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2792000000007

第7章 孙子兵法(6)

在战旗纷乱的混杂状态中作战,要做到队伍严整不乱。在浑沌迷蒙的情况下,要部署阵势首尾呼应,对各方面的攻击应付自如。军队要示敌以混乱,是出自本军队有严密的军事管理;示敌以怯懦,必须具备勇敢的素质。示敌以弱小,必须拥有强大的实力。军队建设的严整或混乱,取决于组织纪律是否严明。军队建设的勇敢或怯懦,取决于作战态势势在必行的优劣。军队的强大或弱小,取决于双方的实力。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指挥者,就会以假象迷惑欺骗敌人,敌人就会上当。只要伪装给予敌人以利,敌人就会受骗。用小利去调动敌人,同时以伏兵伺机攻击它。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致力于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而不去苛求下属,因此他能够选择适宜的人才以充分驾驭形势。善于利用军事态势的将领指挥作战,就像滚动木、石一样。木石的特性是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峻陡峭的地方就滚动。方形的东西静止不动,圆形的东西容易滚动。所以,一个真正会用兵作战的将领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如同把圆石从千丈高峰滚落下来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故事论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的灭蜀,使司马氏势力进一步加强。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子司马炎嗣相国、晋王位,继掌魏国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登皇位(即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都洛阳。这样,魏灭蜀、晋代魏,变三国鼎立为晋与吴的南北对峙。

司马昭曾有灭蜀之后三年就灭吴平天下的设想,但灭蜀后,因师老民疲,又缺乏灭吴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强大水军,灭吴之举暂停。司马氏转而整顿内部,如任用贤能,废除苛法,减免赋役,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以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加强实力。司马氏还特意厚待归降的蜀国君臣。如封刘禅为安乐公,后来还征用诸葛亮孙诸葛京“随才署吏”,其他蜀国降臣封侯者有50余人,以此稳定巴蜀之众,又示意东吴收买吴国人心。晋代魏后,晋帝司马炎又遣使与吴讲和,作缓兵之计。但与此同时,司马炎抓紧时间,开始做进攻吴国的军事准备。

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卫傲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淄(今山东临淄北);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以这些地区作为进军的基地。羊祜是极力主张并参与密谋灭吴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阳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善施恩惠,如主动送还吴军俘虏、吴国禾麦、吴人射伤的禽兽等,使“吴人翁然悦服”。吴人北来归降者不绝。迫使陆抗只得采取“各保分界,无求细利”的方针,不敢贸然行事。另一方面,羊祜率部众又练兵,又生产,以提高晋军的战斗力,使晋军由“军无百日之粮”变为“有十年之积”。羊祜死后,继任者杜预继续练兵习武,囤积军粮,加紧备战。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炎以王浚为益州刺史,密命他制造大船,训练水军,“为顺流之计”。王浚遂着手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两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在长江上游逐渐建立起来了。

正当晋朝国力日盛,积极准备平吴的时候,江东的孙吴却是每况愈下。早在孙权晚年,由于赋役苛重,吴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已有所发展,社会矛盾加剧。晚年的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孙权死后,围绕继位和权力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宫延内争和帝位更迭,进一步加剧了吴国的混乱。及至吴元兴元年(264年),孙权之孙乌程侯孙皓被迎立为帝后,情况更加不可收拾。孙皓昏庸无道,即位后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搞得吴国“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蓄”,人民揭竿而起,朝臣离心离德。孙皓对西晋的威胁毫无戒心,有时也派兵攻晋,但多因草率而无功。他迷信长江天险可保平安,从未认真在战备上下工夫。名将陆抗觉察到晋有灭吴的意图,曾不止一次上书要求加强备战,他还预见到晋兵会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特别要求加强建平(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兵力。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顺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之以呈孙皓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孙皓对陆抗、吾彦的建议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视。陆抗也在忧虑中死去。吴国的衰落,孙皓的昏庸,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咸宁五年(279年),王浚、杜预以吴主孙皓“荒淫凶虐”,上书建议司马炎“宜速征伐”,举兵平吴。司马炎即于这年十一月开始了平吴的大进军。晋军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分六路出击: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伷自驻地下邳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由和州出击),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平南将军胡奋出击夏口(属今湖北武汉),镇南大将军杜预自驻地襄阳进军江陵(今湖北江陵),龙骥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顺江流而下晋军东西二十余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为了协调行动,司马炎命王浚的军队下建平时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即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时受王浑指挥。晋军分路出击,意在迅速切断吴军联系,各个击破,其中西面晋军主攻,东面晋军牵制吴军主力,最后夺取吴都建业。

