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正文部分文字脱漏虽不多,但辞句艰涩难解,内容也比较混乱、庞杂。具体包括军队组织方法和指挥手段,作战行动与指挥原则,以及行军、宿营、巡逻、警戒等军事常识。
【原文】
孙子曰:凡处卒利阵体甲兵(2)者,立官(3)则以身宜,贱令以采章(4),乘削以伦物(5),序行以(6),制卒以州闾(7),授正以乡曲(8),辩疑以旌舆(9),申令以金鼓(10),齐兵以从迹,庵结以人雄,邋军以索阵,茭肄以囚逆,陈师以危,射战以云阵,御裹以羸渭,取喙以阖燧,即败以包,奔救以皮傅,燥战以错行。用以正,用轻以正散,攻兼用行城,地用方,迎陵而阵用刲,险用圜,交易武退用兵,阵临用方翼,泛战接厝用喙逢,囚险解谷以远,草驵沙荼以阳削,战胜而阵以奋国,而……
为畏以山肱,秦怫以逶迤,便罢以雁行,险厄以杂管,还退以蓬错,绕山林以曲次,袭国邑以水则,辨夜退以明简,夜警以传节,厝入内寇以棺士,遇短兵以必舆,火输积以车,阵刃以锥行,阵少卒以合杂。合杂,所以御裹也。脩行连削,所以结阵也。云折重杂,所权趮也。猋凡振陈,所以乘疑也。隐匿谋诈,所以钓战也。龙隋陈伏,所以山斗也。乖举,所以厌津也。卒,所以也。不意侍卒,所以昧战也。遏沟陈,所以合少也。疏削明旗,所以疑敌也。剽阵车差车,所以从遗也。椎下移师,所以备强也。浮沮而翼,所以燧斗也。禅括蘩避,所以莠蹑也。简练剽便,所以逆喙也。坚阵敦,所以攻槥也。揆断藩薄,所以泫疑也。伪遗小亡,所以饵敌也。重害,所以茭也。顺明到声,所以夜军也。佰奉离积,所以利胜也。刚者,所以御劫也。更者,所以过也。者,所以御也。者,所以厌也。胡退入,所以解困也。
……令以金……云阵,御裹……胠秦怫以逶迤,便罢……夜退以明简,夜警……舆,火输积以车,阵……
……龙隋阵……也。简练便,所以逆……断藩薄,所以眩……所以敌也。重害,所……奉离积,所以利……
【注释】
(1)官一:本篇篇首有“立官则以身宜”之语,故即以“官”为篇题。篇后所附残文均与本篇重复,可见此篇原有两本。篇题“官”后加“一”字,可能表示此为两本中第一种本子。篇后所附残文当为“官二”,因为残损的厉害,这里附于“官一”篇后。官,官能之意。本篇指军队的官能。
(2)处卒:疑指选择有利地形驻军。利阵:使其阵形变化便利,对作战有利。体甲兵:疑指配置甲杖兵器,统帅军队。体,分配整治。
(3)立官:建立军队的官能。
(4)贱:疑借为“践”,实行。采章:本指平日区别尊卑贵贱的衣服徽章,用在军队中则指五彩徽章,其随时随事而有所不同。
(5)乘:升。削:贬。伦:比较。物:职事。
(6)序:次序。行:行列。缺文,疑是“卒伍”二字,《尉缭子·径卒令》可参证。
(7)制卒:组建军队,编制队伍。卒:队伍。州闾:州里,乡曲,是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
(8)正:长。授正:授予官职。
(9)辩:通“辨”。舆:疑借为“旟(yu)”。旌舆:绘有鸟图案的旗,古代用以区别各级指挥员的专用旗帜。
(10)金:指金属铙、铎等乐器。
齐兵:队伍持兵器整齐一致。从:跟从。迹:脚印,足迹。从迹:紧跟前行的步伐。
庵:同。结:收敛,集结。人雄:勇武过人的人。
邋:践踏。邋军:粉碎歼灭敌军。索陈:即“索阵”,与下文之囚逆、云陈、羸渭、皮傅、错行等,疑皆阵名。
茭:一种用以校正弓的器具。肄:阵列。囚逆:阵名。
危:高,险。疑为“势”字。
射战:用弓矢作战。云陈:即云阵,阵名,此阵有利于射战。
御:抵御。裹:包围。羸渭:疑为阵名。赢:缠绕。
缘:鸟嘴,此处指部队的前锋。阖:封闭,阻塞。燧:通隧,指道路。
即:接近,就。包:疑为阵名。奔:急驰。
燥战:火战。错行:交错前进。
用以正:据上下文可补为“用重以正轻”。重:重兵,即兵力众多,装备齐全的部队。轻:指轻兵,即兵力较少,装备精简的部队。散:溃散的敌兵。
兼:指高峻的山崖。行城:攻城的器材或方法。
方:指方阵。刲:指圭形之阵,一说为“分割,分散”。
圜:环行防御,即圆阵。交:与敌交战。易:平原地。武:讨伐。退:指撤退的敌人。兵:指某种兵器。
:疑为“高”字。方翼:指军队的旁翼。方:当读“旁”。
