说乡书记很开面儿。
现在同桌每年都往张路官局长家去,年年送些土特产。仍然叙旧,仍然没人说那个馍的事。
张局长的子女听他啦馍的事。都觉得像童话,像寓言。
他告诉子女,借馍吃,还馍吃那是真实的。是饥饿的日子里都做得出来的事,要放到今天别说一个馍,十个,百个,一车子也不算个事啊?!
“饥饿”是一种切身的体会,用语言文字很难描述,只有当事人清楚。“家贫出孝子、国难出忠臣”,“患难之交”这些词原是饥饿帮助创造出来的。
原载1999年3月8日《中国档案报》
门条儿
春节快到了。小李乡长小时候最盼过年了,一天天的数手指。他认为实质的东西是,往肚里吃点好东西,解解馋。
三十出头的李乡长,现在就不怎么盼过年了。他不是不愿意吃好东西,而是现在的吃喝跟他小时的生活比起来,可以说天天过年了。眼下他是怕过年。记得那过年好说年关,这不也应该说年关了。
他愁的年关送礼,送礼风已刮遍大地,只搅得天昏地暗,人仰马翻。不知怎么搞的。你不送点东西就觉得心里没底,就觉得不近乎不知己。话说回来,人性人情,总不能光用嘴皮子去说吧,说的再好,怎么表示心情啊……再一说,送多送少总有边吧。送多了拿不起,送小了怕领导嫌少,说看不起人,起负作用。这是小李乡长犯愁的……就这点工资。得孝敬父母,岳父母家也马虎不的,实在是捉襟见肘,难以应付。他打心里欢迎县委书记廉洁勤政,狠刹春节送礼风,家属院设‘廉政岗’。请同志们别往我那儿去,别因为给我送礼,把一原本很有政绩的同志的好形象扭曲了,叫我认为你是搞歪门邪道的人打入不可重用之列。
这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新县长讲的更绝,他讲,你也别去,去了我不客气,把东西扔出来。希望我们大家过一个廉政祥和的春节。小李乡长的爱人玉芳同志是高参。说小李别憨了,你听领导讲话哪篇都能登人民日报。领导开的会都能上新闻联播。只是全国的会太多了,每天要数以万计不是虚夸吧。上至中央下到村委会,那会海里的领导同志能碰上李修平张宏民邢质斌谁的难啦!
你瞎叨叨啥?!我看书记县长讲得情真意切,不像做表面文章,说过你多少次啦,头发长见识短!别光听社会上的言论。噢,你当个小破乡长儿就这么马列啊?给老婆打官腔。行,听你的,春节光蹲家里,写你的诗歌,看看明年有你的好果子吗?
看看,形左实右不。我也没说绝对的春节不串串门啊。嗯,只要你听我的,那钱也好说。俺还不是为你好啊,你实心眼光听领导讲的不叫你送礼要是领导在会上动员发动各级都给他送礼那还了得吗?我没告诉你,别按领导说的去做。俺公司的经理,会上讲的比画眉还好听哩,你咋知道经理心里的事?那次叫俺们几个科室年轻的女同志去陪他“公关”,跳着跳着舞他捏我一下。小李乡长的眼一瞪,捏你哪儿啦?没事儿。我你还不放心吗?这是现身说法,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小俩口儿,经过耐心的研讨,最后统一到玉芳同志的路线上来。先送送表表心意,也算探索一下行情。玉芳说先用她的年终奖金。他们拉了个清单。一个一个的排了一下。小李乡长想过几天再行动,玉芳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她用《水浒传》上《好汉歌》里的一句词。春节期间中央台正播电视剧《水浒传》哩。《好汉歌》她唱的还行。
行动的结果很令玉芳失望。他俩连着跑了三个晚上一家也没送进去。书记、县长、部长家都兴锁门。好说歹说过了“廉政岗”,但家门进不去。别看礼没送出去,小李乡长家却来了送礼的。有留下纸条的,有告诉老太太姓名的。当然玉芳的母亲也告诉不清楚。
小李觉出了问题。上边抓好了,下边的工作量也不小。他说把东西带回乡里去,给乡敬老院的老人们过年。并叮嘱玉芳谁来也不行一份儿也不收。玉芳表态,咱学书记县长,我保险不叫你腐败。
小李乡长写了个字条贴到自己的门上:有事请到乡里谈,谢谢合作,把东西放下你轻松了,却让别人沉重。玉芳念了遍一撇嘴:写个廉政条也“拽”。
原载2000年5期《延安文学》
冬雨
小李乡长听说这件事是在乡供销社采购站临街的厕所里。
他没离地方,心里就吓地哆嗦了一家伙,直接影响到小解的进程。
隔一堵墙的女厕里,两个女人蹲着对话。她们的开场白就不介绍了,全是女人的老一套。关键话就那么两句:
“唉,你听说了吗?关庄那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