这年十二月,王浚、唐彬率军七万沿江而下。明年(即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克丹杨(今湖北秭归东),寻进逼西陵峡。吴军于此设置铁锁横江,又做铁锥暗置江中,以为以此即可阻止晋军前进,竟不派兵防守。王浚早已预作大筏数十个,缚草为人,立于筏上,使水性好的士卒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即着筏而去,又用大火烧熔铁锁。晋军顺利排除了障碍,一路势如破竹,进克西陵,继克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长江南岸)。

与此同时,杜预率领的晋军,几乎兵不血刃,夺取了江陵,胡奋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所到立处,大多不战而胜。随即司马炎又命王浚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要他和唐彬率军继续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同时命杜预南下镇抚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阳(今湖南郴县)、衡阳(今湖南湘潭西)。于时王浚遵命即克夏口,与王戎联军夺取武昌,随后又“泛舟东下,所在皆平”。至此,晋军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

至于东面,太康元年正月,王浑率晋军已抵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一带,准备渡江进逼建业。吴主孙皓这时才知道害怕了,急令丞相张悌、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等率兵三万,渡江迎击,结果大败。晋军临阵斩杀张悌、沈莹、孙震等吴将士近六千人。吴国上下大震,王浑率军逼近江岸,部将建议他乘胜直捣建业。但王浑以司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纳建议,停军江北,等待王浚。这时琅琊王司马伷的晋军也进抵长江,威胁建业。

三月,王浚军东下抵达三山(在今江苏南京西南)。吴主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抵御,但吴军毫无斗志,“望旗而降”。孙皓企图再凑两万兵众抵抗,这些士众却在出发前夜,尽数逃亡。至此,吴国已无兵可守。各路晋军兵临建业。孙皓用大臣薛莹、胡冲计,分别遣使奉书于王浚、司马伷、王浑处求降,企图挑拨离间。按司马炎原先的规定,这时的王浚晋军应由王浑节度,而王浑屯兵不进,又以共同议事的名义也要王浚停止进军。但王浚不顾王浑阻拦,于三月十五日以戎卒八万,方舟百里,鼓噪而进建业。吴主孙皓面缚出降于王浚军前,吴亡。晋统一全国。

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备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名家论战】武经总要·风角占

五音之法:一言土,三言火,五言水,七言金,九言木。子午庚,丑未辛,寅申戊,卯酉己,辰戌丙,巳亥丁。假令甲子金从甲数至庚得七,即纳音是金也。假令乙数至辛得七,即纳音是金也。此乃大挠五音,配五行之音,它仿此以求之。地有配十二辰属五音之法:子为阳宫,午为阴宫,丑寅为阳徵,未申为阴徵,卯为阳羽,酉为阴羽,辰为阳商,戌为阴商,巳为阳角,亥为阴角。

虚实第六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作战中的虚实原则,用兵常胜者应采取避实就虚,以实击虚的作战策略。虚主要是指兵力虚,防卫虚。而实则主要是兵力实,攻击有力。而实行虚实之策的根本就是要牢牢抓住战场的主动权,使敌人受制于我,不使我受制于敌。这里也讲到用兵应如水势,顺其势而获其利。在战场上要因时因地制宜,灵活用兵,一成不变的对敌作战模式是没有的。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1),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2)。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3)。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4);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5)。故敌佚能劳之(6),饱能饥之(7),安能动之。(8)

出其所必趋(9),趋其所不意(10)。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注释】

(1)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处,占据、占领。佚,通逸,从容意。张预注:“形势之地,我先据之,以待敌人之来。则士马闲逸,而力有余。”本句意为凡先到达战地等待敌人前来的就从容主动。