泛战:一般作战。接:接触。厝:当借为“错”。逢:即“锋”,指军队的前锋。
囚险:包围封锁占据险阻地形的敌人。解谷:意谓自己的军队不可擅入深谷与敌交战,应使敌出谷而战。可能是“制”字。
草:指杂草。驵:指特别丰厚的杂草。沙荼:即莎荼,草名,营草属。草驵沙荼:泛指杂草丛生的地方。阳:借为“佯”。
战胜而阵以奋国:意谓战争取得胜利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从而使军气懈惰,故严整阵容,以奋国威。
而:在此处是衍文。畏:有戒心。山肱:与下文的逶迤、杂管、篷错、曲次等,疑皆阵名,此处指环山布阵。
秦怫:指荆棘丛生,难以通行。逶迤:此处可能是阵名,指蜿蜒曲折而成阵。
便罢:暂时停留。罢,疲。雁行:阵名,像雁飞一样的梯次配备。
险厄以杂管:此处指自己的部队处于险境。险,地势险要。厄,地势阻塞。杂管:阵名,有包聚之意。
还退以蓬错:撤退时要用蓬错阵。还退:后退。蓬错:阵名,阵形不详。
曲次:指部队的次序。
国邑:城邑。水则:水的规律,即由上而下,有势不可挡的意思,此处可能指利用水阵。辩:通办,治理。
简:指简书,把命令写在竹简上,故称“简书”。
警:警戒。节:符节,古代出入门关所用的凭证。
厝:通“斮”。厝入内寇:即突入的敌人。棺士:即才士,汉称材官,即武艺超群的人。
遇短兵以必舆:短兵,刀剑。必,借为佖,密密排列。必舆:长柄的兵器和战车。本句意思是遇到使用短兵器的敌人就要以密排的长兵器和战车来抵御。
输积:运输中的物资。积,指聚集的粮草。输,指辎重。
阵刃:指阵势的前锋。锥行:即锥形阵。
杂:聚合。合杂:此处指集中兵力。
脩:通“修”,整顿。行:行列。削:借为,旌旗下悬垂的饰物,这里指军队中的各单位。
折:曲。重杂:重叠。权:此字上脱一“以”字,权衡,引申为“应付”。趮:举动急躁。权趮:主动暴起。
猋凡振陈:疑当读为“飙风振阵”,比喻部队勇猛神速。乘疑:乘敌人疑惑。
钓战:引诱敌人出战。
龙:山势。隋:垂下。龙隋:山势起伏。陈伏:布置伏兵。
厌:截断。津:渡口。
不意:想不到。侍:即“待”。卒:疑借为“猝”。昧战:不宣而战。
合少:用少数兵力作战。
削:即。疏削明旗:旗帜疏列鲜明,是疏阵以少击众的战法。
剽:轻快。(车差)车:即驰车。从:追逐。遗:借为“逸”。从遗:追击逃跑的敌人。
椎:疑即“摧”字,打击。移师:转移部队。备强:防备强敌。
浮:漂在水上。沮:低湿的地方。浮沮:阵名。翼:军队的两侧。
禅:单衣。禅括:指单衣光头、不甲不胄、随随便便的装束。蘩避:借为“盘避”,往返不止。莠蹑:借为“诱蹑”,诱敌来追。
简练:挑选训练。剽便:指骁勇敏捷。逆:抵抗。喙:敌人的前锋部队。
:疑为“旅”。坚阵敦旅:军队成形叫阵,未成阵叫旅。
揆断:故意折断。藩:屏障。薄:草木。藩薄:草木构成的屏障。泫疑:即“眩疑”。
饵敌:故意丢失一些财物引诱敌军。
重害:严罚重刑。疑为“肄”。茭肄:规整。顺明到声:当读为“巡明致声”。
佰奉:疑为“蜂”,控制。
刚者:刚勇的部队。
更:轮流。
厌:疑为“厌阵”。
胡:借为“故”。
【译文】
孙膑说:凡是选择有利地形驻军、布列阵势、统帅部队的人,设官分职,一定是要委派称职的人来担任,用各色旗帜和车服标志其官阶品级,官阶的升降依照他们的工作成绩而定。士卒应按地方行政组织来编制,军官也按地方行政单位任命。用旗帜区分不同的建制单位,用鸣金、擂鼓下达号令。使部队阵容整齐的办法是后行紧跟前行的步伐。掩护军队集结必须由勇武过人的人担任。为了粉碎敌军阵势,应采用似绳索般绵亘不断的队形。为防止混乱,要随时规整队形。配置军队要形成有利的态势。用弓矢交战应采用蜿蜒曲折的梯队、抵御敌人合围要布成连绵不断的环行阵势,狙击敌人的前锋应该封锁阻塞道路。追击败退之敌采用包抄,紧急驰援要从外面迫近并包围敌人。火攻时部队要采用交错的队形前进。用重兵攻击敌人的轻兵,用轻兵征剿溃散的敌人。攻城要用云梯等攻城器材。在平地交战用方阵。面向高地列阵用分散队形。据守险要用环行阵进行防御。在平原作战,需要急速撤退时,要边打边退……一般作战在短兵相接时要充分发挥先锋的作用,包围封锁占据险阻地形的敌人,从而打开谷地的通路,以便绕过险阻前进。在草木茂密的地方,要开阔通路。战胜了要整队凯旋以振国威。而……为了戒备,要环山列阵。通过荆棘丛生、难于通行的地段,要蜿蜒曲折地前进。军队暂时停留,宜用梯次配备。据守险要应集中兵力,作环形防御。撤退要隐蔽地交替进行。绕过山林要按单位依次通过。袭击城邑要高屋建瓴地以不可挡之势发动进攻。为了准备夜间撤退要事先下达明确的命令和规定。夜间警戒,用规定的符节为凭证。对突入阵内的敌人用武艺高强的有才之士去消灭他们。对使用短兵器的敌人,用长兵器和战车去对付。焚烧敌人运输中的物资,要用车辆去放火。前锋部队宜用锥形阵。兵力不足,布阵时要注意集中兵力。集中兵力是为了抵御敌人的围攻。整齐行列并使各单位连接起来,是为了形成阵势。采用密密重叠的队形,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采取勇猛神速的行动,是为了趁敌疑虑不定时进行袭击。隐蔽己方企图,运用计谋,是为了诱敌出战。依据山势起伏,设置伏兵,是为了利用山地进行战斗。采取异乎寻常的行动,是为了截断渡口……使连自己身边的侍从都猜测不到,是为了保守作战机密。凭沟布阵是为了节约兵力。疏散部队,大量树起旗帜,是为了迷惑敌人。使用轻装部队和战车是为了追击敌人。挫败敌军后迅速转移是为了保存实力防备其他强敌的。把军队配置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是为了便于火战。不穿铠甲,不戴头盔,往返迟疑地行动,是为了诱敌来追。精选剽悍敏捷的士卒,是为了迎击敌人的前锋。加强阵地整顿部队,是为了抗击敌人主力部队的进攻。故意破坏一些草木屏障,是为了迷惑敌人。故意丢失一些资财,是为了引诱敌人。严罚重刑,是为了整顿军队。顺着光亮,循着声音前进,是为了便于夜间行动。控制敌国境内各处的物资储备,是为了有利于取胜。刚强的士卒,可用以抗击敌人的袭击。更换士卒……是用来抵抗……用来歼敌。远远地摆脱敌人,是为了解脱困境。
【故事论述】
三国时,关东诸侯联合起兵,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反对董卓专权。讨卓联军攻占洛阳后,各路诸侯便各打各的算盘,不仅不能同心协力,反而争权夺利、互相兼并,以致讨卓联盟迅即瓦解,各路诸侯各自为战,自谋发展。
当时洛阳一带几乎已成废墟,袁绍觉得在这里已无戏可唱,便于次年率军退屯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观望形势发展。
渤海郡属冀州,因而袁绍在名义上应算冀州牧韩馥的部下,所以韩馥经常派人运送粮草接济袁绍。谁知好心不得好报,袁绍及其部下却暗中算计起富庶的冀州来。谋士逢纪向袁绍献计说:“大丈夫当纵横天下,怎能靠人接济为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
得到袁绍赞同后,逢纪进一步谋划说:“可暗中派人送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约其共攻冀州,平分其地。他必定欣然起兵攻冀州。面对公孙瓒的进攻,韩馥这样的无谋之辈肯定会请您协助守冀州。您便可乘势行事,冀州唾手可得。”袁绍闻言大喜,立即依计送信给公孙瓒。公孙瓒收到信后,就应约发兵杀奔冀州而来。袁绍却又使人将公孙瓒发兵攻冀州的消息密报韩馥。韩馥得报后,即召集谋士荀湛、辛评二人商议对策。荀湛说:“公孙瓒率领燕、代之众,长驱而来,锐不可当。今袁绍智谋过人,手下名将极广,将军可请其同治州事,这样就不怕公孙瓒了。”韩馥以为得计,便差别驾闵纯去请袁绍。长史耿武谏曰:“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死,怎能将州权委托给他?这等于引虎入羊群啊!”忠厚的韩馥答道:“我本是袁家先世的故吏,才能又不如袁绍,让贤是自古以来的美德,现在我决计请袁绍与我一同治理冀州,诸位不要嫉妒!”耿武等人见韩馥固执己见,不听忠告,只能空自叹息。