(2)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趋,急走,这里有仓促之意。趋战,即仓促应战。劳,疲惫。孟氏注:“若敌已处便势之地,那方赴利,士马劳倦,则不利矣。”本句意在战争中如有利地形和时机被敌人占据而仓促之间应战,则易陷于被动。

(3)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杜佑注:“言两军相远,强弱俱敌,彼可使历险而来,我不可历险而往。必能引致敌人,己不往从也。”本句意为可以调动对方而不被对方所左右。

(4)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自至,自动前来。利之,诱之以利。本句意为以利益诱使敌人前来。

(5)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害之,阻挠。杜佑注:“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能守其险害之要路,敌不得自至。”意为使敌人无法到达战地,是由于己方的一些行为扰乱他们。

(6)故敌佚能劳之:劳,疲惫。本句意为使敌人由安逸变为疲惫。

(7)饱能饥之:饥之,使它饥饿匮乏。本句意为使敌人由供应充足而变为供给匮乏。曹操注:“绝粮道以饥之。“

(8)安能动之:设法扰乱敌人,使之不得安宁。李筌注:“出其所必趋,击其所不意,攻其所必爱,使不得不救也。“

(9)出其所必趋:趋,奔赴。指进军。此句意为进军要指向敌人不及救援的地方。曹操注:“使敌不得不相往而救之也。“

(10)趋其所不意:进攻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无人之地,指敌人没防备的地方。意为虽行军千里而不感到疲惫是因为到了敌人没防备的地方。杜牧注:“言不劳者,空虚之地,无敌人之虞,行止在我,故不劳也。“

攻其所不守也:本句意为进攻而必定取得胜利,是由于进攻的是敌人防守不严的地方。张预注:“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使敌人莫之能备,则吾之所攻者,乃敌之所不守也。

守其所必攻也:坚守敌人一定会攻击的地方。杜牧注:“不攻尚守,何况其所攻乎。”

微乎其微,至于无形:微,微妙。张预注:“攻守之术,微妙神密,至于无形之可睹。”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神,神奇。杜佑注:“言变化之形倏忽若神,故能料敌死生,若天之司命也。”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御,抵御。冲,冲击,攻击。虚,空虚。意为进攻而令敌人无法抵御,是因为攻击它最薄弱的地方。张预注:“对垒相持之际,见彼之虚隙,则急进而捣之,敌岂能御我也。”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及,追上。撤退而不能让敌对人追上的原因是速度快。杜牧注:“既攻其虚,敌必败。败丧之后,安能追我,我故得以疾退也。”

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本句意为使敌人必须与我方作战是因为我们攻击它的必救之地。

乖其所之:乖,违背。这里有改变、诱导之意。李筌注:“乖,异也。设奇异而疑之,是以敌不可得与我战。”意为令敌改变其进攻的方向。

故形人而我无形:形,此处为动词,使之暴露。第二个形是名词,意为形迹。本句意为让敌人显露其兵力部署情况,却不让对方看到我方的行迹。

则我专而敌分:专,集中。分,分散。意为我方兵力集中而敌人的兵力分散。梅尧臣注:“他人有形,我形不见,故敌分兵以备我。”

是以十攻其一也:杜佑注:“以我之专,击彼之散是为十共击一也。”

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约,少。意为和我方作战的敌人兵力少。张预注:“夫势聚则强,兵散则弱。以众强之势,击寡弱之兵,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让敌人无法预知我们要在什么地方与其交战。

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因为敌人不了解情况就要处处设防。

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敌人兵力分散,则便于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曹操注:“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备我也。言少而易击也。”

则无所不寡:杜佑注:“言敌人所备者多,则士卒无不分散而少。”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本句意了解了战场、战时,那么千里之外的仗也可以去打。张预注:“凡举兵伐敌,所战之地,必先知之。师至之日,能使人人如期而来,以与我战。”

以吾度之:以我推测来看。度,推测。

越人之兵虽多:当时吴国正和越国交战。孙子是吴王阖闾的参谋。

亦奚益于胜哉;奚,何。益,帮助。本句意为那对胜利有什么好处呢?

可使无斗:没有机会来作战。贾林注:“敌虽众多,不知己之兵情,常使急自备,不暇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