数日后,袁绍应韩馥之邀率领大队人马来到冀州。忠于韩馥的耿武、闵纯不愿冀州落入袁绍之手,便伏于城外,想要刺杀袁绍,结果被袁绍大将颜良、文丑斩杀。袁绍入踞冀州后,即以韩馥为奋威将军,并以自己的亲信部下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架空韩馥,逐渐篡夺韩馥之权,终将冀州据为己有。至此,韩馥懊悔不及,只得弃下家小,只身投靠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公孙瓒见袁绍不讲信义,独吞了冀州,不肯平分其地,因而与袁绍结下仇怨,彼此攻伐。但公孙瓒哪里是袁绍的对手,屡战屡败,后来被袁绍围困于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走投无路,自缢而死。这样,连公孙瓒割据的幽州也落入了袁绍之手。
按照当时的军事形势,袁绍完全有能力以武力夺取冀州。但那样做,不仅会损兵折将,而且名不正言不顺,会在道义上受到天下人的谴责。于是,袁绍便明智地采纳逢纪的计策,在应韩馥之邀的幌子下,名正言顺,兵不血刃地占据冀州,从而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教部阵
昔人有言:“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若区区依古阵法以求胜,愚将也。夫阵亦何常之有,而可拘泥为哉!八阵、六花以前虽可考,而俱不能用。五行阵今虽可用,而亦不可拘。鸳鸯、奇正皆备,而迭进迭退使力不乏,而敌难乘,此其宜于今者也。大都陈师于野,部阵要整肃,队伍要分明。毋喧哗,毋越次,毋参差不齐,毋自行自止、或纵或横。使目视旌旗之变,耳听金鼓之声,手工击刺之方,足习步趋之法。能圆而方,能坐而起,能行而止,能左而右,能分而合,能结而解。每变皆熟,而阵法于是乎在矣!
尝按古史有云:孙吴善谈兵而不言阵。何也?或曰:《孙子》之“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吴子》之“圆、方、坐、起”数语,皆言阵也。第孙、吴之所谓阵者,不泥法而法自在,非如今人侈谈古阵,胶柱鼓瑟也。
强兵
【本篇主旨】
本篇记述齐威王与孙膑之间关于富国、强兵的问答。内容残缺比较严重,篇题为竹简整理者所加。整理者从文例、字体推断,怀疑它不是《孙膑兵法》本文,而是后人抄录附于其后的。
【原文】
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1)。[有]教寡人以政教(2)者,有教寡人以……[有教]寡人以散粮(3)者,有教寡人以静者……之教行之教奚……”[孙子曰]:“……皆非强兵之急(4)者也。”威[王]……孙子曰:“富国。”威王曰:“富国……厚,”威王、宣王以胜诸侯(5),至于……
……将胜之,此齐之所以大败燕(6)……众乃知之,此齐之所以大败楚人(7)反……大败赵(8)……人于齧桑而擒汜皋也(9)。擒唐(10)也……擒……
【注释】
(1)道:道理,做法,原则。
(2)政教:以政教化,即加强教育。
(3)散粮:赈济孤贫,以收民心。
(4)急:最要紧。
(5)威王、宣王以胜诸侯:可参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威王、宣王用孙子(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宣王:威王之子辟彊(公元前342年~前323年在位)。
(6)齐……败燕:当指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伐燕之事。
(7)齐……败楚:疑指齐与韩、魏等国伐楚取重丘之战,是在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初立时。
(8)大败赵:据《竹书纪年》,魏惠王后元十年(齐威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25年)齐败赵于平邑,俘获赵将韩举。
(9)人:“人”字上一字尚余残存笔画,似是“宋”字。据史书记载,齐湣王15年宋为齐所灭。此处所记可能是灭宋以前的某次战役。齧(nie色)桑:今江苏沛县。